文化概述
所謂鳴蟲,其實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裡善於鳴唱的昆蟲很多,在中國古代有馴養玩賞傳統的幾種,包括:屬於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蘆、金鐘兒、梆子頭,及金鈴、竹鈴等各種鈴蟲;屬於螽斯科的蟈蟈、扎嘴兒、紡織娘等。
賞玩鳴蟲似漸成風尚,無論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香港等大都市,還南京、杭州、蘇州那樣的中等城市,以及鹽城射陽市縣級城市,都有規模不等的鳴蟲市場。賞玩鳴蟲作為娛樂活動,多少可以折射出現代人渴望返樸歸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賽於每年10月底在北京舉行,北京市約400多名蟋蟀愛好者參加。蟋蟀大賽將持續一個月,蟋蟀愛好者全部來自民間,最後取得冠軍的蟋蟀將獲“蟲王”稱號。據中國蟋蟀專業委員會會長吳繼傳介紹,北京市大約有近十萬名蟋蟀愛好者,在蟋蟀專業委員會註冊的就有1000多人。雙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園,經常會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在鬥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織,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台、鬥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來越少了,於是北京的蟋蟀愛好者爭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東省寧津縣購買。目前人工繁殖技術的發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聽到蛐蛐的叫聲。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當在天津火熱起來。現在,北京官園等蟲市裡的蛐蛐兒大部分是來自天津。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位於北京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城樓的京城第一座鳴蟲館“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開設的喝茶同時品味蟋蟀文化的場所。茶苑內掛著蟋蟀畫譜,放著蟋蟀影雕,擺擂台、鬥蟋蟀的玩友們紛紛來此重溫舊時遊戲。
蓄蟲葫蘆
“當年如隆福寺街之富友軒,大溝巷之至友軒,鹽店大院之寶和軒,義懋大院之三和堂,花兒市之萬曆園,白塔寺內之喇嘛茶館,皆養蟲家聚會之所。如到稍遲,掀簾入門,頓覺蟲聲盈耳。”“解衣入座,自懷中取出葫蘆置面前。老於此道者葫蘆初放穩,蟲已鼓翅,不疾不徐,聲聲入耳,有頃,鳴稍緩,更入懷以煦之。待取出,又鳴如初。如是數遭,直至散去。蓋人之冷暖與蟲之冷暖,已化為一,可謂真正之人與蟲化。莊周化蝶,不過栩栩一夢,豈能專美於前耶!”
這是王世襄先生追憶的舊京冬日裡養蟲家在茶館聚會的盛景,讀來宛若置身其中,而那熱鬧背後韻味悠長的傳統鳴蟲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蓄蟲葫蘆製作工藝,更是令人心生好奇。
蟋蟀數聲一庭秋
蟋蟀,古代異名很多。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條開列數種,對於蟋蟀的記載,早至《詩》的時代,《國風·唐風》有《蟋蟀》一章,以”蟋蟀在堂,歲聿其逝“復沓歌詠,感嘆歲月易逝。從此之後,蟋蟀便成為秋天的一個標識,當悲秋演化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母題時,在萬物代謝的背景里,唧唧的蟲聲已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現象,而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意味與隱喻意義,來得特別淒清蕭索,引人遐思。所以,杜甫在《促織》詩里嘆道:”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而李子卿在《聽秋蟲賦》則說:”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興,感物者因茲為主。逆旅愁聽,鳴蛩四壁;欲解寒衣,蕭然淚滴。“意境悽愴已極。“
1.范制,此工藝是葫蘆工藝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所謂范制,是趁葫蘆幼小時,納入陰文模範內,至霜降後完全成熟,再經修整,去掉表麵皮層和海綿狀內瓤,截口,漆里,加木、牙口邊,即得各式有陽文花紋的完整器皿。模範分木范和陶范兩種。
2.天然。流傳至今的葫蘆器具里還有大量保持了天然形態。此種器具看來製作簡單,其實葫蘆特大、特小或極為端正者都非常難得。要想得到輪廓優美的葫蘆,需在其嫩時就把蒂柄扶正,令其垂直向下,且經常鏇轉朝向,使各部分均勻受光。另外,還有一種並蒂連生的天然葫蘆也是罕見的珍貴陳設品。
3.火繪。又稱”燙花“或”烙花“,是從木質器物燙花工藝移植而來。用頂端磨成針狀、刃形、鏟形等各種形狀鐵條插入一種粗香芯內構成鐵筆,點燃粗香,利用熱導原理,以露出的鐵條頂端在葫蘆表面烙燙花紋,其精者如工筆繪畫。晚清以來有白二、李潤三、管平湖等名家。
4.押花。用瑪瑙、玉、牙等製成的刻刀形工具,在葫蘆表面押擠出陽文花紋,效果獨特。今所見實物有少量帶”康熙賞玩“款識的,但真正形成流派,名家輩出,還是在晚清民國時期。其製作過程一般先要雙鉤物象草稿,再持刀沿邊線按壓出呈斜面的凹溝,兩側凹陷,則中間紋飾即凸顯而出。高手還能在很小的限度內區分高低、深淺、虛實,層次分明。實際上,花紋並未高出表皮,這種欲陽先陰的意匠,極為巧妙。道光時徐某、近代陳錦堂等精通此技。
5.勒扎。用繩索牽引葫蘆成長,使其畸形發育,或呈分瓣形,或呈鳧形,或呈綰結形。具體技法,有待實驗。
此外,尚有刀刻、針劃等數種裝飾工藝,或非葫蘆所專美,或僅局限於地方,均不及前述幾種工藝之影響,這裡就存而不論了。
至於為何冬蟲蓄養非葫蘆莫之能當,王世襄先生的解釋言簡意賅:”以葫蘆蓄養冬日鳴蟲,取其體輕,便於納入懷中;性溫,離懷仍有暖意;質松,有助蟲聲振動,發出好音。“據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乾隆時養蟈蟈,即”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晚清時,冬蟲價值不斐,上好的蓄蟲葫蘆價格也令人咋舌,《燕京歲時記》里說:”冬月之聒聒葫蘆,油壺魯葫蘆,佳者亦數十金一對“。
蟲葫蘆價格昂貴,講究也大。表面上看來蓄養各式鳴蟲的葫蘆似乎大同小異,其實不僅外形、尺寸各不相同,甚至內部結構都有極大的差別。粗略言之,可分作二個系統,一為蟈蟈、扎嘴等鳴蟲所用,一為蟋蟀、油葫蘆、金鐘等鳴蟲所用。
關於蓄蟲葫蘆的鑑賞,古人提出”紫潤堅厚“四字,是從色澤、質感到實用性的全面總結。我們還可通過手捏、指掐、敲擊辨聲等手段來判斷其是否熟透結實,而外部輪廓勻稱,各部分比例協調,紋飾美觀,蓋、口匹配等條件,也是一件蓄蟲葫蘆達至精品的基本要求。
蓄養鳴蟲是實踐性極強的遊藝活動,其中的甘苦心得多難於為外人言,坐而論道難免失之皮相,所以以上關於鳴蟲文化與蓄蟲葫蘆工藝的記述自然掛一漏萬。
文化收藏
除京城外,徐水、三河及山東聊城等地也有范制葫蘆蟲具的藝人,尤其是京津地區,早就是畜養鳴蟲的集中地。這裡不但玩好者眾多,且品位較高,自清代、民國及至解放以後,葫蘆蟲具的范制一個沒有斷絕,即使是“文革”期間,仍有人偷偷范制,以供少數“頑而不化”的玩家之需。
葫蘆蟲具依其造型可略分為雞心式葫蘆、棒子式葫蘆、柳葉式葫蘆、花瓶式葫蘆四種,葫蘆蟲具除去葫蘆本身外,還講究口和蓋,鋸掉葫蘆的上半部,配上紫檀、紅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蓋(也叫芯子),畜養蟈蟈的還要在口內裝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葫蘆蟲具。蓋又分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瓏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還有一種雕有圖案的動芯,動芯會動,有一至十動之分,即一搖葫蘆,芯子裡一處或二處,乃至十處都能轉動,十動者為最上品,這種葫蘆現已非常鮮見。
葫蘆器既有實用價值,也具獨特的藝術價值。那些經過玩好者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地把玩摩挲而由黃變紅、由紅變紫的葫蘆器無不給人以古樸、凝重的審美感覺,早已成為收藏投資的一個專項。尤其是清代精品,頗有文物價值,已屬文玩品類的一種。在嘉德'94秋季拍賣會上,清乾嘉鏤雕象牙口葫蘆底價15000元至25000元,清嘉道玳瑁口燙尤紋葫蘆底價6000元至8000元,民初陳錦堂砑花象牙口葫蘆底價8000元至10000元,現在看來,其價肯定還會上升。
老的葫蘆器固可投資收藏,新制的葫蘆器只要質量好,做工典雅,也可收藏把玩。天津有”葫蘆張“專制葫蘆器,在京津一帶頗有名氣,在天津歷史博物館的民間收藏展上,看到”葫蘆張“的幾件佳作,表皮甚堅,光可鑑人。天津市北辰區天穆鎮現今還有一批專門從事范制葫蘆器的農民藝人。精美的成品鑲以椰殼、紫檀、紅木乃至象牙的口、蓋、蒙心或砸上底,加以火繪或內塗彩漆,成為集實用、收藏、觀賞為一體的葫蘆器。據種葫蘆的”老把式“介紹:葫蘆器精品要皮黃,無陰皮、傷皮和黑點,臍正並長有白里,這樣的葫蘆器,即便是新制,其價值之昂貴亦為可觀。
選購葫蘆要著眼於”紫、潤、堅、厚“。如今,一些花鳥蟲魚市場出售的新制葫蘆器,售價多在十幾元、幾十元至上百元之間,以我個人之見,凡好貨,葫蘆皮一般都很細密,光潔度高,用指甲掐無痕,劣品表面結構鬆散,暗淡無光,一掐即陷,用手指敲一敲,聲音發悶。據介紹,買葫蘆一定要買好的,且不說好的具有保藏價值,就是一個人常常把玩一件葫蘆,如果是只劣假葫蘆,那多年的心血和盤工花在它身上也太不值得。如果將多年把玩的心血花在好葫蘆身上,葫蘆的珍藏價值會更高,自己也能從中得到更大樂趣。除了葫蘆本身的質地,還要看造型,對造型則要求周正勻稱,口、蓋的配置,大小厚薄應與葫蘆體相匹配,”紫潤“應是多年把玩的結果,非人工做老所成。買者要注意區分真假,不要買那種經紫色浸泡的葫蘆,對於范制、火繪、砑花等用特殊工藝製作的葫蘆,只要做工精細,無大毛病,可按實用和美觀的原則各取所愛。
葫蘆蟲具為嬌貴之物,還要注意保養,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蘆,使用存放時更要小心。最好縫製葫蘆套,將葫蘆裝入套中,精品要有特製的小匣,平日經常放在乾燥通風之處。無論是使用還是收藏,都要經常摩挲或擦拭,這樣,葫蘆的表面愈加光潔,色澤更深更潤,其價值也將隨之而提高。
文化常識
怎樣選擇鬥蟋蟀
頭要大,頭部顏色要真青、真黃、真紫;眼要凸,灼灼有神,眼角要黑;臉要長而方,黑或紫。牙齒要乾亮,色金或紫或銀白。民間有“五不選”之說:1、戰須短而細不選;2、翅色油滑不選;3、背空、肋細、腰硬不選;4、扁薄竄溜不選;5、色不純正不選。選購的時候,可以觀察蟋蟀的皮色是否健康,看蟋蟀是否足壯、雛嫩。還要儘量看看蟋蟀的牙齒,選擇那些牙齒大而且沒有傷痕的蟋蟀。如果選擇得好,有的蟋蟀可以斗到後秋。山東和河北的蟋蟀因其身材高大,而且兇狠善斗,是首選品種。
怎樣選擇蟈蟈
蟈蟈家族中,夏蟈以北京等地的蟈蟈最有名。冬季的蟈蟈(人工繁殖的)以北京、天津的最為有名。人們買蟈蟈主要是為了聽其鳴叫。選購時,要選膀子大,且高懸於背上,俗稱“筒子膀”、“大方殼子膀”的品種。其次可以選購個頭大、膀活動勤的蟈蟈。
怎樣選擇紡織娘
紡織娘體色有淡綠、深綠、桔黃、紫紅等多種,以紫紅色最為珍貴,又稱作“紅紗娘”。一般飼養多選擇嫩綠色的,俗稱“翠娘”,黃褐色的又稱“黃婆”,個體較老,音色也差,一般不選。
怎樣捕捉鳴蟲
捕捉蟋蟀最適宜的季節應該是處暑前後二三個星期,陽曆8月10日至9月上旬,白露前後三天往往可捉到珍品。時間白天早上4至5點,中午十二點前後,下午三點左右;晚上八至九點直到天亮。雷雨後半小時較佳.捉蟋蟀的地點最好在牆縫中、河岸邊、麻地、毛豆田,在荒冢、破舊古廟、河邊大樹根下等人跡罕到之外,可有珍品。
捉蟋蟀時要帶刀具、網罩、竹管工具。因為蟋蟀是地棲性昆蟲,常在磚塊、瓦片、樹根的洞穴,而且穴往往有兩個洞口,因此在洞口一處驅趕,一處用網,捉到蟋蟀放入竹筒中。
冬季怎樣飼養鳴蟲
老北京有冬季養鳴蟲的傳統。有些玩家很困惑,每年冬季都養油葫蘆、蟈蟈一類的鳴蟲,可不知怎么,鳴蟲在市場上出售時還挺愛叫,可拿回家沒多久就不叫了,有些甚至就死掉了。
專家認為,這主要是鳴蟲愛好者們缺乏調養鳴蟲的經驗。除了選購功夫外,還應當在餵養等方面下些工夫。
餵養———蟈蟈本性愛吃玉米螟等活蟲,只有餓極了才吃植物。如果總給蟈蟈餵素食,甚至餵蟈蟈水果吃,由於水果水分太大,蟈蟈容易脫肛而死。
點藥和選葫蘆———欣賞蟈蟈和油葫蘆的叫聲分“本叫”和“藥叫”,“本叫”就是天生的叫聲,“藥叫”就是在鳴蟲翅膀上點上藥粒後加以改善的聲音,藥多為硃砂銅渣或松香膏。現在鳴蟲愛好者當中很少有人掌握點藥的技術。因此,欣賞“本叫”應該給鳴蟲配上喇叭口的葫蘆,欣賞“藥叫”則要用一種小口細長的葫蘆,這樣,聲音在葫蘆里才能獲得很好的共振 。
鳴蟲種類
不是一切鳴蟲的叫聲都能為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在長期的畜養實踐中,人們逐漸選擇出那些鳴叫聲具有美感並易於畜養的鳴蟲,作為自己的玩賞對象。綜合古今及南北方人的經驗和習慣,常用作畜養的鳴蟲有如下:
蟋蟀類
蟋蟀具有頑強無敵,勇決勝負的武士風采,被譽為”天下第一蟲“。它的品種較多。
油葫蘆
油葫蘆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種,是老資格的鳴蟲,畜養歷史最長,畜養的人也最多。
蛐蛐兒
蛐蛐兒即斗蟋,南方人稱為”促織“,是一種最常見的蟋蟀。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雄相見能夠搏鬥,場面頗為壯觀,所以名氣也最大。其實蛐蛐兒不等於蟋蟀,只不過蟋蟀的一種。蛐蛐兒既善斗,亦善鳴,所以也被作為鳴蟲畜養;但它在鳴蟲中的地位,卻遠不如在鬥蟋蟀之戲中”顯赫“。原因很簡單,蛐蛐兒的名聲不如油葫蘆受歡迎。所以在清代末年,冬天的蛐蛐兒反不如油葫蘆值錢。
金鐘兒
金鐘兒畜養始於明末,按金鐘兒有兩種,一種黑色,另一種淺褐色,形體也有所不同,實際上是同名不同種的兩種鳴蟲。根據描寫其”有蟲黑色,銳前而豐後“的特徵看,古代所說的金鐘兒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金鐘兒,而現在南方人所說的金鐘兒則是另外一種。
金鈴子
金鈴子又名”唧鈴子“,屬蟋蟀科昆蟲。形似蟋蟀,然要小得多。
黃鈴
黃鈴也是一種南方鳴蟲。於金鐘子屬同科近支,主要產於安徽、江蘇一帶。
墨鈴
墨鈴在昆蟲學中稱黑針蟋蟀。
螽斯類
螽斯科包括常見的螽斯、蟈蟈、紡織娘等。體一般中至大型,側扁。觸有絲狀,通常超過體長。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 一般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
蟈蟈
蟈蟈是鳴蟲的一大宗,與油葫蘆的地位不相上下,喜養者極眾。京師百姓古時即對蟈蟈有特殊的愛好,至今猶然。
紡織娘
紡織娘又名筒管娘、絡紗婆、絡絲娘。體長50~70毫米,綠色或褐色,形狀豆莢。頭小,前胸背板前窄後寬,前胸背側片基部多為黑色,前翅發達,超過腹未端,常有縱列黑色圓斑,雌蟲產卵器弧形上彎,呈馬刀狀。其鳴聲如”軋織、軋織“,故名叫”紡織娘“。紡織娘作為鳴蟲人工畜養有很長歷史,起碼在宋代就已經出現。
文化內容
南盆北盆:
養蟋蟀的盆分南北兩大類型。南方的盆統稱蘇盆。多為薄壁,內腔寬大通風,盆的四壁沒有北方盆厚、高。以盆的花紋可分為五類,即獸紋、龍鳳紋、山水紋、花鳥紋、人物紋。北方蟋蟀盆或叫蛐蛐罐,講究用澄漿泥製造。普遍為圓形,罐壁高且厚,可以有保暖保溫作用,外壁少花紋。
葫蘆器
葫蘆是由天然的葫蘆科植物的果實加工而成。葫蘆蟲具空間大,能使蟲鳴產生回音,保溫保濕性能好,且又輕巧堅固,便於攜帶,許多經藝匠們精心雕琢裝飾的葫蘆蟲具已成了高檔藝術品,有些甚至成了珍貴的國寶。
鳴蟲及鳴蟲器的書籍:
《中國葫蘆》王世襄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7章,講葫蘆各種裝飾方法、歷代藝人和標準器物。下卷5章,介紹鳴蟲畜養、欣賞樂趣及舊京習俗。
《中國蟋蟀圖譜》吳繼傳主編 線裝書局出版社出版
此畫譜收錄了作者本人多年研究親繪的數十種蟋蟀名蟲。
該書詳盡論述了蟈蟈的歷史、屬性、品種、分類、命名、形態、生物學特性、分布、名產地、選擇、怡養與繁育。書中的100多幅精美的彩圖匯集了我國的各種名優奇特的蟈蟈。
《中國斗蟋》吳繼傳著
《中國寧津蟋蟀志》吳繼傳著
《中國巨蟋油葫蘆譜》吳繼傳著
《中國蟈蟈譜》吳繼傳著
《中華鳴蟲譜》吳繼傳著
《蟋蟀秘譜》孟昭連著
《中國葫蘆器與鳴蟲》孟昭連著
《中國蟲文化》孟昭連著
《蟋蟀文化大典》孟昭連著
鳴蟲玩家的組織:
2003年11月,北京市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成立北京市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鳴蟲專業委員會(鳴蟲包括蟋蟀、蟈蟈、油葫蘆等三大鳴蟲及其外的各種鳴蟲)。
2004年7月,中國蟋蟀文化的最高組織機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蟋蟀藝術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有”蟋蟀文化第一人“、”蟲聖“之稱的吳繼傳教授擔任會長。委員除少數社會名流,都是博士。趙忠祥、王鐵成等被聘為名譽會長。
國內鳴蟲網站一覽:
中國蟋蟀網http://www.xishuai.com這裡有蟋蟀圖譜、產地介紹等豐富的內容。
上海自然博物館http://www.snhm.org/science.html可以看到科學的鳴蟲選擇方法。
爬行天下http://www.pxtx.com這裡的"網站地圖"欄目里,可以找到蟋蟀的一些專業飼養方法。
平常人家http://www.pcrj.com在"鳴蟲天地"欄目中,有關於介紹鳴蟲的賞玩文化及鳴蟲種類的介紹。
中國特種養殖貨源信息傳播網http://tzyz.com.cn/entertainment/insect鳴蟲賞玩文化、鳴蟲賞玩技巧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