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是現在的河北梆子的雛形,形成於清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山陝梆子,經商人傳入今河北海興一帶,當地人結合本地的哈哈腔、羅羅腔、柳子戲、漁鼓戲、秧歌劇及地方民歌、鼓詞等說唱藝術兼容武術、雜技、舞蹈等民間技藝,形成了西路梆子,並迅速傳播開來。唱腔高亢、激昂、曲回跌宕,尤其善於表現悲腔,明顯具有山陝梆子向直隸梆子過渡的特徵。清道光後期,定名“西路梆子”,與山東同樣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東路梆子並稱。

簡介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是現在的河北梆子的雛形,形成於清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山陝梆子,經商人傳入今河北海興一帶,當地人結合本地的哈哈腔、羅羅腔、柳子戲、漁鼓戲、秧歌劇及地方民歌、鼓詞等說唱藝術兼容武術、雜技、舞蹈等民間技藝,

形成了西路梆子,並迅速傳播開來。唱腔高亢、激昂、曲回跌宕,尤其善於表現悲腔,明顯具有山陝梆子向直隸梆子過渡的特徵。清道光後期,定名“西路梆子”,與山東同樣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東路梆子並稱。

來歷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期以來,“西秦腔”以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並存,廣義的“西秦腔”概指盛傳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的秦腔,而狹義的“西秦腔”則專指發源、流播於西秦故地(今陝西寶雞、鹹陽和甘肅天水一帶)的秦腔。

就聲腔和其發展衍化而論,廣義的“西秦腔”目前尚有多種說法,其主要爭議點似乎僅在究竟是起源於陝西的“西音”、“秦音”、“秦聲”乃至今之秦腔呢,還是起源於甘肅的“西腔”、“琴腔”、“隴東調”和“甘肅梆子腔”等腔調呢?

其實,只要再將爭議的焦點簡略歸納一下就不難發現,狹義的“西秦腔”正巧具備這兩處“起源地”的契合點。

這種“西秦之腔”因其淵源流變的首府從先秦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到唐肅宗易扶風郡為鳳翔府以來,習慣上人們稱為西府,故而又叫西府秦腔或西路秦腔、西路梆子。

“西路”的說法有兩種緣由:一是沿襲宋代至元時所設“秦鳳路”建制,以鳳翔府及古秦州(今甘肅天水)甚至蘭州一帶的俗稱“西路”而得名;二從聲腔板式和表演風格的形成,相對於東路(主要指同州梆子和西安亂彈)而言,含有西府方言“戲路”、“套路”、“路數”的意思。

傳統劇目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傳統劇目多表現當地民風民俗,且大多來源於當地的傳說及故事。演出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人們尊老愛幼、積德行善、勤勞耕織、尚文進取等。西路梆子“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內容豐富,角色行當俱全,尤以武生、武丑、刀馬旦戲份最重。

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獷,念白多用海興一帶方言土語,主弦伴奏與當今河北梆子伴奏指法明顯不同,唱詞的語言結構比較靈活,句式不拘一格,口語化成分較重。

武戲要求演員有極高的武術功底。如著名武生張三創編的傳統劇目《張三打拳》、《張三跑馬》等廣泛流傳於河北、京津一帶。《走矮人》、《耍軸棍》、《吊小辮》、《抖帽翅》、《仙人脫衣》等高難動作均始創於西路梆子,目前在各大劇種中仍然流行。旦角的青衣、花旦等行當的表演也獨具特色,後來對京劇的表演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特色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唱腔細膩清朗,委婉動聽。除板腔體外,仍保留了較多的“秦吹腔”,並運用了“二黃”調、“勾腔”及“羅羅”腔等,以豐富自己的唱腔。據老藝人李嘉寶講:“西府班社有個規矩:所聘請演員、文武場面人,要求既會‘秦腔’,又要會‘秦吹腔’,否則,一律拒聘。”

西路梆子粗礦豪壯,唱腔講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表演重虛,並有不少獨特技藝:如耍雙鞭、掄麻鞭、鞭掃靠旗、耍牙、打五雷碗等;角色分行,有四大行,七小行之說。並講究一角多能。如老生兼演大淨,鬚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小花臉兼演彩旦;臉譜化妝有突出的特點,粗直大方,注重輪廓,顯得莊重、魁偉,而又富於誇張浪漫色彩。

樂器運用方面,文場以二弦為領奏,輔以月琴、板胡、笛子、嗩吶、唧吶等。民國初年又以板胡代替二弦為領奏樂器,並在各戲班推廣;武場面除與中路秦腔所用的鼓板銅器相同外,常配以社火鑼鼓。

西路秦腔發展至解放前夕,由於中路秦腔不斷發展,對西路秦腔影響很大,演員相繼改唱中路秦腔,並將西路唱腔融會其中。著名秦腔演員仁哲中即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長,成為獨具一格的"任派"唱腔。

傳承價值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深受冀魯邊區一帶民眾喜愛。曾在京、、滬、、冀等地廣泛傳播並盛行一時。清代末期進入宮廷,深受帝王及王公重臣推崇。它是今河北梆子的雛形,同時也為京劇等戲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挖掘、整理、研究、傳承西路梆子,對於海興以及冀魯邊區一帶的民間戲曲、民間音樂發展史研究,尤其對我國重要劇種河北梆子淵源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西路梆子這一傳統的民間戲劇形式,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一些老藝人的不斷故去而面臨失傳的危險,已瀕於滅絕。目前,只有極少數民間藝人能夠演唱、伴奏。且僅有的幾個傳承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珍稀劇本急需加緊挖掘、整理,並進行搶救性編演。西路梆子演出團體隊伍急需組建並狀大。近年來,海興縣戲劇史調研組經調查、考證,掌握了許多的文史、口碑資料,蒐集到大量相關實物,其中包括清末至民國期間的手抄劇本四十餘件。進一步挖掘、整理、保護西路梆子,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路梆子西路梆子

海興西路梆子、泊頭武術六合拳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滄州師範學院、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

至此,已有18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6月11日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我市舉辦了“非遺”精品節目展演,雜技、魔術、木板大鼓等精彩節目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群藝館承辦。旨在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提高全社會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已有11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驊漁鼓、任丘大鼓等50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2人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