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洞頭縣
海洋動物故事的採錄,始於1975年5月,前前後後長達8年之久。不少作品被陸續收入各種選本。這本集子,收入流傳在洞頭各島的海洋動物故事,共80篇。
本書主編邱國鷹。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故事來源
洞頭是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的交融地,洞頭漁場是浙江省僅次於舟山的第二大漁場。漁訊時,曾雲集江、浙、滬、閩、粵五省一市漁船。特殊的歷史淵源和地理優勢,使得洞頭的漁民和民眾汲得沿海人民民眾口頭文學的精華。
洞頭縣從1979年開展採集海洋民間故事,至1987年,採集到涉及海洋動物的傳說、故事200多篇,有人變魚蝦的傳說,有魚蝦入藥的故事,有龍宮、人、魚類之間的故事。而純屬特定含義的海洋動物故事一百多篇,整理成文的80餘篇。這些故事發表後,反響極大。收入這些故事的專集《東海魚類故事》,榮獲全國首屆(1972-1982)民間文學作品二等獎。另有多篇作品獲浙江省民間文學獎。
洞頭海洋動物故事主要在民間傳播,據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統計,全縣能講述此類故事的有30餘人,主要為船老大、漁民。進入新世紀後,原來的故事口述者大多作古,僅有少數健在者能講述,但由於上世紀採風的成果傳播較廣,一部分年輕人,包括旅行社導遊,對代表性的海洋動物故事也能講述。
洞頭海洋動物故事是洞頭廣大漁村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顯現了他們的生存智慧和審美觀念,至今仍有重要的作用。2009年海洋動物故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會發聲的魚
一般人都以為魚類全是啞巴,顯然這是不對的。許多魚類會發出各種令人驚奇的聲音。例如: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魚類發出的聲音多數是由骨骼摩擦、魚鰾收縮引起的,還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門排氣等發出種種不同聲音。有經驗的漁民,能夠根據魚類所發出聲音的大小來判斷魚群數量的大小,以便下網捕魚。
海水中的打擊樂、管弦樂和歌唱家
水下的魚兒種類多得真是五花八門。它們發出的聲音也都千奇百怪,各色音調都有。
有一種魚,人們叫它鼓魚。它發出的聲音如咚咚敲打的鼓聲,難怪有鼓魚的雅稱。它是海洋里“敲擊”能手。螃蟹的幾隻腳,常會撥弄出猶如竹板發出的敲擊聲,這兩種聲音組合在一起,真像是一組打擊樂器發出的呢!
比目魚發出的聲音是輕聲低吟。它時而像把風琴奏得扣人心弦;時而像是在拉提琴深沉迴響,如同管樂和弦樂在演奏。
歌喉最為優美動人的是那些賽音魚。它們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好像人在歌唱。所以人們把賽音魚比作海洋里的歌唱家。
有一回,一位水手在小艇上休息,忽然耳畔傳來呼嚕呼嚕的鼾聲,像是一個熟睡的大漢從鼻腔中發出的聲音。他四處尋找,沒有發現有人,更沒有人在近旁睡覺,令他好生奇怪。到底是水手,對大海很熟悉。他側向大海仔細聆聽,喲,這聲音就是從海水中傳來的。原來這奇怪的鼾聲是一條刺魨發出的。
糟糕的歌手是(魚安)(魚康)魚,它那彆扭的嗓子發出的是老人的咳嗽聲,聽了怪讓人難受。
很多海洋魚兒發出的聲音,聽起來真像是其他動物發出的。例如,小(魚會)魚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密蜂飛翔時發出的嗡嗡叫聲;電鯰的聲音,很像是貓在吼叫;箱魨的聲音酷似犬吠;小青魚的聲音像歡唱的小鳥叫;沙丁魚叫喊時的“嘩嘩”聲,就像波濤拍岸聲;黑背鯤的“沙沙”聲,就像秋風掃落葉;竹(夾)魚的吱吱聲,如同梳子梳頭聲……
在許多海洋魚類動物中,脾氣最壞的是長著胸鰭的魴(魚弗)魚。它們在海洋里天天吵鬧不休,發出哇哇的喊聲,即使被抓上了漁船,還會大叫大喊,片刻也不安寧。
海洋里有許多蝦,也會發出古怪的聲音。大海蝦發出的聲音是卡嚓、卡嚓聲,挺有節奏。大螯蝦發出的聲音是“砰砰砰”的聲音。要是來了一群大螯蝦,它們一起唱的話,就像是海洋里炸開了鍋,非常熱鬧。
海豚和鯨,它們也會發聲。海豚還是個發音高手呢!可惜,它發出的聲音中有很寬的一部分是超音波,只有一小部分是我們能聽到的“吱吱”聲。
美國有兩位生物學家,與鯨做伴,研究鯨的聲音20多年。他們發現,鯨的聲音是一年一個曲調,每年創作一支新歌。到一個新的地方,還要換一個調子,但鏇律始終不變。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