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清音會

承德清音會

承德清音會是民國初年在熱河形成的一個傳承和演奏“清音十番”音樂的民間組織。清音會演奏的樂曲均是深藏熱河行宮中的清音遺存,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背景資料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承德位於河北省的東北部,地處燕山腹地,擁有漢、滿、蒙、回、朝鮮等30多個民族。全國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坐落於此。作為清代的陪都,第二個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有半年的時間在這裡處理朝政和接見外國使節,因此避暑山莊是兼具理朝聽政與休息娛樂之用的宮苑,音樂亦如在紫禁城之內一樣,既有前朝的典制性音樂,也有後苑行宮供皇帝、后妃們娛樂的富有江南民間氣息的纖細之樂。避暑山莊音樂人稱“清音十番”也叫“十番絲竹”,源於江浙一帶文人雅集型絲竹樂“細十番”。

“承德避暑山莊音樂——‘清音十番’絕大多數的樂曲來自元、明北曲及明代宮廷宴樂。如《水龍吟》與京劇《水龍吟》(又名《大開門》),實為同名異曲,該曲源於明代初年浙江道士冷謙所編定的明宮宴樂曲《水龍吟》(見《明史樂志》)。又如《姑嫂拜月》,源於元末明初四大南戲之一的《拜月亭》中的曲牌音樂。再如《月下海棠》,是源於北曲曲牌[雙調月上海棠],或南曲[仙呂入雙調月上海棠](見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至於《玉芙蓉》則為於珉《曲律》‘正宮過曲’之首。明末蘇州樂工韋蘭谷曾在北京傳授他從明代宮廷中習得的宴饗絲竹樂,入清輾轉授受,成為現今存之於承德的‘離宮音樂’”①也就是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十番”。“清音十番”傳入清朝宮廷之後,專門設立於南府開設“十番學”科目,逐漸演變為由宮中太監代代相傳的“北十番”。清政權結束後,避暑山莊的樂師流落於民間,迫於生計將宮中演奏的二十幾首清音十番的曲譜、演奏技巧及樂器傳出宮外,自此不久,清音會便成立起來,成為一支專門演奏宮廷音樂的民間業餘樂社。

歷史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承德的清音十番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迄今七代傳人,代代相傳,薪火未斷。康熙年間隨著皇帝行幸熱河一帶,為了滿足娛樂需求,南府的梨園弟子常常演奏江南一帶的絲竹細樂,十番等。道光年間南府改為昇平署,裁撤十番學,但十番樂仍在宮中太監中傳播,演練活動並未停止,宮中內務府喜愛音樂的人也從當年南府學過十番樂的樂師手中得到曲譜和技藝,不斷演奏練習,直至清末。清朝政權結束後,除少數內務府官員留用以外,大部分被遣散。

其中原熱河內務府南府行署樂工唐錫福擅長演奏四胡、擊鼓等樂器,在宮廷音樂方面造詣很深,很多人向他請教,因生活拮据,曾有代價地向他們傳授了宮廷清音的曲譜和演奏技巧。

1915年經內務府王子仲介紹,王鑑殷白雪樵、劉夢舫、趙樹德等人在承德回民首富王均家,由唐錫福每日教授有一年多,共學清音十番二十餘首,後來又發展了楊連城和白鳳桐,於1920年由王子仲牽頭任會長,唐錫福任指揮的專門演奏從宮中傳出清音十番的民間業餘樂社組織——承德清音會成立了。

簡介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承德清音會名稱的由來大概有下面幾種說法:一是演奏的全是清朝的音樂;二是有別於濁音(他們對寺廟音樂、民間音樂的貶稱);三是在離宮清音閣為皇帝演奏的音樂。這個組織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娛自樂,其參加者多為內務府子弟和當地士紳,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演奏的樂曲十分清雅,多半被上流家庭邀請演奏或於武烈河河堤乘涼之時。

民國初年是清音會最為活躍的時期,或於庭院,或廟會,或集會演出,已從自我娛樂擴大到為民眾奏樂,逢年過節更是如此。1940年前後曾在熱河電台演播,也曾前往新京(長春)等地演出和灌制唱片。

這時清音會也會應一些大戶人家紅白喜事的邀請為其助興,事後有一定物質報酬,但參加的次數非常有限。解放後也多次參加省地市的會演。1979年到1980年國家為了保護和採集被動亂中毀壞的傳統音樂,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電台、中央文化部、中央廣播電台兩次來承德清音會挖掘、整理、錄音。原本辛亥革命以後清音會成員有三十多人,但在這次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清音會的老會員僅剩11人,其中又有三人因事未能參加,最後只有八人參加錄音。這次錄音由於各種原因,所錄的曲子存在很多錯誤。自此清音會的老會員整理殘缺的曲譜,開始培養青年會員以傳承清音會所存曲譜各技藝。

樂曲及樂譜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清音會演奏的全部是十番樂。“‘十番’又名十幡、十番鑼鼓、十不閒、十樣錦等,興起於江蘇,流行於江蘇、浙江、福建、天津、北京、河北等地的一種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產生於明代,歷史盛行於明萬曆至清代。”承德清音會所傳十番樂譜有:《普天樂》、《玉殿雲開》、《潯陽月夜》、《月上海棠》、《月中海棠》、《山坡羊》(已失傳);《引子(中板)》、《水龍吟(慢板)》、《七星落(中板)》、《梅花三弄(中板)》、《浪淘沙(慢板)》、《烏江渡(慢板)》、《惜黃花(慢板)》、《小涼州(慢板)》、《月下海棠(中板)》、《姑嫂拜月(中板)》、《春來(中板)》、《夏來(快板)》、《秋來(快板)》、《冬來(快板)》、《玉芙蓉(中板)》、《尾子(中板)》。

現存十六首樂曲,較明快的有《春來》,悲壯激昂的《烏江渡》 ,這些樂曲抒情寫景、幽深典雅,既可以從中體會江南絲竹的纖細幽深又可體會宮廷音樂的典雅端莊,是多種美感的交融體。這些樂曲結構形式基本上與“大四番鑼鼓段”相同,符合“中板——慢板——快板”和“短——長——中——短”的螺螄結頂原則。

目前清音會所留存的典籍有楊連成收藏的1941年的手抄本樂譜和1937年編印的《承德清音會奉奏樂譜》油印小冊子。清音會所存的十六首樂譜均為傳統的工尺譜記譜法,也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法才可流傳。現在為了方便新會員學習,基本上改用簡譜,在翻譯為簡譜時,據學者的意見,把有的樂曲以“合”為do,而不是以“上”為do,其調性與清宮音樂相同,絕大多數樂曲為羽調式。現在雖然懂得工尺譜的會員廖廖無幾,但因為還有原清音會的老會員在,所以風格韻味都在老會員的掌握之中。

演奏特點

承德清音會的樂器編制有鼓、板、木魚、星、鐺、笙、管、笛、、三弦、匙琴、雙琴、琵琶、提琴、四弦、二弦、塤、鑼、扎、胡雷等。清音會上的樂器多為宮中的御用之物,也有一部分是從和珅家抄來的沒收品。這些樂器無論從材質、設計、雕刻還是音質、音量方面都可以稱之為精品,有些是我國製造的,有些是日本送給我國的禮品。可惜的是這些樂器幾經輾轉,絕大部分已在文革時期被損毀。

上世紀五十年代,原本大部樂器保存在承德市文化館,少部分保存於清音會會員手中,在十年動亂中,文化館所存已全部被毀,保留在個別會員手中的樂器,除了趙士恆將其手上的匙琴、雙琴藏於壩上才僥倖保留下來,以及白雪樵的三弦尚能保存外,無一倖免。匙琴、雙琴均為乾隆五十七年製造,屬於十分珍貴的文物。

評價及期望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教授::演奏鏇律優美,很專業、很有水平。原河北省省長鈕茂生認為:承德市老教授宮廷樂社演奏的音樂,在全國是獨一份,一定要把這個事業做大做強。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張綱來承調研,看了我們的演出後說:這是一種特殊的音樂,要特殊對待,要給特殊政策。

2007年10月7日時任承德市副市長的於素偉在承德清音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代表市委市政府講話:清代宮廷音樂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而獨特的文化,不僅是個潛力巨大的文化資源,而且是個前景廣闊的經濟資源,進一步做好開發利用文章,促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為文化產業發展起引領與示範作用。

2010年正月十五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類)精品節目調演,在首場演出現場中央電視台專訪了田青主任,田青主任專題講了承德的“清音十番”音樂,並在中央1套、3套新聞節目中播出。

2010年4月29日田青主任與我市一位律師談話,又講到承德清音會,田青主任講:避暑山莊宮廷音樂是中華音樂藝術的一朵奇葩,有深度,有影響,有思想,很值得推廣。北京故宮有宮廷音樂的數據,但沒有演出載體,承德清音會從某種程度講走在了故宮的前面。

生存及其影響

承德清音會承德清音會

抗日戰爭勝利後,清音會積極投身於革命文化活動,受到了我黨高度的重視,各媒體均給予了高度讚揚與評價,建國以後,清音會積極參加省、市和專區舉辦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1978年,承德市文化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繼1957年對清音會音樂搶救之後,按照國家文化部關於大規模挖掘整理當地民間音樂遺產的指示,再次對清音會的音樂進行了搶救、挖掘和整理;河北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分別於1979和1980年到承德對清音會演奏的樂曲進行錄音,並向省、國家內外播放;國家級專業刊物《中國音樂》雜誌還以非正式出版物(增刊)的形式出版了《承德避暑山莊清代宮廷·寺廟音樂》(簡譜版)。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承德市的文化工作者首次以清音會的曲目為素材,改編了其中的《姑嫂拜月》與《烏江渡》,組成樂隊參加了1982年的“河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演”;1983年,承德市歌舞團在第六屆“熱河之夏”音樂會上演出以清音會的曲目為素材的《避暑山莊組曲》。隨後,河北省歌舞團以清音會的曲目為素材創作了大型樂舞《離宮情》和民樂五重奏《月下海棠》等,演出後在省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北京歌舞團在其樂舞《盛世行》中也大量使用了清音會的音樂素材(該作品氣勢宏偉、輝煌莊嚴,被譽為該團的精品);

1989年,承德市歌舞團以清音會的音樂等素材創作了大型樂舞《清宮宴樂舞》,90年代初市歌舞團首次赴日本訪問,在柏市、高崎兩市演出《清宮宴樂舞》受到盛讚;1999年以後,市藝術中心民樂隊不僅將山莊音樂演奏到國慶遊園中,還在對外友好交往的活動中演奏;承德市作曲家以清音會的音樂為素材創作了“36簧笙與樂隊”《離宮情思》、管弦樂《羽調式賦格——山莊情》等,其中《離宮情思》於2002年分別被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曲目和笙演奏教材,被收入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民族器樂曲博覽·獨奏曲”《笙曲集》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民族器樂考級系列叢書《笙曲集》;

為了致力於“清音會”暨避暑山莊離宮音樂的研修和發展,在承德市文化局、民族宗教局等有關單位和筆者本人的大力協助下,將原地區民委為“清音會”置辦的樂器及財產移交給承德民族師專,成立了“承德民族師專老教授避暑山莊宮廷音樂社”,並由省長撥專款10萬元,用於樂器和服裝購置費。

現狀

新世紀萬象更新,承德清音會也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承德民族師專老教授宮廷音樂社’是繼承了上世紀有近百年的承德清音會,於2000年成立的以離退休的老教授為主的業餘音樂研究團體,並適當吸收了部分有志於研究宮廷音樂、有藝術專長的中青年參加。樂社初創時,教授的平均年齡71歲,年齡最大的有83歲。現有成員40名,其中滿族、回族占五分之二。老教授宮廷音樂社不僅基於原承德清音會的十六首宮廷樂曲和演奏技巧,而且進一步對避暑山莊宮廷音樂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