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傳說

李時珍傳說

為將其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蘄春縣“申報非遺保護名錄小組”下蘄州,上仙人台,登三角山,重訪講述者,系統和完善李時珍傳說的各項文字資料,補充配套攝像資料,完成資料庫的建設,歷時3年,終於通過市、省專家們的審核,順利地列入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正式公布。

人物介紹

李時珍是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有關他和《本草綱目》的傳說不僅在蘄春、黃岡、湖北具有影響力,在全國、全世界都聲名遠播。

列入非遺的台前幕後

昨日,蘄春縣“申報非遺保護名錄小組”成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副研究館員,原蘄春縣文化館副館長鄭伯成先生向記者講述了——

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

早在2007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的專家李惠芳武漢大學教授)、傅廣典(時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指出:李時珍,作為民間文學,《李時珍傳說》應該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於是,蘄春迅速成立了李時珍傳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小組,對這一偉大的民族文化.瑰寶進行了搶救性保護。
李時珍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極廣,蘄春及鄂東南的老中醫和挖藥人幾乎都能講幾個李時珍的傳說故事。在蘄州至今還活在人們口頭的許多民間俚語,都是源於李時珍的傳說。比如,形容醫術高明的俚語“能診死人翻身,能斷活人倒地”;形容人窮的俚語“葛麻藤系腰,半邊碗吃飯”等等。就連鄂東南一帶的許多民俗、醫俗,也是源於李時珍傳說。比如,煎中藥後的藥渣為什麼要倒在大路上?抓中藥為什麼要用三個指頭?這些都說明李時珍的傳說已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了。
蘄春縣文化館退休副館長鄭伯成說,新中國成立後,隨周總理訪蘇歸來的著名新聞記者張慧劍為了創作電影劇本《李時珍》曾到蘄州考察,除了查閱地方史料,了解大量的墓誌碑文外,特意收集了不少關於李時珍的民間故事,回上海後創作了電影劇本《李時珍》,並出版了同名的傳記體文學書籍。之後,不少作家和文藝工作者來蘄春深入生活,根據李時珍的生活軌跡,以正史作骨架,以野史作血肉,虛實交織,真幻摻雜,揉進他們所蒐集的李時珍的軼聞趣事,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一個嘗百草,療民疾,敢喜敢怒和剛正不阿的醫聖、藥仙的形象。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民間文學是一切文學母體,而在現實文學活動中,它卻是處於弱勢地位。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除根據民間文學改編的作品外,蘄春乃至整個鄂東南沒有一篇真正被冠名為“蒐集整理”的民間文學作品問世。李時珍的傳說也不例外——儘管是一座豐富的文學寶庫,卻始終沒有被人們所認識、所開發。經過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現改名為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三期民間文學培訓班培訓的蘄春縣文化館輔導幹部盛廣前、鄭伯成和橫車長石大隊農民袁勝華,都深感責任重大。
為不讓李時珍的傳說被歷史的時空所湮沒,盛廣前、鄭伯成和袁勝華,在經過廣泛蒐集後、整理出了8篇李時珍傳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李時珍的傳說經《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刊發後,立即引起民間文藝界的轟動。著名的民間文學理論家耿之說:“我國古代名醫的傳說以往蒐集很多,尤其是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的傳說。但是,李時珍的傳說過去不曾見到。《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中的一組李時珍的傳說,生動地再現了李時珍重視臨床實踐,深入民間研究藥物,以及高尚品德和精湛醫術,為編寫《本草綱目》積累材料的事跡,填補了蒐集工作的一個空白。”

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

8篇李時珍傳說填補了湖北民間文學空白
《神醫李時珍》出版為“醫聖”傳說再添里程碑
8篇李時珍的傳說發表後,蘄春民間文學愛好者鄭伯成、韓進林、宋光銳、陳沫金、夏博仁、梅樂明、杜定啟等人以及安徽、江西、湖北武當山和武昌等各地的民間文學愛好者紛紛蒐集整理了大量的李時珍傳說,幾十種報刊書籍爭相刊登,有的還改編成連環畫……
1983年,為給全國紀念李時珍逝世39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獻禮,蘄春縣文化館幹部鄭伯成再次花6個多月的時間,到蘄春各地(特別是蘄州)、大冶、瑞昌、浠水、新洲等地進行採訪和蒐集,並從所蒐集的80多篇李時珍傳說中挑選40篇,編印了一本《李時珍的傳說》。
“該書的出版,再一次引起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前身)的關注,並被列為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的重要選題!。”蘄春縣文化局局長周振東告訴記者:在選題組專家學者的指導下,1984年由鄭伯成、劉守華饒學剛編著整理的李時珍傳說集《神醫李時珍》很快通過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審定,原谷城政協主席熊子勛將他蒐集的李時珍在武當山的傳說補充進來後,該書即被湖北少兒出版社以《神醫李時珍》為書名,分精裝、平裝兩種版本出版。
《神醫李時珍》的發行,為李時珍傳說的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不僅國內外有10餘家報刊紛紛發表評論文章,就連世界著名的民間文藝理論家、澳大利亞籍華裔教授譚達先生都以《世界性“醫聖”傳說的里程碑》為題,在《中國出版》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評論說:“此書的問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是由於它是當代世界‘醫聖’傳說專集出版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對該書進行了高度評價。
《李時珍傳說》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7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的專家李惠芳、傅廣典明確指出,蘄春的同志應該將《李時珍傳說》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讓《李時珍傳說》永久流傳,蘄春迅速成立了《李時珍傳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小組,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努力,申遺小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對有關《李時珍傳說》進行了系統整理,當年秋,《李時珍傳說》被蘄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春,被黃岡市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秋,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可李時珍不是湖北的李時珍,是中國的李時珍、是世界的李時珍。在《李時珍傳說》被省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惠芳(原任)、鄢維新(現任)等專家們又對蘄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充分發掘李時珍,這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蘄春縣“申報非遺保護名錄小組”再次啟動,按申報要求,小組成員下蘄州,上仙人台,登三角山,重訪講述者,系統和完善《李時珍傳說》的各項文字資料,補充配套攝像資料,完成《李時珍傳說》的全部資料庫的建設,歷時3年,並最終順利地列入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列入保護的經過

一、填補了蒐集工作的一個空白

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

早在明末清初,李時珍的傳說就廣泛流傳,顧景星的《李時珍傳》中“時珍生,白鹿入室,紫芝產庭”就是一例。清人章學誠在《李時珍傳》中還記述了李時珍被稱為“醫聖”的傳說:“時珍歿後,有貢生肖銓得危疾,夢時珍授方用海桐皮。治之,果愈。銓遂讀其書,精於醫理,故醫家稱時珍為醫聖雲。”這肖銓,歷史上實有其人,《湖北書徵存目·第六冊》載:“肖銓,字公衡,號樗叟,丁酉歲貢”;各種《蘄州志》也將他的名字列入“名醫”之列。這不僅是李時珍的傳說,也是肖銓的傳說。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傳說,人們知道了李時珍“醫聖”稱號早在“時珍歿後”就在民間流傳開了,這也更正了現在一些人認識上的誤區,以為李時珍“醫聖”稱號是源於郭沫若“醫中之聖”的題詞,進而否認“醫聖”稱號的權威性。
其實,李時珍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極廣,蘄春及鄂東南的老中醫和挖藥人幾乎都能講幾個李時珍的傳說,乃至全國許多地方都程度不同地流傳著李時珍的故事。在蘄州地區至今還活在人們口頭的許多民間俚語,都是源於李時珍的傳說,比如,形容醫術高明的俚語“能診死人翻身,能斷活人倒地”;形容人窮的俚語“葛麻藤系腰,半邊碗吃飯”等等。就連鄂東南一帶的許多民俗、醫俗,也是源於李時珍傳說。比如,煎中藥後的藥渣為什麼要倒在大路上?抓中藥為什麼要用三個指頭?這些都說明了李時珍的傳說已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了。
1987年鄭伯成在彭思採訪李時珍傳說
新中國成立後,隨周總理訪蘇歸來的著名新聞記者張慧劍為了創作電影劇本《李時珍》曾到蘄州考察,除了查閱地方史料和大量的墓誌碑文外,特意收集了不少關於李時珍的民間故事,回上海後創作了電影劇本《李時珍》,並出版了同名的傳記體文學書籍。之後,不少作家和文藝工作者來蘄春深入生活,根據李時珍的生活軌跡,以正史作骨架,以野史作血肉,虛實交織,真幻摻雜,揉進他們所蒐集的李時珍的軼聞趣事和傳說,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一個嘗百草,療民疾,敢喜敢怒和剛直不阿的醫聖、藥仙的形象。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民間文學是一切文學母體,而在現實文學活動中,它卻是處於弱勢地位。在新中國成立後,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除根據民間文學改寫的作品外,蘄春乃至整個鄂東南沒有一篇真正被冠名為“蒐集整理”的民間文學作品問世。李時珍的傳說也不例外——儘管是一座豐富的文學寶庫,卻始終沒有被人民所認識、所開發。
關於李時珍的傳說,在蘄春及鄂東地區最早冠名“蒐集整理”始於1979年冬。這年10月20日―11月5日,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前身)籌備組在黃岡赤壁賓館舉辦了湖北省第三期民間文學培訓班,蘄春縣文化館輔導幹部盛廣前、彭思高中教師鄭伯成和橫車長石大隊農民袁勝華參加了培訓班。作為這次培訓班的成果之一,出了一本《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之三),其中有盛廣前、鄭伯成、袁勝華以及來自新洲的桂琴甫蒐集整理的8篇李時珍傳說。
8篇李時珍的傳說見諸於文字後,立即引起民間文藝界的轟動。著名的民間文學理論家耿之在《民間文學論壇》1982年創刊號上,撰文《民間文學資料蒐集整理工作的可喜收穫》,高度評價了這組文章,說:“我國古代名醫的傳說以往蒐集很多,尤其是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的傳說。但是,李時珍的傳說過去不曾見到。《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中的一組李時珍的傳說,生動地再現了李時珍重視臨床實踐,深入民間研究藥物,以及高尚品德和精湛醫術,為編寫《本草綱目》積累材料的事跡,填補了蒐集工作的一個空白。”

二、世界性“醫聖”傳說的里程碑

一組8篇李時珍的傳說發表後,許多出版社、報刊雜誌社刊登轉載,上海文藝出版社在《古代名醫的傳說》一書中就選登了4篇,並在署名呂洪年、竇昌榮的《祖國醫學的藝術之花》文中對其中的《狗腿子的由來》花了大量筆墨進行評論:“歷代名醫大都提倡科學,明辨是非,跟迷信、落後、庸醫、假藥展開了鬥爭。有些鬥爭的程度還相當激烈,如《狗腿子的由來》,可以說是生死博斗。”“《狗腿子的由來》里寫到的兩次換腿,表現了李時珍關懷蒼生,嫉惡如仇,屢次同反動統治者及其爪牙展開多種形式的鬥爭精神。換腿雖屬藝術虛構,有點離奇,卻反映了事物的本質,這類傳說可以說是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奇。”此外,長江文藝出版社《千古風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中國中醫中藥的傳說》等書中也對這組傳說作了選登和評論。
象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無法關上一樣。8篇李時珍的傳說發表後,鄭伯成、韓進林、宋光銳、陳沫金、夏博仁、梅樂明、杜定啟等人以及安徽、江西、湖北的武當山和武昌等各地的民間文學愛好者紛紛蒐集整理了大量的李時珍傳說,幾十種報刊書籍爭相刊登,有的還改編成連環畫,僅《民間文學》就先後刊登了12篇,《民間故事選刊》先後選登了8篇……
1982年秋,鄭伯成從教育部門調到縣文化局後,段茂松局長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是:蒐集整理並編輯一本《李時珍的傳說》,作為1983年向全國紀念李時珍逝世39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獻禮。就這樣,鄭伯成花了6個多月的時間,到蘄春各地(特別是蘄州)、大冶、瑞昌、浠水、新洲等地採訪和蒐集。在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化局的指導下,從所蒐集的80多篇李時珍傳說中挑選40篇,編印了《李時珍的傳說》一書,第一次就印了2萬冊。

宋國清在蘄州北門講述六十張傳說

《李時珍的傳說》出版後,引起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前身)的關注,要求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作為一個重要選題來抓,並指派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民間文藝理論家劉守華和黃岡師範副教授饒學剛為這一選題的指導老師。在作進一步蒐集整理後,至1987年秋,由鄭伯成、劉守華、饒學剛編著整理的李時珍傳說集《神醫李時珍》通過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審定。原谷城政協主席熊子勛得知這一訊息後,將他蒐集的李時珍在武當山的傳說補充了進來,並由湖北少兒出版社分精裝、平裝兩種版本於1989年出版了。
《神醫李時珍》發行後,國內外有10餘家報刊發表評論文章。特別是世界著名的民間文藝理論家、澳大利亞籍華裔教授譚達先生以《世界性“醫聖”傳說的里程碑》為題,在《中國出版》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評論,對該書進行了高度評價:“此書的問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是由於它是當代世界‘醫聖’傳說專集出版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它規模頗大,共收傳說125篇,由近200篇中精選出來,洋洋23萬字。……學術質量較高。”

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非常重視。2007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的專家李惠芳(武漢大學教授)、傅廣典(時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就明確指出,蘄春的同志應該將李時珍的傳說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於是,蘄春迅速成立了李時珍傳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小組,由陳和清、張先林、王萬軍、袁朝陽和已經退休的鄭伯成具體負責。當年秋,李時珍傳說被蘄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春,被黃岡市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秋,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李時珍傳說申報非遺小組在仙人台

李時珍的傳說被省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李惠芳、鄢維新(現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專家們再次強調:李時珍傳說不僅在蘄春、在黃岡、在湖北具有影響,而且在全國、全世界都有影響。作為民間文學,李時珍傳說也應該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蘄春縣“申報非遺保護名錄小組”再次啟動,按申報要求,小組成員下蘄州,上仙人台,登三角山,重訪講述者,系統和完善李時珍傳說的各項文字資料,補充配套攝像資料,完成資料庫的建設,於2009年冬經市、省專家們的審核,順利地列入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即將正式公布。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