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苗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由於歷史上沒有本民族文字,苗族文化主要靠口耳相傳。在豐富的苗族口傳文化中,尤以苗族史詩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以1896年前後英國傳教士和當地苗族布道員在貴州省黃平、凱里等地進行零星記錄和譯介苗族史詩為標誌,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蒐集、整理、翻譯了不少史詩資料,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多數學者的關注點都在中部苗人聚居的黔東南地區,西部苗人聚居的麻山地區幾乎無人關注。
2009年春天,麻山地區苗人世世代代傳唱的史詩《亞魯王》開始進入文化人的視野,改變了苗族沒有長篇史詩的印象。《亞魯王》的主角——苗人首領亞魯王,是苗人世代頌揚的英雄,史詩生動講述了西部方言區苗人的由來和遷徙過程中波瀾壯闊的場景,是上古時期中華民族曲折融合的見證。苗族通史、遷徙史中關於苗族是如何從長江中下游、黃河下游遷徙到貴州,又如何征戰定居開發的,描述極為簡略。因而,史詩《亞魯王》填補了兩千多年前這段苗族口述歷史的空白。
亞魯王”與“楊魯”“牙魯”是同一個人,“亞”“楊”“牙”都不是姓氏,而是祖先的意思。2009年在貴州紫雲縣發現的《亞魯王》英雄史詩有26000行,是極為完整的傳唱。《亞魯王》描述到,苗族部落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曾經生活在東方,在部族戰爭中,亞魯王帶領苗人進行了悲壯慘烈的征戰,失敗後又艱難遷徙到貴州高原。史詩對亞魯王之前的17代王,每一代都作了簡略的、約300行的描述,史詩著力描述的是兩次大的戰役。
亞魯並非人名,而是祖先的意思,因而,史詩記述的是歷代苗王的傳奇。史詩中每代王的故事有300餘行,詳細描述了每一代王的創世故事,有開天闢地、萬物起源、宗教習俗等歷史與神話傳說,描述了麻山苗族對故國故事的記憶,堪稱研究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亞魯王》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其創作年代與《詩經》處於同一個時代。它多數時候只用於喪葬儀式中對亡靈唱誦。數千年來《亞魯王》一直在民間流傳,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整理。
2009年,中國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對《亞魯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國民協專門立項派出專家調查組深入貴州採集信息,這部作品才真正進入當代文化界的視野。《亞魯王》意外現身,被文化部列為2009年中國文化重大發現之一,並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三年的採集整理,《亞魯王》第一部於2012年2月出版,第二部仍在採集整理中。
主要內容
《亞魯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史詩部分,第二是圖版部分。史詩部分由以下章節構成:
序言.................................................................................003
發現《亞魯王》(馮驥才).......................................004
追念苗族英雄亞魯王(余未人)................................007
東郎簡介...........................................................................013
亞魯世族譜系....................................................................025
漢文意譯部分....................................................................027
第一章 遠古英雄爭霸..................................................029
第二章 重建王國大業.................................................253
苗文部分............................................................................293
第一章 Ndongx dwf ywm daeb dwf wiem hram soab rongl....
295
第二章 Nzongb xiub soab xiub rongl.....................................663
附錄.............................................................................................727
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宗地鄉山腳村苗語語音系統暨《亞魯王》苗文書寫符號系統(李雲兵).....728
後記.............................................................................................751
追逐一個夢想(楊正江).......................................................752
尊重《亞魯王》史詩的口頭傳統——史詩整理札記(余未人).757
亞魯王是這支苗族的第十八代王,是一個具有神性的苗人首領。他從小以商人身份被派到其他部落去接受一個苗王所應當具備的各種技藝、文化,逐漸成長為一個精通巫術及其所蘊含的天文地理、冶煉等知識的奇人。在生活上,他享有普通苗人不可能享有的王族待遇,他有7個妻子和幾十個兒子。而其中的14個兒子都繼承了他的驍勇並與他一樣畢生征戰。這種描述,是歷史上沒有文字的苗人對自己歷史最忠實的記錄。史詩涉及到400餘個古苗語地名,20餘個古戰場。這是最珍貴的、活在苗人心中的歷史。它保留了大量的在如今苗語中已經消失的古詞古語。
像亞魯王這樣具有王族血統、氣質與能耐的英雄,在與部族、異族的血戰中,以超人的勇敢和智慧,創造了許多神話般的勝利,但亞魯王也沒能擺脫他的先輩“開創——戰爭——失敗——遷徙”的悲壯命運。他們初到貴州時,曾經聚居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安順等地,但戰敗後只有率領屬下遷往貴州麻山這樣耕地極為稀少、水源缺乏的石山區,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苦卓絕的過程。
麻山地區有25個鄉鎮,18萬人口,而會唱《亞魯王》的歌師,每個村寨大約都有四五人,據當地估算,歌師總數約達3000人。對《亞魯王》的唱誦是極其莊重的。唱誦之前,死者家族、一個村落,甚至一個地域內的歌師都會前來舉行儀式。歌師要著傳統的長衫,頭戴飾有紅色“獅子毛”的“冬帽”。一位歌師的唱誦,就是在接客群歌師檢審,唱誦內容如有重大失誤,此歌師的資格會當場被取消。這種神聖嚴格的唱誦古規,使得《亞魯王》的傳承歷經數代而主幹完整,同時也讓《亞魯王》的傳承大受限制。《亞魯王》的唱誦,過去能持續幾天幾夜,但隨著現代喪葬儀式的簡化,如今大多只唱一夜了。
在唱誦《亞魯王》的葬禮上,有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砍馬”習俗,現已不多見。砍馬師在進行古雅莊重的儀式後,要將戰馬作為犧牲,一刀一刀地砍死,不能一蹴而就,過程長達半個小時。祖靈的銅鼓,一直轟鳴著悲愴的鼓音,直到馬體被砍得鮮血淋漓慘不忍睹轟然倒地。神聖的銅鼓音伴隨戰馬升天,鼓心的太陽紋被擊得錚亮。據說,砍馬是讓後輩銘記亞魯王當年一次次的戰役都歷經死亡的考驗,就像這匹英雄而苦難的戰馬一樣。那一殘酷血腥的場面,足以讓人刻骨銘心。
表現形式
《亞魯王》講述的是西部苗族的先祖亞魯王的故事。亞魯王是一個真實但被神化的人物。傳說,他造出了日、月、山、地,讓自己的部族在平原地區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他擁有的寶物“龍心”引來兩個親哥哥的嫉妒,並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亞魯王不得不帶著王妃、王子和族人長途遷徙,退居到難以生存的山地,刀耕火種,重新開始生活。但他的哥哥們仍然緊追不放。最終,亞魯王奮起反抗,保衛家園。
《亞魯王》的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有的用敘事的形式朗誦、吟唱,有的用道白的形式問答,採用了形容、比喻、擬人、描述的表現手法,詞以散文詩的敘述為主,歌唱的曲調變化豐富,不講究押韻,只講押調。
《亞魯王》涉及古代人物上萬人,幾百個古苗語地名,十幾個古戰場。有開天闢地、萬物起源、宗教習俗等歷史與神話相隔的傳說,是展現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具有文學、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藝術學、美學、語言學等價值。
《亞魯王》將一個民族和其先祖的創世史、征戰史和遷徙史融合成一部史詩,在世界英雄史詩譜系中比較少見。
大部分長詩在傳統儀式上唱誦,並與儀式步驟緊密結合;
唱誦活動貫穿儀式活動始終,為儀式服務、受儀式制約,其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娛樂;
其傳習過程中顯示出諸多特有的規則和禁忌。這些特色為已發現的人類史詩譜系增添了異彩。
傳承現狀
《亞魯王》的流傳基本不藉助文字而是靠口口相傳,而且大多是在送靈儀式上唱誦,並與儀式的步驟緊密結合;唱誦貫穿儀式活動的始終,其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娛樂,因而非常小眾;在其傳習過程中顯示出諸多特有規則和禁忌,例如學唱只能在正月和七月才能進行,頗有神秘色彩。
《亞魯王》主要流傳於紫雲縣,分散流傳於鄰近的羅甸縣、望謨縣、平塘縣,另外貴陽花溪、清鎮、鎮寧、關嶺等西部苗族地區也有少量流傳。
早在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麻山苗族史詩就有了雛形,秦漢時期,苗族定居麻山後,史詩充實、豐富了亞魯王的故事,並以亞魯王的故事為主要傳唱內容,亞魯王的若干王族後代故事完善定型於清朝末年。
非遺
2010年5月18日, 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由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申報的“ 亞魯王”,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