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航空城

桃園航空城

桃園航空城是台灣的門戶,班機飛往亞洲主要城市平均只要2.5小時,擁有優越的航空地理位置,屬於國際運籌樞紐機場。

簡介

桃園航空城所打的是“機場城市”的概念,它以桃園機場為核心,不僅僅有運輸功能,同時也拓展消費、會議、展覽、購物與住宿等需求,打造新市鎮。

桃園機場作為台灣的門戶,班機飛往亞洲主要城市平均只要2.5小時,擁有優越的航空地理位置,屬於國際運籌樞紐機場。桃園航空城的整體規劃概念是針對這一天然優勢,以“機場城市”的概念打造能夠獨立自主的航空城,使之成為繼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國際機場之後的第五個亞太轉運中心。目前桃園航空城規劃已在島內獲得特別法律、特別預算支持,進入全面推廣啟動期。

全球招標

桃園航空城桃園航空城

桃園航空城是台灣政府愛台12建設之一,交通部6日公布“機場園區綱要計畫”招標案,因台灣從無經驗,特廣徵全球專業團隊獻計,希望桃園國際機場能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引擎。
民航局說,桃園航空城發展概念,是以桃園機場為中心,並將周邊地區土地納入發展範圍,總開發面積有6150公頃,希望以桃園機場為引擎,以財務規劃為導向,引進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國際貿易、物流、金融、通信科技、研發、遊憩、休閒及生活產業,使桃園成為具有多功能的航空都會城。
因台灣從未有發展航空城的經驗,所以徵求國外專業團隊提供策略,參與的團隊必須有10年以上承辦過機場計畫或整體規劃案經驗,協助訂定機場園區功能定位及發展策略,增加非航空性收入。
顧問團隊必須參考國外航空城成功的經驗,民航局要求競標團隊應蒐集並分析八大國際機場發展航空城的成功經驗,包括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法蘭克福、新加坡樟宜、美國底特律、美國達拉斯、中東杜拜、韓國仁川、香港赤鱲角機場。

因應未來串聯歐洲、中東、兩岸及亞太的物流與客運等潛在龐大需求;針對於豐富機場綜合服務機能,進而提高台灣全球競爭力的一項大型知識經濟建設計畫。此一計畫由中華民國交通部民航局推動,並開放予國際項目競標,以分析機場園區的相關產業及交通發展政策、航空運量預測、機場園區使用配置、外圍土地使用及園區周邊聯外系統構想等要項;務求綱要周延而規劃質量合乎未來需求。

民航局預定2009年4月底完成委託規劃案的招標,6月開始辦理規劃作業,8月提送期中報告初稿,12月提送期末報告初稿,2010年1月底前完成成果報告,預定2010年6月底由行政院核定。

產業價值

航空城航空城

有人認為,桃園的發展將威脅亞洲城市的生存、使服務業的競爭更趨激烈。也有人相信,最終將促進區域內的旅客、消費者及一般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使因服務行為的執行而產生的交易更有價值。在無形方面,使人對競爭方面的觀感能稍以趨緩。在社會發展方面,得以互相學習,也增進對人際關係處理之重要性的反省;與歐美日及全亞洲的競合也將有個更得以實踐和體現的平台,結果是增進全體民生福祉乃至全亞太的區域經濟合作。

航空新時代 旅客新需求

遠因

由於鄰近的南韓民營的仁川國際機場完工後,屢獲「全球服務最佳機場」大獎,而當年桃園國際機場初完成時,為全亞洲數一數二新穎的機場,促使各國航站管理界及政要前去觀摩,甚引領風騷。其中以「中正機場」為參考雛型的新加坡樟宜機場在啟用後,其航廈空間使用率、商家進駐標準的嚴格、來往旅客動線流暢度、客戶服務效率與營運管理之優越響徹國際航空界。惟多年以後,一期航廈老舊之餘,二期航廈興建期間屢傳弊端而推遲完成時間;又啟用後,發現二期航廈偌大的空間,其利用率卻遠不及其他的國際機場。相較之餘,儘管新航廈內部富麗堂皇,但使機場服務人員與旅客兩方頗有距離感,加上設計概念陳腐,使人對二期航廈的評價反大不如一期航廈初面世時(第一航廈部份整頓中)。

近因

未來的客機的載客量將超越現有的機型,如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新啟用的航廈即為此設計。此外根據中華民國交通部分析,各國主要國際機場皆已然轉型為物流中心,而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拜腹地廣大所賜,未來除了持續既有的運輸功能,也應當朝向航空零組件的製造及相關維修、商務中心、國際行銷、產經會展等相關服務產業來發展,以備完善利用「航空城」內的土地資源(造鎮計畫);如此桃園機場將於無限制航班、航點的前提下,吸引外商投資、創造新興工作機會,使競爭所需之資源得以加速整合,發揮效能。

社會意見

時機不成熟時 曾經失敗

有識之士對此紛表意見。為了與同業比美,甚而加速北台灣服務產業的發展、聯結北台灣所有的相關知識經濟產業,遂有人構思以地利之便,於機場當地建構一個完整的產業鍊。1990年代起,大前研一、名律師徐小波等率先具文勾勒,認為利用地理位置的優越、產業發展的先進,宜將台灣發展成亞太營運中心。

城的概念

桃園縣籍的立法委員黃主文等進一步將此一構想與各國要邑的風貌比較,有感世界主要大城皆發展出他人較難取代的產業優勢;台灣在資訊通訊科技(英語: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之製造及設計面,既獨步全球,未來三十年當再深入發展資訊通訊科技方面的專業服務,因此一個完整的、側重於服務面的『園區』必須發展起來,由中央負責「蛋黃」、地方負責「蛋白」;「城」的構想由此而來。爾後台塑企業王永慶之長子王文洋亦曾於2007年10月間復提類似「亞太營運中心」的概念;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就職後,公開表示『亞太營運中心現在做,還不算太遲』。

未來展望

達致三贏

有人指出,開闢予松山機場的兩岸及日本航線已分散桃園機場的航班密度、經營資源,使服務功能弱化,打擊桃園機場的發展及降低桃園航空城的成功率,讓臺灣離亞太營運中心更遠,為使資源集中以提高效益,應立即訂定廢除松山機場的相關方案,並在桃園機場捷運啟用後,先把松山機場的民航服務轉移至桃園機場(桃園航空城);此舉有利桃園的產業升級、北桃的分工、臺北市的都市計畫、松山區的市區更新及臺北都會區居民權益等,皆能吸引更多的商機而發揮三贏的效益。

產業價值

有人認為,桃園的發展將威脅亞洲城市的生存、使服務業的競爭更趨激烈。也有人相信,最終將促進區域內的旅客、消費者及一般人的生活品質提高,使因服務行為的執行而產生的交易更有價值[46]。在無形方面,使人對競爭方面的觀感能稍以趨緩。在社會發展方面,得以互相學習,也增進對人際關係處理之重要性的反省;與歐美日及全亞洲的競合也將有個更得以實踐和體現的平台,結果是增進全體民生福祉乃至全亞太的區域經濟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