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家訪
過去老師家訪都有明確要求,包括時間和家庭比例,但現在不再做硬性規定。不少家庭人戶分離,住得離學校很遠;現在通過手機、電話、網路等渠道,老師和家長聯繫起來既方便又暢通。多位學校負責人還提到一個新現象:不少家長不太希望老師去家裡訪問,擔心家庭隱私被老師看見,經常以“挺忙的、您不用過來了”、“我來學校和您談”等各種藉口婉拒家訪。
“有的家庭很富裕,不願意露富;有的家庭比較貧窮,也不希望被老師看見。”海淀區一位國小副校長介紹,目前單親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原來一個年級才一兩個,現在一個班出現兩三個都正常。有些單親家庭不願意老師發現這一隱私。
困難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對提高教育質量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一些有效的教育形式被丟棄,一些優良的教育傳統漸行漸遠,比如,依賴手機,家訪成為傳說。
老師登門家訪,實地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周邊環境、生活條件、親職教育狀況等基本情況,有利於對孩子有針對性地教育。而且,面對面和家長交流,能發現孩子的真實狀況,“比電話溝通效果好得多。
針對一些類型的孩子進行家訪尤為必要,如在校調皮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另外,在一些家庭,爺爺奶奶等長輩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立場不是很一致,老師家訪容易有效消除親職教育的分歧,形成教育的合力。
新式家訪
儘管遭遇不少現代社會難題的“夾擊”,但本市部分學校仍設法推動傳統家訪,同時因地制宜地探索一些頗有新意的“新版”家訪。
東城區花市國小要求,除了常見的電話、網路等渠道溝通外,該校老師必須對新入學的孩子進行家訪,了解孩子的第一手情況,便於有的放矢地教育。西城區奮鬥國小規定,班主任每個學期應對三分之一的學生家庭登門訪問。
除了堅持傳統的登門家訪,該校部分年級還考慮到家長的實際需要,推出公園集體面訪等新招兒。 據了解,該校一年級新生教師選擇在假期根據學生的家庭住址合理搭配,將六七個家庭分成一組,安排在附近的公園一起見面。有關人士表示,新家訪拉近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氛圍輕鬆活潑,也能增進孩子們的友誼。
在一些地方,傳統的家訪被一種叫做“群聊式”的新式家訪形式取代。幾個學生家長聯合找一家酒店一起招待老師,席間訴說學生的事情,認為“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這種與教師見一次面就花上一筆的做法不可取。
影響
一是助長了攀比之風和浪費之風。幾個家長共同請一個教師,肯定是誰也捨不得丟“面子”,一定會挑個高檔的飯店“瀟灑走一回”,教師儼然成了“貴客”。如此下去,造成的不僅僅是經濟損失,更會造成不良風氣的蔓延和人們精神的頹廢。這與教書育人的宗旨背道而馳。
二是省了時間卻少了溝通。有些家長認為這樣既節省了自己的時間也會節省教師的時間。可是這樣也“節省”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了解。學生的發展變化與家長、老師都有緊密關聯。只有家長、學生和教師深入溝通,才能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才能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好地“對症下藥”。
三是未顧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大家在一塊兒談論得較多的是共性問題,個性差異就被忽略了。個性往往是一個人發展變化的關鍵,這恰恰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群聊式家訪不能取代傳統家訪。有的家長可能不大願意老師到家裡來,那么,家長勤去學校找老師,可能不失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