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邊緣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說法,通常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所不能包容。雖然職場“邊緣人”的共同特點是不能融入群體,行為舉止為企業文化所不容,但是,他們的實際處境卻有很大差異。他們會感覺到自己離領導和整體組織越來越遠,體驗到被“邊緣化”的感受,並由此影響了他與同事的關係,甚至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作為同事眼中“邊緣人”卻對自己的“邊緣人”身份沒有感覺,對別人的看法好像視而不見,並且能夠一如既往地從事自己的工作。
出現原因
“邊緣人”源於個體的性格特徵。人們常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就蘊含著某些性格特徵有助於個體的成功,比如靈活的處世態度、樂觀的情緒體驗、活潑開朗的性格等,具有這方面優勢的人,能夠很快適應新環境,獲得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更容易成為“主流”;與此相反,這些方面表現較弱,特別是只相信“能力最重要”的人,初入職場很容易被孤立為“邊緣人”。
對“邊緣人”的判斷源自於價值體系。“邊緣”是相對於“主流”來說的,而“主流”首先取決於組織的價值體系。劉鵬程立身科研事業,被視為“邊緣人”是因為他所在的機構並非真正強調科學研究,而將個人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作為評判標準。對“邊緣”和“主流”的區分還取決於個人的價值判斷。
不論什麼原因,職場“邊緣人”的出現,對組織和個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對組織而言,邊緣人的出現會破壞團隊合作氛圍,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組織效率的下降,從而影響組織的整體績效。對個人而言,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負面影響更大,特別是被忽視、被孤立的感覺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如何解決
面對職場“邊緣人”現象,可以通過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進行解決:從組織層面說,需要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讓每個人都能夠被接納,不因性格特徵的差異而受到歧視。同時,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結合每個員工的特點,搭建職業發展的平台,讓每個員工都能體驗到職業的成功。
從個人層面說,對於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邊緣化”的人,是無需解決的,既然能夠從當前事業中獲得成就感,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目標,未來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對於自認為被“邊緣化”,又出現不良情緒的人,需要從自我的角度進行調節。
首先,綜合分析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進行明確的職場定位。盲目羨慕、模仿他人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從而產生職業挫折感。每個人的條件都有差異,只有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避免劣勢,最終才能取得職業成功。因此,引導自己走出“邊緣人”心態的首要步驟就是理智分析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通過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樹立成功的信心。
其次,轉變職場觀念,適應職場環境。對每個人來說,外界環境的改變都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作為體驗到被“邊緣化”的個體來說,不要埋怨他人,也不要期望改變他人,只能通過改變自己,調整不現實的觀念,適應職場的要求,逐步融入集體,才能逐漸消除“邊緣化”的感覺。
最後,調整行為風格,培養良好性格。性格是後天形成的,因此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掌握各種有效的處世方法,塑造有利於職場成功的性格特徵。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但是,只要自己堅信成功,最終就一定能夠成功。
如何改變
1.合作和分享:多跟別人分享看法,多聽取和接受別人意見,這樣你才能獲得眾人接納和支持,方能順利推展工作大計。
2.微笑:
無論他是茶水阿姨、暑期練習生或總經理,無時無刻向人展示燦爛友善的笑容,必能贏取公司上下的好感。年輕的同事視你為大師姐,年長的把你當女兒看待,如此親和的人事關係必有利事業的發展。
3.善解人意:
同事感冒你體貼地遞上藥丸,路過餅店順道給同事買下午茶,這些都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你對人好人對你好,在公司才不會陷於孤立無援之境。
4.不搞小圈子:
跟每一位同事保持友好的關係,儘量不要被人卷標為你是屬於哪個圈子的人,這無意中縮窄了你的人際網路,對你沒好處。儘可能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避免牽涉入辦公室政治或鬥爭,不搬事弄非,自能獲取別人的信任和好感。
5.有原則而不固執:
應以真誠待人,虛偽的面具遲早會被人識破的。處事手腕靈活,有原則,但卻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採納他人的意見。切勿萬事躬迎,毫無主見,這樣只會給人留下懦弱、辦事能力不足的壞印象。
6.勿阿諛奉承:
只懂奉迎上司的勢利眼一定犯眾憎。完全沒把同事放在眼裡,苛待同事下屬,你無疑是在到處給自己樹敵。
7.勿太嚴厲:
也許你態度嚴厲的目的只為把工作做好,然而看在別人眼裡,卻是刻薄的表現。你平日連招呼也不跟同事打一個,跟同事間的惟一接觸就是開會或交待工作,試問這樣的你又怎會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