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60年代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描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事物,迫使大家人對周遭事物更加注意。主要描寫廣告招牌,標誌、照片、漫畫等等,與美國的都市文明有關。在二十世紀,兩個令人驚奇的藝術革新運動;一是立體派(cubism),另一個是普普藝術(pop culture)。
這兩個藝術革新運動都是反抗當時已存在之藝術形式,立體派畫家批判後印象派太過拘謹而平淡乏味;普普藝術家們則認為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熱情到近乎虛偽;到底立體派還是普普藝術是二十世紀最創新的藝術革命運動,到目前還沒一個定論。普普藝術將當時的藝術帶回物質的現實而成為一種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這種藝術使得當時以電視,雜誌或連環圖畫為消遣的一般大眾感到相當的親切。
詳細信息
普藝術嚴格的來說是起源於英國,但真正爆發出影響力卻是在1960 年代的紐約。40年代戰後的英國,藝壇仍掌握在嚴肅認真的浪漫主義風格中,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感嘆戰後美國都市的富庶與新形成的享樂輕鬆及物質普遍的通俗文化,他們刻意反叛上一代刻苦創作的要求。1956年,一個名為”這就是明日”的通俗文化的展覽中,一件由倫敦當代藝術學院的獨立團體所主導的作品”什麼讓今日的家如此的不同、如此吸引人?”作者理察.漢明頓(Richard Hamilton)在一間房屋中貼滿了取自廣告頁的圖像,圖中一位健美先生,握著一隻超大棒棒糖,糖衣紙上有”POP”的大寫字樣,引用這三個字母稱呼反純粹藝術的通俗藝術便有了現成的模式流同了起來。普普藝術家把日常生活與大量製造的物品與過去藝術家視為精神標竿的理想形式主義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尚藝術與通俗文化的鴻溝從此消失。”媒體”與”廣告”是普普藝術家最喜歡使用的主題,那也是他們對消費社會的禮讚。當時60年代的英國除了漢明頓居領導地位之外,在沒有出現傑出人才。普普藝術在英國的命運正如漢明頓所標榜的:通俗流行,曇花一現。普普藝術渡海到了1960年代的紐約,雖初期發展有些頓挫,但後勁彌堅,對當代藝術的影響極大。如普普藝術最具知名度的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他擅長大量重複使用大眾熟悉的形象對象符號,及使用攝影技術與繪畫的結合。他最常使用的對象包括罐頭湯,可口可樂與成箱的清潔劑,他也喜歡使用明星的影像,包括:貓王,瑪利蓮夢露,伊利莎白泰勒。他常把這些影像重複使用在他的作品中。
基本上,普普藝術的精神是十分美國化的,有富麗堂皇的生活品質,近乎膚淺的盲從意識,對影視名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與追求。雖然普普藝術在當時沒有在藝壇占到領導的地位,但普普藝術對通俗文化的同步化,確實改變了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而它對現代藝術美學的破壞與改變,並將藝術普遍化,他們甚至影響到一般人在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這些都是具有其歷史性意義的。
代表人物有
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
羅森柏(Robert Rauschenberg,1925-)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
強斯(Johns,Jasper,1930-)
偉塞爾曼(Tom Wesselmann,1931-) 等。
西方美術史
14-18世紀 | |
19世紀 | 現實主義 · 巴比松派 · 前拉斐爾派 · 學院藝術 · 印象派 · 後印象派 · 新印象派 · 點描派風格 · 那比派風格· 綜合主義 · 象徵主義 ·哈德遜河派 |
20世紀 | 現代藝術 · 立體主義 · 表現主義 · 抽象表現派 · 抽象藝術 · 藍騎士· 達達主義 ·野獸派· 新野獸派 · 新藝術運動 · 包浩斯 · 荷蘭風格派運動 · 裝飾藝術運動 ·普普藝術 · 未來主義 ·至上主義 · 超現實主義 · 色面派· 極簡主義 · 裝置藝術 · 後現代主義 · 概念藝術 · 地景藝術 ·行為藝術 ·錄影藝術 ·新表現主義· 低眉藝術 · 年輕英國藝術家派 · 反概念主義 |
21世紀 | Relational art· Videogame art · 哲學星座原型批判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