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

《韓非子》

《韓非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韓非的著作。全書分為五十五篇,為法家集大成的作品。

基本信息

概述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的著作集。韓非(?~公元前233),出身韓國貴族,曾和李斯同學於荀況,李斯自以為不及。當時韓國國力衰弱,韓非多次上書韓王,提出富國強兵、修明法制的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著書,成十餘萬言。他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讀後十分欽佩,於是發兵攻韓,索要韓非。韓王派遣韓非入秦,秦王卻又不加信用,後又聽了李斯、姚賈誣陷,將他拘囚下獄,李斯送毒藥使他自殺於獄中。

簡介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子》為法家重要著作。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共55篇。今傳本正合其數。今本除《史記》中所舉《孤憤》、《說難》等十篇外,多有竄入文字。

韓非是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從主張變革、反對復古的歷史觀出發,宣揚君主集權,任法術而尚功利。與此相適應,他主張行文寫作必須以“功用”為目的。他的說理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闡述一個重要論點時,韓非經常使用類似歸納的方法,即先舉論據,再作論證,最後得出合於邏輯的結論。例如《五蠹》,先提出上古、中古和近古歷史發展的事實,說明“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繼而轉入本題:“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在作了這些充分的論證之後,即順理成章得出結論:“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後文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賞莫如厚而信”、“罰莫如重而必”等著名論點,也都是使用同樣的論證方法得出的。

韓非的辯難之作也很有特色。他並不像荀子那樣用“是不然”的斷然口氣,動輒否定論戰的對方,而是從容、冷靜地分析問題。對不同的意見,總是用“或曰”來提出異議,有時還連用幾個“或曰”,客觀地列舉幾種說法,引導讀者共同進行分析。《難一》至《難四》諸篇,可作為這類辯難體的範例。韓非在論辯中,還善於運用邏輯上矛盾律的原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難勢》),使對方進退失據。《詭使》、《六反》諸篇,可作為這種論辯方法的代表。

先秦後期散文,在議論中使用寓言故事以增強形像性和說服力,已成為一時風氣。《韓非子》中的許多篇章,對寓言故事的運用已經進入自如的境地。《說林》、《內儲說》、《外儲說》就集中記錄了大量的寓言故事。“郢書燕說”(《外儲說左上》)、“守株待兔”(《五蠹》)等,更成為後人常用的成語典故。

今存《韓非子》版本以宋幹道刊本為最早。注本中較完備的有清代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今人梁啟雄《韓非子淺解》、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及周勛初《韓非子校注》

作者簡介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始皇十四年,戰國時韓國人,出身於貴族世家,是韓國的旁支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李斯自以為不如。

韓非雖然師奉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國末期新形勢下,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卻“喜刑名法術之學”,並“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生於戰國七雄紛爭之世,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他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寄希望於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孤獨悲觀,大失所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始皇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始皇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始皇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始皇后來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韓非已經死了。(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學術思想

《韓非子》《韓非子》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 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 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彆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讚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韓非的全部理論導源於荀子“性惡論”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害關係,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二柄》),人君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眾畏威而歸利。韓非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 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韓非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繫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係,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髮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 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韓非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韓非認為,不經過“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韓非子》《韓非子》

矛和盾是古時候兩種武器,矛是用來刺人的,盾是用來擋矛的,功用恰恰相反。楚國有一個兼賣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帶著這兩樣貨色到街上叫賣,先舉起盾牌向人吹噓 說:“我這盾牌呀,再堅固沒有了,無論怎樣鋒利的矛槍也刺不穿它。”停一會兒,又舉起他的矛槍向人誇耀說:“我這矛槍呀,再鋒利沒有了,無論怎樣堅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邊的人聽了,不禁發笑,就問他說:“照這樣說,就用你的矛槍來刺你的盾牌。結果會怎 樣呢?”這個商人窘得答不出話來了。

酒酸與惡狗

宋國有位小生意人開了一爿酒家,專門出售陳年佳釀。這酒家窗明桌淨,買賣公道,還在門前高高豎起一桿青旗,行人在幾里地外都能看見酒旗招展。顧客一進門檻,店小二就笑臉相迎,殷勤接待。按理說,這酒家應該是生意興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見一個顧客,十分冷落。 一壇壇老酒開了封,賣不出去,都發酸變質了。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請教附近一個老頭兒。老頭兒沉吟了一番,問他:“你的看門狗凶不凶?”店老闆挺納悶地說:“凶啊,可這跟賣酒有什麼關係呢?”老頭兒拈著鬍鬚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惡狗守在門口,見人就咬;酒再好,還有誰敢來買呢?”

鄭人買履

有個鄭國人,想到市上去買一雙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腳,作為尺碼。但臨走時,卻把尺碼丟在家裡,忘記帶去。他到了市上,走進一家鞋店,看見一雙鞋子,覺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碼沒有帶來, 忙對店員說:“我忘記了帶尺碼來,讓我趕回去把尺碼拿來再買。”說罷,拔腳就跑。這樣一來一往,等他從家裡拿了尺碼再到市上時,鞋店已關門打烊了,他終於沒有買到鞋子。有人知道了這事,就提醒他:“你為自己買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試試大小,還要什麼尺碼呢 ?”買鞋的人回答說:“我是寧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

諱疾忌醫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侯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里,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 ,桓侯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來誇耀自己的本領。”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侯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侯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裡,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 五天以後,桓侯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兒子扯著娘的衣襟,又哭又鬧,要跟著去玩。曾子妻被鬧得沒有法子,就彎下腰哄他說:“小乖乖回去吧,媽媽回家來就殺豬給你吃。”小兒子咽著口水,方才罷休。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子正拿著繩索在捆肥豬,旁邊還插著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 連忙跑上去拉住他說:“你瘋啦!我是故意騙騙小孩子的。”曾子嚴肅地說:“你怎么能欺 騙孩子呢?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只會學著父母的樣子,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騙別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己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母親,這樣還有家教嗎?”曾子說完, 就一刀戳進豬的喉嚨里。

文學影響

韓非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道。他對老子道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觀物質性的內容。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據,它又體現在各種事物之中,制約著自然四時與社會人事,是體現在客觀事物

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韓非同時也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改造、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

韓非對辯證法做出了較大貢獻。他首倡“矛盾之說”,韓非認為,所謂矛盾,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和對立是普遍存在的。他列舉了“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等對立的範疇。指出矛盾有多種多樣的表現。韓非認為,矛盾雙方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他認為在導致矛盾轉化的條件中,內因固然有決定的作用,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認識論方面,韓非主張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他強調認識的目的性與功用性, 認為一切言論都必須有的放矢,反對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韓非在認識論上的貢獻還在於提出了“參驗”的觀點。他認為,人們的言辭是否可靠,觀點是否正確,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實際功效及其分析、比較等手段加以驗證。韓非的社會歷史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社會的進化,注重當前的現實,反對“是古非今”的復古主義;另一方面,他比較重視物質因素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試圖探索引起社會變化的物質原因。

韓非從其政治思想出發,討論了形名邏輯。在韓非看來,要實現法術之治,首要的問題是要明確法律概念,確定法律標準。韓非的形名邏輯是先秦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審名”和“明分”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其參驗思想推動了古代歸納邏輯的發展,矛盾之說則豐富了關於邏輯規律的理論。但是,由於韓非把邏輯思想與其政治思想糾纏在一起,因而大大影響了他對思維形式作更深入的探討。韓非的哲學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矛盾之說因過多強調對立面的鬥爭而把矛盾對立絕對化。認識論上,他在強調認識功用和目的的同時表現了狹隘的實用主義傾向。在歷史觀方面,他堅持帝王決定社會歷史進程的英雄史觀,鄙視民眾的作用。

韓非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

作品意義

《韓非子》否認文化典籍的作用,對歷史文化遺產採取一概否定態度;但是強調向實際學習,講究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用學到的知識去變革世界,並用實際的功效來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韓非子》改造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荀子和墨翟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特別是它提出反對"前識"和"因參驗"的思想,發展了先秦的認識論和教學論。它說:"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妄意度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 所謂"參驗"即是"循名實以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循名實以定是非"是指君主按照官職之"名"的職責,來考察在職官員的工作實績("實",也叫"形"),名實相合則賞,不合則罰。此即人君督察臣下的"刑(形)名之術"。所謂"因參驗而審言辭",是指君主治理國家,審查臣下言辭,必須"言會眾端",綜合各方面情況,加以比較考核,以"審內外之實","知朋黨之分","按法以治眾",使左右之臣"不敢以虛言惑主".《韓非子》的認識論,主要是從君主如何駕馭臣下,選拔官吏和辨奸識偽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必然帶有鮮明的階級烙印。它要求認識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主要是就君主實行法、術、勢而言的;它所講的"功用",也是以君主專制的利益為內容的;因此,在實質上,難免帶有主觀性。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