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兵馬俑一號坑,在1978年到1984年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隊對一號坑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並對部分陶俑進行了修復和復位。1985年,考古隊對一號坑展開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2009年這次考古工作是秦俑博物館第一次獨立對一號坑發掘。歷史記載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
文物價值
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
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兵馬俑坑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席哈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蹟”的讚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第三次發掘
2009年6月13日,秦俑一號坑開始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平方米。截至目前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共出土114件陶俑,兵俑神態逼真,容貌各具特色,且其服飾、髮飾、武器裝備等各有不同,但因一號坑陶俑高度較高,在1.8米到2.0米不容易保存,所以均已經破碎。出土的俑包括鎧甲步兵俑6排共28件,2組共6件車兵軍吏俑。至於陶俑身高為何在1.8米到2.0米,到底是比照秦人的真實身高製作還是進行了“拔高”,目前仍然是個謎。
秦兵馬俑從職務上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和下級軍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因此其穿戴和兵器配備也會隨之不同。此次發掘發現在第一組車後有1件穿著魚鱗甲的軍吏俑,應該為所發現俑中級別最高的。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發現在甬道和過洞通風處的兵俑明顯被燒過,而且溫度較高,一些陶片嚴重損毀。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這次發掘證實,秦兵馬俑確實被人為燒過。長期以來對於秦兵馬俑被燒有兩種觀點,一個是自燃,就是俑坑裡面有木頭等有機物質,時間一長產生沼氣,然後自燃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人為破壞的。
在發掘中發現,發掘區的西段有一條南北向甬道貫穿並與北側門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紅土層塊狀板結倒塌,凡是在甬道和過洞附近的俑均被燒損,嚴重變形變色,有的甚至都被燒化,且這一地區的棚木灰都為白色,可見溫度很高。燒毀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風處,此地段的俑損毀就比別的地方嚴重,可見兵馬俑俑坑是人為燒毀的,不可能是自燃的,到底是誰燒毀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第三次發掘中,據有關人員透露,除了一些常見的兵器外,還首次出土了盾,這對研究秦朝的軍旅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兵馬俑在最初時,均著有各種各樣的彩繪,如今人們見到的兵馬俑大多呈土灰色,有一些身上帶有少許彩繪。在第三次發掘中,也出土了大量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