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教育方式]

親職教育[教育方式]

親職教育,是指一個人在家庭這個特殊社會結構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個人從出生到自己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包括有意識的知識傳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識的家庭生活氛圍的陶冶。按照傳統觀念,親職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

基本信息

定義

親職教育是指在家庭內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
親職教育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從其涵義上講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親職教育,主要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接受的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作用;狹義的親職教育則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長者對其所施加的有意識的教育。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親職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親職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事實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親職教育有增強趨勢。不但在中國,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也是如此。由於重視親職教育而更重視對家庭雙親的教育。中國近些年出現了家長學校,美國有“全美雙親協會”,英國有“全國雙親教育聯盟”,法國有“全國親職教育學中心”,1965年在布魯塞爾還召開了世界性的國際雙親教育會議,正式成立了“雙親教育國際聯盟”,這一切都表明,重視親職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趨勢。

產生

親職教育是同家庭同時產生的,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先於學校教育。在以傳授間接經驗為主的專門教育機構出現以前,家庭成為教育兒童的主要場所。親職教育是兒童實現社會化的奠基教育,是調整學校教育、淨化社會影響的樞紐,教育子女是家長固有的職責。

意義

親職教育親職教育
首先,親職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個體社會化的最初搖籃。人一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第一位老師是父母。孩子都是在雙親直接影響下長大的,他們都是首先通過家庭和父母來認識世界,了解人與人的關係。家長的言行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親職教育對兒童成長具有奠基作用,對人的社會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親職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親職教育不僅在兒童入學以前,即使兒童進入學校之後,也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家長的權威性,親職教育對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有積極或消極的作用。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一致,兒童社會化發展就會順利;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矛盾,就會極大地減弱學校教育的影響力。因此,親職教育的意義不僅對嬰幼兒學前期,在青少年成長期,其作用同樣也不可低估。親職教育應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再次,親職教育更能適應個體發展。幼稚園、學校教育都是面向全體學生,是集體化的教育。儘管學校教育也強調了解每個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但在這方面總不及家庭父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親職教育具有個別性特點,使教育更有針對性,更有利於因材施教。

親職教育專家

張振芬
卓卷教育總裁,青春期教育專家,200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社會學系,從事教育研究十多年,先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學習深造。對中國課外教育有針對性的研究,並且對特色教育有獨到的見解。2009年從清華大學EMBA畢業後,立志打造中國“營地類教育”第一品牌,幫助家長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學習方法,讓更多的家庭受益。卓卷教育總裁張振芬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親職教育會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
2004年聯合北大音響出版社先後發行出版了《CES學習法》、《試題猜想》、《母題探秘》、《3+1學習法》等。
人物語錄:
用愛來尋找真相,用寬容來擁抱敵人。
生命需要保持一種激情,激情能讓別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擋的時候,就會為你的成功讓路!
堅持履行良心教育的諾言,堅持為每一位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教育結果,堅持用一己之力帶動其他同行業機構,樹立家長學生對教育機構的信任,從而推動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良性發展。”

特點

親職教育不可缺少,也是由於親職教育具有獨自特點決定的。親職教育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兒方面的特點。

先導性

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親職教育,第一個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小就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兒童正是從這些親職教育因素中學會了頭腦的思考和語言的交流,懂得區分是非美醜,辨別善惡榮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兒童所接受的這些教育影響,就成為以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

兒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對後來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具有先導性質。由於親職教育已在兒童心理上發生了初步定勢作用,對後繼教育總是產生篩選作用。在接受新的影響時經常是在不斷依據家庭先前灌輸給他的價值觀修正自己的經驗,並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與家庭成員的經驗相對照,建立循環的反饋聯繫。親職教育成為青少年兒童接受後繼教育的過濾器。

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能引起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繫的情感。它像無聲的語言,對人起著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由於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顯得更為強烈。家長的好惡取捨,常常決定著子女的行為舉止。在親職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時是說服力很強的言語說教都難以代替的。

權威性

在親職教育中,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權威性,是家長有效地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親職教育具有更大的權威性。這是因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長,血緣上的親密關係和經濟上的依賴性使子女對父母有著特殊的依戀和依賴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會的承認與尊重,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成熟的思想意識等等,這一切都使得家長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高大、權威的形象,子女養成了對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這樣的心理定勢,就會自覺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勸導,向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使親職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

針對性

鮮明的針對性,是親職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這話不無道理。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首先進人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離,朝夕相處,同父母接觸的機會最多,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只有父母能夠全面地、細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由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現出的個性非常真實,所以家長能深刻地了解孩子。這樣就使親職教育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中問題抓得準,抓得及時,教育方式方法選擇得當,教育內容也適宜,體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充滿了家庭的個性色彩。

終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長的教育,就是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具有終身性。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論時間長短,都只是一種階段性和間斷性的教育。親職教育則不然,它不僅使人在未成年時獲益匪淺,而且在他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以後,由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具有的血緣關係,親職教育依然在發生作用,父母永遠是子女的“老師”,親職教育的這種終身性特點,有利於家長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連續的觀察和教育,有利於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人格特徵。

親職教育的上述特點,使得它與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較,具有很多優勢,有其有利的條件。但是還應看到,親職教育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現是親職教育內容的零散性,任何家庭都不可能像學校那樣有計畫地、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其次是親職教育方式的隨意性,一些自身素質較差的父母缺乏自覺教育子女的意識,或隨意打罵,或嬌寵無度,或放任自流,由此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帶來種種不良的影響,這是親職教育要注意和克服的。

作用

親職教育首先具有啟蒙性。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主要負責情感與認識之間的聯繫及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傳授。
其次,親職教育具有隨機性和經驗性。它沒有明確的計畫,沒有穩定、系統的內容,也缺乏科學的方式方法,“遇物而誨”、“相機而教”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再次,親職教育具有個別性,這種個別教育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如家長了解子女,親職教育具有親切感和權威性等。

教育內容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四個學會”來
親職教育親職教育
組織的,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
在我國比較流行的親職教育定義是三道教育,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簡稱為“3M”。即:“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適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為人之道”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為學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學習品質(學)、綜合素養(素)、自主專長(特)等三大方面組成。3M親職教育圖譜是根據三道生命發展教育理論設計的。三道教育理論的提出,為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親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使家長可以科學有序、清晰條理地按照三道的內容和標準來對孩子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三道教育理論的提出為親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標準的現狀提供了良好的解決依據,也為親職教育理論提供了全面系統的學術基礎和框架。三道發展教育理論是我國青年教育專家趙雨林於2008年提出的。

著名親職教育專家

成墨初。家教暢銷書作家。2009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家教作家。騰訊教育名家博主。親子教育終身從業
親職教育親職教育
者和踐行者。多家教育機構顧問。多家親子教育類刊物特邀撰稿人。出版親子教育專著50餘種。上百家媒體報導過其人其作。作品常年盤踞國內各類圖書暢銷榜。作品榮入“2010-2011年十大親職教育圖書”,全國讀書月推薦書目等。
成墨初代表作:《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簡介:
父母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傳統教子觀念影響的結果。“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棍棒底下出孝子”、“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捨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馬”,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
打罵教育是中國傳統專制制度的殘餘,是一種摧殘孩子身心的畸形親職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成才,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家庭悲劇。更為可悲的是,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在文明如此發展的今天,依然普遍存在,尤其在城鄉地區、父母文化偏低的群體和社會平民階層中,更是突出。
本書是銷量突破30萬冊的經典親子教育暢銷書——《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的全新增訂升級版,除了保留原書的精華外,作者又歷時一年對全書做了“脫胎換骨”的大更新,增補、替換80多個案例,修改、補充8萬多字,使全書變得更全面、更科學、更精華、更實用。親職教育專家成墨初暢銷350000冊代表作。
成墨初不打不罵教育技巧精粹。
60個教育技巧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辦法。
全國十大暢銷親職教育圖書之一。
青島全民讀書月重點推薦優秀讀物。
多家名校指定青年教師必讀書籍。
中國關工委教發中心全國支學助教工程重點推薦讀物。
黑幼龍等教育專家聯名推薦本書繁體版。
數十家媒體持續關注和報導。
東子,本名范景宇,一個富有傳奇經歷的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父親教育”和“快樂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2009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家教作家之一。
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和親職教育研究20年來,出版《做父親的幸福》等著作30餘部,作品累計銷量超過100萬冊。應邀為青島、北京、濟南、杭州、合肥、大連、長沙、廣州、南京、重慶、天津、瀋陽、海口、西安等100多個城市作親職教育講座1000多場。
東子用自己獨創的教育理念,使女兒范姜國一邊玩邊學,3年半讀完國小,兩年半讀完國中,不滿13歲上高中,不到14歲已出版3部暢銷書,且玩出了一個“品行好、能力強、分數高”的“三好學生”。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等海內外的800多家媒體報導過東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子經驗。兼任中國教育學會親職教育委員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團中央青少年研究人才庫專家、全國婦聯親職教育專家團專家等多種社會職務。
餘澤彬
小余老師,本名餘澤彬,中國中西共融式親職教育理論創始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家庭教育講師之一。共贏未來親職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C—WBPE親職教育課程創始人,杭州大學生創業聯合會副主席,杭州大學生青年導師、人生規劃師,精研歐、美、亞等各國親職教育尖端理論成果,對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著科學深入的研究,曾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福州大學等國內眾多高等學府做過數百場演講,深受萬千學子歡迎。自2012年以來,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各類親職教育專題講座一百多場,直接影響數萬個精英家庭,被譽為國內中西共融式親職教育實踐理論第一人。
張振
張振芬。卓卷教育總裁,青春期教育專家,200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社會學系,從事教育研究十多年,先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學習深造。對中國課外教育有針對性的研究,並且對特色教育有獨到的見解。2009年從清華大學EMBA畢業後,立志打造中國“營地類教育”第一品牌,幫助家長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學習方法,讓更多的家庭受益。卓卷教育總裁張振芬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親職教育會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
2004年聯合北大音響出版社先後發行出版了《CES學習法》、《試題猜想》、《母題探秘》、《3+1學習法》等。
董進宇
我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著名人生激勵導師、成功學教育專家,中國國際親職教育論壇形象大使,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是國內最早推廣“學習型家庭”理念的人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做個別輔導的心理諮詢專家。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國越來越多的家庭接受、認可和套用,被眾多的媒體譽為“中國親子關係第一人”。
董進宇博士在總結自己成長道路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教育成功學理論”——董博士1+1家庭系統解決方案,主要由《家長突圍》《喚醒巨人》組成。如今,這些理論已成為董進宇博士逐步形成的“教育理論”的一部分,這一理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老師接受、認可、傳播套用,成為一條科學有效的教育之路。

重要性

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親職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親職教育的正面結果。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巨變,親職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親職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導致家長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國親職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因此新的恰合適宜的親職教育應該應運而生。
親職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做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裡與家長們探討親職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裡包含著親職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親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 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親職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親職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親職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稚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稚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稚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親職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一)、親職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薰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親職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于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親職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親職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親職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親職教育連續性
親職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畫和無計畫、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親職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
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親職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親職教育權威
親職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
(四)、親職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親職教育及時性
親職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稚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良好的親職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係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二、良好的親職教育是最佳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醜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鑑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最佳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最佳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做為家長要充分親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亦為子女成才盡到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錯誤的讚美讓孩子自以為是
忠告1: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優秀
忠告2:多讚美孩子的行為和品行,少讚美孩子的天分和成果
忠告3:不要在別的家長面前過多讚美你的孩子,如果要讚美就去讚美別人的孩子
忠告4:要學會運用鼓勵、激勵代替空洞的讚美
物質生活豐厚,讓孩子好逸惡勞
忠告1:再富也要窮孩子
忠告2:別把孩子當豬養
忠告3:不要用金錢、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做事
三、孩子的事,家長替代做,讓孩子懶惰成性、嚴重缺乏自立能力
親職教育漫畫
忠告1:孩子的事,自己做
忠告2:家長的事,孩子幫助做
忠告3:家長在孩子事情上,能懶就懶一點
把孩子圈養在眼皮底下,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
忠告1:放養孩子,回歸自然
忠告2:讓孩子交上積極向上的朋友
忠告3:進行付出和挫折等素質教育
忠告4:為社會付出,量大福就大
沒有家風和家規,隨意性管理,導致孩子與家長逆反、對抗
忠告1:用家風樹立正氣
忠告2:用家規監督行為
忠告3:讓家規去懲罰違規者,而不是人來懲罰
自己做不到的,偏偏要求孩子做到
忠告1:想讓孩子怎么做,你就去做什麼
忠告2:麻將可以打,但不能在孩子在家學習時在家打,酒可以喝,但不能經常喝得醉熏熏的回家。架可以吵,也可以打,但找個孩子不在的地方盡情的吵和打

教育原則

平等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促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要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尊重原則
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家長
交流原則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自由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統一原則
親職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適從。
榜樣原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做好表率。
信任原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寬容原則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正常的。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做好引導工作
鼓勵原則
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不懂得鼓勵,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能是隨意的一兩句話帶過了。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教育方法要隨孩子的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

在中國的問題

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有的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父母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分的干預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
過分寵愛
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揠苗助長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過分專制
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外,為了發泄不滿,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泄回父母身上。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於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說,那么就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別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孩子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來恢復,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父母,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復,亂發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發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發脾氣。
低估孩子
父母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孩子跟隨自己意願行事。使得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習慣於依賴、習慣於被命令,變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過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優勢或潛在的優勢。因此,作為父母,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以偏賅全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疏離,甚至使孩子變得反叛。
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父母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這些行為有可能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

網路教育

網路時代

(一)網路時代親職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指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網路時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促使我們必須對傳統的兒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進行改革,對傳統的親職教育進行改革。社會多元化趨勢使孩子們成長的社會環境日益複雜化和多樣化。面對網路帶給孩子們的正負效應,我們必須提高孩子們對社會環境的積極適應力和自我強化的成長力。對社會環境的積極適應力可以使他們吸納其成長環境中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基本規範,養成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完成個體的社會化進程。自我強化的成長力是孩子們在社會化進程中確定自我成長的目標,規範自己的言行,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努力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是孩子們在兒童、青少年成長時期應培養的基本能力。
(二)網路時代親職教育的施教者——家長的轉變
在網路時代,父母與孩子們面臨的是同一嶄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識體系。孩子們在學,父母們更要學,而且要有勇氣和孩子們一起學,甚至向子女們學,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卜衛在《生活在網路里》是這樣論述的:“一個新媒體出現了,同時,當我們還不太了解它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種情形將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它將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孩子的學習方法,改變家庭文化及國際關係等。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和他們一起成長”。
在網路時代,由於電腦網際網路的廣泛套用,傳統的親職教育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家長們在孩子們面前不可能永遠保持權威者的形象,因為網際網路所營造的網路世界使他們的權威受到嚴峻的挑戰。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使家長們能通過電腦網際網路為孩子們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指導他們從電腦網路中利用各種資源,逐漸成為孩子們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督促者、輔導者甚至諮詢者。
(三)解決網際網路對孩子們負面影響的具體辦法
1、採取“堵”的硬辦法
有許多硬辦法可以防止孩子們接觸可疑的(如色情、暴力等)網上內容,這些辦法有不少是不需要花太多錢的,最流行的辦法是採用“內容過濾器”程式。這些程式一般在計算機的後台運行,對進入網路瀏覽器的文本內容進行審查。如果“過濾器”捕捉到某個家長們認為具有猥褻性、色情的、暴力等不適合兒童或青少年的詞語,它便會自動剔出有關的材料或放棄整個網頁,這表明程式已經開始干預,對網上衝浪人的健康和利益進行保護。對於那些在家裡不能陪著孩子們上網,卻又想實施一定管制的父母來說,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然而,內容過濾程式的問題是它不僅過濾掉你不希望看到的內容,而且也會過濾掉你希望看到的內容。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內容過濾程式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工作。許多過濾程式號稱能夠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安裝運行,這種功能十分重要,因為大多數孩子比他們的家長所想像的還聰明。儘管硬辦法可以對付不良的網上內容,但是堵的硬辦法不是家長最佳選擇,對於象“內容過濾”程式的硬辦法,只有迫不得己才使用。
2、採取“導”的軟辦法
(1)對孩子進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們識別、抵制負面信息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與網路聯繫日趨密切,可以說他們正在創造著自己文化,即網路文化。網路社會的形成在客觀上提供了青少年網路道德賴以生存的條件,青少年群體在網路社會生活中日益顯示出來的地位與作用也為其德性的創造奠定了基礎。因此,親職教育一定要注重孩子們個人修養的培養,使他們能做到自律,以增強遵守網路道德規範的自覺性,這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兒童、青少年道德規範的重要保證。
(2)加強網路立法,規範和保護兒童的網上行為,淨化家庭教育的大環境
在中國,網路立法的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1996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是目前為止有關計算機網路管理方面效率最高的法規。另外,其它的主要法規有《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國際管理辦法》、《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中國網際網路名註冊暫行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關法律文本,也有打擊計算機犯罪,保護信息安全的條款。為了加強打擊日見猖獗的泄露國家機密行為,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l月21日就審理涉密案件具體套用法律問題做出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對有關網際網路的涉密案件作出了說明。
(3)加快兒童、青少年的網站建設,占領網上的教育的陣地,為網路時代的v親職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

親職教育中獎勵孩子的規則

表揚常常就是足夠的獎勵。父母的認可、讚揚會對孩子激勵很大。孩子非常合作,那么就表達你的讚許,並且給予口頭表揚,這樣可以長期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注意孩子特別良好的表現。如果孩子一整個早上都在陪你處理一些事情,而且小傢伙很少抱怨或者不高興,獎勵孩子就是非常合適的。
給孩子創造做事情的動機,而不是試著賄賂孩子。例如,如果剛學步的孩子在餐館里好好待著,你就答應給他買個新玩具。這樣一來,以後孩子得不到賄賂會非常失望。激發孩子做事的動機,通過讓孩子不斷進步,是從長遠上改善孩子的習慣,而且動機是事先和孩子達成的某種共識,而不是在某一時刻和孩子的討價還價。

三大弊病

在我們今天的整個的教育中,為什麼家長總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從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出發,尋找原因,是哪裡出了問題? 青少年教育專家張健認為,在這三個方面都出了問題,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追求出了問題,尤其我們親職教育方面。
1、親職教育追求——聽話教育
2、學校教育追求——答案教育
3、社會教育追求——模式化教育
聽話教育、答案教育、模式化教育,這樣的教育結果只會禁錮孩子的思維。

教育禁區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通過一項調查,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容易踏入以下七個不益孩子成長的禁區:
居高臨下
“你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早就……”、“你不聽也得聽”等等。
◎要害分析
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的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最後事倍功半。
冷嘲熱諷
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
家庭學院講座
兒童心理治療專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他們很難理解,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怎會說出這種表面是表揚而實質是貶損的“雙關話”,即使你說這些話時還帶有些許幽默感。
絕對否定
“你從來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你總是撒謊”等等。
◎要害分析
批評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可能引發孩子的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最後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言過其實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於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評語或稱讚也會將信將疑。此外,聽慣父母誇大其詞的讚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只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人身攻擊
“你胖得像頭豬”、“你蠢得像頭驢”等等。
◎要害分析
智力再愚鈍的孩子也能體會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自尊自信。
威脅恐嚇
“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關你禁閉”、“你不乖就讓你去餵狼”等。
◎要害分析
這類虛張聲勢的威嚇和言過其實的表揚一樣,同樣會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親熱和信任。
冷若冰霜
“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待會兒再說”等等。
◎要害分析
孩子從這些話中聽到的“潛台詞”是:大人們對我幹的事毫無興趣,他們並不把我當作他們的心肝寶貝。

教育原則

育兒的11條基本原則,如: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指揮他們的小孩子;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嚴厲;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子做伴侶……這11條原則,今天讀來仍然切實可行,極有參考價值。
關於衛生教育、情緒教育、智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原則共89條,每條原則後都以具體生動的一二例事實來解釋各項原則,並加以討論,使讀者對該條原則的意義能夠瞭然於心。在書中,小孩子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睡,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的種種問題,都得到了充分的討論。
尤為讓讀者有親近之感的是書中形形色色的事例,這些事例主要來自於作者的兒子一鳴,因此,此書是陳老先生將“別人的學說在一鳴身上印證,自己的學說在一鳴身上歸納”(陶行知語),是“他數年的研究和經驗實地的所得”(鄭宗海語)。
書中傳達出陳老先生的兩個一貫的教育主張:其一是“我們教小孩子當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機會以發展自動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範圍使他不得隨意亂動,以免侵犯他人的權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其二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說來簡單,實施起來卻著實不易。書中從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幾個方面,告知讀者應當怎樣做父母——
“要小孩子誠實,做父母的自己先要誠實,自己不誠實,小孩子斷斷不會誠實的。”
“要小孩子對長者有禮貌,做父母的自己對待長者須先要有禮貌。如你自己待父母好,那么小孩子對待你也會好的。”
“一鳴兩歲零11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早晨醒來,就吹洋號,我低著聲音對他說:‘不要吹,媽媽、妹妹還睡著呢!’他一聽見我的話,就不吹了。你要叫他不吹洋號,你自己須先要低著聲同他說話,所謂己正而後能正人。”
樸實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誠摯的情感、深入淺出的討論,讀此書仿佛同一長者促膝而談,談論各種育兒的心得,感悟為人父母的苦與樂。字裡行間,能夠強烈感受到他的慈愛與嚴格,慈愛到體貼入微,嚴格到沒有絲毫遷就,“覺得他是個母親化的父親,姊姊化的父親,但他從來沒有失掉父親的本色。”(陶行知語)
教育家陶行知還評價此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稱著者“以科學的頭腦、母親的心腸做成此書”,並深信“此書能解決父母許多疑難問題,……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
雖然時代發展了,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有了些變化,書中的事例對今天的家庭不盡適用,但本書在教育孩子的原則和方法上卻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願為人父母者同來一讀,讓童年成為兒童一生幸福的源泉。
親職教育對人的成長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但是,目前我國的親職教育,存在著以下一些誤區:
1、溺愛型:這是在包辦型基礎上向極端發展的家教方式。家長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甚至違背社會公德而滿足孩子的不正當要求。於是,有的家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出氣而去鄰居打架;孩子願意參加學校組織公益勞動,家長就給孩子寫“病假條”……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正在成長。
2、粗暴型:這是一種只靠高壓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愚蠢而簡單的家教方式。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犯了過錯,乃至對家長稍有不從,就發火、訓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長面前不敢敞開心扉,心情總是處於壓抑狀態。
3、包辦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孩子認真讀書,包辦了孩子應該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勞動。於是,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致國中三年級的姑娘還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長,孩子要求別人為自己付出的越來越多,而且心安理得。
4、放任型: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家教方式。家長認為孩子是“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做買賣賺錢;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舉愛好、學業交龍等一概不聞不問,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檢點自己的行為。於是,出現了孩子抽菸、打架、逃學……直到孩子被公安機關拘留,家長才大吃一驚。

新型的親職教育——自然教育

通過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鍛鍊了身體,錘鍊出了堅強的性格,培養了對大自然、對人類的博愛之心;他漸漸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開始了對理想的追求。

家長意見要一致

父母之間在教育孩子的立場上都有很大的分歧。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依賴和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家長們的教育功效相互抵消,對孩子的教育遠遠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溺愛,更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更要為孩子的成長發展著想。

30條原則

1.任何時候都對孩子滿懷希望;
2.經常了解孩子喜歡什麼,讓孩子感到在家裡很快樂;
3.經常鼓勵孩子,當孩子遇到失敗的時候,不要潑冷水;
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
5.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6.不對孩子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壞話;
7.能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8.不在別人面前數落孩子;
9.當別人指出孩子的缺點時,不護短;
10.正確面對孩子的“為什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1.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
12.每天都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13.每天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14.鼓勵孩子主動做事,即使失敗了,也認為是值得的;
15.經常和孩子討論各種問題,加強雙方思想情感的溝通和交流;
16.孩子有話對你說時,不管你多忙也要耐心傾聽;
17.批評孩子時,允許孩子辯解和反駁;
18.不對孩子說“就你笨,什麼都不會做”之類的話;
19.一般不強迫孩子,給孩子自己選擇和判斷的機會;
20.對孩子許諾的事,說到做到;
21.歡迎孩子的小夥伴來家裡玩;
22.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了解其心理需求;
23.在家裡,給孩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
24.給孩子買玩具不宜過多和過於高檔;
25.不要動不動就恐嚇孩子;
26.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繫;
27.家裡有大事,儘量徵求孩子的意見;
28.孩子犯錯誤時,不要與孩子算陳年老賬;
29.不要縱容孩子的攀比心理;
30.不要對孩子不聞不問或放任自流。

主要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
家長教育的主要任務、首要任務應該是從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學做人。試想,一個不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確的學習志向嗎?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能夠刻苦攻讀嗎?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能按時認真學習嗎?一個沒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嗎?
愛國主義培養
愛國主義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責任心、義務感
這既是家庭美德的內容,又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從小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義務感,無論做家事,還是做公事,都能認真負責,儘自己應盡的義務。
勤勞節儉的教育
勤勞節儉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勞的人是沒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勤勞節儉,相輔相成,不勤勞的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勞。
生活能力的培養
①自我判斷、解決問題。遇到問題要讓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分析有幾種解決方法,判斷哪種方法是最合適的,經過自己的優選去做。
②自我規劃。引導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和探索,發現、篩選和確立適合自己的年齡、興趣和性格的種種目標。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獨立規劃以下的事情:怎樣安排每天的時間,自己定一個作息時間表;怎樣聽課,怎樣預習、複習功課;參加什麼課外活動;做點什麼家務;做什麼運動、玩什麼遊戲以及在家裡、在學校做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等。
③自我管理。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的大事小事都過問、照顧,應該引導和鼓勵孩子按照自己定的規劃來管理自己的思維、言行、作息、衛生、物品等。例如,學習時,自己把握自己的注意力不溜號;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自己洗澡、剪指甲;大人有病,主動倒水、端飯。
④自我改進。父母應該改變批評多、讚揚少,總是斥責孩子,甚至恨鐵不成鋼、施之以棍棒的做法,引導孩子自我改進。這樣,孩子不僅會發現和認識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不斷改進,還會把自己最新的成績和進步作為起點,不斷去超越自我。
⑤人生價值教育。
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⑦讓孩子學會自我安排時間
⑧向孩子傳授正確的溝通技巧
⑨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交朋友
⑩愛學習
⑪有毅力
⑫自控能力與情商
1、讓孩子知道控制自我是成熟的標誌:能夠很容易就控制自我、阻止自己犯錯誤的人才是一個成熟的人,孔子認為“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2、讓孩子學會著眼於遠大的目標。
3、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要讓孩子堅定正確的立場,學會抵制外界的誘惑,不要在花花世界裡失去自我。
4、培養孩子溫和的性格:教會孩子做事不要只想自己,要從他人的角度考慮自己做得是否適當,溫和地對待周圍的人。
5、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評價自己:讓孩子用那些教給他的“可、否”觀念來評判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自覺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6、讓孩子學會忍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主要的表現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激動、發怒會給別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損傷自己的人際關係。
7、讓孩子學會冷靜分析: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要讓他學會先分析各個方面絲絲縷縷的利害關係,再做出自己的決定,讓孩子保持冷靜的狀態,遇事不要慌慌張張。

專家提醒

專家表示,當今的親職教育呈現出了一些誤區,需要提醒家長注意。
1.舍本求末。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學到的是勤勞、善良,學會的是自強不息、好學博愛;因此即便孩子今天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彌補。
2.夫妻角色顛倒。傳統文化中的慈母形象,當今的媽媽們很難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應該做的是提醒,“這樣不好,媽媽不喜歡這樣,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然後是忽視,“媽媽沒你這樣的孩子”,如果還不改,就變為了嚴重警告,“你要再這樣,媽媽就告訴爸爸”,再下一步就到了威脅。無論怎樣,始終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為父親,男人應該記得妻子對孩子的告狀永遠不會是誣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狀了,男人一定要對孩子嚴加教育。有的時候甚至爸爸上來打了孩子,媽媽不僅要裝作沒看見,還要教育孩子,“我之前說過沒有,你為什麼不聽?以後要聽媽媽的話,你看爸爸多么辛苦,你還把他氣成這樣,快給爸爸端杯水去,叫他不要生氣。”親職教育中,母親永遠應扮演書記和政委的角色,調和家庭的矛盾。如果母親過於嚴厲,而父親過於軟弱,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過於陰柔。
3.親子輩分的誤區。在一個孩子12歲之前,家長可以不必向他們解釋你制定每條規矩的原因。一個孩子從小必須懂得什麼叫服從,什麼叫規矩,什麼叫規則。
4.家教獎懲不利。忽視懲罰,孩子就容易在同一地方摔倒第二次、第三次。過多的否定和責備也不行,要知道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他們才越容易認真聽。
5.不同身份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應該口徑一致,否則容易讓孩子鑽空子。
6.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是態度不認真的表現,那就錯了。其實,10%到30%的孩子存在著學習能力障礙,家長應該更加仔細地分析其原因。
7、培訓班的誤區。都說孩子的學業負擔重,其實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重啊。不需下血本給孩子升國中而努力,家長們都表示,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國中,再多的經濟支出都是值得的!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擇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造成的,如果“擇校熱”一直保持激烈競爭,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計費支出的負擔,是很難再降下來的!

圖書介紹

《富母之路》、《家長突圍》、《喚醒巨人》、《親職教育手冊》、《學會跟孩子說話》、《贏在父母》(解密好孩子成長規律)、《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好習慣讓孩子終生受益》、《不聽話的孩子怎么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蒙台梭利教育法》、《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放手,讓孩子去做》、《影響男孩一生的100個成功榜樣》、《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孩子向前沖》《一生的保證》、《中國親職教育缺什麼?》、《好孩子是怎樣培養的》、《男孩為何要“窮”著養》、《女孩為何要“富”著養》、“名師工程·大師講壇系列”(《大師談教育心理》、《大師談啟蒙教育》、《大師談兒童習慣培養》、《大師談兒童能力培養》、《大師談兒童情感教育》、《大師談兒童人格塑造》、《大師談教育管理》、《大師談教育溝通》、《大師談教育激勵》、《大師談早戀與性教育》)、“台灣教養系列”江蘇教育出版社(《發揮創意教孩子》、《教育的大愛》、《身教》;《理應外合》、《知書達理》、《通情達理》;《教孩子發揮潛能》)、《用“新”教孩子》、《歡喜學習》)、《從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養出來的》、“從小培養系列”(《培養孩子正確的經濟觀》、《讓孩子成為理財高手》、《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的智慧》、《“說話”對孩子有多重要》、《讓我們輕鬆做父母》、《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看得見嗎?》、《父母做對才不累》、《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大合集》等。

心理誤區

當前,親職教育特別是早期親職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親職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於得到社會的認可。儘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並且轉化為教育行為。導致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親職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誤區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極端期待心理引發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為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盲目的“選擇”一些打著科學旗號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計畫”。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發“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提前學習;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所以過度學習。一切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發“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為順從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
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源於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當前,消除早期親職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誤區必須從親職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親職教育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必須以家庭為單位,最佳化家庭精神生活環境,淨化親職教育氛圍,減輕親職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淨化教育市場,端正教育輿論導向,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將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並且轉化為理智的教育行為,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就親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強親情教育,利用血緣與親情為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親職教育,樹立家長的職業教育意識與職業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長的天職”,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父母責任

孩子不是媽媽的專利,爸爸也應該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四、五歲的時候,爸爸對孩子的肯定和讚美以及他的榜樣力量,可以讓男孩子明白自己長大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讓女孩子明白自己將來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丈夫。青春期以後,爸爸和男孩子經常在一起,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有力量的支持,減少許多困惑;女 子和爸爸的互動,可以讓她更好地了解男性,滿足她對異性好奇和依戀的渴望。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爸爸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1、家長應該充分相信孩子,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放開手腳去做他認為喜歡的事情,而且在這樣的信任之中,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2、家長的假設太多,便擔心太多。事實上,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去走向未來呢。
3、孩子要自己長大,許多事情得自己經歷了才會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家長不妨放手。
4、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超過自己,不過事事聽大人話的孩子很難超越。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超越自己,家長要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並鼓勵孩子大膽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