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心理學史》
作者簡介
波林(EdwinGarriguesBoring,1886—1968),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心理學史家。190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1914年在鐵欽納的指導下獲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克拉克大學心理學教授。1922年轉任哈佛大學教授,長期兼任心理實驗室主任(1924—1949),並兩度出任系主任。192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59年榮獲美國心理學基金委員會的金質獎章。他是《美國心理學雜誌》的編輯和創建者之一,並曾任《現代心理學雜誌》的主編。1963年任第17屆國際心理**合會主席,兩次獲得榮譽科學博士學位。他曾在哈佛大學從事感知覺的實驗研究,有關皮膚感受性、視覺大小常性、 月亮錯覺等研究,幾乎均視為經典性的。尤其對“月亮錯覺”進行了有趣的實驗研究,認為月亮在天頂顯得小,在地平線顯得大,是由於眼睛上仰造成的。儘管他做出了許多經典的實驗,但他所發表的論著,絕大部分卻是理論性的。他作為心理學史專家而聞名於世。他的《實驗心理學史》於1929年首次出版,1950年再修訂出版,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史著作。1942年波林出版了《實驗心理學史中的感覺和知覺》,該書所蒐集的資料非常豐富,但影響卻不如《實驗心理學史》。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心理學:實用教科書》(1948)和《歷史、科學與心理學》(1963)等。
正文
E.G.波林著。紐約阿普爾頓-世紀- 克羅夫茨公司1929年出版,1950年修訂第2版。商務印書館1935年出版高覺敷的中譯本;1981年又出版高覺 敷譯的第2版。 本書初版共6篇24章,1950年修訂版有較大修改,擴充到9篇27章。據作者說,新版有一半是新的著作,另一半用了舊版2/3的材料。本書全面地闡述了近代心理學在科學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西方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著重敘述了實驗心理學的建立和它在德、奧、英、美等國各個心理學派的建立和發展。本書的特點是作者知識淵博,既強調了 實驗心理學產生的時代和思想背景,又詳述了各個學派代表人物之間的沿襲關係,對一些著名心理學家生平和觀點的敘述尤為深刻生動。作者認為“ 時代精神”和“偉大人物”在歷史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並認為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每一種歷史過程的正面和反面。本書還有一大特點,即每章有詳盡的附註,列出每一章中各節和主要心理學家的著作以便讀者作進一步研究參考之用。該書被收入《世紀心理學叢書》,叢書主編R.M.埃利奧特稱本書是一本無懈可擊的書,他甚至說,“任何人都似乎很難再認為有必要去編著一本像波林那樣精確而有決定性的早期實驗心理學史了”。1971年美國心理學會曾對美國各大學心理學系的課程進行調查,心理學史是心理學系主要課程之一,而本書自1953年以來連續被推薦為教材。本書現被列為中國高等院校心理學史課程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配圖
相關連線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