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十月革命前,在心理學思想領域中雖然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但主要是唯心主義、唯靈論和思辨學派占統治地位。與心理學發展的總的趨勢相一致,在一月革命前夕,心理學在俄國也逐步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但當時占據著大學心理講台的仍然是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主要代表有Н.Я.格羅特、Н.Ε.韋堅斯基等人。儘管當時唯心主義的心理學家占統治地位,但是唯物主義思想,特別是唯物主義自然科學家И.Μ.謝切諾夫的思想在心理學裡已起著積極的影響。他的名著《腦的反射》(1863)的出版,為建立科學的心理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月革命勝利後,心理學得到空前迅速的發展。由於馬列主義哲學思想的廣泛傳播,蘇聯心理學工作者開展了對唯心主義心理學的批判和建立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心理學的嘗試。首先開展了一場反對以г.И.切爾帕諾夫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心理學的鬥爭。切爾帕諾夫的心理學基本觀點是精神與肉體的“經驗平行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內省法。他的觀點在十月革命前已遭到一些人的反對,而在十月革命後的初期則成了批判的主要對象。1920年,Π.Π.布隆斯基發表《科學的改革》一文,提出科學的心理學依靠於馬克思主義;1921年,又發表《科學心理學漫談》一文,被認為是蘇聯心理學發展中以公開的戰鬥姿態反對傳統的唯心主義心理學,並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建立科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號召。在1923年1月召開的第1次全俄精神神經病學代表大會上,κ.Н.科爾尼洛夫作了題為《現代心理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報告,反對以切爾帕諾夫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心理學,主張將心理學從唯心主義哲學中完全徹底地分立出來,指出“心理過程是高高組織起來的物質的特性”。在蘇聯,這被認為是在心理學史中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運用於心理學。1924年,在第2次全俄精神神經病學代表大會上,他又作了《心理學中的辯證方法》的報告,進一步發展了這方面的思想,在會上與切爾帕諾夫及其擁護者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最後取得了勝利。
發展階段
蘇聯心理學家在反對唯心主義心理學的同時,也就在進行建立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心理學的探索與嘗試,大體上經過下列幾個階段。
首先是Β.Μ.別赫捷列夫的反射學。十月革命前,他針對主觀心理學而提出"客觀心理學",1904年,發表《客觀心理學及其對象》一文,1907年,出版《客觀心理學》一書,主張客觀心理學不應該用內省法研究心理活動和意識等主觀方面的東西,只承認以外部的行為作為研究的對象。他認為這些外部表現就是反射,對這些反射的研究就是客觀心理學的內容。十月革命後,他保留了以前的基本思想,提出反射學的概念以代替舊的心理學。他把人的有意識的行為視為反射作用的總和,竭力研究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因素等對心理功能的影響,用嚴格的客觀方法記錄外部的反應,並把這些反應與眼前和過去的刺激聯繫起來。反射學與過去的主觀心理學相比較,有其合理的、進步的內容,但其中也有不少錯誤的東西,如企圖用一些物理現象來解釋人們的社會生活現象和心理現象,說明他在理解社會現象、心理現象時的機械主義觀點。最突出的問題是他忽視對意識的研究。20年代末期他的這些錯誤受到尖銳的批評。
在對切爾帕諾夫的唯心主義心理學和別赫捷列夫的反射學進行批判時,科爾尼洛夫逐步形成並提出反應學的概念。1922年,他發表了《論人的反應學說》一文,後來正式命名為“反應學”。他主張新的心理學應該實現主觀心理學和客觀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反射學等)的綜合,認為反應學就是這樣一種綜合。反應學的具體內容是用客觀的實驗方法研究人對外界的刺激有些什麼反應,它把一切活的有機體的現象都歸入反應的概念,把反應看成是一種生物社會的概念,強調人的心理現象的社會特點,因此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社會科學。科爾尼洛夫試圖把馬列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運用到心理學中去,這一方向被認為是正確的。但在運用時有某種形式主義的傾向和機械主義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他實際上是把複雜的心理過程降低到對刺激的簡單眼應,用抽象的方法來研究行為,在其著作中也還存在某些當時流行的“唯能論”的思想,這些錯誤後來也受到批評。
針對心理學中很少具體研究人的意識和人的高級心理功能的情況,Л.С.維戈茨基及其同事們強烈呼籲研究意識問題,強調要研究人的高級心理功能,並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就是要用文化-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研究人的高級心理功能,研究意識的起源、結構和發展。認為所有心理功能的發生和發展應該用歷史的觀點來研究,因為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隨著文化歷史的發展而越來越複雜、越高級。並認為,語詞在意識中起著核心的作用,人的高級心理功能是藉助於語言、詞來實現的,詞所起的是一種“中介”的作用,憑藉著這種工具,低級的心理過程向高級的心理過程發展,因此高級心理功能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是先經過外部的階段,然後轉化為內部的“內化”過程。維戈茨基的理論在將馬列主義的原理運用於研究心理學問題方面顯然是前進了一大步,因而在蘇聯心理學中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其中的某些內容也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例如“內化”說有很多人反對,說他把兒童的思維與語言割裂開來,還說他對於文化和歷史只是抽象的論述,沒有作具體的研究。但他的思想對後來蘇聯心理學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並為Α.Н.列昂節夫、Α.Р.魯利亞等人繼承和發展。1956年和1960年他的一些著作重新發表。他的全集6卷本也已出版,他的一些觀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肯定和推崇。(見社會文化歷史學派)
1930年12月9日,史達林對哲學和自然科學紅色教授團聯共(布)黨支部談話時,提出蘇維埃哲學家在兩條戰線上的戰鬥任務:①反對孟什維克的唯心論和機械論;②學習和鑽研列寧的哲學遺產。由此,對心理學提出的相應任務就是:徹底克服反馬列主義的理論,使心理學提高到真正科學的水平。1931年上半年,根據莫斯科心理學研究所聯共(布)黨支部的創議,開展以批判反射學、反應學和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為中心的心理學論戰,同時對外國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學派、弗洛伊德學派等)和蘇聯心理學家對他們的態度進行批判,結果導致對它們的幾乎全盤否定。1936年7月4日,聯共(布)中央作出《關於教育人民委員部系統中的兒童學曲解的決定》的決議,對當時在蘇聯流行的兒童學,以及與此有關的心理技術學和心理測驗等進行了尖銳的批評。由於以蘇聯共產黨的名義作出的這項《決議》和隨後據此開展的廣泛批評,嚴重影響到這些領域的發展,不僅兒童學被廢棄,勞動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工作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也沒有開展。
在此時期,蘇聯心理學的發展雖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總的來說還是在不斷前進。1940年,С.Л.魯賓斯坦的《普通心理學原理》一書出版,1942年獲得史達林獎金,被認為是蘇聯心理學界的大事。1946年出版了該書的補充修訂第2版。蘇聯心理學認為:個人的心理特性不僅在活動中表現,而且在活動中形成。要克服那種把心理過程只理解為由有機體內部的機能來決定的觀點,在研究人們的心理現象時,必須研究人們的生活和活動的具體物質條件。至此,蘇聯心理學體系的基本形式已大體建成。現今的蘇聯心理學,在內容方面雖不斷充實和發展,但其基本理論觀點和體系的基本形式並無根本性的改變。
從40年代初期到中期,蘇聯人民進行了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蘇聯心理學在這一時期的工作是與當時戰爭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研究了提高聽和視感受性的條件,研究恢復傷員戰鬥力以及有關偽裝等軍事心理學問題。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在魯利亞的領導下,結合治療任務對 800多名戰士開展了腦外傷而產生的心理功能障礙的研究工作。1948年魯利亞寫出了《戰傷後腦功能的恢復》一書。戰後他繼續從事人的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的研究,1973年發表了他的重要專著《神經心理學原理》,從而為神經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維戈茨基關於高級心理功能的理論。
50年代初,蘇聯科學院與蘇聯醫學科學院舉行聯席會議,提出了在巴甫洛夫學說基礎上改造心理學的方針。之後,蘇聯心理學家加強了對心理的生理機制的研究。Π.κ.阿諾欣通過實驗提出了返回傳入、超前反映的概念,認為只有通過返回聯繫給大腦發出關於動作結果的信息,才能正確地說明有機體的積極的行為。同時由於返回聯繫而產生一種信息的校對裝置,把當前的信息與頭腦中所保留的過去的經驗(個體經驗與種系經驗)的信息加以校對,從而產生對活動結果的預見。這樣,阿諾欣便把古典的反射論的舊圖式改造為反射環的新圖式(見功能系統理論)。其他還有Β.Μ.捷普洛夫等人對神經系統的屬性與個別差異的研究以及Β.г.阿納尼耶夫對大腦兩半球的對稱活動的研究等。但是,也出現了教條主義與片面強調在巴甫洛夫學說基礎上改造心理學的方針,致使當時出現了兩種偏向:①濫用巴甫洛夫學說解釋一切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把巴甫洛夫學說簡單化、庸俗化;②把心理學的研究歸結為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企圖用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代替心理學,從而客觀上取消心理學。因此,在1950年的兩院聯席會議之後,蘇聯心理學曾一度出現了生物學化的傾向。
60年代以後,蘇聯心理學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變化的突破口是1962年5月由蘇聯科學院、蘇聯教育科學院、蘇聯醫學科學院和蘇聯教育部共同召開的一次題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與心理學的哲學問題”的新的聯席會議。會議總結了舊聯席會議以來心理學在巴甫洛夫學說基礎上進行改造的經驗與教訓,指出了聯繫實際加強對人的個性、人的社會性的研究的必要性。從此,蘇聯心理學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
蘇聯心理學一向重視基本理論的研究。維戈茨基和魯賓斯坦等人被公認為蘇聯心理學著名的理論家。60年代之後,列昂節夫和魯利亞一起把維戈茨基的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從而形成了蘇聯當代最大的一個心理派別──社會文化歷史學派。早年,列昂節夫從事心理的發生髮展問題的研究。1959年著有《心理發展問題》一書,後獲得了列寧獎金。他又系統地提出了活動理論,這一理論現已成為蘇聯心理學界公認的原則。1975年他又發表了另一代表作《活動 意識 個性》,受到了蘇聯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到了70年代中期,Β.Ф.洛莫夫將系統觀引進蘇聯心理學,1975年發表了《心理學系統觀》一文。心理的系統觀就在於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由各種不同成分所構成的多水平、多層次的系統。系統理論已成為當前蘇聯心理學的一股重要理論思潮。在意識問題的研究上,近年來Ε.B.肖洛霍娃的專著《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意識問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Ф.Β.巴辛也提出並分析了一直被忽視的無意識問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在普通心理學方面,50年代蘇聯心理學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反映論和現代科學的反射論兩面旗幟的指引下,對心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С.Β.克拉夫科夫、阿納尼耶夫關於感覺的研究,Ε.Н.索科洛夫關於知覺的研究,Α.Α.斯米爾諾夫關於記憶的研究,魯賓斯坦關於思維的研究等,都曾作出過重要貢獻。
60年代以來,研究的範圍更廣泛了。以感覺與知覺的研究而言,蘇聯心理學家不但從心理物理學、心理生理學、發生學的角度而且也從控制論的角度去進行研究。此外,不少人還進一步研究了知識映象的產生過程以及感覺和知覺對人的活動的調節作用等。
在記憶研究方面,進一步揭示了記憶的形式、記憶與活動的關係、記憶動作的結構、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記憶過程中信息加工的特點以及最大限度地發展學齡前兒童邏輯記憶潛力的可能性問題等。
在思維研究方面,蘇聯心理學界針對西方認知心理學用與電子計算機類比的方法去研究思維,從而過分誇大人工智慧對人的思維的優越性這一思潮,進行了多次廣泛的討論,揭示了信息邏輯機器與人的思維的原則差異,並且進一步研究了人的思維活動在解決計算任務時的特點,因而證明那種機器代替並超過人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其次,對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來,蘇聯心理學家十分重視研究創造性思維問題。其他如象直覺問題、概念形成問題、思維與言語的關係問題、思維中的直觀形象成分與詞的邏輯成分的關係問題、技術思維問題以及想像、注意、情感、意志、技能等的心理狀態方面都進行了內容廣泛的研究。
特別是Д.Н.烏茲納澤等人從研究知覺開始所創立的定勢理論,已形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獨特的喬治亞學派,並以定勢的觀點研究諸如個性、無意識等許多心理學問題。近年來,定勢理論已滲透到蘇聯心理科學的許多領域。
研究內容
個性問題是當前蘇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蘇聯心理學界之所以日益重視研究人的個性,是因為培養人的品德、調動人的積極性對於鞏固與發展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50年代以前,由於沒有擺脫傳統心理學的影響,個性研究存在著生物學化的傾向,過多地從氣質、神經類型方面探討個性問題,甚至把個性歸結為反應的差異,從而忽視了人的社會性。60年代以後,個性心理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蘇聯心理學從維戈茨基提出的個性起源於社會的觀點出發,把個性看成一種社會歷史範疇。當前,κ.κ.普拉托諾夫、Α.Β.彼得羅夫斯基等人運用系統觀與結構觀分析人的人性,把個性看成為由各個彼此密切聯繫的成分而構成的多層次多水平的統一的整體。特別是Л.И.包若維奇對人的社會地位在個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
年齡與教育心理學是蘇聯心理學中一直受到重視的重要分支。60年代以來在Л.Β.贊科夫的領導下對教學與發展的相互關係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實驗研究與理論上的探討。Α.Β.扎波羅熱茨和Д.Β.埃利科寧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Н.Α.梅飲斯卡婭對算術教學心理學的研究、Β.Β.達維多夫對教學中概括形式的研究等都受到好評,特別是Π.Я.加科佩林等人經過長期的實驗研究而提出的智力活動按階段形成的理論,對指導教育和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心理學曾長期被看作是資產階級的"獨占品"而被打入“冷宮”。50年代末,蘇聯心理學界就它的對象、任務、性質、地位和作用等問題進行討論後,這一領域開始迅速發展。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政治敏感性很強的科學,因而如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問題引起蘇聯心理學界的重視。Β.Д.巴雷金等許多人對這一領域的方法論問題的研究促進了蘇聯社會心理學的穩步發展。70年代以來在彼得羅夫斯基的領導下開展了對集體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與群體的層次測量理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集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Α.С.馬卡連柯曾對集體問題作過長期的研究。蘇聯社會心理學是以研究集體為特徵的。近年來,г.Μ.安德烈耶娃、Ε.С.庫茲明以及彼得羅夫斯基等人都為高等院校編寫了社會心理學的教科學。(見蘇聯社會心理學)
在工程心理學方面,洛莫夫等人對人與技術的關係、人機系統、操作者的活動等級結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他如醫學心理學、犯罪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宇航心理學、軍事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史等的研究工作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開展學術活動方面,1952年、1953年、1955年分別召開了全蘇心理學會議。1955年創辦了《心理學問題》雜誌,1957年成立了全蘇心理學會,1959年在莫斯科召開了第1次代表大會,1963年在列寧格勒召開了第2次代表大會,1968年在基輔召開了第3次代表大會,1971年在提比里西召開了第4次代表大會,1977年在莫斯科召開了第5次代表大會,1983年在莫斯科召開了第6次代表大會。1970年又新創辦了《心理學新探》雜誌,1977年增辦了《心理學》雜誌,1980年創辦了《心理學雜誌》。
蘇聯共有4所規模較大的心理研究所:原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心理學部已擴建為一個全國最大的研究中心,即蘇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莫斯科),此外,還有蘇聯教育科學院普通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莫斯科),喬治亞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提比里西),烏克蘭教育部心理研究所(基輔)。50年代蘇聯的高等院校沒有單獨的心理學系,現在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與提比里西大學等都分別設有心理系。蘇聯心理學近年來強調聯繫實際,它在為蘇聯各個領域內的實踐服務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對待西方傳統心理學方面,近20多年,蘇聯採取了比較客觀的分析的態度,既吸取西方心理學中各流派的長處,又分析批判其錯誤的觀點和理論傾向。蘇聯心理學界經常派遣代表團出國訪問或參加各種國際心理學會議。1966年國際心聯大會在莫斯科召開。這一切都說明蘇聯心理學界與西方各國的交流明顯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