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Gothicarchitecture
哥德式建築(Gothicarchitecture),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馬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它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哥德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學問。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
概述
哥德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德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德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哥德式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建築方面。於公元12世紀末葉繼羅馬納斯克式建築而興起於法國北部,公元13至15世紀盛行於西歐各地,16世紀義大利人提出這一名詞並得到廣泛承認。實際上,哥德式藝術與哥特人並無關係。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而哥德式藝術與之回異其趣,並貶為半開化和野蠻的樣式,歐洲又把哥特人當做蠻族來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強加給這種藝術了。實際上,哥德式藝術是中世紀最偉大的成就,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顯著的價值,無論建築工程技術或藝術手法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
發展起源
哥德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中世紀在西歐和中歐所經歷的兩大國際性時期中第二時期所特有的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形式多種多樣和內容豐富複雜的運動,從12世紀中期開始,在某些地區一直持續到16世紀末期。哥德式藝術由中世紀第一個國際性的運動,即羅馬式風格的藝術發展而來。羅馬式風格在思想感情上的抽象含混傾向,到哥德式時期變得人性化了。宗教往往強調個人神秘主義;但不論在宗教文化或世俗文化中,都可明顯看到個人對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大自然的美和多樣性所做出的反應。
在哥德式時期,儘管歐洲所有國家都經歷過各種風格潮流和反潮流的強烈動湯,而在一系列國家裡這種動盪還形成了獨立的濃厚的地方傳統。哥德式建築在風格上與羅馬式風格的建築相比,還是具有國際的一致性的,是自成體系的。其主要特徵就是: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建築物的重量分布在有垂直軸的骨架結構上。這種體系使牆壁成為嵌板或如後來實際形成的那樣,只是一些玻璃隔屏和石窗花格;它還充分發揮其垂直線的視覺效果,並從結構上加以誇張。哥德式建築的條理明晰和體系綜合,同當時神學中流行的經院學派的某些有關特點類似。大部分教堂的基本平面設計是羅馬式風格時期所形成的基督教早期長方形教堂形式的發展。
建築特點
哥德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垂直的,據說有感於森林裡參天大樹,人們認為那些高高的尖塔與上帝更接近。哥德式建築與“尖拱技術”同步發展,使用兩圓心的尖券和尖拱大大加高了中廳內部的高度。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哥德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德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哥德式藝術的特點集中體現在教堂建築上,它以尖形拱門代替了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門,建築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於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許多高聳的尖塔,牆壁較簿,窗戶較大,飾有彩色玻璃的圖案。內部圓柱較細,光線比較充足,門前飾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哥德式建築符合教會的要求,高聳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無飄渺的天空,使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哥德式建築物上的許多雕刻,生動自然,具有現實主義風格。哥德式的建築遺構現存的知名者不下200餘處,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倫大教堂,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英國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法國式
11世紀下半葉,哥德式建築在法國興起。教堂 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德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1144)。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德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鐘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繫,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窗,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德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1211~1290)和沙特爾主教堂(1194~1260年重建),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德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百年戰爭(1337~1453)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德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窗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複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複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世俗建築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德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13世紀的城市卡爾卡松有兩層厚城牆,有雉堞和圓形塔樓,有護城河、吊橋等防衛措施。城外的封建領主,住在城堡里。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德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式
出現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複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坎特伯雷主教堂始建於11世紀初,曾遭火災。1174~1185年請法國名匠設計重建的歌壇和聖殿全然是法國式樣。索爾茲伯里主教堂 (1220~1265) 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鐘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複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1503~1512)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世俗建築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德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樑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式
德國最早的哥德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德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廳式教堂可以追溯到德國羅曼建築時期。它和一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很不一樣,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莉莎白教堂(1257~1283)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的哥德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1377~1492,圖4)。它的鐘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德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式
哥德式建築於12世紀由外國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德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裡極難找到“純粹”的哥德式教堂。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鐘塔,而是採用螢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螢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德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德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德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世俗建築 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誌。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1309~1424)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德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德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最有名的是黃金府邸。
傳播與變異
法國
法國是哥德式建築的起源地。法國哥特建築的特點是它們的高度和垂直感,這一點也強烈影響了德國和比利時。與英國哥特教堂的多樣化相比,法國的主教堂都趨向於外在形式統一。它們結構緊湊,有的有著突出的翼部和小禮拜堂,有的則沒有。西立面高度一致地在玫瑰花窗下擁有三個入口,並總是有兩座塔,不過有些在翼部也有塔。教堂東面是帶有迴廊的多邊形,有的會有一些放射狀分布的小禮拜堂。在法國南部,許多教堂是沒有翼部,有的甚至沒有側廊。
英國
威廉一世回到英國即位後,引入了很多法國習慣,也帶來了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在英國出現了多種筋梁結構的穹頂,例如傘形、扇形、蔥形等。英國哥特建築的特色在於其極端的長度,並且其內部對於水平方向的強調看起來甚至多過垂直方向。同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國的主教堂(索爾茲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著非常多樣化的形式。建築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時期修建並且有著不同的風格,未嘗試在形式上的統一,這一點是很普遍的。英國的哥特主教堂袖廳比較長,有些有兩個袖廳,如同四肢攤開。正面,門的意義並不像在法國那樣重要,公理會的入口通常位於一側。玫瑰花窗不會在正面的大窗戶上體現,而是出現在袖廊的山牆。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幾乎總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並帶有塔尖。在英國,教堂東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會呈現不同的形式。
德國和中歐
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有著羅曼式建築傳統的中歐國家,其特點也影響了這些地方的哥特建築,尤其體現在龐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這些哥德式教堂的東西兩面均普遍採用法國樣式,但塔異常高大,並且往往帶有地域特色的網孔塔尖。由於塔的尺寸,建築的正面顯得狹窄而擁擠。像法國一樣,德國的主教堂沒有特別突出的翼部,但德國哥德式主教堂的內部空間寬敞開放,即使是在有著大量法國式教堂的科隆也是如此。
西班牙
巴塞隆納聖家堂(興建之初為哥德式,後由安東尼˙高第接手後,為新藝術運動風格)
巴塞隆納聖埃烏拉利亞主教座堂
義大利
義大利沒有追逐哥德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主要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這種建築風格的世俗代表建築有:總督宮
捷克
聖維特大教堂(布拉格)
中國
望海樓教堂(天津)
天津西站老站房(天津)
石室聖心大教堂(廣州)
徐家匯天主教堂(上海)
洪家樓教堂(濟南)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香港)
聖約翰座堂(香港)
九龍玫瑰堂(香港)
澳大利亞
聖保羅教堂(墨爾本)
聖派翠克教堂(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