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地點
古之聶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釗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予呂衡,位置與邢、衛、齊三國交界。因為領土不大,領主又在衛國為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西周后期,被邢國吞併。
東周春秋後期,衛滅邢,併入衛國領地,與晉、齊兩國交界。
東周戰國時期,先後淪為魏國、齊國領地。
今之聶北
古之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賈寨鄉張名揚村至肖莊鄉朱樓村的範圍(境內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鄉境內)。
賈寨鄉,現今屬於山東省的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產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姓氏歷史
得姓氏始祖
呂衡,生卒年不詳,西周時期人,姜姓,呂氏(後自己改稱聶氏),名衡,字奭(一說字“弼”),也稱姜衡、呂奭、聶奭。是齊丁公呂伋的兒子,曾在衛國為官。有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春秋時衛大夫,食采於聶,子孫以地為氏。”
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並修建了城池。後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代則改以“乜”為姓。他因而成為了聶氏始祖,乜姓始祖。
貴族的氏
呂衡,是姜太公後人齊丁公的兒子,因為母后非齊王正室,因而在當時被看作庶子。但畢竟是齊國王室子女,因而有機會在周天子朝中做官,前976年農曆五月,周康王姬釗封呂衡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作為封地賜予呂衡,位置與邢、衛、齊三國交界,可享有封地內的財政收入。在古代男子看來,氏是一種貴族權利的象徵,所以很多貴族可以以新得到的封地為氏,以體現自己是那個地方的統治者或者王室成員。因此呂衡也不例外,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於是他不僅有“呂氏”,還多了一個“聶氏”的稱呼。當時的貴族男子可以有幾個氏。
於是呂衡在聶北建造了聶城(乜城),大至今賈寨鄉耿張莊村、耿大莊村內。(城址具體位置暫不能確定)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序》:“(商周時期)‘姓’與‘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那么呂衡的後人,就開始男子稱“姜姓,聶氏”,女性稱“聶姓,(隨丈夫)氏”作為自己的姓和氏了,象徵自己的家族是聶北那個地方的貴族。
平民的姓
所謂“名、字”,“命名取字”,有“名”就有“字”,“名”是父母給起的,在出生時就有了的稱餵。在當時的平民百姓,有以地名給自己孩子命名的,因此聶城中的百姓也不例外,有以城名“聶城”中的“聶”為自己的孩子命名的,表示出生地在聶城。如某聶。
而字是自己或請人取的,代表長大成人了,古人到了成人不分出身貴賤,都要給自己取字,或者請德高望重的人賜自己一個“字”。這“字”要與“名”相對,有的是含義相近,有的是含義相反,有的是含義的延伸。但一般不會用到地名給自己取“字”,因此不會有字“聶”的人出現。
我們再來說姓與氏,“(商周時期)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有爵位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稱號。不是貴族出身的平民,不是一代沒有“氏”,而是世世代代都得不到“氏”;出身貴族家庭,子子孫孫都可以得到“氏”,象徵是貴族出身。家庭出身成了是不是貴族的根本與標誌,社會地位完全由家庭出身決定。那些沒有氏的名字,只要一聽稱呼就知是平民百姓。
明代顧炎武《日知錄》:“(商周時期)最下者庶民,庶民者無氏,不稱氏者稱名…… 者氏類族也,貴別也。”
商周時期,‘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王公貴族有著很多特權,他們看作象徵身份的“氏“當然是不允許平民百姓也照用了,所以通過法律手段禁止這種情況的產生。因此當時有稱聶氏的人,也絕對是聶北那個地方人數相當少的呂奭家族。
但是那是個男權社會,貴族之間默認“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稱錯了會被嘲笑,所以他們也不會去管“姓”在平民百姓中的使用到底分不分男女。聽說哪個地方普通男子也稱自己姓什麼,只會笑言百姓愚昧。
事實的情況確實是有的,既然各國沒有約束“姓”不準在百姓中使用,也沒有去管非得男子用還是女子用,作為遠離貴族生活的普通百姓來說確實理解不了,一個稱謂有這么大講究。因而百姓中有稱“姓”的男子,那么聶城中的百姓,也就有開始有稱“姓聶”的人了。
氏不再尊貴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本貧民出身,與自幼受貴族文化薰陶的項羽不同,沒有氏,但畢竟統一天下成了皇帝,由此家族貴賤的思想被打破,連當皇帝的劉邦都沒有氏,百姓還攀附什麼“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呢?自西漢開始,姓即氏,氏即姓,除了場合的用法不同,含義已經沒啥區別。
所以,曾經貴族的聶氏也就成了百姓的聶姓了。這就是聶姓的起源了。
終究不同
既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人則改以“乜”為姓。東周時,曾聚居在與聶北鄰近的聶堂(也作“乜堂”,今肖莊鄉乜堂村),成為乜姓的發源地。
由於聶姓是人數眾多的聶城百姓的後人,而乜姓是人數相當少的呂衡家族的後人,這就造成了乜姓人口遠遠低於聶姓人口的結果,並差距隨著時代越來越大。
分布歷史
西周后期,聊城、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分部較多。
東周末至秦代,邯鄲、安陽、濮陽較多分布。
漢代,往河南、山西兩省較多分布。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布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布。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占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為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湖廣填四川“的人群,向重慶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占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10%。
錯誤的說法
錯誤說法一
南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錯誤原因:記載錯誤,查閱史料,周代歷史上不存在聶國,西周康王姬釗賜給呂衡的聶北比現今的賈寨鄉面積還小一點,且地處當時的邢、衛、齊三國中間,不屬任何一國,領主又在衛國為官,因而不可能存在國家的實權和機構,只能是一小塊蓋了城池的私有封地而已。歷史有記載是邢國土地,沒錯,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西周后期的事了,後來聶北被邢國吞併。
得姓始祖:源於呂望(呂尚、姜尚、姜太公、呂太公、齊太公)。
錯誤原因:時間錯了。史料記載是齊丁公時,那時候姜子牙已經不在多年了。
而且也不能是齊丁公,因為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賜給呂衡(齊丁公的庶子)。所以得到封地的人是呂衡。
出自姬姓。錯誤原因:人物錯了。史料記載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出去的。可姬釗封出的地塊兒就多了,按照此說法的話,在周那個年代,誰得地誰改姓,天下那么多諸侯哪個不是周天子分出去的呢,都能說得姓始祖是周天子么?應該找著那個被封賜的那個人,才是得姓的先人祖宗。
“食采於聶”中的“聶“在今河南省清豐縣高堡鄉北乜村。
錯誤原因:地點錯了。據多方史料考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東北,即茌平縣賈寨鄉、肖莊鄉一帶。而且從地理方位、當時的領地劃分及“狄國伐邢”時邢侯往齊逃跑的路線來看,聶北不大可能是今天的清豐縣北乜村。
五
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錯誤原因:地理劃分錯誤。史料記載,邢國是周成王所封,姬姓,侯爵。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黃河以西,包含今邢台市全部、石家莊南部、邯鄲大部、及衡水、臨清之一隅。
由此我們就知道錯誤了,今茌平縣在聊城,與邢、衛、齊三國緊鄰,不屬任何一方。也就是說聶姓起源與邢國無關。時間點錯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西周后期的事了。而且歷史上“狄國伐邢”、“齊桓公重建邢衛”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春秋時期,聶北早已不再是呂衡後人的私有封地了,而歸邢國管轄。後來邢國被滅,又先後歸衛、魏、齊管轄。歸魏國時,聶北因與齊國交界,多戰火,聶城被廢棄,城中的百姓已逃散。
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錯誤原因:聶姓起源於齊地,那邊是漢文化中心,跟這裡所講的聶姓沒多大關聯,我們現研究的是漢姓聶。而且對於苦學漢語的老外來說,相比沒劉、張、李、孫、趙,念起來更順口些。所以取聶姓的外國人畢竟是少數。
對聯
【聶姓宗祠通用對聯】
〖聶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
望出河東。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鹹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聶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聶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聶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勳蓋千秋。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緒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台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軍,收復連山關,殺日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亭在圓通山頂,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1912-1935)而建。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通過,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相關人物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開國將帥生平簡介】
聶榮臻元帥
聶榮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縣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11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聶鳳智中將
聶鳳智(1914-1992),湖北省禮山(今大悟)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十二師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第27師81團副營長、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副團長,紅31軍團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員、隊長、副團長,抗大第一分校膠東支校校長,膠東軍區第五旅13團團長、旅長,中海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第六師師長,第五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第25師師長,第九縱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7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大學教育長,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中朝聯合軍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4月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78歲。
聶鶴亭中將
聶鶴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葉挺獨立團排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25師73團連長,中共東江特委教導營營長,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紅四軍第11師35團副團長,33團團長,師參謀長,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軍團作戰科科長,甘肅野戰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軍委總參謀部一局局長,軍委參謀部部長,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參謀長,哈爾濱衛戍司令員兼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1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聶濟峰少將
聶濟峰(1914-1992),河北省晉縣人。1937年參加抗日游擊隊,任副隊長,1938年編入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獨立2團政治處幹事、師輪訓隊特派員,第385旅直屬隊特派員,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保衛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太行軍區獨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9縱25旅政治部主任,豫西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15軍43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進軍豫西、淮海、渡江、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上甘嶺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入防禦。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15軍副政治委員。1963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後歷任第15軍政治委員,軍政大學副校長、副政治委員,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1992年2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聶力中將
聶力(1930-——),祖籍四川省江津縣(今市)人,1930年9月23日出生於白色恐怖的上海。童年同母親張瑞華歷經磨難飽受摧殘,為了生活,她被送入紗廠當童工,超強度的勞動,使她失去了幸福的童年,更沒有父母的疼愛。1947年進入榮臻國小學習。1948年進入華北育才中學學習(後與北平師大女附中合併)。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高中畢業,第二年考取留學蘇聯預備班。1960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回國後,被分配到我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術員、工程組長。1965年至1977年,任七機部一院十三所儀器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國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長。1982年至1985年擔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參加了遠望號測量船的研製和潛艇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的組織領導工作。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婦女聯合分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24日晉升為中將軍銜。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將。是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唯一女兒;夫,當代將軍丁衡高上將。
聶奎聚中將
聶奎聚(1926.9.18-1992.7.2),山東省青州縣人。1944年7月參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畢業,大專學歷。1944年7月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7月任山東獨立1旅3連戰士,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班長、營部文化幹事。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至1949年任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文化幹事,警衛1團1營2連副政治指導員、2營6連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至1950年任魯中警衛1團3營副政治指導員。1950年至1953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廣州艦政治幹事、副政治委員、艦長兼政治委員。1953年至1956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1大隊副大隊長兼廣州艦艦長、大隊長。1956年至1960年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60年至1962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部軍訓處訓練科科長。1962年至1964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參謀長。1964年至1969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支隊長。1969年至1977年任海軍基地副參謀長。1977年至1982年任海軍基地司令員。1982年至1985年任海軍副司令員。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艦隊黨委副書記。1987年9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艦隊黨委副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1992年7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姓氏族譜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初(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縣)。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省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今浙江省淳安縣),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太祖劉邦五年(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前43- 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市)。
堂號
憫農堂:山西省永濟市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問政堂: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區聶族堂號。
東郡堂: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聶族堂號。
崇本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聶族堂號。
光裕堂: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湖南省衡山縣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聶族堂號。
新安堂: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聶族堂號。
垂裕堂: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餘。
河東堂: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聶族的堂號。
家譜文獻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聶氏族譜十六卷,(清)聶心良、聶心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今浙江省常山縣獅子口鄉丁家塢村。
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聶氏四修族譜二卷,(清)聶典順、聶凌漢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聶氏重修族譜三卷,(清)聶志劍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六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聶驥君修,民國五年(1916年)問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八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浙江省衢州市聶氏重修宗譜,(清)聶紹標等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聶氏家譜,(清)聶綽彝編,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聶氏家譜,(民國)聶祿初校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德慶新新印務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市圖書館。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聶氏四修族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聶正貽、聶正沄、聶大並等纂,清光緒四年(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聶氏九卷,(清)謝守琨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一卷。
湖南省常德市慈利縣聶氏族譜六卷,(民國)宋雲清纂,民國三年(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檔案館。
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聶氏家譜四卷,(民國)聶其昌、聶其煌等編,民國五年(191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重慶市長壽區聶氏族譜四卷,(清)聶合忠、聶獻廷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縣晏家鄉紅旗村。
更多詳見聶氏族譜
排行詩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聶氏字輩:“… 三中,建立振月“。
山東省德州市聶氏字輩:“宜司振,培志乃”。
山東省泰安市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省濟寧市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聶氏字輩:“永… 廷懷,京印家發廣”。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聶氏字輩:“兆紹在作義”。
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聶氏字輩:“國元中開,希振紅”。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縣聶氏字輩:“吉永振,仁守堂”。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聶氏字輩:“永九寶術志”。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聶氏字輩:“萬克清義金,章學有才會”。
河南省洛陽市項城市聶氏字輩:“萬連登,本世永”。
河南省南陽市聶氏字輩:“福… 書子榮宗”。
湖北省恩施州鶴峯縣聶氏字輩:“子啟率祖景”。
湖北省孝感市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學道盛世,富康耀宗”。
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恆大勝充”。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聶氏字輩:“朝國永天……”
湖北省鹹寧市蒲圻市、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常德市武陵區、漢壽縣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聶氏字輩:“同奉仕受永,希美元學宗,祖才嘉惠紹,友正善相從,宋代榮旌表,齊邦應爵封,貽謀期繼遠,景運慶時逢。立定奇英志,芳名萬世揚,師儒能後啟,節義克前光,講教崇賢聖,衡文選俊良,承先多國傑,德澤盛隆昌”。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一:“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二:“仕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移姓喜龍昌,孫書席尺長”。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鹹大振,茂德定齊芳”。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聶氏字輩:“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芳學典,德厚慶多全”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聶氏字輩:應世毓文,培士學宗,道先金心,修法敬訓,念勤孝良,守本安善,永保華方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聶氏字輩:“國家友大行聖,為師則永昌“。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聶氏字輩:“正月總林繼,異尚啟茂本,士可大學。道宜在新民,中庸定理正綱常“。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聶氏字輩:“思遠長來… ”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一:“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順富貴的德安寧”。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二:“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武寧縣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聶氏字輩:“榮發兆其邦,復鬱金“。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一:“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二:“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重慶市黔江區、彭水縣聶氏字輩:“朝言文鳳廷,應有百萬明,詔國禮學顯,榮華世澤興,仁子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順必永成。”
重慶市萬州區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重慶市巫山縣聶氏字輩:“榮建歷宗鳴,世啟鴻隆昌,受廷守維茂,興學應家邦”。
四川省遂寧市聶氏字輩:“忠梁世志嗣,秀榮顯文章,華國正經(天)仕,富朝兆采常,書記乾南永,泫承坤北長,和元全譜吉,登厚會霖昌,大有輝千育,中孚耀萬江,衡貞金玉代,毓德知三光“。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聶氏字輩:“… 同仁,文賢俊光榮“。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蓬安縣聶氏字輩:“維敬鳳登國朝,永少元明長慶富貴,四代昌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廣元市蒼溪縣聶氏字輩:“鳳登國朝,系盛承宗,恆遠發達,世代昌隆”。
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市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舉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省宜賓市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姓氏名人
歷代漢族聶姓主要名人錄
人物姓名 | 所處時代 | 家鄉籍貫 | 主要事跡 |
西周 | 聶城 (今山東省 茌平縣 西) | 呂衡 的孫子。曾任衛國 少師 ,位列 三孤 | |
聶芳 的長子。曾任衛國 冢宰 ,位列 九卿 | |||
聶章 的兒子。曾在 衛國 官級 卿大夫 | |||
聶茂 的兒子。曾任衛國 提領 | |||
東周 · 春秋 | 朝歌 (今河南省淇縣 朝歌鎮 ) | 聶宣 的兒子。曾在衛國官級 士大夫 | |
東周 ·戰國 | 韓國 軹城 (今河南省 濟源市 ) | 聶勝 的孫子。俠士,替嚴遂刺殺 俠累 | |
西漢 | —— | 商人,曾向朝廷提議攻打匈奴的“ 馬邑之謀 ” | |
東漢 | 雁門 馬邑 (今山西省 朔州市 ) | 聶壹 的後人。為避怨而改 張姓 。曹操帳下名將 | |
豫章郡 (今江西省 樟樹市 ) | 曾任 吳國 鬱林太守 | ||
南北朝 · 梁 | —— | 畫家,善畫人物 | |
唐代 | 河東郡 (今山西省 永濟市 ) | 詩人,曾任華陰縣尉。代表作品《 詠田家 》《 公子行 》 | |
五代 · 後漢 | 并州(今山西省 太原市 ) | 將軍,因叛亂被殺 | |
北宋 | 歙州 新安 (今浙江省 衢縣 ) | 曾任 侍讀學士 ,著《祈春集》等 | |
撫州 臨川 (今江西省 臨川區 ) | 曾任戶部尚書,被金軍殺害 | ||
元代 | 并州 壽陽 (今山西省 壽陽縣 ) | 曾任并州府 總督 | |
明代 | 江西省 永豐縣 | 曾任 太子太保 ,著《 困辨錄 》《 雙江文集 》 | |
江西省 臨川區 | 翰林學士,著《東軒集》 | ||
清代 | 安徽省 合肥市 | 將領,斬殺日將富剛三造, 武毅軍 統帥 | |
湖南省 衡陽市 | 曾任 浙江巡撫 ,著《各種經驗良方》 | ||
民國 | 雲南省 玉溪市 | 作曲家,譜《 賣報歌 》《 義勇軍進行曲 》 | |
共和國 | 四川省 江津縣 (今重慶市 江津區 ) | 開國元帥,曾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著《 聶榮臻回憶錄 》 | |
安徽省 阜南縣 | 開國中將,曾任 工程兵 副司令員 | ||
湖北省 黃安縣 (今 紅安縣 ) | 開國 中將 ,曾任 南京軍區 副司令員 | ||
直隸 晉縣 (今河北省 晉州市 ) | 少將,曾任 軍事學院 副政治委員兼顧問 | ||
曾任 瀋陽軍區 參謀長 | |||
湖北省 廣水市 | 美國 華裔 女作家,獲“1982年美國五十州藝術傑出貢獻獎” | ||
山東省青州市 | 海軍中將,曾任 南京軍區 副司令員 | ||
四川省 江津縣 (今重慶市 江津區 ) | 聶榮臻 的獨女。女中將,曾任 國防科工委 主任 | ||
四川省 蒼溪縣 | 書畫家,書法《蘭亭集序》《讀書破萬卷》、繪畫《煙霞嘉陵》等 | ||
河北省深縣(今河北省 深州市 ) | 中國“圍棋 棋聖 ”,著《 我的圍棋之路 》《聶衛平自戰百局》 | ||
湖北省 棗陽市 | 少將,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 ||
江西省 萍鄉市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博士後 | ||
山東省 鄒城市 | 山東大學 文學博士 | ||
——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稅務博士 | ||
貴州省 鎮遠縣 | 內地男演員,獲“2014年四小生”稱號 |
少數民族
滿族的聶姓
漢化姓。清代嵇璜、劉墉《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
滿族聶格哩氏,滿語為“Ningg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鄉)、輝發(今吉林省柳河縣、輝南縣、樺甸市)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聶氏。
滿族聶佳氏,滿語為"Ninggiya Hala",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之一,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今北京市滿族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即為聶氏。
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綏分(今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琿春(今吉林省琿春市)、訥殷(今吉林省撫松縣)和佟吉(今吉林省敦化市)等地。該支聶氏始祖為寧古塔·聶牛克,滿洲鑲黃旗人,世居寧古塔,其父為寧古塔·僧格,在後金國建立初期率三百戶歸附佟吉·努爾哈赤,被授予世管佐領,寧古塔·聶牛克後來以前鋒參領從征廈門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寧古塔·聶牛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為“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省撫松縣)、瓦爾喀(今吉林省圖們市,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村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南部)、錫喇木楞(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聶氏。該支聶氏始祖為烏爾古宸·聶勒庫,滿洲正紅旗人,世居訥殷,以監察御史之職從征山西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烏爾古宸·聶勒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武聶氏,滿語為“Unin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所冠漢姓為聶氏、武氏等。
彝族的聶姓
今彝族中,也有聶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聶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