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是大埔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埔小吃有約200種,這些底蘊深厚的大埔美食,每一道美味,都會讓你感到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體會到濃郁的客家民俗文化特色。更為可喜的是,薄餅、筍粄、鴨松羹、珍珠粄等幾十項風味小吃被評為“廣東客家十大名菜”。大埔經廣東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正式被冠名“廣東客家美食名縣”。
大埔美食街
算盤子
這是一道客家傳統小吃,既能做菜,又能當主食。別小看這道菜,要做到既彈又爽滑,熱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並非易事。算盤子是以木薯與芋頭澱粉為主要原材料製作而成,製作的技術難點在於攪拌材料時溫度的把握。在烹製時以香油、蔥、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鍋時調味。
筍粄
筍粄是客家小吃中最典型帶有濃厚的中原飲食文化烙印的風味小吃。客家族群長期在遷移中漂泊,對吃雖不十分講究,但他們根深蒂固、始終如一地延續中原飲食習慣,大埔筍粄就是客家人運用智慧,在窮困艱辛的環境中創造出的在精神和口味上享受的客家美食。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北方“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即現在的“包餃子”。千百年來,餃子作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客家先民,從中原遷移到南方定居,他們也帶來中原的飲食習慣,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定居到南方,當地不產小麥,因而弄不到包餃子的麵粉,聰明的客家人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根製成澱粉作麵皮,用當地盛產的竹筍、香菇以及肉料變通製成形似“餃子”的筍粄,而作為節日賀歲食品,這樣,筍粄就形成久負盛名的客家小吃。
珍珠粄
原名老鼠粄,著名作家杜埃認為此名不雅,故改名為“珍珠粄”。它的主要原料是粘米。做法是用冷水浸幾小時後,撈起滴乾後磨成粉,然後用開水拌和,反覆揉搓至適度後擰成團,即以特製的“千孔粄擦”架在鍋上,將粄團壓在粄擦上用力來回磨擦,便可擦出每條1-2寸的粄條掉在鍋中,待粄熟浮面時撈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卻後再撈起晾乾即可備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丁、蔥花、胡椒粉等佐料,美味有加。大埔縣內以西河一帶珍珠粄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