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種簡史
五音戲是由邊打鼓邊歌唱的“秧歌腔”發展起來的。至今傳統戲《大裁衣》中還保留著一些原始唱詞,如:“我就會打鼓,你就會敲鑼,打起鑼鼓唱秧歌,秧歌唱來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省境內流行的柳琴戲、茂腔、柳腔、同屬於肘鼓子系統。
據老藝人鄧洪山(藝名鮮櫻桃)(1996年92歲)回憶,他父親鄧九星的老師叫荀興旺,荀興旺的老人叫鐵笛,鐵笛是當時有名的肘鼓子戲小生,從鐵笛---荀興旺---鄧九星---鄧洪山,四輩相傳的時間對照起來,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肘鼓子”戲最初分東路、西路、北路三支。東路、北路因中國近代史上戰亂荒旱,百姓生活極度困苦,民族藝術遭到嚴重摧殘,缺少專業劇團沿襲,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又名“燈腔”或“腔”)和東路肘鼓子在博興縣境內和桓台縣烏河頭村,還有一些民間老藝人在演唱。現在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屬於西路“肘鼓子”,也是現在僅存的、唯一的一個專業演出院團。
早期雛形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時期:關於秧歌的起源,清翟灝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婦所唱也。《武村舊事》元夕舞隊之‘村田樂’即此”。相傳,古時候章丘、歷城一帶,逢農間、節慶之際,農民便自發的組織起來,用邊舞邊唱的秧歌形式,或慶豐收,或祝頌太平,進行自娛自樂。
這期間,便有許多文化人加入進來,或為其填詞,或為其編故事。據說清朝中後期,有個叫車丹的退隱老臣,受其感染,便根據製作豆腐的過程,編寫出《拐磨子》一劇。此劇通盤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兩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擬勞動中的動作。這種保留著秧歌痕跡的劇目,在五音戲中還有一大批,如:《借》、《逢羅》、《下關東》、《王小趕腳》等。
“五人班”(肘鼓子)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後,肘鼓子戲的劇目逐漸豐富起來,有些不堪失去土地及天災人禍重重壓力的農民,便紛紛藉助肘鼓子戲的這種演唱形式,成為乞食討飯或謀生的一種手段,即是“一人唱門子”去討飯,二人三人“扒地攤”,三人五人“盤凳子”。著名老藝人鮮櫻桃,就是從這個過程中走過來的,至死他在身上還留有當年他“唱門子”時,被狗咬過的痕跡。
發展
後來,逐漸出現了許多一二人打鑼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戲班,他們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夥四、五人的演出幫伙,當地老百姓就習慣的把他們叫做“五人班”,這一名稱一直沿襲到解放前夕。
二十世紀初,“五人班”開始進入濟南市區內演出。最初多是在簡易的席棚內演,後來又進入茶館內演出。如“風順茶園”、“文舉茶園”、“民樂茶園”、“鵲華居”等,都有他們的足跡。
最早在此唱紅的是李德興(藝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鄧洪山也隨父親鄧九星進入濟南市區內演出,單在“順風茶園”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於他年輕,又唱、做俱佳,他的名聲一時傳揚四方,齊魯大地幾乎無人不知“鮮櫻桃”這個名字。這一時期也是五音戲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受皮黃、梆子、落子、曲藝的影響,它的劇目逐漸向中型、大型戲發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覆,他的表演也不再單一化,它的興起使當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戲逐漸消亡下去。
成熟時期
五音戲時期:一九二五年,山東軍閥張宗昌為其母祝壽時,從北京邀來了京劇名角梅蘭芳和余叔岩,山東省唯一邀請了“鮮櫻桃小戲班”,他們同時在珍珠泉院內的戲樓子上同台演出。這次梅蘭芳看過鮮櫻桃的《王小趕腳》後,大為讚賞,並從此結為好友,經常往來,這些情況在《梅蘭芳舞台藝術》一書中都有記述。
一九五一年,程硯秋在去徐州演出途中,到了濟南,聽說鮮櫻桃在周村演出,便專程去了周村。在鄧洪山不知情的情況下,觀看了鄧洪山在《樊江關》中飾演“薛金蓮”的表演,對他深表佩服,二人相互切磋技藝,程硯秋向鄧洪山學習小姑娘的表演動作,鄧洪山向程硯秋學習了《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後來用在《王小趕腳》中“奔走陽”(哎喲喲)關一句里,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此後,鄧洪山與其他京劇名旦荀慧生、尚小雲也成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鮮櫻桃率班在北京城南遊藝園的半年演出期間,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曾去看望過他們,並要去八張“五人班”戲的花臉臉譜。這些活動對五音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濟南期間,經常與山東梆子、剛興起的呂劇同台合演,稱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經馬彥祥(原齊魯大學教授、後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長)介紹,鄧洪山帶領兩個“武場”和兩個男演員,到上海英國人開辦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七個戲總計六張唱片,從此這個劇種被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它的觀眾也越來越多,一時間從濟南到淄博、濰坊一帶的廣大農村地區,相繼湧現出大批專業“五人班”演出隊伍,僅在濟南市區內就有五、六個戲班常年演出,廣大農村地區據說有五、六個小戲班在活動。
紅極一時的“五人班”沒有個正規名稱,鄧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時“百代唱片公司”贈給自己的寫有“五音泰斗”四個大字的錦旗上的前兩個字,改“五人班”為“五音戲”,從此這個名稱變沿襲下來。
解放前夕,由於戰亂不止,五音戲演職人員紛紛逃出濟南,進入魯中南部山區,或幫人排戲,或重新“盤凳子”,一時“五音戲”銷聲匿跡。鄧洪山也逃進章丘縣青野一帶的山裡以教戲為生。解放後,以鄧洪山、明鴻鈞、張方玉為首的三個戲班,重聚淄博,於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劇社,一九五四年鄧洪山率領一個演出隊,到上海市參加華東地區戲劇觀摩演出,他本人被評為“表演一等獎”,並獲金質獎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當地政府登記註冊,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
“文革”期間,劇團再次被解散,演職人員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幫”倒台後,五音劇團才重新恢復了建制,於一九九八年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直延續至今。
藝術特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鏇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鏇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曲調優美質樸,適於抒發多種感情。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鄉土色彩濃厚,民眾辭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典故
距今大約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長山(當時的縣名)交界處,有一座廟,廟內有一個尼姑,姓周,人們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調,經常口哼小曲四處化緣。周村是她常到之處(此時周村已是魯中商業重鎮,屬長山縣)。時值清末,朝廷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乞討者甚多。
有一對年青要飯的,兩口子特別喜歡周姑子的小曲調。每天要飯歸來,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廟門下住宿,偷聽她唱小曲。此時,周姑子回到廟中就愛唱“尼姑思凡”。時間長了,就學會了很多。從此,再上門要飯,就經常唱段小曲給人家聽聽,以討得主人歡喜,多打發一點乾糧。後來,別的要飯的,見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飯要得特別多,也跟著到廟門下住宿,學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要飯的便學會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調廣泛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這個調調了。乞討者們有了更多的生存機遇了。於是,要飯的自動組織起來,打場子、趕廟會、唱堂會、慶宴會、忙紅白公事……
由原來的乾口清唱,到加上鑼鼓動靜。這就形成了周姑戲的雛形。
章丘有個叫李德興的藝人,原來是唱章丘梆子的。因為該戲占人多,往往是掙不出吃來。後來,聽說一幫要飯的串莊趕會,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紅火,占人不多,掙錢不少。就領著幾個人跟蹤他們,一邊看,一邊聽,把這幫要飯的“玩意兒”學到手,重打鑼鼓另開戲,大見成效。由於該曲調易唱易學,內容大都是反映百姓鄉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村大眾歡迎。特別是戲文中的男婚女愛、打情罵俏,是非恩怨、家長里短,逢場做戲、捧場逗眼,鄉土氣息,通俗易懂。倍受農村婦女青睞,稱為“拴老婆撅子”。李德興的兒子唱周姑戲唱紅了!人們送給他一個藝名叫“根柱子”(意為舞台上一根台柱子。或許是他的乳名。未詳。作者注)。當時,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摸摸根柱子大辮子,三天不用想漢子(清朝男人都留辮子)”。“聽見根柱子鑼鼓響,烀餅子糊到門框上(指婦女慌著去看戲,忙中出錯)”。周姑子唱腔流傳開了,影響很大,當地一些戲班紛紛移植、改唱。據周村老藝人張金霞口憶,他的師父原來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學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的父親,原來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後來,領著鄧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戲”了。
周村,是周姑戲的演出地、根據地、發祥地。以“鮮櫻桃”為代表的“周姑戲”班,在周村唱響了,唱紅了。全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來周村演出時,看了“鮮櫻桃”的表演,大加讚揚。據說還向他學了一招(水袖功)。後又贊助戲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戲”正式改名為“五音戲”……這些自然就是後話了。
傳統劇目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趙美蓉觀燈》、《王林休妻》、《鄉里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安安送米》等。由於表現的多是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故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郁,方言純樸自然,常用民間諺語和形象比喻,言簡意賅,深得一方百姓喜愛。
傳承價值
五音戲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早已成為流傳地區百姓節假婚慶、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近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急劇變革給五音戲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加之保護措施滯後和資金不足,這一劇種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清朝後半葉傳入淄博,流行於民間,尤其是在農閒季節,藝人們為了生計,幾個人結合在一起(多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動於鄰村從事演唱。民間最早的五音戲班社是1860年前後成立的大徐戲班(在今張店區傅家鄉),演出的劇目有《獅子樓》、《彩樓記》等。此外,還有榮春戲班(今張店區石橋鄉)。
當時的戲班並不固定,演出既無化妝,亦無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詞多是順口溜的形式,以跑圓場、土台子為主要演出場所。清末,在梆子等劇種的影響下,始配以鑼鼓伴奏,演員也略有裝扮。
20世紀初,”周姑子戲”已遍及境內各區、縣,民間的戲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張店王煥奎(藝名王妮子)成立的50餘人的戲班在民間影響較大,這時期,“周姑子戲”逐漸吸收了京劇、崑腔等劇種的營養,慢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體系,傳至今日,該戲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應、雞刨爪、散板。
1933年,民間藝人鄧洪山等經北京馬彥祥介紹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該公司贈給鄧洪山一面錦旗,上書“五音泰斗”4個字,自此“周姑子戲”正式更名為”五音戲”。
解放前夕,五音戲藝人有鄧洪山、明洪鈞等。
解放初期,張店東南村有一個40餘人組成的五音戲社團,曾上演過《拾玉鐲》、《王二姐思夫》、《小倆口回娘家》,周村有鄧洪山等人成立的30餘人的五音劇社,博山有劉方玉的五音戲班,不久劉、鄧兩個戲班合併,成立了第一個較大的五音戲演出團體,並於1950年在博山向人民政府登記落戶。1952年,五音戲伴奏增加了二胡等絲弦樂器。1954年五音劇社參加了山東省及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彩樓記》及《王小二趕腳》,鄧洪山獲演員一等獎。五音戲演出由民間演唱走上了正規的舞台表演。
1956年淄博市五音劇社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演職人員增至60餘人。1958-1965年,劇團年年上山下鄉為民眾演出,使五音戲傳遍淄博大地。其間演出的劇目有《瓊花》、《龍馬精神》、《送鐮記》、《新媳婦》等。
1975年與市呂劇團合併,全團人員達到百餘人,演出的劇目,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及現代戲達700餘個。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戲蜚聲省內外,劇團多次被邀到各地巡迴演出。1960年國慶期間,該團進京匯報演出,部分中央領導及文化界名人觀看了演出,周總理還親自接見了劇團的部分演員。1961年劇團又南下江浙巡迴演出,歷經濟南、徐州、南京、鎮江、常州、無錫、上海、杭州、青島等地。1985年劇團再次進京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
目前,這支近100人的演出隊伍仍然活躍在淄博市各區縣之間,上演《牆頭記》、《費姐》、《回龍轉》等優秀傳統劇目。劇團團址位於市文化活動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張店區共青團西路135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五音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市區劇院
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劇團,由政府任命著名的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先生( 藝名“鮮櫻桃” )為第一任團長。鄧老畢生致力於五音戲事業的繼承與發展,塑造了無數動人的舞台藝術形象,並多次率團進京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譽,是五音戲的奠基人。1935年,他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最早的一張五音戲唱片,被譽為“五音泰斗”。
1969年,五音劇團受到文革浩劫的影響而暫時解散,改革開放之後,在淄博市政府的關懷下,這個劇種又逐漸煥發出獨有的光彩,並於1992年得到文化部頒予的“天下第一團”稱號。1998年,劇團正式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代五音人攜著這個劇種邁入了大發展的新時代。
近幾年來,劇院堅持“出人出戲出效益”的發展方向,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五音人才,在編劇、導演、音樂、舞美、表演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難以盡數的榮譽。現擁有國家一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1人,二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7人,三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7人,有著較豐厚的人才儲備。以《聊齋志異》為素材的“聊齋系列劇”的編演成功;《王小趕腳》、《拐磨子》、《親家婆頂嘴》等傳統小戲的家喻戶曉;《豆花飄香》、《換魂記》、《石臼泉》等自創劇目的獲獎連連;《臘八姐》一劇國家最高獎項的獲得,使繼承與創新並重的創作思路得以充分體現。
“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個大小獎項的獲得,肯定了劇院的不斷提高,劇院人也為五音戲事業的發展振興而愈加努力。2005年劇院傾力打造了大型通俗聊齋戲《雲翠仙》,公演後,得到了各級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並被上海國際演出中心定為2006年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劇目。現五音戲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
與此同時,劇院悉心培養的五音戲新生代正在逐漸嶄露頭角。明日的五音戲,這朵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會綻放得更加秀美,更加奪目!
精英人物
曹培菊
1975年參加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演員隊副隊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第十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淄博市第九屆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淄博五音戲劇院支部主委。
多年來她曾先後在《王小趕腳》、《親家婆頂嘴》、《換魂記》、《喬女》、《趙美榮觀燈》、《豆花飄香》、《續黃梁》、《啼笑姻緣》、《洞房遺恨》、《李二嫂改嫁》等幾十齣優秀劇目中擔任主要演員。
1985年,她正式拜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得到了老先生的親傳。通過不斷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特別是在演唱方面,她根據民族和美聲的發聲方法,結合自身的條件,抓住五音戲的特點,找出了戲和歌的結合點,在演唱風格上有所突破。她的表演在《換魂記》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她扮演的東菊前面是旦角,後面是老生,劇情人物反差極大。她對人物成功的把握和塑造,使該劇獲得極大的成功。1986年在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中,她獲得表演獎。並於1987年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匯報演出。1989年,該劇又作為優秀劇目赴南京參加第二屆藝術節演出。在1992年,由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展演中,《換魂記》獲優秀劇目獎,她獲得優秀表演獎。省文化廳給予記功一次。淄博市精神文明辦給予記功一次。
1997年,山東省第六屆藝術節中,她主演的《喬女》榮獲了表演一等獎。該劇還榮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她還在1989年、1997年、2001年分別榮獲市專業劇團演員比武一等獎。除此之外,1998年在中央電視台“九州戲苑”欄目,錄製了由她主演的《趙美蓉觀燈》並多次播放,2001年9月,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山東代表團的演出。
王榮花
女,1957年6月出生于山東臨淄梧台鎮。1971年參加劇團。主工青衣、花旦。五音戲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曾先後在《換魂記》、《春打六九頭》、《姊妹易嫁》、《王小趕腳》、《趙美蓉觀燈》、《半把剪刀》、《屠夫狀元》、《血冤》、《五品芝麻官》、《費姐》、《鴛鴦淚》、《女兒恨》及連台本戲《迴龍傳》、《苦忠義》、《狸貓換太子》等劇目中擔任主要演員。
1985年,她拜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得到了老先生的親傳。她的表演和唱腔廣受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讚譽。《戲劇叢刊》、《戲劇通訊》、《齊魯晚報》均對此作過專門報導。
她主演的《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在山東省地方戲青年演員比賽中獲得表演一等獎。在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獲優秀表演獎。她主演的《換魂記》的“西菊”,在此次活動中也獲得優秀表演獎。《換魂記》還參加了1986年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榮獲表演獎。她扮演的《春打六九頭》中的“寒露”在1989年全省第二屆藝術節中獲表演二等獎。
在1988年淄博市第二屆柳泉文化藝術節中,榮獲戲劇最佳主角獎。她還在1992年全市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文藝創作成果”評獎中,獲得優秀文學創作成果獎。1993年,在建設淄博立志立功競賽活動中,榮獲一等功。授予淄博市勞動模範的稱號。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選拔為淄博市第五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7年被推選為淄博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呂鳳琴
女,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齊魯民族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副主席、副秘書長,淄博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首屆中國戲曲演唱大賽最高獎“紅梅之星”稱號獲得者。
呂鳳琴自幼酷愛戲曲藝術,1980年考入淄博市五音劇團,工青衣花旦。從藝之初,師從劉艷梅老師操習基本功,為日後藝術表演的精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5年,拜五音戲創始人“五音泰斗”鄧洪山(藝名“鮮櫻桃”)先生為師。鄧老對呂鳳琴甚為器重,不僅將其收為關門弟子親傳絕藝,而且將自己珍藏30餘年的一套戲裝送與呂鳳琴,以示衣缽相贈之意。之後,又得到鄧洪山先生之子鄧吉利(藝名“紅櫻桃”)師哥的親傳。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呂鳳琴得以學習了《王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換魂記》、《姊妹易嫁》、《牆頭記》、《迴龍傳》等多個傳統劇目,掌握了五音戲在唱腔、表演等多方面的特色技藝,老藝術家的精湛才藝在呂鳳琴的身上得到傳承。
呂鳳琴的自然條件好,扮相俊美,音色圓潤,表演細膩,刻畫人物個性鮮明真切,成為院裡的主要演員。先後主演或參與了一批精品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2002年7月,榮獲了山東省戲曲金鏇律大賽金獎;9月,演唱《王小趕腳》榮獲全國戲曲“名家名段”電視演唱大賽一等獎;2003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大拜年的演出;9月,榮獲福彩杯“紅梅獎”山東選拔賽一等獎;12月,參加首屆全國戲曲“紅梅獎”演唱大賽,從4000餘名參賽演員中脫穎而出,奪得大獎並榮獲“紅梅之星”稱號。2004年4月,獲淄博市第四屆文學藝術獎;10月,作為山東唯一一名代表,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藝術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被破格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2006年1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這是淄博文藝界首次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
2005年底,由呂鳳琴擔綱主演的根據蒲松齡原著《聊齋志異》改編的大型五音戲《雲翠仙》(飾“雲翠仙”)立於舞台,引起了轟動。2006年10月31日,《雲》劇受邀赴滬參加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得到了袁雪芬、何占豪等業內專家的高度好評。12月,榮獲淄博市“特別貢獻獎”。2007年4月,呂鳳琴因在《雲翠仙》中的出色表現獲上海白玉蘭戲劇主角提名獎;7月,《雲翠仙》入選第十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07年6月,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由呂鳳琴主演的五音戲傳統劇目《王小趕腳》受文化部邀請赴京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稀有劇種展演,獲得了國務委員華建敏、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等領導的高度好評。2007年8月,被授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音戲優秀傳承人稱號。2008年3月,榮獲山東省“德藝雙馨”演員獎。
呂鳳琴在傳承五音藝術,服務人民大眾的事業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但她居功不自傲,出名不圖利,依然牢固保持一名演員的本色,堅持“上山下鄉”為民眾演出,被行內同仁和社會各界稱為“德藝雙馨的五音傳人”。近年來,呂鳳琴的演藝活動和先進事跡多次被中央、省、市等各級新聞媒體向社會介紹。
王德位
男,1956年6月生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國家二級演員,曾任演員隊長,業務科長,劇務主任等職。
1971年參加劇團,先學習呂劇表演,1976年改唱五音戲。他的唱腔以字帶聲,字正腔圓,通順流暢、剛柔相濟為特點,有自己鮮明的演唱風格。他主演過的劇目有 《換魂記》、《家庭公案》、《啼笑姻緣》、《朝陽溝內傳》、《竇女》、《半把剪刀》、《春打六九頭》、《八哥戲柳》等十幾台大戲。
他在《換魂記》中飾演的“土地”,在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中獲得表演獎,並於1987年晉京到中南海作匯報演出,還在中央黨校和長安劇院公演,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專家觀眾的好評。1989年該劇代表山東省參加了第二屆中國藝術節。1989年省第二屆藝術節,他在《春打六九頭》中飾演的“芒種”獲得演員三等獎。1988年,主演的《八哥戲柳》榮獲柳泉藝術節最佳主角獎。1992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優秀配角獎。 1994年在建設淄博競賽中,榮立二等功。2002年,他在中國戲曲名段演唱大賽中獲二等獎。同年在省戲曲“金鏇律”比賽中獲得銀獎。
1994年被北京大學文藝名人叢書編委會列入《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詞典》。
秦建萍
女,1962年生,國家二級演員。
1977年9月她進入五音戲劇團工作。1985年,她正式拜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多年來,她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先後主演了《王小趕腳》中的“王小”,《鄭小嬌》中的“鄭小嬌”,《牆頭記》中的“大乖妻”,《喬女》中的“小烏頭”,《續黃梁》中的“東鄰女”,《血冤》中的“劉翠娥”,《王華買父》的“田虎妻”、“楊文廣”,《苦忠義》中的“瑞姐”,《紅絲錯》中的“章榴月”,《清風亭》中的“大夫人”,《鴛鴦戲水》中的“銀娣”等十幾台大戲,成功的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藝術形象,受到了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她在淄博市文化局主辦的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賽中,她飾演的《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石臼泉》中的“魯丫”均先後分別獲得演員二等獎。1996年在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她飾演的《牆頭記》中的“大乖妻”榮獲演員一等獎。1993、1995、1996年她參加省第四屆、五屆、六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劇目《續黃梁》、《臘八姐》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
劉愛琴
女,1956年11月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員。
1975年她考入五音戲劇團,1985年,她正式拜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多年來一直是劇院的主要演員之一。她在《王小趕腳》中飾演“王小”,《楊三姐告狀》中飾演“楊三姐”,《費姐》中飾“費姐”,《血冤》中飾“劉翠娥”,《牆頭記》中飾“二乖妻”,《新人駿馬》中飾“趙小蓮”,《換魂記》中飾“林寶”,《法魂》中飾“張豐華”,《竇女》中的“蓮嫂”,《迴龍傳》里飾“田虎妻”,《苦忠義》中飾“連氏”,均成功的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行當的角色。受到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1978年,在市文化局首屆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武中,她扮演的《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獲演員一等獎。
1981年,在市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武中,她扮演的《五鳳嶺》中的“吳月英”,獲演員一等獎。
1992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她參加演出了《王小趕腳》、《換魂記》、《竇女》,其中“王小”和“林寶”分別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1986年,省第三屆戲劇月,扮演的《換魂記》中的“林寶”獲表演獎。
1989年,山東省第二屆藝術節,在《春打六九頭》中演“婷婷”獲表演三等獎。
1996年,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扮演《牆頭記》中的“二乖妻”,獲表演二等獎。
1993年,在山東省“多星杯”曲藝大賽中演唱的聊齋俚曲《婆婆悔》,獲演員一等獎。
她主演的《王小趕腳》,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齊魯精萃現場直播演出,並被編入《中國戲曲精品庫》,由省電視台、電台錄音錄像多次播放,並由齊魯音像公司製成盒式磁帶發行。
郭英
女,漢族,山東曹縣青崗鎮人。1962年12月出生。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級演員。
她十歲從藝,學習山東梆子。豫劇藝術家陳素真曾親授《秦雪梅》一劇。
1987年她在菏澤地區會演中獲演員一等獎。88年,山東梆子大賽中她獲得演員三等獎。90年,她在濟寧市戲劇會演中獲演員三等獎。1989年,她在山東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片《煎石記》中主演“王氏”。89年她拍攝的《抬花轎》在中央及省電視台播放。
1993年她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先後在《續黃梁》、《牆頭記》、《竇女》、《俠女》、《王華買父》、《拐磨子》、《女兒恨》、《苦忠義》等十幾台大戲中擔任主要演員。
1993年在山東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上,她飾演的《續黃梁》中的“連兒”,獲得表演獎。1996年12月參加省劇協舉辦的“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她飾演的《拐磨子》中的“李妻”榮獲表演一等獎。
朱素霞
女,漢族。1963年6月生,山東莘縣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共黨員。
她原為山東聊城地區莘縣豫劇團演員,受到豫劇皇后陳素真親排《葉含嫣》、《宇宙鋒》;豫劇藝術家崔蘭田、張寶英老師親自指導《買苗郎》、《竇娥冤》;豫劇藝術家閆立品老師親授《秦雪梅弔孝》。
1993年她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現已成為五音戲青年演員中主要力量之一。她曾先後主演過《雲翠仙》、《竇女》、《牆頭記》、《姊妹易嫁》、《苦忠義》、《迴龍傳》、《王小趕腳》、《狸貓換太子》等多部大戲,成功的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廣受觀眾好評。
主要榮譽:
1995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1997年市大型文藝演出獲優秀表演獎
1997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2001年市國際陶博活文化活動評為先進個人
2001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2002中國戲劇家協會名段演唱大賽獲專業一等獎
2002年黃河戲劇協會活動獲表演獎
2002年《王小趕腳》在省戲劇“金鏇律”比賽中獲金獎
2002年《秦雪梅弔孝》在省戲劇金鏇律獲銀獎
2002年在河南省聯通杯比賽獲銀獎
2003年《二姑娘回娘家》中國戲劇紅梅獎、山東省賽獲一等獎
2003年《竇女》獲中國戲曲福彩杯山東賽獲一等獎
2003中國戲曲大賽紅梅獎評選獲提名獎
郭阜娜
女,1955年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國家二級演員,工老旦。
她自幼酷愛表演,15歲就參加了山東建設兵團某師部宣傳隊。1975年被五音戲劇團招收為正式演員,並且成為了劇團老旦行當的主要骨幹。
先後成功塑造了《紅樓夢》中的“賈母”,《李二嫂改嫁》中的“張大娘”,《半把剪刀》中的“曹母”,《鄭小嬌》中的“貴母”,連台本戲《迴龍傳》中的“杜老夫人”和“佘太君”,《換魂記》中的“林母”等十幾個風格各異的形象。
她嗓音洪亮,感情真摯,表演細膩成功的刻畫了許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背景的老年婦女的形象,獲得了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為了演出的需要,她還在拓寬戲路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她在《費姐》中飾演的“陳氏”,《拾玉鐲》中的“劉媒婆”,《親家母頂嘴》中的“婆婆”等角色,廣受觀眾的好評。
司維聖
男,1958年出生於山東淄博淄川區龍泉鎮。國家二級演員。
1980年9月他考入五音戲劇團。20年來,他在舞台上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1986年,他在《換魂記》中飾演的“牟復生”獲得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表演獎。1987年進京到中南海懷仁堂匯報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表揚。1989年此劇代表山東赴南京參加了中國第二屆藝術節演出。1992年該戲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展演活動。他獲得優秀配角獎,並榮立“市精神文明建設”二等功。
1995年,在《臘八姐》中,他扮演的男主角“長命”,在山東省第五屆藝術節演出中,獲得演員二等獎。1996年,他在《牆頭記》一劇中,扮演的“大乖”,在山東省地方戲邀請賽中獲二等獎。1997年全省第六屆藝術節,他扮演的《喬女》中的“烏頭”榮獲演員一等獎。近年來他在《費姐》中飾演的“候氏”(彩旦),為拓寬戲路又作出了新的嘗試。
韓超美
女,漢族,山東淄博市人。1960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唐山炮兵學校)。1975年參加工作,國家二級演員。
自1975年她參加工作29年來,一直主攻小生行當。她在傳統戲、現代戲中扮演了很多主要角色,得到了專家、同行及觀眾的一致贊同。她曾在《回龍傳》中飾陳琳,在《姊妹易嫁》中飾男主角毛娃,《鄭小嬌》中飾男主角桂中必。在大型聊齋戲《續黃梁》中飾李生,在連台本戲《五鳳嶺》中飾男主角李懷玉,榮獲淄博市專業劇團青年藝術比賽二等獎,在《紅樓夢》中飾男主角賈寶玉,榮獲淄博市專業劇團青年藝術比賽一等獎。以上劇中人物,既有文弱書生,也有威武勇士,她都刻畫的細膩逼真。
為了拓展自己的演出技能,搞好五音戲的創新,在舞台上展現五音戲新的藝術生命力,她從小生改為旦角(青衣)。在淄博市中青年專業藝術比賽中,她在《半把剪刀》中飾演女主角“金娥”,獲得一等獎。
在《竇女》中飾演女主角“南夫人”,獲一等獎。受到了省市專家得一致好評。她還在傳統戲《苦忠義》中飾演女主角“姚氏”,在現代戲《焦裕祿》中飾演“焦妻”,在《啼笑姻緣》中飾演“雅琴”等角色均有不俗的表現。
裴九海
男,漢族。1962年出生於山東定陶縣,國家二級演員。
他15歲從藝,1986年拜山東梆子演員將吉田為師,主工丑角藝術。1988年,他參加了省電視台舉辦的“古貝春杯”地方戲丑角電視大賽,在《罰贖》中飾演“皮筋” ,被評為“山東八大名醜”之一。
1990年,他參加濟寧專業劇團演員比賽,獲表演二等獎。1988年他在省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煎石記》中飾演“知縣”。
1993年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曾演出過《王華買父》、《苦忠義》、《親家婆頂嘴》、《牆頭記》、《臘八姐》、《續黃梁》等多出劇目。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1993年他參加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的《續黃梁》,獲得“劇目獎”,並獲得省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他參加演出的劇目《臘八姐》,95年獲劇目獎及省級“五個一”精品工程獎。2000年該劇目獲人口文化獎。
王平
男,漢族。1952年出生於山東淄博桓台陳莊,國家二級演奏員。
1970年至1985年他在桓台呂劇團任司鼓。1974年在省戲校和省呂劇院培訓一年。1986年調入淄博五音劇團工作。
自進入淄博市五音戲劇團至今,他參加了十餘出劇目的演出,其中《石臼泉》在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中獲樂隊“優秀伴奏獎”。並於1988年進京演出。在市級中青年藝術比武中,所伴奏的劇目多次獲一、二等獎。
1992年在《竇女》中任司鼓,獲得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展演樂隊優秀伴奏獎。94年、95年、97年所演的劇目《續黃梁》、《臘八姐》分別在省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文化藝術節演出中,獲得一等獎及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2000年在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評選活動中,在《臘八姐》中擔任司鼓,該劇獲戲曲演出一等獎,並獲中宣部頒發的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
梁剛
男,1962年8月生人,自1980年參加市五音劇團至今,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
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武場”工作,曾主鼓大型連台本戲《苦忠義》一至五本,古裝戲《費姐》、現代戲《家庭公案》、《張海迪》等多出劇目。每年演出近二百餘場,對五音戲的打擊樂有了一定的繼承和發展,能夠熟練的掌握各種打擊樂的技巧,在演出中起到了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他配合演員的唱、念、做、打更加使其錦上添花,熟練的業務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和一致好評。
張苗先
男,漢族。1963年生,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樂隊副隊長,樂隊主弦。
1978年他考入惠民地區呂劇團(濱州市呂劇團),擔任二胡伴奏,1986年他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擔任二胡伴奏、主弦伴奏。1991年他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專科進修,師從唐春貴教授、王永德教授學習二胡演奏。1992年他從學校畢業,在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樂隊工作至今。
曹玉梅
女,漢族。1963年4月生於淄博市張店區。現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中國民管學會會員。淄博民管考級辦事處秘書長。
1980年她參加淄博市五音劇團,擔任琵琶、古箏演奏員。1991年考入山東省藝術學校音樂系。師從古箏演奏家韓庭貴先生。近年來先後在李萌、王中山古箏大師班進修,並成立曹玉梅古箏培訓基地,為我國各大音樂專業院校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孫守平
男,漢族。山東淄博淄川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1979入團,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主要司鼓。
他曾司鼓(指揮)劇目:《牆頭記》、《血冤》、《費姐》、《俠女》、《姊妹易嫁》、《喬女》、《春打六九頭》、《鄭小嬌》及《朝陽溝內傳》、《狸貓換太子》、《清風亭》、《鴛鴦淚》、《紅絲錯》、《鴛鴦戲水》、《親家婆頂嘴》、《王小趕腳》、《拐磨子》等。其中,由他司鼓的《竇女》、《豆花飄香》、《換魂記》等分別參加省多屆戲劇月會演,獲多項獎勵,並應邀進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換魂記》還參加了中國戲曲藝術節展演,被譽為中國首出荒誕劇。同時,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指揮樂隊獲優秀伴奏獎。並由山東電視台錄相,多次播放。享譽省內外。
1995年,參加省五屆藝術節,演出劇目《臘八姐》獲劇目一等獎。省委宣傳部精品工程獎。2000年11月,在第八屆人口文化獎評選活動中,該劇獲戲曲類一等獎,並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
路若平
男,1956年4月生人,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路山鄉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主任舞台技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淄博五音戲劇院支部委員。
1970年7月進淄博市呂劇團,1976年轉為淄博市五音戲劇團擔任圓號演奏員,1982年轉為音響效果師。主要操作的獲獎劇目有:
1984年《豆花飄香》獲山東省第二屆戲劇月優秀劇目一等獎
1986年《石臼泉》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優秀劇目一等獎
1986年《換魂記》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優秀劇目獎
1992年《竇女》、《換魂記》獲中央文化部主辦“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
1998年《喬女》獲山東省第六屆文化藝術節劇目二等獎
2000年、2002年《臘八姐》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第一名,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獲中國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
典型演員代表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員有鐵笛、荀興旺、曹然生、高桂芳(藝名“半碗蜜”)、李德興(藝名“跟柱子”)、王煥奎(藝名“自來喜”)等。之後,藝名“鮮櫻桃”的鄧洪山成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樸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一穗兒,喜的人掉淚兒”。鄧洪山的表演細膩傳神,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他“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鄧洪山
鄧洪山,藝名鮮櫻桃。五音戲演員。1904年1月9日出生在山東歷城(今濟南),工青衣,花旦。他自幼跟隨父母學藝,七歲登台,九歲唱紅,又稱“九歲紅”,後又拜靳成章、靳成花為師。曾在濟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建國後,歷任淄博五音戲劇團團長、山東五音戲研究會會長。以演村姑、農婦著稱。整理並演出劇目有《王小趕腳》、《彩樓記》、《王二姐思夫》等。
1996年12月7日,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溘然長逝,終年92歲。
霍俊萍
霍俊萍,女,國家一級演員。1989.2—2003.8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院長。
她從藝以來,主演了三十餘部大戲,其中主演的《豆花飄香》獲山東省第二屆戲劇月優秀表演獎第一名;主演的《石臼泉》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首設唯一的最佳主角獎和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山東省戲曲界“零的突破”。主演的聊齋戲《竇女》獲得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優秀表演獎。主演的《臘八姐》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最佳演員獎第一名和第十九屆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第一名。
代表作品介紹
《王小趕腳》
劇情梗概
王小趕腳送二姑娘回家,一個天真爛漫,一個愛說愛笑,二人唱不盡沿途景致,趕腳路上別有一番情趣。
《彩樓記》
劇情梗概
宋朝宰相呂蒙正未得道時,居寒窯、食周濟。退休宰相劉懋之女翠萍在彩樓拋球選婿,擇其而投。劉父不允,翠萍隨蒙正回窯度日。一日,呂蒙正趕齋落空,怏怏回窯,發現雪地上有男子足跡(翠萍母遣仆送柴米時所留),懷疑妻有不貞,借題發揮,爭吵。翠萍意會真情後反而故意挑逗之。後,重歸於好。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上)
讓我們用圖片和文字來領略一下這些戲曲帶給我們的享受吧。 |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