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
杞縣位於河南省東部,隸屬七朝古都開封市,是農業大縣,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現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麥、菜花、食用菌等農產品生產基地。轄城關﹑於鎮﹑邢口等21個鄉鎮。也是開封市第一人口大縣。
杞縣歷史悠久,商朝時建立杞國,距今已有3700年的歷史。杞縣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西漢劉邦著名謀士酈食其,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女詩人蔡文姬等歷史名流。近代有新中國河南省第一任省主席吳芝圃、原新華社社長、著名記者穆青,當代有香港、澳門區旗區徽設計者肖紅,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者張武等知名人士。
歷史沿革
古多杞柳,西周稱杞國,秦置雍丘縣,五代改杞縣。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2004年,杞縣轄5個鎮、16個鄉:城關鎮、高陽鎮、圉鎮鎮、葛崗鎮、傅集鎮、陽堌鄉、官莊鄉、竹林鄉、宗店鄉、湖崗鄉、城郊鄉、泥溝鄉、柿園鄉、裴村店鄉、沙沃鄉、蘇木鄉、西寨鄉、五里河鄉、板木鄉、平城鄉、邢口鄉。
2000年,杞縣轄7個鎮、1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02592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57906、五里河鎮 55989、付集鎮 53766、於鎮鎮 58133、高陽鎮 64380、葛崗鎮 66262、陽固鎮 45125、裴村店鄉 54760、邢口鄉 44998、宗店鄉 32400、板木鄉 38141、竹林鄉 31053、官莊鄉 39158 、湖崗鄉 38117、蘇木鄉 45762、沙沃鄉 42462、平城鄉 60685、泥溝鄉 44593、柿元鄉57861、西寨鄉 40397、城郊鄉 30644。
2001年,杞縣轄21個鄉鎮、564個行政村:城關鎮、圉鎮鎮、葛崗鎮、陽固鎮、高陽鎮、傅集鎮、邢口鎮、城郊鄉、五里河鄉、裴村店鄉、泥溝鄉、板木鄉、竹林鄉、西寨鄉、沙沃鄉、柿園鄉、湖崗鄉、蘇木鄉、宗店鄉、官莊鄉、平城鄉。人口103萬,總面積1243平方千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杞縣轄8個鎮、13個鄉:城關鎮、高陽鎮、圉鎮鎮、傅集鎮、葛崗鎮、陽堌鎮、五里河鎮、邢口鎮,城郊鄉、宗店鄉、竹林鄉、板木鄉、官莊鄉、湖崗鄉、蘇木鄉、沙沃鄉、平城鄉、泥溝鄉、西寨鄉、柿園鄉、裴村店鄉。
地理氣候
杞縣的經度:114.8度,緯度:34.5度,地處豫東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降水量722毫米,無霜期210~214天。
經濟概述
2013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28.47億元,增長11%,增幅居全市第2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3億元,增長38.6%,增幅居全市第3位;其中稅收收入5.32億元,增長36.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65億元,增長18.8%,增幅居全市第2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8億元,增長22.9%,增幅居全市第1位。
農業
杞縣農業發達,農產品豐富。是國家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區,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是國家糧棉生產和出口基地縣,屬小麥、棉花、肉類、油料全國百強縣,是國家瘦肉型豬、板山羊生產和出口基地縣。杞縣圍繞興縣富民目標建成23個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和24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培育了方圓製革公司、家家福麵粉廠、聯富食品廠等一大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被省政府評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十強縣”。2000年,國家工商總局批准註冊了該縣農產品“金杞牌”商標。杞縣大蒜種植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二位,。2002年5月,“金杞”牌大蒜經國家質檢局審核批准,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原產地標誌認證的蒜類產品。農業部於2009年7月14日對“杞縣大蒜”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杞縣又是畜牧大縣,現已建成規模養殖場1300多家,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工業
杞縣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發展勢頭強勁。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83家。集聚區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等主導產業。2013年新材料新能源和農副產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對規模工業產值貢獻率達到65%。龍晶新材料工程研發中心、國家糧食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了產業集聚區的企業產品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省市下達我縣重點項目47個,年內累計完成投資86.3億元,占年計畫的135%,位列全市第一。大項目建設有了新突破,開封龍宇化工有限公司三期年產6萬噸聚甲醛項目廠房已竣工,設備正在安裝。龍晶新材料項目正在試生產。東旺光伏廢砂漿回收及石墨熱場項目,兩條生產線已建成投產。總投資2.4億元的天香食品項目和總投資8000萬元的億豪管業PVC管項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國家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中心製造基地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4月份可試生產。總投資3.8億元的晉江鞋業園已入駐華軒鞋業、紅日鞋業、欣耐鞋業等3家製鞋企業,並已開工建設。產
業集聚區建設再現新成效。規劃面積由19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2012年,入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0.77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0%以上,集聚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被評為“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服務業
2013年,杞縣現代商貿業不斷提升,未來國際、東京國際兩座四星級酒店等已投入運營,香港浩展星級酒店、中原萬商城、豫東商貿城、今典社會養老服務中心、金杞大蒜國際交易市場等一大批三產領域項目正在建設;特色商業區規劃已得到省政府審批。餐飲、住宿、服裝、物流、通信等生活性服務業有序發展。
社會事業
教育
杞縣教育系統共有學校365所,教職工8231人,在校學生15.19萬人,離退休教師231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教職工738人,學生1.8萬人;國中42所,教職工3172人,學生5.72萬人;國小314所,教職工4321人,學生7.67萬人;另設國小教學點128個;其他還有教師進修學校、職業中專、縣直幼稚園、聾啞學校各1所。另有民辦學校45所,在校生3.16萬人。2013年教育事業投入持續加大,全年共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1.35億元;投資8841萬元實施了中國小校舍改造工程和薄弱學校食堂建設項目;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穩步推進,新建、改擴建幼稚園55所。杞縣高中教育快速發展。高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不斷提升,高中分別有杞縣高中、杞縣第一高級中學、杞縣第二高級中學。2005年,杞縣高中被命名為“省級示範性高中”、杞縣第一高中被命名為“市級示範性高中”、杞縣第二城關高中被命名為“縣級示範性高中”。同時聯考成績連年攀升,連續13年位居開封市屬五縣之首。
科技
杞縣擁有一家國家級的國家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還擁有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分中心、龍宇化工研發中心、大用畜產品研發中心3家省級研發中心。2013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全國科技進步縣考核驗收。
文化衛生
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開展送戲下鄉活動142場,組織開展“歡樂周末”廣場文化活動20餘場,農村和社區文化活動繁榮發展;新增數位電視用戶10000餘戶,城區數位化改造工作全面完成;農村有線電視數位化網路改造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投資2.6億元的開封天一婦兒醫院項目主體工程及配套設施已經完工;總投資899萬元的杞縣120急救指揮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綜合辦公樓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250萬元的傅集、湖崗兩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基本完工。《杞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已通過批准,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得到加強,農村環境有效改善。
城鎮建設
2013年,按照經營城市理念,運用招商引資方式,融資5億多元高標準改造建設了杞柳大道、金城大道、文化街、建設路、銀河路、振興大街等幾條縣城主幹道,修鋪主路面20多公里,正在高標準配套實施綠化、照明、亮化工程,“萬棵柳樹進縣城”工程已經完工。占地1500畝的“杞國新城”城市綜合體工程正在建設;廣場周邊綜合開發已經啟動;對銀河路南段、十里舖、官劉寨、林莊、杜莊等棚戶區及城中村進行了改造,房屋拆遷工作積極穩妥,拆遷面積達75萬平方米;生態湖面和水系工程已經啟動。啟動實施了第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文廟復建一期工程和撫辰樓維護修繕工程已經完工;文化活動中心已經落成,其中文化廣場和會議中心已投入使用,老幹部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即將投入使用;產業集聚區綜合服務中心暨城市規劃展覽館即將投入使用;總投資6500萬元實施了輸變電改造擴容工程。著力謀劃推進了縣域交通體系建設,商登高速杞縣段建設快速推進,鄭民高速二期杞縣段已經開工;投資4600萬元實施縣鄉道路建設工程70.6公里;S326拓寬改造工程拆遷工作已完成;S327、S213升級改造工程即將啟動;積極推動大北環、大南環、鄭民高速連線線建設,縣城框架進一步拉大。
交通信息
杞縣境內106國道縱貫南北,325、327,213省道橫跨東西,鄭民高速公里從縣城北部穿過,商登高速從縣城南部穿過,距日南高速、連霍高速、隴海鐵路10公里,距京九鐵路、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和鄭州國際機場70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捷。
名勝古蹟
革命文物
虎丘寺
杞縣農民革命起義舊址,在縣城南12公里邢口村,因建虎形土丘之上而得名。始建失考,毀於明代。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有山門、大殿及東西廊房。民國年間馮玉祥駐豫時拆毀,建國後重修,“文革”中又遭破壞。現僅存中殿、山門,占地1畝。民國15年秋,中共黨員張海峰、何心榕集結部分農民自衛團於此,星夜奔襲設於睢縣姬房李村的北洋軍閥吳佩孚部招兵處,生俘敵首,繳獲部分武器,粉碎了北洋軍閥破壞農民運動陰謀。1963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在縣城南30公里板木鄉大李莊村。1944年(民國33年)8月15日,中共冀魯豫區水東抗日聯防辦事處將杞南辦事處改組為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駐該村李家大院。現大院已毀,舊址尚存。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黨寨烈士墓
以建於杞縣竹林鄉莊林村老黨寨上得名,又因由水東地區抗日軍民共建,收葬水東地區抗日烈士而稱水東烈士陵園。民國34年3月至7月7日建紀念亭及抗日烈士彭雪楓、吉鴻昌、韓達生、唐克威、馬慶華等人紀念碑,安葬抗日烈士忠骨150具。同年12月5日國民黨五十五軍二十九師和太康縣郭馨波部扒墓鞭屍,毀碑炸亭,陵園慘遭破壞,該部撤離後,當地民眾拾骨重為掩葬。1987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示於縣城西關另建水東烈士新陵。1989年竹林鄉人民政府和當地民眾重修墓葬,樹碑建亭,歲時祭掃如前。
八路墳
在杞縣城東北13公里西寨村西北,今稱西寨烈士墓。為民國33年7月4日在攻克日偽楊城據點中犧牲的中共冀魯豫軍區“南下大隊”18烈士興墓。因該部屬八路軍系列,故民眾稱之為八路墳。其後又有一些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葬此,墳地不斷擴大。現有墓冢50個,占地14畝,墓區植楊樹15行、柏樹10行。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傅集烈士碑亭
1966年建,位於縣城南17公里傅集村北106國道(杞太段)西側。有烈士亭2座。一為六角亭,內樹三棱形碑,碑文綜述了300餘名傅集籍及在此工作過的外籍烈士在歷次革命鬥爭中的英雄事跡;一為壁碑亭,樹有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曹鼎新、段家讓、馬慶華、何復順、郭傑、靳素芬6烈士紀念碑6幢。1986年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板木烈士碑亭
在縣城南30公里板木村板木中學南側,1967年1月修建 。碑亭呈壁碑型,陽面鑲碑5幢,中間一幢刻有板木籍(含今板木、宗店兩鄉)183名烈士名單;左右各兩幢,分別記述魏洪科、吳金科、馬守訓、史紹林4烈士的英雄事跡。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倪祥明烈士紀念碑亭
在縣城隍廟內,落成於1954年2月。亭基六角形,周長20米,高1米許,南北兩面各修石階3級,上築六角形亭,高8米。亭中央豎紀念碑一座,高3米 ,三棱形,上端3面各嵌五角紅星,正面刻“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倪祥明烈士紀念碑”,另兩面刻烈士事跡和修建單位名稱。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9月遷水東烈士陵園。
水東軍區後方醫院舊址
在縣城南30公里東武旗村。民國27年中共水東軍區創辦軍區醫院於此,借用民房40間,為傷病員和民眾治病並附設抗日幹部子弟學校。醫院最盛時醫護人員多達40餘人。1944年3月日偽軍進犯該村,醫院搬遷。現醫院舊址僅存舊房2所,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遺址
孔廟
位於縣府前街路北黌學(學宮)院內,為黌學的重要建築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多次修葺。正面為大成殿(原名大聖殿,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主體建築,基台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築面積305.76平方米,連同外檐復蓋面積共444平方米。全殿木質疊架而起,9脊4坡,殿頂廣闊,坡度坦緩,滾龍琉璃脊獸。鑽尖寶塔鎮頂,翅檐歇山,凌空挑角,檐突7疊,重翹重昂。檐為立體雲龍雕飾,正面雕大小龍頭98個、雲朵160片,刀工精絕,線條粗獷。檐下連間並列木質浮雕5幅,或人物,或鳥獸,或花草,或蟲魚,栩栩如生。正間檐下居中懸“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內和璽雕梁,雲龍盤繞,9檁8搭描椽畫棟,方磚鋪地,藻井飾頂,梁下盈圍朱柱26根。正間靠後有漆紅木製神龕,中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滾龍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龕各二。龕門上方正中懸“萬世師表”橫匾,拓宋儒朱熹手筆,再上方懸 “中和位育”巨匾,龕前設供案,燭台分立,鼎爐居中。殿前為露台,東西長13.32米,南北寬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殿前兩則有東西廡房5間,分置禮器、祭器及歷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為東、西碑廊各2間。祭孔大典例於農曆二、八月之上丁日舉行,夜半開祭,燭火如晝,香菸繚繞,嗩吶、鍾馨和鳴。民國16年馮玉祥主豫,拆廟打神,廟內諸神牌付之一炬。建國後曾加修葺,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革”中,殿頂蓋脊獸、走馬、檐飾被毀,東、西廡房均破壞。孔廟現存大成殿5楹與東西廡房四合院及古柏、古槐。大成殿闢為縣文化館展覽室,文物、書畫等於此展出。又因該廟後院明倫堂為杞縣私立大同中學舊址,1985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廟
原稱文昌祠,亦稱文昌宮,在縣黌學東院。清嘉慶六年(1801)移建縣城文化街路北。現存大殿和西陪房,均3間。大殿與卷棚相連,四面磚牆,殿內樑柱木架,主柱10根,東西長12.6米,南北寬14.25米。現為縣醫藥公司中藥庫房,院記憶體重修文昌廟碑2座。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鼓樓
簡稱鼓樓,坐落於縣府前街路北。初建於元代,稱齊政樓,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稱撫辰樓。樓高10餘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4米,占地面積294平方米。藍磚砌築台基,中留拱券,寬4米,高3.1米,為出入縣府大門。台基上為兩層樓房,磚木結構,硬山式三開間,底樓樓門居中向南,迴廊四向延伸,廊下環立漆紅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為柱礎,頂樓呈宮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樓八角翅飛,各懸一鐘形鈴鐺。樓小於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遊人環行憩息,台周築透花女牆為護欄,高1米許。昔日頂樓門楣上方曾懸木匾1塊,上書“撫辰樓”。建國後縣政府對該樓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再行整修,將通道拱券升高40厘米,改建新式門面,頂樓東、西、南、北四面各留一孔輪形月窗;全樓自上而下粉刷髹漆一新,1984年再次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雲寺塔
俗稱瓦崗塔,在縣城南25公里宗店鄉瓦崗村東北隅,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舊跡補建而成,塔高21米,青磚迭砌,仿木結構,七級八角形,逐層內收,層層出檐。其後塔剎及第七層損毀,現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寬1.9米 ,周長15.2米 ;第一級高4.75米 ,周長14.4米,疊澀出檐;第二級高3.4米,周長12米;第三級高3米,周長10.4米;第四級高2.85米,周長9.6米;第五級高2.4米 ,周長8.8米;第六級高1.6米,周長8米;第七級高0.45米(今高),周長7.2米。全塔(1-6級)內外壁現共存佛像磚51塊(含塔心6尊)。195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
在縣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崗上,文化層公布在土崗頂端南側。曾出土泥質紅陶壺口沿、加砂灰陶罐口沿、燒土、澆骨、鹿角及早期用手控制經慢輪修整泥制紅陶、灰陶片、磨光陶片,其中加砂灰陶片外壁有製作時槽溝。文化層上部約30厘米為攏土層,中部沙灰土厚2米,下部為遺址,整個土崗相對高出土面3.5米。此遺址分東西兩片,東片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50米;西片東西長70米,南北寬60米,總面積28200平方米。196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許村崗漢代墓群墓葬位於河南省杞縣竹林鄉許村崗,是一座大型土坑豎穴木槨墓群。墓上封土為夯築,斜坡狀墓道位於墓室南端。墓室以一周石牆圍成,牆外填以積炭,墓底亦鋪石塊。墓室分前、後兩室,前室放置隨葬品,後室置棺槨。槨為三層,皆以木條鋪成。槨內設兩重棺,皆以榫印扣合。墓中隨葬品被盜嚴重,殘存有玉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等及較多五銖錢。該墓規模較大,形制特點也較為罕見,結合隨葬品的特點及發掘文物,推斷墓群為漢代丞相許績許香墓。
段崗龍山文化遺址
在縣城西南6公里段崗村北、黃崗溝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鑿、骨匕首,灰色、紅褐色、泥質、沙質繩紋、條紋、附加堆紋之瓮、壺、罐、盤等殘片和不完整的陶獻、矮乳狀鬲腿以及鹿角、獸骨等,屬龍山文化遺存。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該遺址重新進行發掘,出土了龍山、二里頭、商周時期的大量陶器。
鹿台崗古文化遺址
位於縣城東裴村店鄉鹿台崗村西側。遺址東西寬約120米,南北長約150米,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文化層一般厚3-5米,自下而上依次為龍山、岳石或先商、早商、晚商及東周等6個時期的文化堆積,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少量的青銅器,還發現了一些要房屋、灰坑和祭祀遺址,其中包括距今4000餘年,屬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兩處祭祀遺址。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石代原始宗教的形成和發展,華夏、東夷兩大集團分布範圍的界定,探索商人的起源和夏、商兩族的關係以及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類型劃分等學術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196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屯古戰場遺址
位於縣城南35公里郭屯、蔡寨、於堂、八里廟一帶,南距竹林仰韶文化遺址2.5公里,北距圉城故址3公里,在俗稱“十里長崗”的北端。建國後曾出土有矛、戈、劍、鏃等青銅器,發現有亂放的人骨骼,個別骨骼間插有銅鏃等兵器,鑑定為古戰場遺址。1987年又挖出小型磚室墓10餘座,出土了銅劍、戈及車馬飾,並在郭屯村發現一大型磚室墓,出土玉豬、玉俑、玉壁等10餘件珍貴玉器及大量漢代陶器。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以來該遺址多次遭盜掘,春秋戰國及漢代數百座墓葬被毀。現已採取保護措施,對部分被毀文物進行了恢復工作。
圉城舊址
在縣城西南25公里,蔡文姬的故里,漢白玉石雕坐落在於鎮廣場(歡迎旅遊觀光)。今圉鎮及前城、後城村一帶。春秋時先後隸屬陳、鄭,西漢為圉縣治,唐貞觀元年(627)廢縣為鎮,為鎮治。舊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5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牆基為紅崗土和碎砂石攪拌夯築而成。城址內外出土有春秋銅矛、劍、戈和漢綠釉瓷壺、陶鼎、瓮、尊、繩紋大筒瓦等文物。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酈生冢
在縣城西南11公里高陽村西南隅,鐵底河南岸。冢高15米,東西120米,南北250米,上有漢廣野君酈食其及大將軍曲周侯酈商墓。二墓東西並列,墓後有酈祠,建於東漢延熹六年(163),毀於民國28年(1939)。出土文物有小型磚室墓、繩紋筒瓦、五株錢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土崗秦漢古墓群
在縣城東北16公里黃土崗村西北崗地上,墓區高於平地1.6米,分為南北兩區,占地66畝。1977年發現一座新莽時期磚石墓,出土隨葬品有鼎、盒、尊、灶、雞、鴨等陶器製品及銅墩、大泉五十幣等,1982年3月又發現一座秦代墓葬,出土陶器40件、銅器3件、銀箍3年、玉環12個、小銅鈴(馬飾)30個和方形料珠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碣
林氏家譜碑
在蘇木鄉林寨村,清鹹豐六年(1856年)林氏後裔所立。碑高1.9米,寬0.59米,頂部雕刻精細花紋、二龍戲珠圖案,形象生動逼真,正陰兩面皆刻碑文,陰刻,真體字,記載林氏家族得姓之由及家族繁衍情況。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狀元劉理順神道碑
原在縣城西5公里花園村南。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碑分龍頭、蛟座、碑身3節。碑額弧形頂,浮雕二龍戲珠,盤桓繚繞;蛟座龜頭仰伸,栩栩如生;碑身高2.69米,寬0.69米,厚0.29米,四周精雕陰刻雲龍紋邊,邊寬7公分;碑文豎行陽刻真體字,4行,滿行15字。碑樓為青磚砌築樓閣式,5脊6獸,飛檐翹角,高大雄偉。“文革”中拆樓倒碑,碑體棄之三處。1986年劉氏宗族籌款予以修復,並仿原建形制,於花園村西側劉氏塋內築樓立碑。此碑是杞縣保存較完整的蛟龍碑,雕工精湛,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陽刻碑文體剛柔相濟,為書法珍品。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它文物
枸脊骨樹(狗杞古樹)
在杞縣城西南9公里金村西北隅土崗上,據傳宋代即有此樹。民國8年《杞縣誌·採訪稿》記載:“金村村後有台,高1丈,縱橫10步(5丈),台之周圍樹根盤繞,自成紋理,密不見土……上有狗脊骨樹,大小20餘株,高逾常樹,枝幹屈曲無一直者,暑季蔥蘢一色,蔭陰畝許,村人乘涼者如市。”後因崗台水土流失,現僅存5株。此樹屬落葉喬木,每年春分前後始生孿生同體葉花,形似桑葚,掛滿全樹。十分美觀。清明節前葚球綻開,一葉一花,各為一體,黃花雄蕊6瓣、微透清香;葉為互生,全邊桃形,入夏枝葉繁茂,遮天蔽日;果實圓空如椒,初呈淺綠,漸變黑綠,至褐黑成熟,夏至多數墜地。因無胚,不具備繁殖能力,分枝、壓條、掩根,挪動即死,故此樹為此崗獨有。1986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建紅磚圍牆加以保護。
柘桑古樹
在縣城西南35公里官莊鄉路官莊村東地邢家墳內,始植年代不詳。今高4米,主幹胸徑1米,枝葉茂盛。此樹種原屬叢生灌木,似此高大者實屬罕見。1986年3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杞縣轄8個鎮、13個鄉:城關鎮、五里河鎮、傅集鎮、於鎮鎮、高陽鎮、葛崗鎮、陽堌鎮、邢口鎮、裴村店鄉、宗店鄉、板木鄉、竹林鄉、官莊鄉、湖崗鄉、蘇木鄉、沙沃鄉、平城鄉、泥溝鄉、柿園鄉、西寨鄉、城郊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0221100 2009年,轄7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西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金城區居委會、南城區居委會、西城區居委會、工業路居委會、南街居委會、陳莊村、徐樓村、臘梅莊村、北關村、西關村、南關村、東關村、西南村、汪童莊村、王堂村、邊莊村、彭莊村 。
五里河鎮
代碼:410221101 2009年,轄35個村委會:五里河村、史莊村、玉皇廟村、江莊村、丁莊村、七里堂村、李見莊村、張屯村、楊大莊村、賈窪村、小崗村、崗頂村、閆店村、曹崗村、墳角村、何莊村、蘆莊村、趙虎崗村、潘屯村、八掛亭村、雙龍王廟村、楊莊村、西陶村、老莊村、丁樓村、程寨村、郝寨村、馬千寺村、土樓村、馬莊村、張閣村、東陶村、徐樓村、馬柚村、大高寨村、楮皮崗村 。
傅集鎮
代碼:410221102 2009年,轄32個村委會:傅集北村、曹胡同村、老莊村、周莊村、西村、陸莊村、龐屯村、謝窪村、楊莊村、南村、宋莊村、五里井村、軍張村、紙坊村、趙村、安莊村、宋吉屯村、和莊村、溝灣李村、東村、司莊村、河坡李村、堤劉村、窪張村、徐莊村、李店村、韋莊村、夏陵村、申紀村、王莊村、呂寨村、大鄭莊村 。
圉鎮鎮
代碼:410221103 2009年,轄31個村委會:於南村、於北村、後堯村、吳莊村、前城村、後城村、常莊村、魯莊村、王里夏村、莊王村、舒窪村、前劉村、荊崗村、董那村、天池窪村、後劉村、趙集村、喬廟村、焦莊村、鐵底河村、梁莊村、孫莊村、郎智崗村、孟大莊村、蔡丘屯村、許疙瘩村、白木崗村、新莊村、程莊村、袁莊村、江莊村、田堂村、後喬村、大夫李村 。
高陽鎮
代碼:410221104 2009年,轄4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高陽東村居委會、高陽北村居委會、高陽南村居委會、高陽西村居委會、陳莊村、團城村、東王堌村、聚寶崗村、曹李王村、王橋村、水牛里村、金村、扶村、張窪村、孫寨村、常寨村、蔡營村、於窪村、毛寨村、劉莊村、蔡堌村、何莊村、西黃莊村、牛角崗村、黃莊村、頓屯村、楊屯村、務崗村、黃崗村、王樓村、蘇所村、王堌集村、青龍石口村 。
葛崗鎮
代碼:410221105 2009年,轄35個村委會:葛崗村、曹寨村、楚東村、楚中村、楚西村、東空村、火屯村、晁村、晁西村、張北村、張南村、王莊村、齊寨村、黃莊村、孟寨村、陳寨村、西雲村、東雲村、馬堯村、候來礦村、和寨村、張莊村、趙崗村、十里崗村、李莊村、方莊村、郭寨村、花東村、花西村、熬鹽屯村、英莊村、周寨村、焦寨村、陳敏屯村、西空村 。
陽堌鎮
代碼:410221106 2009年,轄34個村委會:陽堌南村、楊莊(前)村、楊莊(西)村、楊莊(東)村、白塔村、常寺村、葛寨村、蒲莊村、陽堌北村、張寨村、馬房西村、東營村、西營村、王樓村、孟寨村、陽堌西村、舊店村、西鐵莊村、東鐵莊村、小崗莊村、柳林村、七崗南村、七崗北村、東南村、陸莊村、何寨村、黃二莊村、七崗中村、前了城村、中了城東村、後了城西村、陽堌東村、中了城西村、馬房東村 。
邢口鎮
代碼:410221107 2009年,轄25個村委會:邢北村、邢南村、冷屯村、孫窪村、楊屯村、河沿村、王寺寨村、小河寨村、謝寨村、夏寨村、黃寨村、王和寺村、楊樓村、馬莊村、大魏店村、孟莊村、元寨村、肖胡同村、姜樓村、薛樓村、於伯崗村、岳寨村、草寺村、馬廟村、河寨村 。
裴村店鄉
代碼:4102212002009年,轄29個村委會:裴村店村、李崗村、小魏店村、劉莊村、張莊戶村、商莊村、賀營村、六台崗村、囤莊村、小河鋪村、宋灣村、肖寨村、曹屯村、祁樓村、李樓村、冉寨村、呂東村、呂西村、聶莊東牛伯崗村、西牛伯崗村、唐屯村、孟里寨村、翟莊村 。
宗店鄉
代碼:410221202 2009年,轄15個村委會:宗店村、麥莊村、劉壯村、常營村、花園村、大院村、宋莊村、井陳村、陳河村、瓦崗村、陳林村、劉寨村、湯莊村、定張村、大張村 。
板木鄉
代碼:410221203 2009年,轄24個村委會:板木北村、板木南村、板木西村、板木東村、劉莊屯村、窪劉村、谷熟崗村、馬莊村、大李莊村、張仙莊村、陳子崗村、張官村、武旗村、朱莊村、吳莊村、侯常村、前營村、中營村、港劉村、北張莊村、琉璃廟村、湯路口村、馬橋村、陳莊村、梁堂村、張倉村 。
竹林鄉
代碼:410221204 2009年,轄17個村委會:竹林村、莊林村、蔡寨村、張蔡村、許村崗村、肖寨村、安橋村、八里廟村、馬橋村、梁寨村、姬莊村、宋寨村、於堂村、程寨村、羅窪村、鄭砦村、郭屯 。
官莊鄉
代碼:410221205 2009年,轄26個村委會:江陵崗村、吐墨崗村、羅王村、路關莊村、轆轤灣村、豆砦村、焦臘村、黃崗村、冢丘村、賈莊村、孫莊村、孟莊村、霍排井村、後石村、宗砦村、王樂亭村、袁莊村、官莊村、牛砦村、算帳口村、李良貴村、東崗村、西崗村、李莊村、代寨村、油坊莊村 。
湖崗鄉
代碼:410221206 2009年,轄20個村委會:后街村、顧那村、前街村、五岔口村、孟莊村、後崗村、霍那村、府里莊村、宋院村、前崗村、翟陵村、葉莊村、雲寨村、軍張村、翟寨村、左窪村、趙槐柏村、宋寨村、李巴勺村、蔡窪村 。
蘇木鄉
代碼:410221207 2009年,轄30個村委會:鄧圈村、鹹崗村、劉武屯村、候屯村、鄒寨村、淮上村、花胡寨村、齊東村、栗崗村、寺頭崗村、靛池村、黃樁村、朱莊村、毛崗村、蘇木村、張薛莊村、核桃園村、孫路口村、林寨村、四棵柳村、劉樁村、馬房村、高莊村、陳寨村、閆營村、陶屯村、許店村、齊西村、後楚村、白屯村 。
沙沃鄉
代碼:410221208 2009年,轄26個村委會:逍遙寨村、黃村、車寨村、張寨村、王大夫莊村、尚莊村、毛朱莊村、李寨村、閆口村、大姬寨村、沙北村、岳寨村、馬村、朱寨村、白塔村、孟河沿村、孔莊村、高安村、劉懷莊村、楊寨村、孔寨村、沙南村、晉寨村、丁寨村、四郎廟村、雅陵崗村 。
平城鄉
代碼:410221209 2009年,轄40個村委會:平西村、前屯村、後屯村、雙樓村、新莊村、張營村、坦寨村、單西村、單東村、黃東村、黃西村、杏行村、孫府寨村、高才村、陳砦村、蔣砦村、劉石砦村、李興集村、孫砦村、郝砦村、郭南村、郭西村、郭北村、白西村、白北村、白南村、白東村、羅砦村、楚後村、趙砦村、尹莊村、平東村、聶莊村、劉樁村、慈母崗村、鐵里砦村、卞莊村、王樁(莊)村、於砦村、奉豐村。
泥溝鄉
代碼:410221210 2009年,轄38個村委會:中泥村、前泥村、楊莊村、紀寨村、蔡寨村、王莊(樁)村、李寨村、圈章村、呂寨村、後泥村、孔莊村、官屯村、土樓村、代寨村、將軍廟村、清涼寺村、聶府廳村、馬大府村、丁寨村、馬南村、馬北村、胡寨村、汪寨村、袁潭村、朱寨村、耿集村、劉寨村、周砦村、文村、焦喇村、崔寨村、南聶村、北聶寨村、前小砦村、後小寨村、侯吉莊村、張大夫寨村、黨寨村 。
柿園鄉
代碼:410221211 2009年,轄33個村委會:李莊村、葛寨村、西程寨村、黃莊村、羅莊村(杞縣地圖上為龍莊)、付里莊村、魏莊村、東營村、中囤村、南陳寨村、董寨村、李墳村、十二里寨村、東王莊村、李胡樓村、杜莊村、尹莊村、毛樓、棗園村、陳寨村、李指揮前屯村、李指揮後屯村、劉寨村、朱寨村、黑木村、燕寨村、馬房村、化寨村、西王莊村、萬寨村、魏堂村、劉黑塔村、柿園村、後化寨村、楊莊村 。
西寨鄉
代碼:410221212 2009年,轄32個村委會:西寨村、大寨村、馬寨村、焦田寨村、楊爐寨村、潘莊村、黃寨村、肖寨村、田程寨村、東程寨村、紙房村、柳榆樹、蘇寨村、黃橋村、武廟村、楊莊村、季寨村、潘樓村、小集村、魏南村、魏北村、崔林村、後崗村、金盆村、趙寨村、高堂村、大河灣村、黃土崗村、馬中橋村、喬集村、老莊村、薛莊村 。
城郊鄉
代碼:410221213 2009年,轄22個村委會:梁堂村、東十里舖村、張窪村、唐寨村、老徐莊村、坡吳村、馬頭村、朱寨村、豆貴寨村、平廠村、和莊村、趙樓村、楊巴莊村、仁里寨村、北花園村、南花園村、西十里村、七里崗村、邵窪村、袁窪村、官劉砦村、林莊村 。
民族風俗
地方特產
蘇木大蒜:市場的“超市蒜”、“禮品蒜”大部分來源於杞縣蘇木,大蒜交易市場內擁有店鋪500餘家,年成產量11萬噸,交易額1.2億元,成為全國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是“全國大蒜產業十強鄉(鎮)”,被譽為“大蒜之鄉”。
美食小吃
紅薯泥、莫家醬菜、豆腐乾
榮譽
近年來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範縣”、“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中國綠色名縣”、 “河南省最佳化發展環境先進縣”、“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河南省大蒜出口先進縣”、“杞縣大蒜榮獲首屆中原經濟區100名片中原特產第二名”、“全省小農水重點縣”、“河南省產糧大縣”等稱號、2012年杞縣產業集聚區被評為“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3年杞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名人
穆青,男,河南杞縣人,回族,生於1921年3月15日。1937年12月在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考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 1977年1月任新華社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0月兼任新華社總編輯。
杜祥宛
1938年4月生,河南開封市杞縣柿園鄉萬寨村人。套用核物理與強雷射技術專家。1964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曾主持核試驗診斷理論和中子學的系統性研究。是我國新型強雷射和微波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作為863計畫雷射專家組首席科學家,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國情的目標、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提出並成功主持了綜合實驗研究,解決了多項單元技術銜接與總體集成的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氧碘化學雷射等新型強雷射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武
張武,河南杞縣人,現年40歲。1980年畢業於開封一中,1987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商業美術系。1992年,他與郭春寧等一批大學校友創建了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同時他還擔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首都經貿大學的客座教授、河南大學兼職教授、亞太CI聯盟常務理事、北京廣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商銀行、海爾集團、燕京集團等企業的標誌都是他的公司設計的。
2001年獲北京2008年奧運申辦標誌設計金獎;2001年獲全國崑崙杯廣告銀獎及最佳平面設計獎;還曾獲全國公益廣告大獎。
宋書章 字書香,別署寶木齋主。
民間書法家,中國書畫學會會員、開封市杞縣書法協會會員。民間武術家,開封市杞縣武術協會會員、獲《老拳師》證書。
項廣強
項廣強,男,1974年9月出生,杞縣葛崗鎮楚寨中村人,1989年9月入伍,現任空降兵95900部隊營長。是新時期湧現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他把想“打贏”、謀 “打贏”、鑽“打贏”作為人生最高追求,潛心探索,開戰場偵察網上傳輸之先河,並革新器材6件;他帶領連隊完成了全軍科技練兵成果展示匯報等重大任務,結合實踐,撰寫了16篇有價值的軍事學術論文;他精通全連的幾十種高新裝備,能準確辨認、熟知110多種外軍裝備及性能,勝任本級二十多個課目教學,帶出了一支空中隨時能降、地面偵打一體的特種作戰分隊。受到江澤民主席和軍委、總部首長的親切接見,所在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他個人榮立一等功,先後被空軍樹為“科技練兵之星”、“精武模範連長”、“十大學習成才標兵” 。還被評為 全國勞動模範。其妻王娟捷(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區公安分局警員。)也被評為全國百名好軍嫂。
伊尹
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生於杞之空桑(今葛崗鄉空桑,別稱伊尹村),成年後在有莘(別作莘野,今開封縣陳留鎮東南古莘城即其地,東距空桑20里)耕作。當時商湯住在亳(今安徽省亳縣),是夏王朝的諸侯,他仰慕伊尹的才能,備禮品去聘伊尹當助手,伊尹慷慨應允。湯派伊尹去夏部落考察,以決定輔夏或伐夏的策略。伊尹至夏,見桀王自比太陽,荒淫無道,民怨沸騰,都咒罵“太陽趕快殞落”、“寧願與太陽一起滅亡”。伊尹回到亳,向湯如實匯報,湯遂起兵伐桀。在伊尹的策劃下,先攻打桀的友邦韋、顧、昆吾等國,進而與桀戰於鳴條(今山西安邑縣北),桀敗逃南巢而死,夏亡。湯代夏為君,改國號商,尊伊為尹(尹,正也,史稱阿衡)。湯死後,其孫太甲繼位無道,伊尹將其放之於桐(今山西榮河縣一帶),令其守湯墓思過。3年後太甲悔改,被迎歸於亳為君,仍尊伊尹為阿衡。至沃丁繼位,伊尹死,年130歲。
酈食其酈商
酈食其(?—前204),秦代雍丘縣高陽里(今杞縣高陽鎮)人。出身貧寒,聰穎好學,足智多謀,成年後屈任里監門吏,很有威望。因性情放蕩不羈,常借酒發泄不平,人稱“狂生”,自稱“高陽酒徒”。
董宣
董宣(前31—43),字少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杞縣圉鎮)人。光武年間被大司徒侯霸舉薦為高第,歷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陽令等職,以為政清廉、不畏權勢而著稱於世。
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郡圉縣(杞縣圉鎮)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少時以“博學能文、精音律、善鼓琴”而聞名郡縣。成年後隱居書齋,“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曾拜當代大儒胡廣為師,專心致志做學問。其間他辭過陳留郡的聘請,拒絕過朝廷的徵用,因而得免於兩次“黨錮之禍”,為他治學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基礎。蔡邕一生著作頗豐,有《蔡中郎文集》、《獨斷》等流傳後世;所書“熹平石經”被後代奉為書法瑰寶;所創“飛白”書體為後代書法界所推崇;其碑銘流傳極廣,尤其是抒情小賦更在文學史上占居一定地位。蔡邕死後,鄉人念其功勳,哀其無辜株連被禍,於圉鎮建“三賢祠”,將他與董宣、江統合祀其中。唐初,圉鎮併入雍丘(杞縣),縣人又將其祀於“鄉賢祠”。
蔡 琰
蔡琰,字文姬,幼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學多識,精通音律,擅長書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詩人。幼年時因父受誣獲罪,全家充軍,在外流浪12年。興平二年(195),嫁給河東衛仲道,不久夫亡,無子女,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亂,琰被匈奴騎兵擄至南匈奴(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改嫁給匈奴左賢王,滯留胡地12年,生2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統一北方,憐蔡邕無後,便派人出使匈奴,以黃金千兩、白璧一雙、錦絹百匹贖回蔡琰。琰歸漢後,再嫁同郡(陳留)屯田都尉董祀。之後,應曹操之命,憶寫舊日所藏之書400餘篇,“文無遺誤”。蔡琰一生坎坷,感時亂離,追懷悲憤,作《悲憤詩》108句,540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五言長詩。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編《楚詞後語》,為後世廣為流傳。
江 統
江統(?—310),字應元,西晉圉縣(今杞縣圉鎮)人。生於世宦之家,性情冷靜沉著,志向遠大。成年後繼承其父江祚之爵位,被任命為山陰縣令。時,陝西、甘肅邊境不斷遭到氐、羌族的侵擾,為防患計,他作《徙戎論》上奏,為皇帝出謀劃策,未被採用。他改任太子洗馬,很受太子信任。後太子被廢,遷許昌,江統送其至伊水泣別,因此受株連下獄洛陽,不久獲釋。太子死,他作詞悼念,文辭悲切,催人淚下。再後任齊王司馬芃冏參軍,曾對齊王驕奢荒淫多次忠勸。繼任廷尉正、成都王司馬潁記室,政績顯著。母親病故,他去職奔喪。服喪期滿後任左長史、東海王司馬越別駕,曾推薦郄鑒為賢良、阮修為直言、程牧為方正。他因薦賢舉能有功,被提升為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亂逃成皋,不久病逝。江統死後,鄉人在圉鎮為他立祠,與董宣、蔡邕合祀,稱三賢祠。
張巡
張巡(709—757),唐代河南鄧州南陽人。兄弟數人“皆以文行知名”,他本人不但“博通群書,曉戰陣法”,“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而且以“氣志高邁,不與庸俗合”為時人所敬重。他於開元末年考中進士,以太子通事舍人身份出任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縣令。任滿還朝,適逢楊國忠把持朝政,他恥於趨炎附勢,被調離京師,改任真源縣(今鹿邑縣)令。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唐,迅速攻占河南,雍丘縣令令狐潮投敵。張巡率軍西進“勤王”,與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所率兩千人馬會合,乘令狐潮外出淮陽之機入城,將潮妻、子殺死於城頭。令狐潮大怒,向安祿山求兵4萬圍攻雍丘,賈賁出戰而死。巡乘令狐潮恃眾輕敵,立足未穩之機,率部眾千人突襲,叛軍大敗。次日叛軍重整旗鼓再次攻城,巡於城牆上設樓巡柵,令軍士束草灌油焚而投下,叛軍不敢近前。之後叛軍攻城不休,持續兩月余,大小數百戰,巡軍“裹創復戰,臥不解甲”堅守城池。次年,長安失陷,玄宗逃四川,天下動搖。令狐潮一面於雍丘城西3里築新城(今城西孟一帶),斷絕巡軍糧援;一面乘攻城間隙數次以“天下大勢已去,孤軍守城無益”誘巡出降。巡召集部將商討對策,將主降的6人斬殺示眾,以示守城決心。
不久,城中糧盡,恰逢叛軍運糧船經汴河(今惠濟河)至雍丘。巡令軍士乘夜出擊,截獲米、鹽數千斛,焚船而歸。隔日,城中箭盡,巡令軍士扎草人數千,外著黑衣,乘夜自城頭吊下。叛軍以為夜襲,發箭狙擊,城中得箭10萬支。正當令狐潮懊惱之際,巡卻令精銳軍士500人乘夜縋城。叛軍以為又是前計,全不為備。巡軍突然沖入叛軍營,焚壘殺人,叛軍潰逃,巡軍追殺10餘里後回城。隔日,城中柴盡,張巡假意撤兵,令狐潮破城心切,答應退兵兩舍(60里),巡軍乘機出城伐木取柴而歸。叛軍再圍城,巡又“請令狐潮贈駿馬30匹換取城池”,得到允諾。次日,巡選驍勇將士30人,乘叛軍不備,乘駿馬突然殺出,俘叛將14人,斬叛軍100餘人。令狐潮屢戰屢敗,自知不敵,遂退走陳留。至德元年(756)叛軍楊朝宗攻陷東平,繼攻寧陵,斷絕巡軍後援。時雍丘城多處殘破,儲備已空,又無外援,於是巡率部眾3000人、戰馬300匹轉戰寧陵,大破楊軍。至德二年正月,叛軍尹子奇又率兵13萬圍攻睢陽,太守許遠求救,巡與之合兵一處,同數十倍於已的叛軍抗衡。十月,城陷,巡被俘,罵賊而死,年48歲。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追封張巡為楊州大都督。唐宣宗大中年間繪張巡像懸凌煙閣,並在睢陽建祠,與許遠合祀。明代,杞人追念張巡忠烈,建廟於縣城禹王廟東側,與鐵鉉合祀,題為“張鐵二公祠”。
烈士
事跡
2010年6月23日,河南杞縣籍戰士李偉鑫在江西抗洪途中用身體護衛戰友而光榮犧牲。當地駐軍為李偉鑫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送了花圈。
6月23日中午,解放軍駐浙江金華某部接上級命令,火速趕赴江西省執行抗洪救災任務,李偉鑫所在的連隊即刻前往。當日19時30分,車隊行進到江西省鷹潭市境內的高速公路時,一輛地方大貨車由於駕駛員疲勞駕駛且車速過快,與部隊車輛追尾,李偉鑫和另外兩名戰士當場被甩下汽車。由於事發突然,後邊的車輛根本來不及避讓,直接沖向李偉鑫身邊的一位戰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偉鑫拖著摔斷的雙腿,奮力把戰友推向一邊。戰友得救了,而他自己卻被疾馳而過的汽車撞飛。雖經醫護人員奮力搶救,但由於傷情嚴重,李偉鑫光榮獻身。
李偉鑫犧牲後,其所在部隊追授李偉鑫為烈士。6月30日,烈士英魂回歸故里。經上級批准,李偉鑫烈士骨灰將安放在縣烈士陵園。
李偉鑫,河南杞縣平城鄉羅寨村人,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66分隊戰士,上等兵軍銜,6月24日,在奉命赴江西執行抗洪搶險任務中不幸犧牲。
基本資料
姓名:李偉鑫(又名:亞名)
家庭:父母,哥哥
祖籍: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羅寨村二隊
民族:漢族
職業:上等兵
身高:175CM
體重:64KG
血型:AB
心愿:做一名優秀的軍人
走進河南
完善詞條,學習地理知識!了解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