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小秦子著書籍]

覺悟[小秦子著書籍]
覺悟[小秦子著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覺悟就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動地參與自身及社會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從而最終決定其社會活動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覺悟就是態度、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覺悟也是佛教教義名詞,梵文意譯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等正覺等。由於人的個體經驗積累途徑和認識活動等等方面存在差異,覺悟也存在個性差異。覺,人或動物的器官受刺激後對事物的感受辨別感覺、知覺、觸覺、視覺、覺察。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覺悟覺悟
覺悟juéwù[consciousness]醒悟明白。
1.[come to understand]∶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
2.[wake up]∶進入到一種清醒的或有知覺的新的狀態。

詳細解釋

1.亦作“覺寤”。1.覺醒。
《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向若二書不出,學者為古所惑,則代成聾瞽,無由覺悟也。”金王若虛《題》詩:“靖節迷途尚爾賒,苦將覺悟向人夸。”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個勇敢的戰士那樣堅定地演說,解釋在時局變亂中勞動者應有的覺悟。”
2.引申為覺察。
宋司馬光《論橫山疏》:“安有虜中獨不覺寤,寂然無事,曾無誅討之意乎?”沙汀《醫生》:“老醫生顯得害羞地笑起來,因為他忽然覺悟出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對,實在不該使他為難。”
3.比喻通情達理。
柳青《銅牆鐵壁》第七章:“今兒我和銀鳳一路從四鄉回來,我看這個女子很覺悟,很正派。”
4.自覺悔悟。
《史記·韓長孺列傳》:“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終不覺寤。”《宋書·范曄傳》:“禍敗已成,猶不覺悟,退加尋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補。”《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聞之,天之所廢不驟也。逞其得志,肆其寵樂,使忘其覺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罰也。”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殺》:“一個人最怕是不覺悟,覺悟了是有辦法補救的。”
5.啟發;開導。
《國語·吳語》:“王若不得志於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漢王充《論衡·刺孟》:“謂孔子之徒、孟子之輩,教授後生,覺悟頑愚乎?”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今麤論事勢,以相覺悟。”宋曾鞏《謝中書舍人表》:“方當覺悟邇遐,使遍知於上意;訓齊內外,用丕變於羣心。”
6.佛教語。謂領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開悟的人,與執迷不悟者相反。
南朝宋謝鎮之《與顧道士書》:“若深體三界為長夜之宅,有生為大夢之主,則思覺悟之道,何貴於形骸。”《隋書·經籍志四》:“﹝釋迦﹞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你們老爺現在心上已脫塵網,不出三年必棄官學道,他的覺悟在你之先。”
佛教很強調"覺悟",覺悟是指對世間種種現象,真理的透徹了解,不為迷惑,開啟真智.慧遠大師<大乘義章.卷十二>有雲:"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
7.亦作“覺寤”。見“覺寤”。
8.會思考和會學習是兩碼事。只有具有靈性的人,在經歷迷惑和挫折以後,領悟到事物本質,經過大腦思考才產生覺悟。

再思覺悟

覺悟覺悟
再思覺悟——世人察察,俗氣涌塞,覺悟二字,當謂覺察和領悟二意,惜凡人覺多悟少,遂受覺引而逐風務流,以故多怨憎悔,蓋天地之最美者當在春,或因春乃生也,萬物皆得絢爛,不覺春行日滋,而春花漸謝,遂生愁苦慘澹,覺之人又多以好欲多望之眼比照春花之美,與污濁之醜,故怨心日熾而得解。試觀天地,世人多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無論清明寒霜,乾坤之運皆有美好獻奉世人,俗人多以秋冬喻人之黯淡,然者秋月秋霜秋露秋天秋菊之美者,何黯淡之人心可比?而人不知己,覺而難悟,故常時多妄願,惟欲絢爛之春夏,抵據心理和情感之秋冬,孰不見秋衰之寧靜與冬藏之必需也!我常言:不要在心情之冬砍去春花般之望願,冬之蕭殺里何嘗未蘊春生之嫩芽?不要總是哀嘆“春天去了還會回來,為什麼我的快樂一去不復還”。先前,吾眼中惟欲盡望絢美,而不少容一惡沙之污,慾火焚身卻仍以美善自視,以愛人自許,遂觸目皆哀,呼天號地,而終於世無補,於己則多傷,亦靠此察天觀地順乾陽坤陰行運之勢而得悟,一日,嘈雜的長安街上,望著百車爭行,路人急忙如喪漏之犬魚,心底大呼,可憐的人類,囿於此爭競的年代,可怎么回頭?如此捆綁於在商務追逐,真不知人類將止於胡底!悲號泣椎之餘,所謂生老病死突然輪轉腦際,頓思佛陀之虛妄,生老病死蓋人生之自然,緣何欲求脫此輪迴?不著其相即可,欲逃奈何橋上那碗孟婆湯,實過欲也!即如這為權與利所捆綁的人類,追逐虛妄的爭競必將致人類於死地,而此亦自然也,緣何為之愁苦慘澹,惶惶不可終日?而又緣何為人類自大,別物皆可消弭,而人類惟得永存呢?思想至此,遂於心底又狠力撞響菩提寺里那口千年老鍾,終於震醒了自己……或又可以以愛喻春夏,失去了春夏亦當重視秋冬之美,而且花又何嘗不是人予想像,認為造物主造世有花始得完美,而所謂解釋、意識、認為之語何嘗不是人為之物,愛可認為是永恆存在的,只是偶爾所遇非人,附人之愛倖存消逝,亦可認為愛不過茫茫宇宙間一塵埃爾,無之亦多美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