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旦

四旦

四旦是青衣花旦老旦武旦

四旦即女角的總稱,與「正末」同是並重的主要角色。早在宋雜劇時已有"裝旦"這一腳色。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後仍沿用旦的名稱,運用上又略有不同。崑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分支。其後各劇種又繁衍出眾多分支。根據所扮人物年齡、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劃分為許多專行,如青衣(正旦)、花旦、閏門旦、老旦、貼旦、武旦等。

京劇四旦

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

四旦梅蘭芳

梅蘭芳,名瀾,字浣華,原籍江蘇泰洲(今改為縣),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京劇梨園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 是“同光十三絕”之一,著名旦角演員;他的父親梅竹芬早年演老生,後演小生,最後改青衣,生前也是頗有名氣的旦角演員 。梅蘭芳從小受到京劇的薰陶,拜了不少名師,他8歲就登台演戲,20歲已蜚聲南北,25歲出國獻藝。他1919年至1935年先後到日本美國蘇聯演出,第一個把中國的京劇藝術傳播到海外去,成為飲譽中外的京劇藝術大師。

尚小雲

男,京劇旦角。名德泉,字綺霞;行二。祖籍河北南宮縣,生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尚可喜後裔,屬漢人旗籍。

四旦四旦
幼年曾隨李春福學老生,是為“把手徒弟”。1907年進入“三樂社科班(後改名“正樂社”),藝名三錫”,先習武生,又學花臉。其後因師輩們見其扮相秀麗、英俊,逐讓他改學旦行,師從青衣名家孫怡雲,便改藝名為“小雲”。1912年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4年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

16歲出科先後受教於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裡,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比如《失子驚瘋》中的胡氏娘子,在瘋癲之時,便使用了如單腿抬起的“金雞獨立”三起三落的表演等。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因此尚先生培育後輩時就力求既專又博。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選舉名伶,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被選為“四大名旦”。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50年建立“尚小雲京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常委委員,並連任二、三、四屆常委委員。1956年任北京市文聯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副主任。1959年移居西安,任陝西省藝術學校藝術總指導,陝西省劇協常委理事。並出任慶祝建國十周年赴京獻禮演出團團長。1960年出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全國文教群英會陝西省赴京代表團副團長。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台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1964年受聘於陝西省京劇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當時陝京是全國五大京劇團體之一)。

1966年“文革”開始,受到迫害衝擊。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於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76歲。

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曉嵐雪艷琴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孫榮蕙(天津)、楊榮環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北京)、孫明珠(陝西,學生,未拜師)、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啟瑜(內蒙古)、周百穗(貴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長孫女、佳木斯)、段麗君(成都)等,再傳弟子有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蘇(山東)、周利(重慶)、王玲玉等。長子尚長春攻武生,幼子尚長榮攻花臉,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從藝。

出生:1900年1月7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
逝世:1976年4月19日,農曆丙辰年三月二十日

程硯秋

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艷秋,號玉霜。1932年起易名硯秋。滿族。生於北京,幼年家貧,

四旦程硯秋

6歲即拜師學武功和武生,後又改學花旦和青衣。11歲開始登台,12歲正式演出。先後與劉鴻聲孫菊仙高慶奎余叔岩合作配戲。
他的老師有榮蝶仙、陳桐雲、王瑤卿、梅蘭芳等名家。他在變聲期倒倉時,學習京劇的武把子和崑曲唱法、身段等,並廣泛涉獵文學書刊及多種藝術。
嗓音恢復後,獨立組班在北京、上海、杭州一帶演出,逐步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創立了有廣泛影響的程派藝術,與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並稱四大名旦。程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獨具風格的唱腔:縝密綿延,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多變;更嚴守音韻,使鏇律與字調緊密結合,因而新穎美妙、動聽傳神,為京劇旦行的唱工帶來新的情趣。他的表演也別具特色,是人物性格與表情、身段、唱念等技藝的高度融合。
尤其是他創造的十種水袖技法,大大豐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現力。抗戰期間,他拒絕為敵偽演出,謝絕舞台,在西山務農為生,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致力於總結傳授藝術經驗和戲曲理論研究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荀慧生

男,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

四旦荀慧生
白牡丹。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是中國京劇荀派的創始人,與楊小樓、尚小雲、潭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19年同楊小樓赴滬演出,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
 1900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東光縣(現為阜成縣)一個捻售線香手工業之家。幼年家貧無以生計。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慧榮賣予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後被賣給花旦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水,點香火頭練轉眼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功練出了硬本領,唱、念、做、打無一不精。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藝名隨師常在冀中、冀東一帶農村市鎮唱廟會和野台子戲。 1910年荀慧生隨師進京,先後搭慶壽和、義順和、鴻順和、天慶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戲劇家王鐘聲,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戲,後向陳桐雲、李壽山程繼先學習京昆藝術,直到十七歲才獨立成班。1918年與劉鴻升侯喜瑞梅蘭芳、程繼先開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關》等戲,又同楊小樓余叔岩王鳳卿高慶奎朱桂芳等合作,並拜王瑤卿門下學習正工青衣。同年楊小樓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尚小雲、譚小培合作演出,請荀慧生擔任“刀馬旦”,公演引起轟動,人稱“三小一白”(即小樓、小雲、小培和牡丹)。荀慧生的表演生動活潑,扮相俊俏,使上海觀眾耳目一新,被贊為“譽滿春申”,後又與周信芳馮子和蓋叫天、小達子等人合作,演出《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名震滬上。上海國畫大師吳昌碩同知名人士嚴獨鶴、舒舍予也為宣傳和擴大荀慧生的藝術影響到處奔走。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1927年北京報界舉辦京劇旦行評選,他與梅、尚、程一起被譽為“四大名旦”,這也標誌著他藝術走向成熟,得到社會肯定,贏得了觀眾的讚賞。
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劇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的實踐與探索。他演出的劇目有三百多出,主要包括《紅娘》、《紅樓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釵頭鳳》、《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緣》、《卓文君》等。在唱腔藝術方面荀慧生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等曲調鏇律,大膽創新。這不是簡單的一曲多用,而是從生活出發,從人物感情與心境出發,字正腔圓,腔隨情出,令人著迷。他善於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吐字清晰,聲情並貌,他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韻調別致,具有特殊的表現力。表演方面他強調“演人不演行”,不受行當限制,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形象,具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嬌雅嫵媚、清秀俊美、風格各異。建國後,荀慧生遵照周總理簽署的戲曲改革指示,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家表演獎。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後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荀令萊、宋德珠、毛世來、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梅、宋長榮、李妙春等等,還有許多人雖未拜師,但多得其親授。
荀慧生紀念館奠基儀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公園舉行。荀慧生先生的長孫、著名導演荀皓,著名表演藝術家章金萊(六小齡童),荀慧生先生關門弟子、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等,與當地官員一起出席了奠基儀式。
誕辰:1900年1月5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
逝世:1968年12月26日,農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京劇四小名旦:

宋德珠

四旦宋德珠

姓名:宋德珠
籍貫:原名寶祿
其他:京劇演員,天津人

毛世來

四旦毛世來
京劇旦角。祖籍山東掖縣(今萊州市)。生於北京。其大哥坐科“斌慶社”習武生,藝名毛慶來。三哥坐科“富連成”四科,藝名毛盛榮
9歲(一說11歲)入富連成社科班,工花旦,兼演武旦。受業於蕭長華、於連泉、蕭連芳、王連平,藝宗於連泉。在科班時即已享名,有“四大童旦”之譽。19歲滿師,組班和平社,轉演於上海天津北京山東等地。為深造曾拜梅蘭芳、尚小雲,後拜荀慧生、芙蓉草為師。曾與周信芳、蓋叫天、李少春、李萬春、葉盛章、葉盛蘭同台演戲。
毛世來初演青衣,後改花旦,兼演武旦,他的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麗乾脆,蹺功極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備名著一時。尤擅長演出花旦戲,潑辣雖不及筱翠花,但嬌小玲瓏,嫵媚動人,他眉目頗似尚小雲,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譽。他的常演劇目有《翠屏山》、《鐵弓緣》、《英傑烈》、《紅娘》、《十三妹》、《小放牛》等。為“四小名旦”中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
1958年由北京調長春任吉林省劇協主席、吉林省京劇團團長、吉林戲校校長等職,由他主演的《白蛇傳》、《木蘭從軍》、《三休樊梨花》、《南界關》、《穆桂英大破洪州》等戲,受到觀眾的歡迎。後患偏癱。其弟子邢美珠是當今紅氍毹坤伶一紅角;王繼珠獲得“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

李世芳

京劇旦角。
(1921——1947),名福祿,祖籍陝西太谷,生於內蒙古包頭。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員。尤其父親李子健是位戲路寬

四旦李世芳
廣,青衣、花旦、刀馬旦、彩旦無所不精的名角,並且對每門角色都有絕活。福祿從三歲開始就跟隨父母往來於大小城市,過著沒有定居的藝員生活。十歲時,其父在北京定居,準備息影舞台,專心教子。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福祿正式進入富連成科班,開始了他一生的從藝生涯。他排在小“世”字科,專工青衣兼花旦、刀馬,從此改名為李世芳。
李世芳的青衣開蒙老師是蘇雨卿,先學《彩樓配》、《探寒窯》、《二進宮》等青衣開蒙戲,又跟蕭連芳先生學《雙沙河》、《拾玉鐲》、《鐵弓緣》等花旦戲。還學了《穆柯寨》、《樊江關》兩齣刀馬戲。李不但學戲勤奮,練功也頗認真,就連繁難的“打出手”等武功技巧,他也跟著習練。由於學練刻苦,僅僅一年時間,他就能登台唱戲了。
一九三四年,“盛”字科學生結業出科,相繼離去。為了演出的上座率,富連成科班請來了張彩林老先生教、排一些旦角大戲。首先排了《花田錯》帶《桃花村》,李世芳扮演的小姐演得非常傳神,唱、念、做俱佳,毛世來的春蘭、袁世海的魯智深也是唱、念恰當無疵,一致受到觀眾的讚譽。李世芳的藝術才華從此脫穎而出。接著,科班又為他排演《驪珠夢》因覺得他的嗓音、扮相與梅蘭芳年輕時頗為相似,就決定為他排演梅派新戲。一九三五年春,《霸王別姬》首演於廣和樓,他的梅派風範使四座驚異,一時北京各報刊都連篇載文稱頌,並贈以“小梅蘭芳”的美稱。迷戀梅蘭芳藝術的廣大觀眾紛紛奔向廣和樓爭睹“小梅”風采。“小梅蘭芳”之名的傳揚,引來了梅蘭芳的好友、京劇研究家齊如山先生對李世芳的鐘愛,齊先生向李傳授了梅師新篇的古裝戲《晴雯撕扇》、《嫦娥奔月》和《紅線盜盒》。隨後又引來了尚小雲先生,尚先生欣愛之餘,為他排了《天河配》、《崑崙劍俠傳》、《娟娟》和《金瓶女》四出大戲。經過尚先生一年多的雨露滋潤,他獲取了藝術上的飛躍進展。
一九三六年,梅蘭芳舉家南遷後首次回到北京,對齊如山信中談到的“小梅蘭芳”很感興趣,梅師連看了他的《霸王別姬》和《貴妃醉酒》兩齣戲,決定收李世芳為徒。收徒儀式在絨線胡同的“國劇協會”舉行,當時梨園名宿、各報記者數百人到場祝賀,盛況空前,一時“老梅”收徒“小梅”的梨園佳話盛傳不休。
這一時期,梅師每天都讓他到後台,邊化妝邊向他即興指教,演出了,叫他在包廂里觀摩學習,演出後叫他到家中或聆聽吊嗓,或對他加以調教。因梅師演出繁忙,就推薦他的大弟子魏連芳代為傳授梅派新戲。當年冬天,李世芳在童伶選舉中,以超出他人五、六千張票之多的絕對優勢,被選為“童伶主席”。一九三九年北京《立言報》接受讀者建議,效仿二十年代評選“四大名旦”之舉,主辦了從青年新秀中評選“四小名旦”的活動。最後排列出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為“四小名旦”。此時李世芳已出科離開了富連成,正值變聲“倒倉”期,他既未組班也未搭班,一直在家養嗓、學戲。他雖已有較長時間沒有公開演出,卻仍被推為“四小名旦”之首,足見他的表演藝術多么有魅力,多么深 人心。
經過三年的勤學苦練,李世芳嗓音恢復,他挑梁組班“承芳社”,開始了舞台創業生活。他與袁世海再次合作《霸王別姬》、《宇宙鋒》,他演出了梅派戲《西施》和《生死恨》,排演了《百花公主》,在《金山寺》中加打出手,又排了一部藝術珍品《木蘭從軍》……他在京、津、滬、濟南等地的演出盛況空前,從而李世芳名聲大震,“承芳社”蒸蒸日上,步入了全盛時期。
一九四四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是梅師五十華誕,李世芳特暫停演出,與新婚夫人姚寶璉專程赴滬祝壽。在此期間,梅師又悉心傳授《遊園驚夢》、《金山寺》、《斷橋》等崑曲傑作,並且他還如饑似渴地觀摩話劇表演藝術,從中得到啟迪。回京後他創排了《天國女兒》,觀眾對戲中諸多革新的唱腔,創新的身段,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戲中運用話劇手法的開場,也使觀眾感到新穎、動人,大為讚許。這時李的藝術創造已具備了相當的時代意識,這正是他深悟梅派藝術革新精神的深層次心得體現。
一九四六年歲尾,李世芳隻身來到上海近半載,他該回家過年了。四六年除夕、四七年元旦及二日,梅師特意與弟子同台合作《金山寺》、《斷橋》兩折,準備弟子回家路費。不想這三場戲竟是李世芳訣別人世的最後演出。一九四七年元月五日,京滬航班121號班機途經青島上空,因飛機遇霧撞山,機毀人亡。年僅二十六歲的一代名伶李世芳就這樣化為塵埃而去。

張君秋

姓名:張君秋
生卒:1920年

四旦四旦

描述:京劇演員
籍貫:江蘇丹徒

別名:家鴻 民族:漢張君秋(1920-1997)自幼從師李凌楓學戲,後又拜尚小雲梅蘭芳為師。他學習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吸收諸派之長,融匯貫通,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京劇張派的創始人。

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結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潤、高中低音運用自如的優越條件,另闢蹊徑。經過他的潤色修飾,其唱腔有一種剛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西廂記》中飾崔鶯鶯、《望江亭》中飾譚記兒、《趙氏孤兒》中飾莊姬、《狀元媒》中飾柴郡主、《秦香蓮》中飾秦香蓮,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為張派的藝術精品。

代表劇目有:《西廂記》中飾崔鶯鶯、《望江亭》中飾譚記兒、《趙氏孤兒》中飾莊姬、《狀元媒》中飾柴郡主、《秦香蓮》中飾秦香蓮等。

當代比較有代表的京劇張派名角:薛亞萍楊淑蕊王蓉蓉

京劇行當四旦

正旦青衣
花旦
老旦
武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