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覃(Qí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懷地,為覃懷氏之後,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
“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云:“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云:“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云:“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懷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台、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姓,稱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複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
相傳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南每人,相傳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 音譚)。
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為子爵,後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併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為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故譚與覃應為一家。
4、出自曋姓,為巴人曋氏所改,覃姓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
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得姓始祖
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當大禹治水來到這裡後,伯益開始協助他治理濟河、沁河和黃河。其後,伯益攜族人向東,隨大禹往東至兗州地治水,今河南濬縣有覃氏族人數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來的,他們以祖地“覃”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隨大禹治水遷徙,最後到了江南的會稽(今浙江韶興),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們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懷地名為氏,在各地產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間,有竹氏遷出外地的有稱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東的章丘、歷城一帶建譚國,後譚國被齊國所滅,在逃亡中去“言”字邊以覃為氏,《姓篡》中說:“覃本譚氏,避難改。”故覃氏後人奉伯益為覃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覃氏演變過程:覃氏→覃懷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譚氏→覃氏。
上古周武王伐紂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後,封遠古顓頊帝的後代為譚地的首領,讓他們建立了譚國(在今山東省歷城縣)。並封給子爵爵位,所以譚國歷代國君都稱為譚子。繼而兼併諸侯,廢了孤竹國,孤竹氏被改為有竹氏。先後被遣送到洛陽(今洛陽市東)和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兩地修築東周城郭和抵宮。為周穆王貴族的奴隸。修築工程完成後,周穆王把修築抵宮的奴隸升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國去耕田種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譚國耕田種地,隨譚國而姓,歸宗譚氏。到古代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併吞譚國,國民分崩離析。國君譚子奔莒(今山東省莒縣),其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相傳姓譚;原有竹氏公族子孫,不甘做齊國的順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譚國名去言為姓,相傳姓覃。
覃氏“義勇隸屬將軍詩”立兩廣開陽之羅城(即廣東羅定市)戍乾位,始建功東漢末年,據此紀念義勇隸的覃氏民間傳說“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就是公元前約一千年左右,覃懷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滅族時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滅族之災。當時覃公命譽族部人幾經周哲展轉沿海地帶南北大遷異,歷經千載後於南北朝時代早期定居南海。《覃氏家譜》載輩排有“文星朝化日,明譽向中天。思永作元輔,發祥克紹先。”
覃姓望居會稽(秦初置郡。在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帶。治所在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南海(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弘農(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歷史名人
覃昌:北宋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覃光佃的兒子,慶曆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退休後閉門講學,教人讀經書,著有文集。
覃達:明代湖南石門人,曾任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萬戶官,洪武年間(1368-1398年)被徵調到四川征剿,奮勇殺敵立功。喪於四川省大溪坪。
覃 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這個稱呼,原來是太子稱呼老太監的,現在通用於老年夫妻之間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9歲兒子朱祐樘為太子,派宮中服侍多年的太監覃吉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習。幾年間,覃吉對太子口授“四書”,還常常敘說民間情況,連歷史上宦官專權禍國的往事也不避諱。覃吉對太子說:“我老了,也不想當富人,但願天下有個聖君,我就滿足了。”覃吉為人正派,忠於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以後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互稱“老伴”了。
覃振:原名道讓,字理鳴。當代湖南桃源縣人,留學日本,後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參加護法運動。蔣介石隱退時,以主執委代行總統職權數月。系國民黨元老,孫中山好友,與毛澤東有密切交往。1947年在上海病逝,終年63歲。葬嶽麓山,墓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覃元先:字流欽,名無克,南梁廣東南海人,原籍陝西善騎射,亦精通文墨。齊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衛鄉里,據有番禹。慶州刺史李堅,遣人說元先歸梁。武帝召見問其姓名,元先以“衍”與“彥”同音,恐犯帝諱,乃以無名對帝渭曰:“公當立勳業,書彝常,奈何無名乎?遂改今名。拜東寧州(今廣西羅城縣)刺史。累著戰功,加雲麾將軍。侯景反,元先與蕭雲合力討伐,擒賊斬將,所向無敵,未凡卒于軍中,年73歲。其後裔均落籍羅城。
覃光佃:北宋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博學能文,宋仁宗時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師呼為真御史。外籌軍政,內肅朝儀,鹹倚重焉。曾與狄青並封為將軍,以音乞歸賜詔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致仕。
覃慶元:覃光佃之父親,北宋融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景德進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1006-1010年)被封為御史中丞。為人穩健,遇事敢於發表意見,舉朝服其公正。
覃應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雲陽縣人,嘉靖進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屬及民眾,平息匪亂,整肅地方治安,政績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於廣漢縣城西街。在廣漢中學讀書時,便喜愛詩歌。1932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學孔德學院,與同學朱顏等成立詩社,研讀法國浪漫派詩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詩集《剪影集》。1934年,覃參加中共黨員夏奇峰、蔣代茲組織的讀書會,開始閱讀高爾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讀書,參加中國詩歌作者協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返國,投入抗日宣傳活動。先後主編《掃蕩簡報》、《前線 日報》副刊、《新時代》周刊,創辦《東方周報》、《太平洋日報》等,並創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後》等詩集,宣傳杭日。抗戰勝利後,覃在上海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覃子豪去台灣。先後擔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專員、糧食局督導員、文壇函授學校教授、文藝創作委副主任,並當選為青年寫作協會理事兼該會詩歌研究委員會主任。1951年主編《新詩周刊》。後與鐘鼎文等創建蘭星詩社,編印《蘭星》詩刊。先後創作、翻譯出版《海洋詩抄》、《瓶之存在》、《論現代詩》、《法蘭西詩集》等詩集、詩論。其詩作對台灣和東南亞現代詩有過極大影響,被譽為台灣詩壇三老之一,與紀弦、鐘鼎文齊名。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灣文藝界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覃紹殷:廣西自治區馬山縣人,壯族。195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理事,桂林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桂林畫院院長。作呂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有作品在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或限表。有作品被全國人大會堂,天安門管理處、毛主席記念堂等收藏。
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郡、會稽郡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為番州)南海郡。
弘農郡:①漢置弘農郡,現在河南省內鄉、宜陽縣以西,黃河、華山以南,陝西省柞水縣以東地區,治弘農縣。②弘農縣,漢置。為弘農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廢。故城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堂號
覃姓的主要堂號有“務滋堂”等。
宗祠對聯
五言通用聯
授九歲太子;傳各齡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憲宗時,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後閉戶講學,有文集。
六言通用聯
口授九歲太子;家傳各齡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事典。(見上《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聯釋)
七言通用聯
宋代彪彪兩進士;南朝炳炳一將軍。——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開寶進士、沿邊都總管覃光佃及其子景德進士、御史丞覃慶元,父子名重當時。下聯典指南朝梁武帝時名將覃元先,南海人。屢立戰功,加封為將軍。後卒于軍。
七言以上通用聯
由西至東,風光俱麗;從早及晚,氣象鹹和。——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燕頷格鑲嵌覃姓之“覃”字的析字聯。
從政清廉,感德而化;為官公正,莊重不阿。——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河南知府覃應元,字德芳,嘉靖進士。性簡重,入仕二十餘年,所至以清操聞,在河南任上,闔境不嚴而化。官至陝西兵備。下聯典指宋代御史中丞覃慶元,景德進士,融州人。莊重不阿,遇事敢言,舉朝服其公正。
幼本岐嶷,無愧監察真御史;藝工騎射,果書彝常猛將軍。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融州人覃光佃,幼年岐嶷(聰慧),博學能文,開寶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城人稱他為真御史。後官武騎尉,知雁州軍事,對貪功、懶惰的將士,依法嚴懲,升任沿邊都總管兼勸農使。下聯典指南朝梁南海人覃元先,本來沒有名字,多勇力,善騎射。齊末戰亂中,他募兵保衛鄉里,占據番禺,慶州刺史李堅派人勸說他歸梁。武帝召見他時說:“你應當建立勳業,書於彝常(記載人典籍),沒有名字怎么能行?”於是取名元先。官東寧州刺史,屢立戰功,加雲麾將軍。
覃姓考
覃姓起源
“覃”讀音qin
由於各種典籍和辭書,大多數都把“覃”說成是來源於“譚”讀“譚”或“潯”,這就給人們以誤導,早在公元前21—16世紀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覃部落——覃懷氏——覃氏了。比齊桓公滅譚國的·公元前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確有從譚國的後裔中改來的,這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個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個來源,而不是惟一的源頭,更不是最早的源頭。
民國十一年(1929年)撰寫,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說:“覃字早已出現於《詩經》、《書經》,詩云……‘葛之覃兮’、‘覃公為私’,書曰:‘覃懷底績。’這些古老書籍,皆有所載,是早期字也,非譚去言而為覃焉。有的譜牒皆言姓譚而去言從覃者,訛矣,予以更之。”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載:“來賓縣覃氏丁四千八百強,罩讀如尋,西粵皆然。在漢時讀尋音,望出嶺南。……覃氏族姓頗繁,鄉音絕不讀覃為譚。”
四川省巴縣石龍覃氏支族譜記載:“巴縣石龍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後裔。”四川省達縣覃家壩火車站支族譜記載,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後裔。廣西修仁縣(現屬荔浦縣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寫有“皇覃氏歷代宗親之位”。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繼因覃部落、覃懷地而得覃姓之後的又一命姓,就產生的時間來說,覃懷氏要早於皇覃氏,因為覃懷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這屬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門縣誌》記載,覃為古有竺氏後裔,於周穆王時分居覃地為民,遂以國為姓。當地的覃氏族譜記錄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後是有竹。”據湖南省張家界市覃氏族譜,覃氏是有竹氏的後裔。這兩地族譜所記載的歷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後裔,可以看作是覃氏發展過程中命姓的演變,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為三支遷徙,一支到達山東章丘、歷城一帶;一支向今河北省內丘縣西北17里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縣有孤山,這可能與孤竹北遷時曾居留過有關;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發展,遷入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即古夜郎國)。
覃氏和譚氏關係密切,《辭海》、《姓氏辭典》、《萬姓統譜》、《百家姓探秘》等有關工具書和姓氏研究的書籍,都說覃本姓譚,是因為避難,把言字邊去掉,改為覃。譚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章丘(一說故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公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傳說譚國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子孫以國為姓,是為譚氏。周武王滅商後,除隨同伐紂的諸侯外,殷商所封諸侯一概廢除,削為平民,為防止殷商遺民叛逃,武張遣送他們到今河南洛陽地築城,稱為東郡。這時候,孤竹國也被滅亡,孤竹氏覃民從河北盧龍被驅到洛陽和殷商遺民一起築城,淪為工奴。後又到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為周穆王建築祗宮,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宮建成後,穆王為償工奴的勞績,把他們分配到各附庸國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譚國(今山東省境內)為民,有竹氏又得姓譚氏。到春秋時期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周被齊國所滅,有竹氏譚姓國民又遷徙他地。求神問卜的結果是:早往西行,謹記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預示遷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疊起來是覃字,正是譚字去言邊,也包含著“謹記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齊桓公死了,要及時早早回到譚城老家來。這一段傳奇,在湘、鄂、桂一帶覃氏族譜中都有記載,而且世代相傳。後來有竹氏的譚姓國民扶老攜幼經過數千里跋涉,於齊桓公滅譚後的次年(前682年)秋天,陸續到達了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境),按照“謹記勿言”,把譚字的言旁去掉,恢復覃氏。
覃姓起源
覃姓是一個有多種讀音的姓氏,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覃字在讀為tan時,所代表的姓氏血統與譚姓相同,相傳其姓氏本來也就是由“譚”字去掉偏旁而來的。漢代時,譚姓人中有人與名將韓信關係密切,後來韓信因故被殺,他怕受牽連,便攜家人逃往外地,改姓為覃,他的後代在後來也相沿以覃為姓。歷史上,這支覃姓人以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為郡望,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關隴地區。
覃字讀為(Qín音秦)時,主要是指居住在長江以南原古代蠻族或巴蜀區的覃姓人。早在漢代時,澧中、平川、賜州等地的蠻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時,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還出了一位名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東寧州刺史。
覃字讀為(Qín音秦)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相傳,他們姓氏的讀音原為tan,與表示品嘗之意的“啖”字同音,後訛為Qín,遂相沿成習。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約有50萬,而廣西也因此是全國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
根據大多數覃(Qín)氏族譜記載,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陽一帶。四川省大足縣《覃氏家史》說,他們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個叫覃懷的地方。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是有竹氏的後代,周穆王時因功得封於陝西覃地及覃懷地,以地為姓。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覃氏源流》記載,皇覃氏根基於覃懷。廣西上林、馬山、容縣、賓陽等縣《覃氏源流》說,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懷古國,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陽、武陟一帶。
沁陽市位於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沖積平原區,太行山南麓,東經112°26’至113°02’與北緯34°59’至35°18’之間,東鄰博愛,西接濟源,南毗溫、孟二縣,北界山西晉城。沁陽歷史久遠。夏為覃懷首邑,屬冀州;商代屬京畿;紂時封鄂侯於邗,其地為邗國。秦漢稱河內郡,明清設懷慶府。歷為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陽為“歷史文化名城”。武陟縣古時屬泌陽縣。歷代修的《沁陽縣誌·建置》中都有沁陽在夏代為覃懷地的記載。1989年沁陽撤縣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陽市志》記載“沁陽歷史久遠,夏代,地處覃懷地”。《武陟縣誌·建置》中也記載,該縣“夏,稱覃懷”,在“姓氏錄”中,也記載有覃姓居民。沁陽一帶自古就流傳一句話:“覃懷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說,沁陽既是歷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稱覃懷地。這裡位於黃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經濟相對發達,所生產的地黃、山藥、菊花、牛膝,稱為“四大懷藥”,歷史上曾列為貢品,至今仍聞名於世。這裡歷代外出經商的人較多,出門的生意人喜歡在肩上背一個肩袋(當地稱為肩褡),袋上寫有“覃懷人×××”字樣,表明自己是覃懷地人,並以此為驕傲。這種現象,解放前隨處可見,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這一習俗。
覃懷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懷地而得姓。而傳說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費,傳說他能馴服鳥獸成為家禽家畜,開創了人類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他還協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導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賜給嬴姓。
當代分布
總體分布
覃氏人口經過幾千年的遷徙、創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不斷與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據各省、市、縣地方志有關資料及各地覃氏家譜記載,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台灣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漢、壯、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瑤、侗、傣、水、京等13個民族。定居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緬甸、英、美、法、德、荷蘭、瑞士、紐西蘭、加拿大、巴西、哥斯大黎加等21個國家。關於覃氏人口,難以進行精確統計。根據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國覃氏通書》記載,全國約有人口900萬。根據1997年徵集到的資料統計,覃氏人口有900多萬。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提供的1982年全國人口萬分之五的隨機抽樣資料和台灣省1969年的資料綜合,覃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6%。 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 全國人口為 103189萬人,其中漢族93670.38萬人,按上述比例,壯族人口有560多萬。按人口增長率計算,到2000年覃姓人口可達 900萬以上。覃姓相對集中分布於長江中游以南及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省、自治區境內,其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散居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自治區87個縣、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記載,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區)有覃氏50戶以上,今屬桂林市的臨桂縣有覃氏30戶以上,修仁縣(今荔浦縣境)有2805人,陽朔縣有174個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形成了覃氏相對聚居桂西、桂中、桂東的局面。據1998年統計,覃氏人口較多的縣有東蘭、環江、河池、南丹、羅城、宜州、巴馬、大化、都安、馬山、武鳴、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來賓、桂平、貴港、平南、藤縣、靖西、田林、昭平、邕寧、橫縣、容縣、賓陽、南寧市等。其中田林縣4.1萬人,昭平縣4萬人,武鳴縣1.8萬人,邕寧縣2萬人,容縣3萬人,馬山縣4萬人,橫縣4萬人,賓陽縣5萬人,上林縣6萬人,南寧市郊區0.46萬人,在全郊區294個姓中占第19位。
湖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市、縣有: 懷化市 0.15萬人,張家界市10.14萬人,石門縣 9.85萬人, 邵陽市8.2萬人, 常德市 2.86萬人,永順縣2.42萬人,沅陵縣 1.95萬人,桃源縣1.92萬人,龍山縣 9.25萬人,瀘溪縣0.85萬人,漢壽縣7萬人,鳳凰縣0.5萬人,澧縣0.45萬人,臨澧縣0.31萬人,麻陽縣838人,永川縣 0.5萬人。其他散居的縣、市有:辰谿縣、江永縣、會同縣、湘陰縣、芷江縣、桃江縣、長沙市、韶山市、零陵縣、慈利縣、南縣、黔陽縣、新晃縣等。
湖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有公安縣,2820多人。其餘人口分布較少的縣、市有:淞滋縣、長陽縣、長樂縣、巴東縣、鶴峯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應山縣、襄陽縣、崇陽縣、天門縣、遠安縣、當陽縣、恩施市、利豐縣、武漢市、宜昌市、來鳳縣、鹹豐縣。
四川省
覃氏分布的市、縣:永川縣、奉節縣、大足縣、盂縣、巫山縣、重慶市區、安岳縣、郫縣、合川縣、彭水縣、巴縣、達縣、渠縣、靖縣。其中安岳縣約2萬人,大足縣的萬古、國梁、回龍、龍水(大圍)、石馬、三驅、珠溪、郵亭、中敖、元通、龍水(尤西)等10個鄉鎮都有覃氏聚居的村落。
山西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縣:呂梁地區、太原市、大同市、臨汾地區、陽泉市、長治市、忻州地區、運城地區、晉中地區、雁北地區、晉城市、朔州市、孟縣、平定縣、洪洞縣。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呂梁地區893人(其中交城縣874人),太原市504人,平定縣100人。
河南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縣有:濬縣、鶴壁市、駐馬店市、焦作市、欒川縣、虞城縣、宜陽縣、汲縣等。其中濬縣屯子鄉席營村850人,元上村95人,白寺村27人。解放後這三個村還有不少覃氏人口遷居陝西省銅川市、山西省趙城縣、甘肅省武威縣、內蒙古自治區哲盟扎旗,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咀山市、湖北省老河口市、雲南省大理市。
遷徙史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濬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現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 (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至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沖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字輩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後確定統一派行,流傳至今。一般是請族內德高望重之長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復始,也有重排序。班輩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寓意深奧。內容主要是歌宗頌祖,教育後代,啟迪子孫,訓導族人,激勵向上,預示未來,字數不等,目前見到最長的班輩字有100個,一般為二三十個,最少也有十個字。
湘西覃氏公定統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大,基業照榮昌。
定邦勛名在,承先盛績揚。萬傳敦本序,佑啟自聯芳。
忠厚前謨顯,詩書宜訓詳。攀桂才高舉,培蘭庭滿香。
崇儒昭謙讓,造育多熹康。逢原創涼史,餳粒振三綱。
為孝垂能守,居臨循五常。支源流澤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濬縣屯子鄉席營村覃氏行輩十六字:
繼憲增祥,維念顯揚,建道裕煥,景瑞緒昌。1993年農曆十二月立
四川大足縣萬古支族字輩
第一輪:世守登之,大廷國正,道德文章,儒宗永紹。
第二輪:仁厚清明,廉介純深,宏才達彥,英俊承銘。
第三輪:乾坤顯哲,祥瑞獻裕,富貴賢良,倫常輝緒。
家譜檔案
覃姓字輩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後確定統一派行,流傳至今。一般是請族內德高望重之長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復始,也有重排序。班輩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寓意深奧。內容主要是歌宗頌祖,教育後代,啟迪子孫,訓導族人,激勵向上,預示未來,字數不等,目前見到最長的班輩字有100個,一般為二三十個,最少也有十個字。
湘西覃氏公定統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大,基業照榮昌。
定邦勛名在,承先盛績揚。萬傳敦本序,佑啟自聯芳。
忠厚前謨顯,詩書宜訓詳。攀桂才高舉,培蘭庭滿香。
崇儒昭謙讓,造育多熹康。逢原創涼史,餳粒振三綱。
為孝垂能守,居臨循五常。支源流澤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濬縣屯子鄉席營村覃氏行輩十六字:
繼憲增祥,維念顯揚,建道裕煥,景瑞緒昌。1993年農曆十二月立
四川大足縣萬古支族字輩
第一輪:世守登之,大廷國正,道德文章,儒宗永紹。
第二輪:仁厚清明,廉介純深,宏才達彥,英俊承銘。
第三輪:乾坤顯哲,祥瑞獻裕,富貴賢良,倫常輝緒。
1985年正月全縣十七支系代表會提出廣東羅定、陽春覃氏班輩
1、覃勝佑:勝、玄、歷、官、代、……
2、覃進大(勝佑第五代後)先進敬應,文益英芳。以伯贊日,至瑞同邦。元昌啟國,永慶宗登。家明憲達,繼業隆彰。1992年修譜力口字輩:普天廣志,偉發榮康。建新開運,乃立基強。培賢興學,才華耀揚。註:“先”是以覃元先為上祖。
廣西各地覃氏班輩:覃山耀公次子覃真聖公後裔各地的排班
1991年7月上林《覃氏族譜》記載覃真聖公在各地的後裔前五代排班次序:
象州縣:真口歡受列
東蘭縣:真李壁可任
河池市:真包大可國
賓陽縣:真智繼宗仲
邕寧縣:真智繼
馬山縣:真逢福日文
武鳴縣:真逢福日文
上林縣:真智繼道演真智繼成陋,真李才法昌真壽勤宵昌,真李才勝人真李才福林
真聖公移居馬山縣兌覃屯後,其後裔排班次序:
真逢福日文祖大達應恩,鼎懋績廷子兆裕宏世繼
乃尚高宗德元勛受澤封,立頤展司古業延萬載靈
南寧市郊那洪村:國、能、兆、振、本、朝、恩、邦、藩、佩、貽、爾、永、式、家、雲、祁、遠、大、嗣、續、延、長、清、廉、正、直、萬、世、榮、昌。
南寧市郊那告村:
祥、綿、邦、作、曉、趙、喜、風、攤、日、亮、禮、士、運、騰、獻、三、曾、顯、培、清、丙習、明、振。
邕寧縣蘇圩鎮仁德村覃氏班輩排字:
福德玉殿世,南成啟永元。朝宗必爾可,建慶紹華昌。
顯達通明日,仁義廣如天。春至開新景,榮茂樹秀長。
隆安縣左譚鄉古龍村覃氏班輩排序:
遠祖班輩:喜、慶、貴、世、仲、汝、秉、明、思、仁、善、三、磷、綿、震。
本村直系班輩:世、學、配、明、永、紹、弘、福、光、志、桂、震、紅、平。
蒙山縣黃村鎮明覺村覃氏班輩排字:
鍾元成保定,永慶祚宏昌,忠厚傳家遠,詩書世澤長。
田林縣覃氏班輩排字:
福應益世盛,紹席正安隆,永守上林業,威烈萬年豐
註:現已排到“業”字輩,該輩是第15代,引自《田林縣誌》。
羅城橋頭鎮仫佬族覃氏班輩排字:
立志朝文,君忠仕玉。世代榮昌,萬國安邦。
容縣覃氏新擬派聯: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武顯文秀,品高義厚,永繼興承,祖蔭深恩垂容岳;
崇賢為國,克肇寬宏,英華才茂,名揚智耀,丕振芳猷,宗澤俊傑行全球。
賓陽縣覃氏派聯:
更加發達興,旺齊向前沖。
公安縣覃氏班輩排字:應玉井上水,良土大士之。金心自可必,文光啟世思。家國時為友,宗子於何其。秉政從學道,宏開昌祖希。紹述克敦本,詩書毓貴奇,源遠培德厚,萬代則前規。
荊州,松滋市覃氏興隆祠:
毓聯星光現文章兆世祥荊南家澤永松枝傳其芳
一堂敦孝友萬代崇綱常志大功名顯學成偉業揚
勤慎能富國忠武可安邦繼起承賢俊貽謀慶熾昌。
桂平市覃氏宗祠同慶堂班輩排字:
世尚廣邦才如文光顯宗賢良超俊德國泰振英雄
覃姓將帥
覃應機
覃應機(1915-1992)壯族。廣西東蘭人。1929年春參加革命工作,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
1929年10月,參加韋拔群指揮的農軍攻打東蘭縣城的戰鬥,隨後參加百色起義。
1930年11月隨紅七軍北上進入中央蘇區,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曾任紅七軍五十五團二連班長、排長、連長,紅一軍團保衛部巡視組組長、二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外勤情報組組長,八路軍總部參謀、偵察隊隊長、代科長,晉中游擊支隊政治教導員,二分隊分隊長,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公安處副處長,冀魯豫公安局副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公安局局長,冀南區黨委社會部部長兼公安局局長,河北省公安廳廳長、中共河北省委社會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社會部部長、廣西省公安廳廳長、廣西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南寧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廣西邊防局局長、中共廣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書記處書記、廣西省政法委員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92年12月8日在南寧逝世,享年78歲。
覃健中將
覃健(1911-1959),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7軍第19師56團代排長,紅三軍團政治部政衛連排長,紅一方面軍政衛隊警衛營連長、營長,紅15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冀魯豫支隊大隊長,淮海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新四軍第3師10旅副旅長、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副司令員,蘇北軍區副司令員,蘇北兵協和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7月15日因病在北京病逝,終年48歲。
覃士冕少將
覃士冕(1914-1981),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7軍政治部青年幹事,紅3軍團第5師13團特派員,紅3軍團保衛局偵察科科員,第4師12團特派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組織股副股長,八路軍教導第5旅13團政治委員,濱海軍區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經2軍分區司令員,警備第11旅政治委員,濱海警備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公安軍司令員,廣西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工程兵政治委員,海南軍區副司令員。1969年離職休養。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1年9月2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67歲。
覃國翰少將
覃國翰(1912-1996),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7軍第19師55團連司務長,湘贛獨立師第1團排長、副連長、連長,紅17師第49團通信主任,紅6軍團第18師53團營長、團參謀長,第16師47團團長,第17師參謀長,第18師52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兼教員,挺進軍隨營學校副校長,挺進軍參謀處長,第9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平北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第12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縱隊參謀長,第2旅政治委員,冀東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右江軍分區司令員,廣西軍區參謀長,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1965年5月離休。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6年5月23日因病在桂林逝世,享年84歲。
覃瑞祥 1952年7月生,廣西北流市人。曾任中共來賓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系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廣西九屆、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廣西第八次黨代會代表,中共廣西第八屆委員會委員.2008年1月26日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