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笛[竹樂器]

口笛[竹樂器]

口笛——中國竹笛家族中個子最小的一員,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賈湖舞陽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這類骨笛、骨哨大多採用動物的骨頭製作而成。與遠古 的骨笛、骨哨相比,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數採取紅木、塑膠、竹子等材料製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觀形制都與之有較大差別。 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遜發先生髮明創造了口笛。他用制笛截下 的短竹管制成兩孔口笛,能演奏(d1~d2)一個八度音階,兩年後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 奏曲是改編的羅馬尼亞民間曲《雲雀》。後來,俞遜發為增加兩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 三個指孔,從而研製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 年白誠仁特意為五孔口笛創作的獨奏曲《苗嶺 的早晨》風靡全國,使許許多多的觀眾認識了口笛。 由於口笛的製作簡單,造價很低,攜帶方便以及它特有的風韻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又 有不少人對口笛進行了改進,有的增加開孔可以轉調方便或增加音域,有的改進指孔大 小,可以減少半孔指法,還有的採用不同材料製作口笛;這些改進不斷豐富著口笛的表現 力,現在的口笛可謂五花八門,有兩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階口笛和丁笛等。

歷史淵源

起源

簫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

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

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

發展

口笛 口笛

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與元朝後期笛子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 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種類

梆笛 梆笛

梆笛: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套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儘量少用吐音斷奏。曲笛在中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

製作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受景頗族橫吹樂器吐刃的啟發,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個八度音階,兩年後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雲雀》。後來,俞遜發又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益良的協助下,研製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 口笛

口笛構造簡單,製作簡便,多使用黃枯竹或小水竹製作,也可使用長莖竹、鳳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製作,以桿身圓直、竹質堅硬的為佳。

取一段短而細的竹管,體空,右端為第一孔,左端為第二孔,左、右端內徑分別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別為23 和25 毫米處開一吹孔,即製成兩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兩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開3 個音孔,五孔口笛,管長7 4 毫米,左、右端內徑分別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別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開在距吹孔外緣14 毫米的一條直線上。吹孔開成橢圓形,長徑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為圓形,直徑均為5 毫米。

演奏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兩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無名指和左手中指頂住笛身抵緊嘴唇,用左手無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時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出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通過兩個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一、二孔能分別發出四度以內的一系列音階。

吹口笛時,嘴唇對準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風門要小,唇肌要收緊,氣流應細而急。運氣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個吹奏過程中,腹部要緊收、不能鬆弛。同竹笛一樣,口笛可以奏出各種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為流暢圓滑。

口笛 口笛

G調兩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個八度音;A調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還可用全按笛孔、內轉笛身、放鬆口勁和改變吹氣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個音來,音域由d~C2,近兩個八度。通過不同程度地開閉音孔和口勁的配合,還可奏出各音間的升降(半音)音來。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強。特別適宜表現優美的旋律及活潑熱烈的歡快曲調,並能生動形象地模仿百鳥爭鳴和人聲。在民族樂隊中,常用它來演奏華彩樂段,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此外還能參加西洋管弦樂隊合奏,是具有獨特效果的色彩性樂器。

選擇

選擇笛子,應從笛子的質量和類別上來考慮。笛子的質量,除取決於笛管本身的質材好壞外,還取決於製作水平的高低。

選擇、購買時,應進行檢驗:

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別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鑑定。

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校音儀器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手風琴、電子琴等)對照試吹。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係,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準確性進行檢驗。 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乾淨。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係。

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1.

檢驗笛子的竹質

2.

檢驗笛子的音準

3.

檢驗笛子的音量

4.

檢驗笛子的音色

5.

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保養

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製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乾,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乾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平日將笛子放在裡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乾淨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霉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天氣過熱或過於乾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乾淨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內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水溫不可太熱太冷。一般將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熱為適。因水太冷,髒東西洗不乾淨;水太燙,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又猛一乾,對笛子不好,竹質易變,易破裂。另外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太堅實),浸水(洗潔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們刺激性大,易破壞竹質內壁。

有時由於天氣的變化,太冷或太熱或由於竹質過嫩,竹節過少,笛身都易破裂。為防止這種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後,可在兩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間,膜孔至第六孔之間,這兩處各用絲線捆纏(有伸縮性的塑膠最好不用)。或將頭尾用銅(或鋁)圈箍住。

1.

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製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乾,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乾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2.

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平日將笛子放在裡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乾淨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3.

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霉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4.

天氣過熱或過於乾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乾淨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5.

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內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水溫不可太熱太冷。一般將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熱為適。因水太冷,髒東西洗不乾淨;水太燙,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又猛一乾,對笛子不好,竹質易變,易破裂。另外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太堅實),浸水(洗潔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們刺激性大,易破壞竹質內壁。

6.

有時由於天氣的變化,太冷或太熱或由於竹質過嫩,竹節過少,笛身都易破裂。為防止這種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後,可在兩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間,膜孔至第六孔之間,這兩處各用絲線捆纏(有伸縮性的塑膠最好不用)。或將頭尾用銅(或鋁)圈箍住。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