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亨利效應
在個性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自信而引發的積極心理效應現象,稱之為亨利效應。
這一概念來自於美國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亨利的故事。亨利三十多歲時仍一事無成,他整天在唉聲嘆氣中度過。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告訴他:“我看到一份雜誌里講拿破崙有一個私生子流落到美國,這個私生子又生了一個兒子,他們全部的特點跟你一模一樣,個子很矮,講的也是一口帶法國口音的英語……” 亨利半信半疑。但當他拿起那本雜誌琢磨半天后,終於相信自己就是拿破崙的孫子,此後,亨利完全改變了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從前,他以自己個子矮小而自卑,如今他欣賞自己的正是這一點,“矮個子真好!我爺爺就是靠這個形象指揮千軍萬馬的。”以前他覺得自己英語講不好,而現在他以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而自豪!當遇到困難時,他會認為在拿破崙的字典里沒有“難”字。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崙孫子的信念,三年後,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後來,他請人調查他的身世,才知道並不是拿破崙的孫子,但他說:“現在我是不是拿破崙的孫子已經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個成功的秘訣:當我相信時,它就會發生。這就是亨利效應的來由。
亨利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亨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上述的自信。下列將分述具體的自信原因。
一是自信的自我肯定作用。要是沒有自我肯定,自信便是不可想像的。自我肯定就是自我接納,指的是自我價值和自我責任的正面定位,這是第一層含義,它與自我排斥、自我放棄相對立。它常會出現在自己的腦海里,表現為:“我選擇相信自己,接納自己,保護自己。”這種初級的自我肯定是自信賴以發展的基礎。第二層含義,自我肯定包含了樂意自我體驗的意義。也就是不迴避,不拒絕,切實地去體驗自我的一切,不會把我們自己的任何一部分,包括人們自己的身體情感、思想、行為,甚至夢想看作是與自己無關十分遙遠的東西,不是我的組成部分。它會樂意體驗而不是排斥包括自己被人認為是缺陷的東西。雖然,有了自我接納、樂意自我體驗,但還不能說明就能決定行動,如今天我心情不好不想去工作,我們可以承認這種情感,體驗它、接納它,但我們還會去工作。不過,這種體驗與接納起到了心理緊張度的釋放,使自己能更輕鬆地參加工作,不必化費更多時間、更多精力絞盡腦汁地進行自我欺騙,而是用一顆寧靜的心面對現實,尊敬現實、相信現實。第三層含義,自我肯定還包含了同情自己與自我交朋友的思想。我們做錯事會自責。自責,意味著自我承認、自我體驗過,但自信還要求我們弄明白這樣一件錯事,當時我們為什麼偏偏去嚮往它,認為它是對的,是恰當的,是值得去做的呢?這事實上便是自我同情。這種同情雖不能引發自我排斥的行為,但它的的確確減少了重犯的可能性。因此,自己也喜歡自己願與自己交朋友。
二是自信的重複暗示作用。比如,有一天你去算命,算命先生告訴你,你的命是很苦的。如果你非常相信他的話,也就是你會把他的話逐漸當成自己的信念,那么,接下來你就會生活在命苦的陰影中。你會不由自主地重複暗示自己:我是一個苦命的人,我是一個苦命的人。久而久之,“我是一個苦命人”便成了自己的信念,影響著自己的一切行為,從而現實也考驗著自己的命運:“我是一個苦命人”。可見,自信就是這樣重複地暗示著自己,以致發生亨利效應。
三是自信的不斷考驗作用。假使小時候父母常對你說現在好事難做,否則麻煩就無窮。也許開始時你並不理解,也並不在意,但是後來真的你做了幾件好事後,不僅沒有感謝你反而怨枉你,是你惹的禍,以致讓你傷心,你此時可能會想起父母說的那句話:好事難做。啊,果真如此。因此,你就會到處迴避做好事,即使遇到非你幫助不可的,你也會遠遠躲避。有時遇到了危及人的生命非得搶救不可又無人幫助時,強烈的憐憫之心、人道精神喚起你又前去幫助,結果,其子女來後不僅不感謝你,反而說是你撞了他,要你負全部的醫療費……於是你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好事真的太難做了。這種平時一點點小事直至較大事在不斷地考驗著自己的信念,從而發生亨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