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勃規律

貝勃規律

“貝勃規律”既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又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的是第一次的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刺激,即當人們經歷過強烈的刺激之後,對以後給予的刺激就感覺微不足道。比如說,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

實例解析

貝勃規律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於“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這種“貝勃規律”。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即比前一種情況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生活案例

人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習以為常;而陌生人的一點幫助,卻感激不已。這便是“貝勃定律”在給人們的感覺。對於親人朋友,人們對他們的關愛習以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時他們少了一絲關愛,人們甚至會惡言相向。對於陌生人,人們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因此,他們的一點點幫助,人們都感動不已。

事實上,對於陌生人的幫助,人們應當報以適當的感動。可是對於親友的幫助,人們更應該報以更大的感恩。所以,珍惜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邊的親人朋友吧!

除開親情,生活的其他事件上也可以說明“貝勃規律”無形地作用:

一個新人剛開始工作,在單位拚命表現,兢兢業業,然後慢慢熟悉環境後就鬆懈下來,周圍人會覺得這個人矯情,前面的表現都是假的,對這個人的人品也提出質疑;另外一個新人,開始就顯得一無是處,懶散不守紀律,慢慢熟悉之後,懂得了單位的規矩。僅僅能做到按時上班,但大家立刻都會誇獎他進步,表現越來越好,覺得這個人要求上進,比前者好很多。其實,前者已經做的工作總量不知道比後者多了多少。

套用

商家套用

貝勃規律貝勃規律

貝勃定律是一個“狡猾”的定律。它的效應在各個方面幾乎都能屢試不爽。因為,不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人總是會有一種逐漸適應的機制。

經常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家商店門口拉上了一條安全帶,控制進入商店的人數,而店門外,準備入店選購的人居然排起了一條“長龍”。這在到處打著“不計成本、瘋狂減價”標語的步行街,簡直是“奇蹟”。

真正高明的商家,會按照奇貴的“原價”銷售一段時間(哪怕不賺一分錢)後,才進行轟轟烈烈的“減價銷售”。其實,前面的原價銷售,就是為之後的“讓利促銷”作鋪墊的,這是貝勃定律的套用方式之一。

教育套用

教育孩子方面,也常看到貝勃定律的效應。許多家長喜歡用金錢的刺激來促使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比如承諾考第一名獎勵200元,進步一個名次就獎勵50元,等等。在家長眼中,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了錢,孩子就可以買到他喜歡的東西:零食、漫畫書、明星海報、碟片等等。也許,一開始,這個獎罰制度還是很吸引孩子的。但實際上,不用多長時間,孩子就會漸漸厭倦這種“獎勵”。

因此,在許多時候,告誡前來諮詢的家長,切勿簡單地以金錢或其他物質刺激來促使孩子努力學習。一方面,這有可能讓孩子無法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意義所在,更重要的是,一旦貝勃定律發生作用,那么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只是基於現實功利才要求他們學習的,並不是真正在乎孩子自己的感受。

貝勃規律貝勃規律

當然,這不是說完全不能使用物質刺激。在孩子尚沒有學習興趣之時,物質刺激可以作為一種手段,但這需要一個由少到多的過程。隨著刺激的增大,家長要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必要時還應撤去物質刺激。這樣,才能讓孩子由淺入深地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從而領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愛。

逆向套用

知道了貝勃定律的原理,可以將其用在更多有利的途徑上,同時也能避免其帶來的消極作用。

不少女性朋友會跟男友抱怨,說是交往久了,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細心地呵護她,對她的感情似乎也沒有剛開始那樣熱烈。其實,這種情況就是貝勃定律在作怪。知道了箇中奧妙以後,也許我們可以把握好自己的熱情,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味地重複某種刺激,至少們可以改變刺激的方式,或者是不定地給予刺激,那樣就不會事倍功半了。

“貝勃規律”經常套用於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後,對後來的衝擊已經麻木了。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後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並使對方接受的“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對後來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會較輕易地接受了。

規律意義

貝勃規律貝勃定律-做一名刀尖上的舞者
貝勃定律不僅僅是經濟學上的概念,在生活上也隨處可見。

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的朋友沒有剛熟識時對自己那么好了,其實事實並不是那樣,只是剛熟悉時候別人對你的一點點關心你都會覺得情誼很深,而後時間久了,你會在無形把這種關心當成了理所當然,所以,你會漸漸覺得你的朋友對你沒有之前那么好了。

其實,變了的不是事實,而是你的感受。如果你對別人一直是全心全意的話,你便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累。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著舞蹈,想要給別人更多的歡樂,你就必須繼續地跳,那樣,就會被刀慢慢割成一片一片,慢慢耗死;如果選擇了放棄,那么你在意的人就會很直白地認為你對他已不在有意,就像從高高的刀尖上墜下,活活摔死。

同樣,在生活中我們就該把握自己的尺度。對待朋友,要好;對待家人,要好;對待戀人,要好。然而,那些好卻不能是你的全部,當你對待別人的好到達極限後,你將再也無法付出再多,那樣反而只會讓你在意的人覺得你對他們沒有那么好了。所以,對待一個人,要保持七分,最後的三分,請保持神秘。

把握好自己的尺度,別去作一個刀尖上的舞者。

著名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根據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折射出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效應對於我們在特定場所中處理特所事件具有指導意義。本任務就是分析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