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應定義
科學家貝爾納思維敏捷,領域廣闊,在結晶學、分子生物學方面有重大貢獻。貝爾納發散型思維能力極強,在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靈感,有想法,但他在收斂型思維方面能力不足,未能專注於一個或幾個課題深入地進行窮追不捨的研究。因而,他未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未能挖掘自己深厚的科學潛力,未能獲取諾貝爾獎,未能進入一流的科學家的行列。有人把這種由於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分散,而不利於科學創造的現象稱為“貝爾納現象”,也可把“思維分散,興趣平攤”,導致的“樣樣皆知,樣樣不專”的心理現象,統稱為“貝爾納效應”。
效應啟示
貝爾納效應要求組織的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和綠葉精神,以組織的大局為先,以組織的發展為重,以工作的需要為急,慧眼識才,潛心育才,放手用才,大膽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幹的幹部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和環境。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的“三傑”(另二位是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之首,他不僅是畫家,而且是建築工程師和數學家。
羅蒙諾索夫是俄羅斯著名的化學家、物質不滅定律的發現者、俄羅斯語言奠基人、數學家與詩人。
顯然,他們都具備極好的發散型思維能力,這三個人都是跨文、理兩大科的重量級學者。但不可忽視的是,達•芬奇時代與羅蒙諾索夫時代,自然科 學分工遠不及現在如此細密,其研究深度也遠不及今天如此精到,有時一個課題,一個實驗,就要十年、幾十年。羅素最早只是研究理論數學,其後,他將主要精力用到對哲學、史學、文學的涉獵與探討上。如果他一輩子只搞數學或某一個方面的專項研究,也難以有那么多的精力涉足這么多的人文類學科。
現今時代,很難見到先天有藝術靈感者,還可以在遊刃有餘地玩藝術的同時,又在某一個數理領域的職業有所建樹從而達到文理兼融的人;更不用說在某專業上有驚人的成就,同時還精通文、史、哲的奇人。也就是說,在現今科技高度專業化的時代,人們無不受到貝爾納效應的制約。
效應人物

貝爾納的同事和學生們都相信,按創造天賦講,貝爾納是可以不止一次地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然而,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不過是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勳章和國外院士之職。貝爾納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金有一種公認的回答是“他總是喜歡提出一個題目,拋出一個思想。首先自己涉足一番,然後,就留給他人去創造出最後的成果。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其原始思想應歸功于貝爾納的論文,都在別人的名下出版問世了,……他一直由於缺乏‘面壁十年’的恆心而蒙受了損失”。
這句話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即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發散,對科學創造是非常不利的。後人就將這種現象成為貝爾納效應。
效應套用
作為班主任,不一定有貝爾納的天賦,也不一定是某學科的專家學者,但與學生相比,總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班主任只要認真地把自己的優勢加以發揮和利用,就能逐步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進步,產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根據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折射出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效應對於我們在特定場所中處理特所事件具有指導意義。本任務就是分析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