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圖)“鴕鳥政策”的來源](/img/d/8f7/nBnauM3X2MTM0QDN2EzNzkDOzITMxMzM5QzMwADMwAzMxAzLxc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鴕鳥政策是經濟管理學中的名詞,是根據鴕鳥的習性而來。據說鴕鳥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當它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把頭埋到沙子裡,以為這樣別人就看不見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更加引人注目。
由來
這個成語原自非洲,最初見於1891年9月1日英國的一家刊物上,後來陸續進入其他許多民族的語言中,成為一個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來指那些不願正視現實的政策或不敢面對險情的行經。
鴕鳥屬脊椎動物,走禽類,鴕鳥科,是世界上現代生存的最大鳥類。雄鳥可高達2.75米,體重135千克;雌鳥稍小。鴕鳥脖子很長,眼睛又大,嘴由數片角鞘組成。鴕鳥兩翼退化,胸骨扁平,不會飛,尾羽蓬鬆而下垂,腳極強大,趾下有肉墊,趾僅存2枚,趾間無蹼,腿長而粗,跨步近3米,故能疾走如飛,持續奔跑速度每小時可達50千米,衝刺速度每小時甚至超過70千米,還可以跨越5米高的柵欄。
鴕鳥的目光銳利,聽覺靈敏,能覺察10千米外的敵人,且善於偽裝。人們看到,當鴕鳥遇到獵人追捕或者危險臨頭時,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臥,甚至將頭鑽在沙中,身體蜷曲一團,以其暗褐色羽毛偽裝灌木叢或岩石等,這種現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記載,人們把鴕鳥遇到敵情時,把頭鑽在沙中的滑稽行為形容為“鴕鳥政策”,用以譏諷那些在危險面前看不到危險的人。
事例
雀巢公司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企業,除了咖啡之外,它的乳製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1977年,一場著名的“抵制雀巢產品”運動在美國突然爆發,美國奶製品行動聯合會的會員到處勸說美國公民不要購買“雀巢”產品。起因是人們相信雀巢公司為了自己的利潤,有意忽視人造乳品在營養方面的缺陷並誤導消費者。這場抵制運動讓雀巢嬰兒奶粉危機延續了十多年。在被抵制的十幾年時間裡,雀巢美國公司一直在承受著巨額的經濟損失。
最初人們開始關注奶粉導致嬰兒營養不良的問題時,雀巢公司沒有正確對待社會活動家的批評建議,甚至對一些教會領袖提出的嚴肅的道德問題也採取冷漠的態度。公眾感到他們的合法要求被忽視,因此對雀巢倍添敵意。一直到1984年1月,雀巢公司承認並實施了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經銷母乳替代品的國際法規,國際抵制雀巢產品運動委員會才結束活動。
在事件最初的時候,雀巢採取的就是“鴕鳥政策”,對公眾的要求不理不睬,結果導致後來大規模抵制運動的開展。憑藉雀巢的影響力以及企業實力雖然渡過了難關,但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國內就成為了“空心奶粉”事件,這是一種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良”現象,顯然,國內企業在面對此問題的時候情況要複雜得多。
2012年9月3日,雲南巧家爆炸案受害者趙登用家屬起訴雲南巧家縣公安局索賠200萬元,稱其因鴕鳥政策,讓全家感到再次受到嚴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