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暗示效應

反暗示效應

反暗示效應是指用說反語或過分誇大達成相反結果的效應。廣告商可利用反暗示效應推銷產品,這與逆反心理不同,而與調動人們注意力有關。廣告過頭,也造成反暗示效應,結果使消費者產生懷疑,反而不敢去輕易購買他的產品。反暗示效應可有效套用於市場行銷和商品廣告中,使消費者對所需商品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達到銷售和宣傳的目的。

效應

反暗示效應反暗示效應

即說反語或過分誇大達成相反結果的效應。廣告商可利用反暗示效應推銷產品,例如,香菸商有意在廣告上寫:“抽菸有害,請勿抽菸,其中包括××牌香菸。”而人們便偏要去買這種香菸嘗嘗。這與逆反心理不同,而與調動人們注意力有關。廣告過頭,也造成反暗示效應,比如一位推銷人員把自己的商品說得天花亂墜,結果使消費者產生懷疑,反而不敢去輕易購買他的產品。

簡介

兒童教育兒童教育

反暗示效應是即說反語或過分誇大達成相反結果的效應,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對抗的情況下,用誇張或者激將的間接方法影響別人的行為,從而誘導別人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或者發生想得到的事件。一個人不自覺地接受暗示,並按暗示作出行為反應的心理現象叫暗示效應。一具做面具的人,在專門製作兇惡的面具時,自己也常常出現橫眉立目的表情,顯示出敵對的表情;而他在製作善良、充滿笑容的面具時,會不自覺地面帶笑容,表現出好心情,這即是暗示效應,它是社會生活中極為普遍的心理效應。

案例

反暗示效應反暗示效應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也沒有多少軍隊。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來到城前看後,疑惑不已,就下令撤退。別人不解,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如果進去,正好中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三國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講曹操率兵馬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和一條溪水。於是曹操便大談:“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大家可去。”梅子是酸的,人們一提到“酸”,或一想到“酸”,自然會大量分泌唾液,可暫時解渴。曹操巧妙地利用了暗示效應。

中國古代有個笑話:朱生是有名的聰明人。湯生有一次在室內對朱生說:“都說你聰明,你若能把我從屋內騙出屋外,我便佩服!”顯然,湯生暗示朱生沒有讓出屋的本領。此時,朱生嘆口氣說:“當然,你坐在屋內舒舒服服的,誰能騙得出,但若你在屋外,我肯定能將你騙入屋內。”湯生聽罷,說:“好,我馬上出去,看你如何將我騙得進來!”說著,便出屋去,朱生笑曰:“怎么樣,一句話就把你騙出去了吧!”朱生因靈活使用反暗示效應而成功。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兒童教育

教學教學

很多家長朋友可能都有注意到,有的孩子,在很多時候,家長的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孩子就能從中領悟,讓人覺得這孩子有很高的悟性,很聰明。 其實,這些都示暗示效應。

一雙竭力感知周圍世界的小眼睛和小耳朵,時刻在注意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傾聽父母的一言一語。雖然父母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表示,要求去看什麼、聽什麼、做什麼,而孩子卻出人意料也表現出一系列有規律的行為變化。這種在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使孩子心理和行為所發生的變,稱為暗示效應。

暗示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無意識的暗示和有意識的暗示。

無意識的暗示往往是沒有明確目的,是在無意中使孩子產生暗示效應。有意識的暗示是有明確目的性,是有意識的暗示孩子,使他產生預定的效應。

暗示表現的方式,一般是通過語言的形式來進行的,但也可以通過手勢、表情或其他暗號來示意。

教學教學

人們在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響。父母對孩子進行暗示時,還必須注意性別、年齡、知識經驗、個性和特點以及當時的場合、環境、時間等因素。由於暗示的效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暗示又只存在於無對搞狀態度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其效能,這是產生暗示的先決條件。否則,不僅不能產生暗示效應,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必須掌握這些特點和規律,才能對

孩子的教育起著良好的暗示效應。

教學

暗示教學法在許多國家被嘗試運用,並成為教育界紛紛探討研究的課題。

(一).暗示教學法的心理學依據

暗示教學法有一系列的理論基礎,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神經生理學理論、精神治療學理論等,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心理學理論。洛扎諾夫的理論基礎是,學習應成為一種趣事,應當在無緊張的狀態下進行;作為人,其思維是在自覺意識和潛意識兩種意識層面上進行的;暗示是利用通常不用的大腦儲備的手段,目的在於加快學習。後來人們把它歸納為四條心理學上的依據:

人的可暗示性

反暗示效應反暗示效應

即人的可意會性、可啟示性、可影響性,“是人類個體之中一種普遍的品質”,人雖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於發出暗示和接受暗示雙方各自的體力、智力、職業能力、社會地位等

多種因素。如果前者在這些方面都優於後者,那么就可產生較強的暗示能力,反之則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時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

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無意識活動又稱非理性活動,是與有意識和理性活動相對的概念。人在進行理性活動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動的存在。暗示學的研究認為,“即使最強烈的觀念,除非和個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相結合,和他的態度動機相結合,和他對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結合,和他的需要興趣相結合,並且和他的個人的情緒、智慧型、意志記憶要求等特性協調,否則是不能產生暗示效果的。”

人的非注意心理反應

這是一種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應,如一個人聽另一個人說話,聽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說者所說的內容上,這是一種注意的心理反應,也稱為特定的心理反應。說話者的語氣、語調、表情以及伴隨而來的動作、手勢、姿態等,也時不時地引起聽者的部分注意,這是聽者沒有意識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這種聽者沒有意識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應。

人的潛力

是指潛藏在人的大腦里和身體裡的還未發揮出來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著還未動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

暗示教學法的心理學理論根據都來自科學實踐,符合人的客觀實際。它所依據的人的可暗示性、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人的非注意心理反應、人的潛力,總括起來,都是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這些也可理解為包含著人的情感和認知、人的直覺和創造性、人的個性與發展、人的潛能等因素。

(二)、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的學習氣氛是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況,人的思維活動才能最活躍。教學方法要有利於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緊張、恐懼等感覺和情緒。

有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

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人們能和環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建立在無意識的組合之上。洛扎諾夫認為,如果教學過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顧及感情調節理智,無意識調節有意識,最終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矛盾,加劇彼此間的不平衡,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

師生互相暗示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關係。這種師生關係不但能把握學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與理智趨於一致,使學生通過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心理活動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識。

(三)、暗示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套用

暗示教學法的實施途徑

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暗示教學時,可以有很多種暗示的策略,如手勢暗示、目光暗示、語言暗示、藝術暗示、情緒暗示等等,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種途徑。

第一,心理途徑。要求教師特別重視無意識的知覺,尤其是外圍知覺,創造愉快氣氛,消除緊張氣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喜悅,把暗示引向激發人的潛力,創造高度的動機和好奇心、求知慾。

望梅止渴

第二,教育途徑。暗示教學法要求教材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師對環境的布置和教材內容之間充分協調,利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困惑感,使其充滿了信心。

第三,藝術途徑。藝術本來付諸於人的直覺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藝術手段進行教學,感染能力強,效果好。

暗示教學法的套用策略

第一,教師與教材的權威化 。這裡講的權威(authority)是指某些人物、觀念或教材,經過時間考驗後取得人們尊重、崇敬的信任感。運用這種權威的影響力,使人能樂於受教,易於接受暗示,增強學習能力。教師的權威無疑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教師不僅對學生要嚴格要求,還要關心愛護,平等相待;不僅專業知識精深,且知識結構廣博;不僅要動作技術優美嫻熟,還要具有健美的體魄和健康的人格特徵。在使用權威這一技術時還應注意,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權威的作用不能太明顯,因為當學生不知道教師使用的技術時,反暗示防線更容易被突破。

第二,稚化。 稚化(infantilization)這一技術針對成人教學而言。稚化並非消除或弱化成人的生活體驗和智力,而是使成人在學習中利用兒童的某些特點,如自發性、自信、好奇心、記憶能力。稚化技術能夠幫助(高年級)學生消除暗示,即將他們從過去受到限制的、不利的暗示中解脫出來。通過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以及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來達到稚化,對於引發輕鬆的學習氣氛,消除壓力和恐懼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雙重交流 。雙重交流(double-planeness)指來自環境的無意識刺激(如教室的裝飾)和教師的教學特色(表情、手勢等)對學生無意識心理的刺激。這些邊緣刺激對學生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暗示教學注重教學情境的布置,同時教師應保持愉快、熱情、自豪、飽滿的精神狀態。此外,在運用雙重交流技術時,教師還應經常性地向學生滲透高期望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對自身的期望效應,激發學習的自信。

第四,高超的教育藝術 。運用暗示教學,並非簡單地做幾個手勢,放幾段音樂,說幾句鼓勵的話那么簡單。真正的暗示,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暗示技巧的,比如如何把握有效的暗示時機,如何有效突破學生的反暗示防線,如何不留痕跡地達到暗示的效果等等,都是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的。因此,運用暗示教學法之前,教師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學習和培訓。

暗示教學法也存在一些難以規避的局限性,如在大規模的群體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施加的暗示,常常難以保證預期的效果。洛扎諾夫最初進行的實驗主要是針對語言教學中記憶力的提高,因此暗示教學在其它能力的協同培養和發展方面的效果是否顯著還有待科學驗證,加之人們對其實驗本身的科學價值尚存質疑,因此在移植和借鑑暗示教學法時,也應持慎重態度,既不能過分誇大暗示教學的效果,也不必一概否定。但是,從心理學依據的角度而言,暗示教學所倡導的關注學生無意識心理傾向,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學生的自信和學習動機,關注學生非理性因素在教學中的意義等,對於克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恐懼心理,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期望,發掘身體運動潛力等方面,還是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的。可以說,心理暗示是體育教學中非常有價值的輔助性教學策略,如果可以和其它教學策略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對於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習動機,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