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 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於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
特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於是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命名
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實驗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這種一效應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避免途徑
要避免巴霖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
原因揭示
大部分流傳於網路上的心裡測試,許多人都認為結果非常準確。這就是巴霖效應作用的結果。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個描述十分空洞,“其實都是心理在作怪。”
例如,答案說你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測試者就會聯想自己的一些誠實行為,尋找“證據”去佐證。 若是答案說,你多做好事就會有好運,有些人會照做。 而一旦有了好運氣,測試者就會覺得非常準,“但這種行為是本末倒置,是先認定結果後再來找原因去做。”而一旦照做卻沒有出現想要的結果,有的人還容易出現心理落差。
專家指出,“在網上做心理測試,並且認為解答很準或是比較準的人,都屬於希望被關注、被理解的人。”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有選擇性,會優先選擇和自己相符的信息,或者選擇一些自己能夠接受的信息,然後就覺得它很準,這是一個求同傾向,也是造成大部分人認為心理測試結果準確的原因。
因此,專家提醒,網上隨處可見的心理測試、星座分析,純粹是一種娛樂遊戲,不能當真 。
著名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根據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折射出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效應對於我們在特定場所中處理特所事件具有指導意義。本任務就是分析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