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

黑格爾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黑格爾的思想像征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黑格爾全名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圖賓根大學(符騰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30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學派/流派:黑格爾主義

主要領域:邏輯學歷史哲學美學宗教形上學認識論政治學

受影響於:亞里士多德安瑟倫(Anselm)、笛卡爾斯賓諾莎歌德伯麥(Jacob Boehme)、盧梭康德費希特、謝林 等。

施影響於: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鮑威爾(Bruno Bauer)、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漢斯・昆(Hans Küng)、海德格爾薩特巴特哈貝馬斯伽達默爾

人物生平

黑格爾 黑格爾

1770年,黑格爾出生於一個政府公務員家庭。

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裡,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

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誌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復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

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

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人物思想

哲學上,黑格爾極為讚賞並且效法康德,但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性卻超越康德之後的學術論戰。他概述那個時代的創傷與幸福,並且宣告新世界的誕生不僅展現在哲學上,也展現在國際政治上。既然“世界精神”即將進入新時代,哲學也將達成它最後的目標;對包羅萬象的歷史與人性產生完全的理解。

一般認為,黑格爾為哲學領域增添了新向度,即哲學的歷史向度。不可否認,哲學家原本就會褒或貶提及他們之前的哲學家;然而,真正的哲學史觀念——不只是哲學觀念,還包括人類理智體系地演進的觀念——卻是個嶄新且令人興奮的觀念。黑格爾哲學是一種自覺的嘗試,企圖超越過去兩千五百年來界定人類思想的各種優異思想與哲學論戰。黑格爾堅持,必須在“世界精神”的大脈絡下觀察這些歷史上的思想與衝突,如此將會發現這些衝突只是局部的混戰與不合,而非決定性的對立。世俗主義與一神論、科學與精神、理性與熱情、個人與共同體--這些概念各有恰如其分的位置,雖然都是有用的概念,但是在涵蓋所有人類經驗與知識的歷史“辯證法”中,卻往往彼此衝突。

1807年,黑格爾出版第一部作品《精神現象學》(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它的目的在於獲致真理——“絕對”真理——但“絕對”並不代表“最終與完成”,而“真理”也不代表“事實”。黑格爾追尋的哲學真理是無所不包的觀點,而“絕對”這個驕傲的用語其實是巨觀哲學下的一種謙卑態度:意識到我們都是巨觀脈絡下的一小部分。個人對知識與真理的貢獻絕對不是決定性的,相反地,總是局部、“間接”且片面的。

《精神現象學》的核心關切是精神——將所有人類與自然囊括在內的宇宙靈魂觀念——的本質。《精神現象學》的結論在於無所不包的精神,在這個精神中,並非所有的不合都已化解,所有的爭端都已解決,所有的問題都已回應;而是無論不合有多嚴重。爭端有多激烈,問題有多難回答,全都結合在這個精神中。

人物影響

黑格爾的學說在後代很長時間內一直引起爭論,他對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幾乎任何學派都對他的學說給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歷史學家將黑格爾學派分為兩個陣營,黑格爾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漢博德大學的追隨者,他們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後拿破倫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

黑格爾左派,有時也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這些年輕的黑格爾信徒經常在柏林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論,這裡的氛圍造就了對以後150年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形成了無神論、人文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本觀念。

但是幾乎沒有一位黑格爾左派宣稱自己是黑格爾的追隨者,有幾位還公開批評黑格爾的哲學,但是這種歷史上的區分法仍然在現代學院哲學中使用,黑格爾左派對黑格爾的批評導致一個全新的領域—關於黑格爾和黑格爾理論的文學作品。 當代對在校學生來說,為了方便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特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學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三段論法會掩蓋黑格爾理論的真實論點,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要考慮到兩個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絕對的和最終的目的;第二,實現的方法,也就是說知識和意識的主觀方面,包括生命、運動和活動。”(正題和反題),但他沒有使用“合題”這個術語,而是用“整體”。“這樣我們就了解了整體道德和實現自由的狀態,以及其後這兩種元素的主觀整合。”

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卡爾·波普爾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指出,黑格爾體系文飾了威廉三世的統治,他認為1830年代的普魯士是理想的社會。赫伯特·馬爾庫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爾作為一個國家權力的辯護士,為20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開闢了道路。實際上黑格爾並沒有為這些權力形式辯護,只是認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權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亞瑟·叔本華藐視黑格爾對歷史的解釋,認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義的,是“偽哲學”,許多英國學派的哲學家也遵從這種看法。

20世紀黑格爾的哲學開始復興,主要是因為幾個原因,一是發現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頭,還因為黑格爾的歷史觀開始復活,再有黑格爾辯證法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同,將黑格爾的理論重新帶到馬克思經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喬治·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評價黑格爾的著作熱,黑格爾的復興也引起對黑格爾早期著作的興趣。現代美國的哲學家也明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

主要作品

黑格爾 黑格爾哲學著作

《精神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時也譯成精神哲學)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邏輯學》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學全書》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個主要部分: 小邏輯、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法哲學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學講演錄》(又譯:《美學》、《談美學》)
《歷史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宗教哲學講演錄》

人物語錄

“我看見拿破崙,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發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裡,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

“我們可以斷言,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此句出自《權利的哲學綱要》一書(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對現實的抽象就是對現實的毀滅”(Abstraktionen in der Wirklichkeit geltend machen, heißt Wirklichkeit zerstören.)

運偉大之思者,必行偉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獨自旅行。 
做一個孤獨的散步者。 
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那建築物則是凝固的音樂。 
悲觀的頭腦,樂觀的意志。 
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目標有價值,生活才有價值。 
在純粹光明中就像在純粹黑暗中一樣,看不清什麼東西。 
任性和偏見就是自己個人主觀的意見和意向。 
只有那些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處的人,才會沒有出頭之日。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 
最大的天才儘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光顧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惡是發展原動力。 
實體在本質上即是主體。 
如果你生活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無法改變的痛苦裡,那么這種痛苦將是你的幸福!給自己一個希望和勇氣,大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慷慨的說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嘿,哥們,我說,嘿,哥們,我說,沒有意義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歷史即是世界審判,揭示了其歷史觀兼有神義論和人義論的雙重品格。 
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太陽下面沒有新事物。 
良心,它就是對它自己有了確信的精神。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 
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 
絕對的光明,如同絕對的黑暗。 
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 
人死於習慣。 
民必須體會到憲法是自己的權利,可以落實到實處。否則,憲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一個惡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蹟更偉大,更崇高。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 
歷史常常驚人地重演。 
人類是地球上的匆匆來客。 
一個灰色的回憶,怎能抗衡現在的生動與自由。 
民族不是為了國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國家創造的。 
熟知並非真知。 
上帝驚嘆細節。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應當只是單一的畫家,應是興趣廣泛的多面手。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在這唯一的權力面前,沒有東西能夠維持一種獨立的生存。

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