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英語:Classicism)在藝術上主要是指對包含古希臘及古羅馬的古典時代文化的高度認同。古典主義將古典時代的品味作為標準,並試圖模仿其風格。古典主義出現於中世紀後的歐洲,是啟蒙時代、理性時代以及部分現代主義思想所提倡的概念。圖示:法國巴黎的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是一座古典主義風格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於17世紀流行在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因為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被稱為“古典主義”。
法國,從17世紀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義逐步形成的階段,主要表現為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定型和各種文學作品體裁的確立,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傾向。

代表人物

古典主義從古典主義思潮的源流發展上說,它最早產生在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盛行於六、七十年代,先後流行了兩百年。到了十八世紀開始衰落,古典主義從文藝思潮的內容走漸蛻變為一種單純的文藝形式,文學史上稱它為"擬古主義"或"假古典主義"。這時,它就成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文學發展的一種極大障礙,最終被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所擊敗。
沃日拉採用宮廷貴族階層的用語,摒棄平民大眾的口語,制訂正規法語的規範。古典主義的文學語言,就是這種正規法語,而不是平民的語言。1634年詩人梅萊在他的悲劇中首次貫徹嚴格的“三一律”,要求劇情限制在同一件事,發生在同一天(24小時內)和同一地點。古典主義悲劇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寫作。古典主義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爾等。從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義文學最繁榮的時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拉封丹博敘埃和布瓦洛等。從1688-1715年,是古典主義盛極而衰的時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呂耶爾、聖西門費訥隆等人。

文藝思潮

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從文藝思潮上說,古典主義是十七世紀君主政體民族國家開始建立,資本主義漸趨發展的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期。以十七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為完備,也出現於英國德國俄羅斯,在歐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於學習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得名的。從政治和社會根源上考察,古典主義是商業資本發展時期的產物,以重商政策為基礎.它服從於當時絕對君權的統治,是絕對君權政治在文學上的反映,也是當時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對封建王權暫時的遷就,妥協、讓步的一種表現。

十七世紀的法國,正是處於君主專制的全盛時期,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條件尚未成熟。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權的時代,法國的商業資本高度發達,貨幣成了國民的主要財富。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國王,為了推行重商政策,發展國外貿易,必須從教皇和舊貴族手中奪取政權,集中控制,壓制地方貴族的分裂活動,開闢稅源,鼓勵海外殖民擴張,這就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由來。當時的資產階級正處於上升時期,二方面由於力量不夠壯大,沒有發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統治,奪取政權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權來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於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因此,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暫時形成相互牽制,相互鬥爭的局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君主專制發生在一個過渡時期,那時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鬥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而當時的王權就成了這兩個階級之間"表面上的調停人"。

哲學理論

從哲學上考察,古典主義是與唯理主義相適應的,它是在當時流行於整個西歐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唯理主義以笛卡爾(1596-1650)為代表,他主張一切以合乎情理為原則,主張拋棄傳統偏見,反對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反對盲目信仰宗教權威和經院哲學,把理性看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認為感性材料會欺騙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世界。這種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在古典主義中起了指導作用。因此,古典主義也可稱為文學上的唯理主義。

文學特徵

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布瓦洛的《詩藝》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雖然《詩藝》中的理論已為前人所提出,作者並沒有提出系統的古典主義理論,但古典主義的許多原則性的意見在《詩藝》中獲得集中的闡述。法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理論,是後世評論家分析古典主義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後經過歸納、概括而成。一般認為古典主義文學有下列各種特徵: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並且用明確的方式加以表現。

2、心中要有不變的原則,因為在一切變幻無常的現象後面,存在著一種永恆不變的原則,一種關於“美”的絕對概念。作家的使命在於儘可能表達這種絕對概念。古典主義不著重抒寫個人的思想情緒,而著重於寫一般性的類型。

3、古典主義號召“摹仿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指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主觀選擇的現象;古典主義描述的對象主要是人性。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然”。至於物質世界,古典主義作家幾乎是視而不見的。

4、古典主義要求“逼真”,但並不要求寫真實,因為真實的事物有時並不使人賞心悅目;與此同時,古典主義要求“得體”,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必須使大家看起來都順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義認為文學的任務在於道德說教,在於勸善。

6、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大作家,把他們的作品奉為圭臬

7、各種文學作品的體裁要有嚴格的界限與規律,例如悲劇喜劇不可混同(反對寫悲喜劇),悲劇必須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義要求簡潔、洗鍊、明朗、精確的文風,反對煩瑣、枝蔓、含糊、晦澀。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和當時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有密切關係;它是受這種政權的保護、鼓勵與培植的,是為這種政權服務的。路易十四用優厚的年俸供奉當時的著名作家,對待他們象對待貴族世家一樣,優禮備至。

文學作品

在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中,戲劇方面最有成就,出現了三大戲劇家;悲劇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劇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偽君子》。《慳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紀最有成就的喜劇家,但並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義者。

德國古典文學德國古典文學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這個悲劇在法國戲劇史上奠定了古典主義悲劇規範的基礎。中心內容是講個人感情與理性的衝突,理性戰勝了感情,保衛國家的職責與家庭封建義務的衝突,最後是封建的家庭義務,服從於更崇高的保衛祖國的義務,因而主角羅德里克率兵禦敵,獲"熙德"(即將軍之意,有頭等首領的含義)的稱號。高乃依共寫了三十多個劇本,大部分是悲劇,也有少量的喜劇。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馬格》,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家歐里庇得斯的兩部悲劇《安德洛瑪刻》和《特洛亞婦女》,體現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的原則,按"三一律"表達,集中簡練,世稱它是最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拉辛共寫了十一部悲劇,一部喜劇,擅長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顯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古典主義文藝理論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詩藝》一書,被普希金稱為古典主義的《可蘭經》。這一文藝理論著作,繼承並綜合了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詩學》的觀點,完整地提出了符合當時時代要求的古典主義理論,原文用詩歌形式衰達。此外,寓言詩人拉·芳登(1621--1695),著有《寓言詩》十二卷,也頗有影響。

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和觀眾限於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國君與封建貴族,“城市”是指資產階級上層。據文獻資料統計,上述兩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時期,總共不過 3,000多人,其中關心文學藝術的人當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與觀眾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然而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今天,古典主義仍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正宗,這個傳統概念,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 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傾向。

藝術風格

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從17世紀至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的一種文化思潮和美術傾向。它發端於17世紀的法國,先後有三種不同的藝術傾向。一是主要是對古希臘、羅馬古典作品藝術風格的懷舊與模仿之風,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恆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義。從狹義上講,有把18實際末至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時期興起的這種懷舊風格的回哈作為第二傾向,以達維特為代表的宣揚革命和鬥爭精神的古典主義,或成為新古典主義。三是以安格爾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範風格的學院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它的美學原則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範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歷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義繪畫以此精神為內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莊重單純的形式,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技術和柔妙的明暗色調,並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練和概括,追求一種宏大的構圖方式和莊重的的風格、氣魄。

古典樂派

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指十八世紀下半葉之十九世紀初,形成於維也納的一種樂派,亦稱“維也納古典樂派”。以海頓(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貝多芬(1770-1827)為代表。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了近代鳴奏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紀的專業音樂創作。一古典以前時期:

1、如巴洛克音樂,代表人物有巴哈、韓德爾;

2、羅可可音樂,代表人物有如庫泊蘭、拉穆等大師們的典範作品。

二古典以後時期:

1、浪漫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舒曼、舒伯特、蕭邦

2、民族樂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格里格、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波隆貝斯庫、西貝里烏斯、巴托克等大師們的典範作品。

3、維也納古典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大師們的典範作品在內。

新一代作曲家

為適應此種需要,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樂曲有更為邏輯清晰的形式,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適應這一時代形勢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從此興起,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和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這就是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之間互有影響。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他們也都致力於主題的展開以及利用調性的配置來給抽象的形式注入細緻微妙的表情
雖然三人都寫過歌劇,但是真正在歌劇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確實沒有稱得上“古典主義”的歌劇風格存在。主要是這些大作曲家的器樂曲給了當時以及整個十九世紀以巨大影響。除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顯得較為艱深外,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開始的音樂從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爾的作品仍僅限於在中部德國及英國流傳,而海頓的作品不僅在他受僱的貴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維也納、巴黎、倫敦都能聽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遊全歐,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貝多芬的作品從1805年後也是在歐洲到處都能聽到。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鏇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鋼琴的前身(Fortepiano)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特色

法國古典主義的散文創作也較有特色。布萊茲·帕斯卡爾(1623—1662)的《致外省人書簡》(1656—1657)為受壓制的讓森教派辯護。《思想錄》(1670年發表)闡述了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克萊芙王妃》(1678)被看作歐洲第一部較有成就的心理小說。讓·德·拉布呂耶爾(1645—1696)的《品性論》(1688—1694)以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等等,描繪了17世紀下半葉的社會風俗,尤以宮廷貴族和暴發戶的人物肖像最為出色。弗朗索瓦·德·費納龍(1651—1715)的《忒勒馬科斯歷險記》(1699)主要取材於《奧德修紀》第四章,從中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和治國主張。

成就

英國的古典主義文學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它模仿法國古典主義的痕跡明顯,獨創性不夠。約翰·德萊頓(1631—1700)是古典主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論戲劇體詩》(1668)等闡述了古典主義法則。《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1681)諷刺輝格黨人陰謀擁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為王位繼承人,寫得詼諧生動。他寫過不少“英雄劇”,描寫貴婦人和騎士的愛情糾葛,歌頌過時的理想,美化宮廷生活。威徹利(1642—1716)寫過一些具有古典主義特徵的喜劇。亞歷山大·蒲伯(1688—1744)的創作使英國古典主義達到高潮。《批評短論》(1711)宣傳布瓦洛的理論,提出“優美趣味”說。《奪發記》(1712,1714)描寫兩個天主教家庭的爭吵,諷刺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致阿巴思諾特醫生書》(1735)抨擊為所欲為,道德敗壞,卻逍遙法外的身居高位者。他的作品意象豐富,語言精練,有的名句如“錯誤人皆有,寬恕最可貴”成為英語諺語。

範例

此外,德國的約翰·克里斯多福·高特舍特(1700—1766)的《批判詩學試論》(1730)推崇理性,倡導“三一律”,對德國民族語言的規範和劇壇的整頓起過作用。他的理論有助於啟蒙精神的發揚。俄國在18世紀才接受了古典主義的文學觀念,主要是取其“歌頌賢明的君主”這一思想,為彼得一世的改革服務。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蘇馬羅科夫(1717—1777)的《霍烈夫》(1747)、《西納夫和特魯沃爾》(1750)等悲劇宣揚感情服從理智,權益服從義務的思想,形式上嚴守“三一律”,促成了俄羅斯劇院的誕生。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1711—1765)的突出作用是完成語言的建設工作,《俄文語法》(1755,1757)、《論俄文宗教書籍的裨益》(1757)根據古典主義的原則,把文學體裁分為高、中、低三種,規定每種文體所允許使用的辭彙,為語言的規範化奠定了基礎。《伊莉莎白女皇登基頌》(1748)充滿高昂的愛國激情,讚頌英雄業績,為他的詩律主張提供了範例。

影響

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和觀眾限於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國君與封建貴族,“城市”是指資產階級上層。據文獻資料統計,上述兩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時期,總共不過3,000多人,其中關心文學藝術的人當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與觀眾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然而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今天,古典主義仍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正宗,這個傳統概念,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的傾向。

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