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族

閃電族

閃電族又稱快閃族,是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透過網際網路相約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集合,然後一起做出一些無意義的動作,例如拍手掌、叫口號等。閃電族是於2003年最先在紐約出現,後來擴展至歐洲、亞洲等。

出現過程

閃電族閃電族

閃電族是於2003年最先在紐約出現,後來擴展至歐洲、亞洲等。

閃電族最早起源於2003年5月美國紐約的曼哈頓。當時一個名叫比爾的組織者召集了500餘人,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條機械恐龍,5分鐘後眾人突然迅速離去,閃電族因此而聞名。

閃電族是都市時尚文化中的一種,是現代人在忙碌之餘和世界開的一個善意的玩笑。他們當中的多數人表示,如果活動設計合理,自己將會主動參加。當然,也有些人因為擔心造成誤會,而採取保守的態度。

如今,閃電活動已風靡全球,羅馬、東京、香港、台灣等地,都可以見到閃電族的身影,以及他們類似於行為藝術的表演或娛樂。而成都、杭州等地都有人玩過。

閃電律例

閃電族閃電族
1.所有閃電言行,必須遵守當地法規和注意安全;

2.閃電指令,必須“時間、地點、言行”三明確;

3.閃電內容,要簡單易記、任何人士均可實施;

4.閃電的標準時間,要約定先進入某一網站或打電話到“117”報時台核准時間,做到分秒不差。

“FlashMob閃電族”,他們一般擁有高學歷和有固定職業,只是平常接觸電腦的機會多,並願意去嘗試一些新的行為,當然前提是不準損害社會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閃電,Flash,做完了即閃,從網路的虛擬世界走入了現實社會後,就要快些閃回到虛擬世界去,絕不相認。如果你問其他閃電友:“我們一起去泡吧……好嗎?”那可是違反了閃電族的“天條”了。

典型事例

閃電族閃電族
2003年8月,有人發起全港首個閃電行動,在指定日期時間到旺角一間電氣店問店員有沒有遊戲機售賣(該店不賣遊戲機),然後集體拍手叫好後各自離開。但到了行動當天,玩閃電的人只有發起者,一名十來歲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麥當勞,集體舉起紙巾並跳芭蕾舞,行動持續了一分鐘,之後四散離開。該行動被稱為全港首個成功的閃電行動。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動有,在尖沙咀鐘樓外喊“我愛香港”、在某超級市場集體拍西瓜等。

義大利:假裝買書:羅馬是歐洲首個出現閃電族的地方。今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鐘內蜂擁至一家圖書館,向館員查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書,時間一到,他們一同拍手15秒後迅速散去。

加拿大:扮青蛙跳:8月初多倫多首度出現“閃電族”活動。當晚6時半,數十名本地閃電族在央街與艾靈頓道交界處一商場外聚集,聽取道首領現場指示後,數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場內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內跳來跳去。

德國:張傘跳高:柏林的閃電族則於今年7月30日首現,策劃的男子在街頭拿彩色雨傘,號令在場75人隨意跳高、鼓掌或伸展雙臂、轉圈。8月1日傍晚6時過1分,德國柏林鬧市區街頭突然有40多個人一起使出手機,大喊“是啊是啊”,然後開始鼓掌。

英國:家具店聚會:8月7日晚,由一名40歲的倫敦人號召的英國“閃電族”在倫敦購物區出現,約200人首先按所屬星座分類,到不同酒吧聚集,細閱叮囑他們“別讓旁人看到”的指示:“你要在18:30到達”13分鐘後,閃電族到一間家具店,依批示用手機致電朋友和稱讚店內家具。正當該店經理心頭大喜時,民眾迅速在他面前散去。

在日本曾有閃客約定穿上黑色西裝或套裝,白襯衣,打黑色領帶,戴黑色墨鏡,在同一時刻出現在某廣場上,然後一起拿起手機邊走動邊做打電話狀。當上百號人按約定出現時,周圍的人們都驚呆了:仿佛突然進入了“黑客帝國”一樣。正當人們還在愕然時,突然哨子一響,“黑客”們迅速從四面八方撤離現場,10來秒鐘的工夫就無影無蹤了。

閃電族閃電族
某天觀前街玄妙觀廣場上突然聚集了百餘名身穿橙色上衣,頭戴火焰型面具的年輕人,他們在廣場上逗留了一會後相互擊掌,然後迅速向四面散開,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這是首次出現在蘇州街頭的“閃電行動”。

在觀前街出現的“閃客”,主要為追逐時尚、尋求新奇的年輕人,他們通過簡訊聯繫,在蘇州移動的支持下進行了此次“閃電”活動。他們將自己分為文化、體育、遊戲、影音、創業、旅遊6個“部落”,在各自“部落首領”的帶領下列隊、擊掌、散開。教育學院的一年級女生辰辰是其中一員,她說,“這是表達青春激情的一種方式,很好玩”。但是更多的旁觀者對此卻有些莫名所以,不知道他們在乾什麼。

在北京西單中友百貨門前,12名自稱“閃電族”青年男女突然手持玫瑰單腿跪地向一名女孩求婚,路人紛紛側目。

“你願意嫁給我嗎?”一個青年男子手持玫瑰突然從路人中擠出單膝跪地向一名年輕女孩大聲求婚。隨後,人群中又閃出數個年輕人手持玫瑰向該女孩求婚。

閃電族閃電族
不到一分鐘,跪在女孩面前求婚的年輕人已經達到12人,其中竟然有3名女子。“你是用XX聊天軟體的人嗎,我只願意嫁給這樣的人。”女孩大聲問道。半跪在地上的男女們競相聲稱自己是,並和女孩一起大喊該軟體名字。隨後,這些年輕人迅速消失在驚訝的圍觀人群中。

據了解,此前,這些青年男女曾經演練過一次,有4名男參與者見人多沒敢上前。“求婚”只能重新進行。

“都是通過手機召集。”組織者之一閆先生稱已為這次“求婚”準備了至少一周時間。閆先生稱他經常使用手機軟體與同是25歲上下陌生年輕人聊天,在手機上有近300個聯繫人。一個多月後,有人問其能否像國外一樣組織一次“閃電”活動。“約地點和行動方案,做完就散夥。”“閃電”信息發布後立刻有50多個年輕人回響。隨著時間臨近,閆先生髮現有不少人開始動搖,其中女性只肯做旁觀者。“人多唱歌,人少就求婚。”組織者準備了兩套方案,一種是大家突然出現後合唱一首歌曲迅速散去,另一種就是被實施的“求婚”方案。

閆先生表示“閃電”只是年輕人調劑心情方式,不影響他人生活。他說國外能聚齊100人就是大活動,中國也應有“閃電族”。

“挺有意思的。”路過的王小姐雖然沒看懂眼前發生的一切,還是很喜歡這種方式,她說都市裡年輕人活得很累,需要有釋放的機會。但更多的旁觀者卻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在乾什麼。年紀較大的受訪者則表示對“閃電族”無法理解。一名婦女在突然出現的“求婚劇”面前摟緊了自己的孩子。她稱很難猜透現在年輕人心裡都想些什麼,這樣的行動沒有任何意義。

閃電族閃電族
2007年11月11日,50名網友聚集在武昌新世界大門口,突然一聲號令,大家集中起來大喊“閃電”,隨後各自從不同的方向離開。短短几秒鐘,原來嘈雜的大門口頓時安靜下來,當路人回頭看向他們的方向時,一群人卻瞬間散開。這就是江城閃電族的第一次活動,效果很轟動。 

“閃電行動”是新近在國際流行開的一種嬉皮行為。許多利用網路聯繫的人,約定一個指定的地點和時間同時做一個指定的不犯法卻很引人注意的動作,然後趕快走人。又譯“聰明暴民(SmartMobs)”、“暴民(Mobs)”、“閃電暴走族(flashmobs)”等。開“閃電”先河的是美國一名文化工作者,他認為自己是純為搞笑,他形容參加者都是“莫名其妙的一夥”。

12月初,30名“閃電族”聚集在一家肯德基店。大家選派出兩名代表,走上前大聲問服務員:“請問有便當嗎?”服務員當時一愣,回答“沒有!”兩人朝外面的人群眨了個眼睛,外面的人開始大喊:“喔,那我們就去麥當勞了!”說完,30人一起閃了,留下顧客和工作人員目瞪口呆。

閃電族中,年齡層次也同樣集中在十幾到二十幾歲之間。中南一家醫院的護士李小姐也是江城閃電族成員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感覺很平淡,總是不自覺在內心呼喚一種激情和被人注視,所以加入了這種外人眼裡很荒唐的團體。“不過感覺很刺激很好玩,下次有活動還要參加。”

目前,江城的“閃電族”也發展到了100多人,大家會不定期舉辦各類搞怪活動。

現象剖析

閃電族閃電族
對於“閃電”活動,有專家認為,採用這樣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較強烈的“冒險心理”,敢於嘗試,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是希望被別人注意的。現代社會雖然通訊發達,但人們之間的內心關注卻在減少,“閃電族”的出現,從表面上看,是通過一種有時甚至是“無厘頭”的遊戲在公眾面前表現自我,跟社會開一個玩笑,實際上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在一個群體中宣洩青春的各種情緒,滿足一種心理需要。但這種行為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損及他人,同時要注意安全。

在現代社會人們內心的交流減少背景下,“閃電族”的出現,可以從三個角度看待。首先,從表面看是通過“無厘頭”的遊戲在公眾面前表現自我;第二,就是尋求一種刺激;第三,現代社會年輕人會常感覺到“無價值感,無意義感”,在日本被稱作“無氣力”,即沒有生機地活著。年輕人精力充沛,但很多時候無處消耗,閃電運動提供了平台,宣洩青春情緒,於是風行起來。人生下來就有展現自我的意識,嬰兒的大哭也是一種需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圍人的“回應”。閃電族強烈地希望通過刺激,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進而“影響周圍人”,吸引他們的注意。如果他們能“回歸”社會,做一些既是個人興趣愛好又對社會公益事業有好處的事情,比如塗鴉、街舞等和街頭表演結合,也就更能被年輕人和大眾接受了。

閃電族其性質是:突破渴望,超越自己,閃電式聚會。對此,有專家認為,現代社會雖然通訊發達,但人們之間的內心關注卻在減少,“閃電族”的出現,從表面上看,是通過一種有時甚至是“無厘頭”的遊戲在公眾面前表現自我、張揚自我,跟社會開一個玩笑,實際上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在一個群體中宣洩青春的各種情緒,滿足一種心理需要。但這種行為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損及他人,同時要注意安全。

年輕人“力比多”充沛,但很多時候無處消耗,閃電運動提供了平台,宣洩青春情緒,於是風行起來。

閃電族所做的大喊大叫等被視作莫名其妙的動作或者沒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人生下來就有展現自我的意識,嬰兒的大哭也是一種需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圍人的“回應”。閃電族強烈地希望通過刺激,張揚自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進而“影響周圍人”,吸引他們的注意。

採用這樣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較強烈的“冒險心理”,敢於嘗試,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攻擊他人的閃電族是因為安全感不足。同時,閃電族心理也是一種逃避現實壓力的選擇,他們在尋找刺激的過程中,從破壞性的行為中尋求滿足自己本能上的快感。起初可能是從無意識的傷害到別人,如果當事人做出受到性侵害類似的尖叫、害怕、手足無措等反應,則會使實施者得到鼓勵,進而使其有意識地傷害他人以獲得快感。

通過一次"閃電"行動,他們的因尋求意義,即自我而產生和鬱積的焦慮得到了暫時的釋放,在強大的現實和社會面前的軟弱和無力的感覺得到了暫時的紓解,可當通過"閃電"建立起來的"虛幻自我"頭上的光環黯談下來時,他們隱隱感覺到了這個"自我"背後的虛無正張著那可怕的大嘴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因為"閃電"的背後一無所有,它並不指向任何意義,於是,或許這正是另一次"閃電"行動或者與此相類似的行動開始的時候了罷。

現象隱憂

閃電族閃電族
美國有一個名為“閃電族”的神秘組織,他們曾聚集近500名人,到紐約市時代廣場玩具反斗城去朝拜一條機械恐龍,但5分鐘後眾人以極速離去,全過程不到10分鐘!世界各地如日本、巴西、德國、新加坡等地紛紛出現各式各樣的離奇活動,比如500人齊聚超級市場拍打西瓜、300人一齊脫掉鞋子丟掉……難道是新一輪“恐怖攻擊”?

近年來零星出現關於“快閃一族”的報導。人們對所謂快閃(flashmob)這個新名詞的解釋是:一群通過網際網路手機聯繫、但現實生活中互不相識的人,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聚集,一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無聊”動作,然後迅速分散的舉動。

正被都市青年所津津樂道的“快閃”活動(flashmob),其歷史其實很短,它起源於2005年5月美國紐約曼哈頓,然後迅速地席捲了全球,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個例有:6月,紐約一家玩具連鎖店突然湧進三四百人,團團圍住一隻機械恐龍,大聲呼喊膜拜;7月24日,200多人聚集在紐約公園內學鳥叫;8月8日,荷蘭阿姆斯特丹,400人模仿“狗仔隊”衝著離開超市的顧客瘋狂拍照;8月13日,600人在英國曼切斯特某購票中心拿起扇子大力舞動;8月中旬,300人湧進羅馬圖書館,向管理員詢問些根本不存在的書名,然後大聲鼓掌歡呼……以上“快閃行動”持續時間多半在5分鐘左右,在圍觀民眾瞠目結舌、警察未能有所反應之前,“閃電族”一鬨而散。快閃行動頻頻發生,因此被媒體戲稱為“新一輪都市‘恐怖’襲擊”。

這股風潮很快影響到港台地區。8月22日晚上9時許,數十名外籍人士突然湧入香港銅鑼灣一家快餐店,一同高舉衛生紙大跳芭蕾舞,並發出輕快的呼叫聲,約一分鐘後即停止行動並火速四散,令在場的職員及顧客均措愕不已,並驚動警方到場了解情況,但無人被捕。

8月27日下午,閃電族首度在台灣現身,快閃成員下午2時許在台中廣三百貨前,集體面向廣三廣場,大喊三聲“火星來了”!然後迅速解散。這次活動據說是“台灣快閃暴走族”網站所發起。台灣目前在網路上大約有5個“閃電族”相關網站,其中以成立於82005年8月17日的“台灣快閃暴走族”最大,成員有396人,參加成員有學生、社會人士,據稱大家一致的目標是要“將快閃的理念推廣全台”。

閃電族閃電族
在台灣,閃電族活動頻繁。9月7日下午3時58分,是快閃族集合時間,這次他們行動,是進入便利商店將科學面泡來吃,唱完一首歌曲之後隨即閃人。不過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卻不見任何快閃一族,倒是台灣南部的警方相當緊張,在店外來回巡邏,引起路人議論紛紛。由於媒體的強烈關注,快閃族們的行動屢屢以失敗告終,但這並不妨礙阻止一輪輪的快閃行動火爆起來。

詹森《現代科學故事》一書稱,閃客的聚集,類似螞蟻帝國的形成。蟻群中沒有任何領袖設定動作行為,它們被群邏輯所控制,依靠嗅覺尋求食物補給的最短途徑。在不少快閃論壇上,閃客們作出了這樣的聲明:“我們不接受違法建議,我們不妨礙社會和他人,我們只想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做做無聊而且愚蠢的事!”在閃客眼裡,和陌生人共同分享某件事務,集體宣洩某種情緒,這就是快閃最大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公共場合進行快閃行動是否合乎中國法律允許呢?根據中國《遊行示威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可以對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一)未依照本法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的;(二)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目的、方式、標語、口號、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不聽制止的”,以及《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此可見,儘管閃客們的速度足夠快,但如果因閃的內容“不好玩”而被捕,很有可能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快閃好玩,但也未必人人喜歡,據報導,曾被無端捲入“奇襲哈佛大學書店快閃運動”的Kent,提起快閃活動,無法掩飾自己的憎惡:“那也許是我所見過最怪異的事件,”他說,“要是我再碰到那幫壞小子,我非踢他們屁股不可!”在快閃老巢紐約,一部分和Kent一樣厭惡快閃的人,也開始團結起來,致力於反快閃行動。他們通過各種通信工具散布大量快閃活動的假訊息,試圖用“烽火戲諸侯”的老把戲沖淡閃客們的遊戲激情。在全世界範圍內,一個由閃客組成的螞蟻帝國好戲正在上演。

當今社會的新族類

你知道“洞穴族”、“飛魚族”、“草莓族”是指哪一類人嗎?這可不是某個民族的簡稱,是一個對當下社會,對某一類人的別稱。本任務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身邊的新族吧。

新族人類

新新人類,為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台灣流行語,最早的起源為1980年代末期。此類人群有“新潮”、“年輕”、“不同於舊時代的人們”的特徵。他們生活在物質及文化豐富的新時代,追求一切可觸及的新生事物,喜歡刺激與冒險,倡導新生活,新文化,新運動等。
HI族
99族
孤族
蠶繭族
趕巧族
炒車族
早退族
BT族
炒號族
草族
跪族
漂族
愛餓族
被迫族
無趣族
飆車族
標題族
暴走族
幫幫族
備胎族
背包族
奔奔族
不婚族
畢婚族
背車族
車床族
草莓族
友團族
車縫族
彩虹族
春困族
炒鳥族
抄號族
晨鳥族
簡訊族
考碗族
恐婚族
溜溜族
走穴族
流浪族
樂單族
賴班族
隱貸族
手娛族
藥盒族
典當族
代課族
蛋殼族
電腦族
洞穴族
電波族
代排族
代購族
定格族
飛人族
放氣族
飛魚族
飛特族
粉粉族
粉領族
國貨族
過勞族
哈哈族
號哭族
火腿族
合吃族
候鳥族
海蒂族
哈租族
哈韓族
喊山族
紅唇族
哈比族
倦鳥族
摳摳族
熱婚族
遊藝族
炒錢族
外食族
夜泳族
友團族
阿魯族
布波族
阿Q族
蛋殼族
海豚族
囤暖族
傍傍族
團拜族
曬愛族
挪窩一族
倚靠族
月光族
隱婚族
養卡族
御宅族
太陽族
跳蚤族
淘券族
討薪族
微量族
無性族
蝸居族
石人族
試藥族
曬黑族
燒包族
試考族
試吃族
伸手族
上班族
曬卡族
曬一族
剎那族
閃婚族
食利族
食泥族
試客族
急嫁族
摳門族
扣扣族
低碳族
懼上族
黑飛族
湊假族
拼居族
揭蓋族
海啃族
厭師族
蠶繭族
替課族
慳錢族
淘港族
短婚族
求生族
團居族
避年族
學租族
星光族
蝦米族
鹹魚族
藥丸族
坐班族
追風族
轉存族
裝窮族
蟄居族
追星族
智旅族
折客族
準婚族
職客族
宅內族
晚睡族
威客族
婚活族
捏捏族
陪拼族
學租族
準老族
走班族
透明族
脫光族
淘寶族
夾心族
簡易族
急婚族
酷摳族
回巢族
爬鋪族
管道族
花草族
擺婚族
密碼族
路憂族
辣奢族
周光族
淘婚族
庫索族
鼠族
穿青族
211蟻族
捧車族
陪拼族
龐克族
拼位族
窮忙族
潛水族
日光族
試衣族
刷刷族
閃電族
哇喔族
草莓族
慢活族
裝嫩族
洋漂族
賴校族
熬熬族
奶瓶族
年清族
泡泡族
榴槤族
樂和族
裸婚族
懶婚族
樂活族
獵婚族
麻豆族
蘑菇族
秒殺族
掏空族
歌特族
車震族
張三族
偽婚族
宅內族
快閃族
隱身族
叮飯族
蹭蹭族
恐假族
囤囤族
購硬族
海囤族
掏空族
鐵丁族
SOHO族
BOBO族
WINK族
YOYO族
NONO族
LATTE族
啃椅族
恐歸族
啃嫩族
啃小族
樂定族
零薪族
賣折族
漂一族
拼折族
棄檔族
搶票族
騎游族
悄婚族
時彩族
速配族
掃街族
拖粉族
臥學族
圍脖族
蝸牛族
虛客族
宅生族
做種族
剛需族
陪吃族
裝忙族
隱居族
戒駕族
研漂族
找罵族
曬密族
向日葵族
黃昏就業族
裸體上班族
下水道一族
月老族
跳早族
鐘擺族
4050族
99一族
yes族
紫E族
FUN族
地下族
裸光一族
淘券一族
網咖一族
螢火蟲族
胡蘿蔔族
新丁克族
90後帖族
90後潮男族
捷運娛樂族
網路理車族
網路廬舍族
文化創造族
帶客插隊族
網路曬衣族
奧運搶婚族
隱性就業族
網路曬衣族
馬扎排號族
白領擺攤族
白領練攤族
敗犬女一族
超市試吃族
國際自由族
上班帶飯族
無線蹭網族
打烊購物族
超市收票族
職場幽怨族
二手名牌族
文化啃老族
長三角通勤族
信用卡啃老族
職場動物族
課桌徵婚族
月光退休族
夕陽隱婚族
周末失蹤族
職場閃離族
都市種養族
未富先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