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信用卡啃老族,是指自己用信用卡瘋狂消費,待銀行催要還款時,他們卻把催款單寄給父母,讓父母給他們還款。這種讓父母還信用卡透支消費的群體在網路上稱為信用卡啃老族。這樣的群體大學生中占了好大的比例,因此引發社會擔心和網路議論。有人提出大學生要學會控制欲望,讓大學生學會理財是關鍵。
背景
隨著銀行業務的增多,辦理信用卡可以異地存取款不收費,很多人選擇了辦理信用卡業務。再加上每年必須刷卡三次否則需要繳納年費這樣的規定,一定讓很多大學生信用卡的持有者有過信用卡透支的經歷。信用卡給大學生帶來不少方便,但是它的透支功能也讓一些大學生花錢失去了節制。通過信用卡消費大都會在每月計畫消費的基礎上超支,主要消費集中在購買電腦、化妝品、服裝及交往應酬等方面。一些學生最後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錢還賬。部分大學生在辦理信用卡時並沒有真正理解信用卡所體現的消費理念,而僅僅看中了其透支消費的功能。
信用卡刷卡消費這種形式已經逐漸被許多年輕人所接受並成為一種消費時尚。眾所周知,信用卡的主要功用就是透支,主張超前消費,這無疑給人們的日常消費帶來了許多方便與樂趣。
產生
信用卡刷卡消費成為一種消費時尚。超前消費,透支消費,但是一旦到了還款期限,問題便出現了。平時瘋狂刷卡的年輕人此刻就會被高額的透支款項逼得走投無路,最終,他們將目光轉向了自己的父母,由此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群體:信用卡“啃老族”。
對於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透支了信用卡,靠個人能力償還是非常吃力的,於是在辦理過程中,就有人在“對賬單接收人”一欄直接填上自己父母的名字。於是“卡奴”由沒有任何收入的學生變成了父母,信用卡“啃老族”應運而生。
現狀
在北京,大學生中出現的“信用卡啃老族”已成為一個不小的群體。在某高校的一個班級,20%的學生讓父母為自己還過透支款項。
由於個別大學生過度透支消費,監管部門已提示各銀行注意控制發卡風險。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透露,前幾年信用卡的不良率在1%左右,近兩三年不良率升至2%到3%,而大學生信用卡的不良率在4%左右。一些銀行已停止向大學生髮卡,在招商銀行的網站上就看到,國內首張雙幣學生信用卡——招商銀行Young卡的申請業務已暫停;此外,中信銀行也自今年2月9日起停發大學生卡“I卡”。
擔憂
“希望銀行別再給孩子發信用卡了,孩子亂花錢,卻要父母還債,我們實在承受不起。”希望銀行能採取措施限制“信用卡啃老族”。
學校不間斷地會有一些銀行來專門替學生提供信用卡辦理的服務,基本上只要是在校的大學生,就都能夠辦理自己的信用卡,所以很多學生只要見了有辦卡服務,便不假思索地會去辦理信用卡。大學生辦理信用卡其實非常簡單,不需要存款憑證和擔保人,只要填寫一張申請表並出示身份證和學生證複印件就可以了。自己和身邊的幾位同學也都是看中了信用卡的諸多優點而辦理了屬於自己的信用卡,有的還不止一張。至於用信用卡消費,父母每月給自己1000元生活費,有時候看好了一套衣服、想買一雙鞋,這些錢就不夠了,得藉助信用卡,雖然買東西時挺瀟灑,可還起欠款來頭就疼了。
群體
近年出現的“信用卡啃老族”,除了沒有穩定工作的人之外,還包括沒掙錢的大學生。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持有自己的信用卡,有的還不止擁有一張信用卡。
學校不間斷地會請一些銀行來專門替學生提供信用卡辦理的服務,基本上只要是在校的大學生,就都能夠辦理自己的信用卡,所以很多學生只要見了有辦卡服務,便不假思索地會去辦理信用卡。信用卡其實是一種虛擬貨幣,刷卡消費時唯一能夠直觀地看到的也就只是卡內的一串金額數字而已。
大部分大學生在辦理信用卡時並沒有真正理解信用卡所體現的消費理念,而僅僅看中了其透支消費的功能。在刷卡過程中,很難讓大學生對具體的金錢有個明確的概念,這樣很容易讓人形成一種不良的消費習慣。
評論
出門在外上學,所有的學費、生活費都是父母給,就算有個別同學有兼職的工作,那相對於自己全部的花銷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出門在外,花錢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都要讓自己花的錢有個度,要學會控制自己花錢的欲望。身邊同學的家庭大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的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本身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父母每月給我們的生活費往往都是經過細心計算,必定會有剩餘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在外不要委屈了自己,希望他們在吃飽穿暖的同時不要過得比同學差,所以只要略微節儉我們都會省出一部分零用錢。
現在社會的誘惑太多,而大學生的理財理念又很欠缺,大部分是第一次脫離父母,消費比較隨意,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感覺花完了可以跟父母再要。不要說我們還是在上學階段,父母對我們的供養是理所應當的,請站在一個新的角度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成年,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不能在生活上時時處處與別人攀比,我們並沒有什麼理由和資格來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信用卡消費的初衷並不是為了養成我們大手大腳、揮霍浪費的習慣,也不是為了給父母家庭帶了更多的負擔。我們應該首先從自我做起,樹立自己正確的消費觀,在生活上精打細算,注重節約。
相關銀行人士表示,超前消費並不代表盲目消費。大學生刷卡消費意識很強,但是一旦透支消費,便會涉及到個人的信用問題,信用卡的信用記錄對大學生日後進入社會的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大學生在信用卡消費的時候需要仔細考慮自身的消費能力,切不可盲目消費。
影響
多家銀行停發大學生卡
這兩家銀行的客服人員均表示,以前也有家長要求註銷子女信用卡,但因持卡人都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註銷得本人辦理;不過,中信銀行的客服表示,家長可提供與持卡人的關係證明,銀行專職人員將與家長溝通。
限制“啃老族”辦卡尚無高招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很容易使自制能力較差的人不懂得量入為出,形成沒有節制、過度依賴父母的不良生活習慣。作為個人,要懂得以“啃老”為恥;作為銀行應從制度上嚴格把關,避免向“啃老族”發卡。
信用卡“啃老”需正視信用問題
大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由於辦卡的時候又沒有對申請資格進行嚴格的限制,導致大學生在還款能力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一旦面臨還款壓力,很多學生都不得不向朋友或者家人借錢支付賬單。
提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表示,年輕人很容易在消費主義、超前消費的浪潮中被慣壞,整個媒體輿論應引導年輕人艱苦奮鬥,在尚無獨立能力時不宜超前消費。大多數學生還不具備經濟能力,有關方面也應該完善學生申請信用卡的資格,提高大學生信用卡辦理門檻。銀行在學生辦卡時也應更多地強調信用的問題,而不是以純盈利為目的一味宣傳透支的方便。信用卡本沒有錯,但利用信用卡成為“啃老族”就是大學生們的悲哀了。
大學生要學會控制欲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的需求滿足可以分為即刻滿足和延遲性滿足兩種。在年輕人群中,即刻滿足常常占優勢地位,在購物消費上,往往是看好了什麼就要立刻買到手,缺乏前後的思量,因此刷卡消費、透支購物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中國的孩子在小時候沒有這種超前消費觀念的培養,在上大學之前往往都是在父母的監管下支配著自己的金錢,因此在上了大學,能獨立支配刷卡消費的時候更容易喪失自控能力,加上年輕人本身就容易行為衝動,才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卡奴”和信用卡“啃老族”。因此大學生們要用好信用卡,首先要學會控制欲望,什麼該買,什麼不該買,考慮清楚了再理性的消費。
讓大學生學會理財是關鍵
對於信用卡“啃老族”現象,從事經濟管理學研究的付老師表示,信用卡可以增加大學生的可支配資金,為他們提供備用應急資金,但同時也破壞了大學生的節約意識。大學生刷卡消費意識很強,但是一旦透支消費,便會涉及到個人的信用問題,信用卡的信用記錄對大學生日後進入社會的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大學生在信用卡消費的時候需要仔細考慮自身的消費能力,切不可盲目消費。她認為,大學生因卡負債不能單純歸因於信用卡制度,也並非銀行的錯誤,主要是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理財指導。只有銀行、學校和家長三方合作,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理財與消費觀念,這才是治本之策。
銀行有關專家指出,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小孩子不能成為“小財迷”,“小大人”,對金錢的支配只有在孩子長大了才可以獨立進行。培養中國兒童的理財觀在十幾年前就有經濟學家提出來,但沒有得到重視。現在出現信用卡“啃老族”現象就是因為缺少這樣一門必修課而造成的後果。培養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和理財觀念,應該引起社會和家長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