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2009年12月22日《廣州日報》報導,全球四分之一奢侈品是中國人購買,其中60%奢侈品是在國外購買;未來5年,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將會達到146億美元,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首位。7萬多元的一款鉑金包,訂了一年還買不到;一位VIP客戶,年初至今已刷掉700多萬元……在歐美消費者還捂緊錢包時,中國的高檔消費已出現井噴。
“未富先奢”的中國坐在世界奢侈品消費需求排名第二的交椅上難免有些“忐忑”。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大國地位與當下國民富裕程度不對等,處於失衡狀態。
群體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富有的消費者,一類是年輕的白領“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員最為典型。中國大陸的奢侈品消費者目前已占總人口的13%,約1.6億人,大部分是年齡在25~50歲之間的白領人士、私企老闆、社會名流。其中有1000萬~1300萬人是活躍的奢侈品購買者,他們選購的產品主要包括手錶、箱包、化妝品、時裝以及珠寶等個人飾品。
在公司,用香奈兒的香水、登喜路的包都很普通,如果是有級別的人,穿成千上萬元一件的衣服更普通。像寶姿那樣的衣服,對我們來說已經不算名牌了。如果你穿得太普通,會讓人感覺怪怪的。
案例
在北京某知名市場調研公司工作的薛小姐,2011年春節期間用積攢了半年的積蓄去香港“血拚”了一把。她的採購清單主要包括名牌手提包、香水、鞋子等,其中一款近兩萬元的Chanel手提包,就花去她兩個多月的工資。
薛小姐每月收入約8000元,動輒上萬元的包對她而言是筆不小的開銷。她無奈地說,身邊的朋友都有名牌包,自己如果沒有,總覺得缺點什麼。“買這么貴的包確實有些糾結,畢竟自己不是有錢人。平時背著它去擠捷運,自己都覺得是假貨。”她略帶自嘲地說。工作不久,積蓄有限,卻又熱衷於昂貴的奢侈品,薛小姐對待奢侈品的糾結心態絕非個例。
建議
北京積水潭醫院的外科醫生朱瑾曾在瑞士生活過一年。她用“量力而為”來評價國外消費者對待奢侈品的態度。在來瑞士之前,朱瑾以為在世界鐘錶之都日內瓦,滿大街的人戴的一定都是名表。“來了之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在工作所在的醫院裡,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不戴手錶,主任醫師級別的大夫戴的僅僅是塊浪琴。” 、“歐洲人面對奢侈品比較坦然,不會為了攀比而去掏腰包。”朱瑾說。
“對奢侈品的過度消費、透支消費,以及畸形消費觀念下出現的"月光族""負翁族"現象屢見不鮮。”朱明俠認為,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追求高品質生活無可厚非,“但是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富、崇尚享樂主義,而是要倡導理性消費、適度消費。”
“未富先奢”,“差錢”的年輕人熱衷買奢侈品,其實是一種悲哀、一種畸形消費。事實上,許多奢侈品消費者是在炫耀性消費心理作用下,透支錢包來滿足虛榮心。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留日博士顧寧表示:在國際奢侈品消費市場,日本現在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二,但中國的人均GDP為3000多美元,日本則有40000多美元。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而中國的一些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如果年輕群體不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一味追求奢侈品,將會對自己、家庭甚至是社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象徵身份的奢侈品也許會成為年輕人奮鬥的動力,但不想踏實工作,貪圖虛名超前消費,勢必負債累累;而不斷向父母索取無疑會加重整個家庭的負擔。
面對奢侈消費品,年輕人在掏腰包時還是要量力而行。
畸形消費觀念
星光族:星光族指將每月賺的錢一星期就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謂洗光吃光,身體健康。星光族一般都是年輕一代,他們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同,喜歡追逐新潮,扮靚買靚衫,只要吃得開心,穿得漂亮,根本不在乎錢財。卡奴:一個人使用大量的現金卡、信用卡,但負擔不出繳款金額或是以卡養卡、以債養帳等方式永遠都是一身債,一直在還利息錢。就變成信用卡、現金卡的奴隸,就可稱為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