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
文化“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比如名著改編,像《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改過一遍又一遍,但對名著詮釋的深度和準確性卻不盡如人意;現代名著、武俠小說之類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於但凡有點知名度的作品都面臨被不斷改編的命運。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紛爭四起,從炎黃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雲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故里;甚至還發展到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歷朝歷代名人都引發過一輪又一輪的爭搶。
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爭。觀音菩薩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和新疆昌吉相爭不下,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的宜興,山東濟寧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縣)爭相為“梁祝” 申報世界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婁煩為爭孫悟空故里決定建占地七千畝的“大聖故里風景區”。更有甚者,《金瓶梅》中的西門慶也引來山東陽穀、臨清和安徽黃山舉起西門慶故里招牌,這個文學名著中虛構的大淫賊竟然也華麗轉身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地紛紛興建或高調準備興建所謂“唐宋古城”、“中華文化標誌城”之類,“造城”似乎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文化啃老的背後
在“復古熱”的背後,既沒強調重溫歷史、面向未來,也不著眼於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賴傳統,在古人麾下討生活的可憐,厚古薄今,對當下文化的極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業利益驅動、政績衝動下的資源經濟博弈。無論是對歷史遺存的過度開發,還是一窩蜂式的名著改編,都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無端戕害和嚴重浪費;盲目投資建設各種拙劣假古董的行為,也是文化的無知和謀利的躁動;而無聊炒作西門慶等負面文化,更是一種淺薄荒唐的鬧劇。在這裡,歷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風雅或獵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這種挾持古人、扭曲傳統的狹隘行徑,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義的泥淖。
反思
優秀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創造,是中華民族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她代表著民族的過去,記錄著曾經的輝煌,但決不能成為子孫後代坐吃山空的資本。珍視傳統,絕不意味著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中國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十三億人勵精圖治開創歷史的創舉,需要大量與之相匹配的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文化創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給後世留下諸多光耀世界的遺產,那就是當代文化的失職。
那些靠稀釋或顛覆經典製造出來的二手貨,那些亦步亦趨鸚鵡學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無創意和底蘊的偽景觀,不僅不能成為文化發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為“文化啃老者”創造力貧乏的註腳。啃老注定沒出息!只有拿出過硬的文化實績,才能避免成為那個到處炫耀自己祖先也曾發達過的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