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備胎,顧名思義就是備用輪胎,它的作用在於能讓正胎髮生意外時把旅途繼續下去。在大學生聚集的人人網論壇上,不少大學生把自己稱為“愛情備胎”,“後備甜心”等,更有的同學對“感情中的備胎”的解釋為後備情人,排行第二的愛人,來定義自己現在的情感生活。備胎這一併不新鮮的社會現象,也已經蔓延到了大學校園。
研究
“有備無患”是備胎族們對備胎作用的界定。正胎一直不出意外的話,也許備胎從來不會被啟用,但是有它在,這一路才分外放心。面對現在開始流行的備胎行為,大學生的態度如下:
在人人網上對來自全國各地的92名大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其中34.8%的學生對備胎行為表示認可,表示反對和無所謂的分別占33.7%和20.7%,還有10.9%的學生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覺得很新鮮。
在92名受訪學生中,有21人曾有過或正在經歷與備胎有關的情感,占總數的22.8%。濟南大學的王盧躍在接受採訪時稱:“現在80%的備胎都知道自己是備胎,然後心甘情願掛人家的車屁股後等著自己哪天能轉正。”
“有了備胎,會讓人變得不負責任,因為即便失去一個,自己還有退路。”青海師大的蔣毅認為,找備胎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總怕別人對自己不負責,卻從沒想過自己要對別人負責。總怕自己寂寞、受傷害,卻又去傷害別人。這類人不僅對於感情如此,在生活中也經常埋怨社會的不完美,而不想著自己該怎樣努力。
備胎也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信用危機,在多變、多元、快餐式的文化中,人們往往追求自己理想的時候,卻失去了安全感。總想找一個備胎,為今後破釜沉舟之後還有一個歸宿,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對對方的不信任開始的。機械中有冗餘布置來處理機器失效,表面看只是想安全,其實是再丟失信任後的表現。
浙江大學的putin24認為:“備胎族是對現實文化背景的一種正反饋,改變的環境作用於人,人的心理結構也跟隨著社會的環境進化過程中,研究如何產生這樣的不安全因素,研究備胎族產生的原因,我們大概可以更好的引導年輕人。”社會評價
在內蒙古上學的王學斌覺得,現在這代年輕人的愛情觀和以前不一樣了。“有備胎其實說不上誰對誰錯,初戀的時候誰會找備胎呀?都是受過了傷,再次戀愛時出於對自己的保護,才這么做的。現在的社會讓我們感到很沒有安全感,什麼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深信不疑?”他感嘆道。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陳欣甚至表示,如果大學畢業後談了四五年的戀愛突然分手,年紀大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現實逼人,如果到時候男未婚女未嫁,就相互把備胎“轉正”了。不過她也承認,備胎的存在是很無奈的,如果能一輩子在一棵樹上吊死,而且那棵樹也不倒的話,當然是最好的。
面對這些評論,有過被備胎經歷的胡忠明認為,最怕的就是被傷害後,對愛情抱無所謂的態度,結果碰到下一個特別愛你的人,會傷害到他。“其實維護一個備胎,遠比集中精力經營一份感情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況且對於你的備胎,他又會心甘情願地充當替補隊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