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每年的畢業季,畢業生們有的選擇讀研,有的選擇就業,有的繼續備戰明年考研……但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願離開學校,繼續“賴”在學校或學校旁邊,這些人統稱“賴校族”,每年畢業時,都有學生加入這一行列。賴校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起薪低已是人所共知,而大城市中房價高也是有目共睹。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確實承擔著不小的經濟壓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才將大學當作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家”,因為他們對這裡充滿感情。然而,這個“家”也只能住一天算一天。他們一直“賴”在學校的理由是:“學校里生活成本低,不用交房租,不用交上網費,食堂的飯菜也便宜。還可以上操場打籃球、去圖書館看書。”
類型
“富家子弟”型阿哲是上海某知名大學的05級畢業生,由於父親經建設築生意,所以生活條件優越。一頭長髮的他是個超級“搖滾”樂迷,吉他技藝十分了得,在校期間,他和幾個朋友組建了一支樂隊。大四那年,他既沒有考研也沒有找工作,他照常帶著樂隊出入於各種演出場所。目前,阿哲在學校租了一個床鋪,依然做著他的音樂夢:“我不想離開校園,家人也沒反對我。我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校園。我愛校園,因為我愛音樂。”
“亡羊補牢”型
阿力是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大學五年級”學生,按照常規,他在去年就應該畢業離校。然而,在對自己大學四年的“學業荒廢”進行反思後,立志“亡羊補牢”的他向學校提出“緩期一年畢業”——這是校規所允許的。在這一年的時間裡,他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出入於學校圖書館和自習室。目前,他已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在大學第五年學到的專業知識比前四年的總和還多,我為自己作出這個決定感到慶幸。”
考研“屢敗屢考”型
北京中關村的房東根本不必擔心房子租不出去,因為,名校雲集的中關村聚集著一大群有志考名校研究生的外地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考了3年甚至7年,可屢考屢敗、又屢敗屢考。他們除了睡覺,整天都呆在校園裡:聽課、自習和吃飯。不少大學老師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已經連續聽了那些老師許多年的課。
“身在曹營心在漢”型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裡,滑板是一項很流行的運動。在無風無雪的夜晚,北京某高校的校園裡都會有一群穿著“哈韓”服裝的年輕人在興奮地玩滑板。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最近幾年的畢業生,都已經參加了工作。他們畢業後通過校園網路租到了校內的空床位,白天上班,晚上回學校吃飯、玩滑板、睡覺,他們說:“這種年輕的感覺只有在校園裡才會有”,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社會問題
貪圖的是高校生活舒適
學校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用交房租,不用交上網費。學校食堂的飯菜品種豐富,比外面便宜很多。網路資源可以共享,經常在校園BBS上灌水,還可以在學校伺服器下載電影。運動設施齊全,生活配套也很豐富。“賴校”人數呈上升趨勢
高校有關負責人也表明,原則上,學校不允許畢業生藉口留校,“賴校”不僅僅影響學校正常運作,同時也影響到學生自己個人的前途發展。學校已採取“強制措施”禁止“賴校”,但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每年“賴校”人數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粵東汕頭、梅州、揭陽等地多所高校中,“賴校族”人數超180人,其中多數住在校內宿舍。
“賴校族”易變為“啃老族”
梅州某高校一位心理專家認為,賴校生由於對學校產生依賴,對社會有恐懼感,寧願留在熟悉的學校。很容易由“賴校族”轉變為“啃老族”,畢業後還花著父母的錢,繼續躲在學校里過著一種非正常畢業生的學校生活,逃避責任,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相比已經進入社會的畢業生而言,賴校生往往更缺乏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把握機遇的能力。
社會觀點
“賴校族”,從表面看似乎是個人私事,卻不能不引起重視。網路上的討論也是意見不一。有人認為“賴校”是不成熟的表現,是在逃避責任,“就算是他們以後離開了學校,也是經不起挫折的。”許多人也指出家長對此也有責任,網友“大山”:“關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做父母的過分寵愛孩子,就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妨礙他們將來獨自走向社會。有子女畢業之後當‘賴校族’的,家長無論主動支持還是被動接受,都應當要明白一個道理,不‘斷奶’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提到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有網友認為:“一所高校僅教給學生專業知識,而從不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不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這樣的教育豈是成功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校園‘賴校族’的出現,正是對‘短腿’教育的一種報復。”在指責聲中,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曲線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應急反應,網友“愛生活”表示,“賴校”既節省開支,又充分利用可用資源,其背後顯然含有社會、經濟因素,不能全怪畢業生。
“賴校族”這種逃避社會責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作為“人生中轉站”,在與現實社會的銜接上還存在著障礙。因此,學校除了增加心理輔導等教育內容之外,更應該注意加強與現實社會的聯繫,以彌補隔閡、縮短距離。這樣才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學校過渡到現實社會,而不至於因為畢業日期的臨近才猛然發覺困難的存在,進而手足無措地“賴”在校園內不願離開。
專家建議
面對“賴校族”這一現象,南昌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王衛明認為,依賴大學主要是依賴大學資源,這種現象值得鼓勵,但要適度,高校的文化資源尤其值得依賴。至於物質資源,絕大多數畢業生終究還是要走出高校在社會立足,要儘早從學校“斷奶”。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的劉淑萍老師從事學生心理諮詢工作已有7年,她很早就開始關注“賴校族”這個群體。“無論是留校考研還是選擇逃避社會,都要分析自己的現狀,做好人生規劃,明確目標是關鍵。”劉老師說,“賴校族”要么堅定考研信念,為理想奮力一搏,要么勇敢走進社會參與競爭,即使有過失敗一兩次也沒關係,不走出去試一試,是“賴”不到機會的,“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敢於出擊,即使摔倒也要摔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