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他們拒絕長大,即使已長大成人,在職場上打滾,依然對動畫卡通依依不捨。
在這個“沒大沒小”的時代,他們有的已是社會中堅力量,也有人擔憂這樣的“族群”是否能真正擔當起社會重任。 舉手投足間還像個大孩子,穿有蝴蝶結、泡泡袖的娃娃裙,喜歡綁帶的平跟鞋,中意中國娃娃的卡通包。借著給女兒買玩具的名義,給自己也買了不少可愛好玩的東西。家裡的梳妝檯、沙發上擺滿了各式HELLO KITTY、多啦A夢等玩具。工作之餘,他們還是某論壇動漫版塊的版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天、幻想。
表現
HelloKitty床單、大嘴猴睡衣、多啦A夢玩偶……被這些玩意兒點綴的房間不一定屬於兒童;包上掛著“迷糊娃娃”,排隊等待時拿著漫畫書或拿著MP4看動畫,這些人也未必是放學的孩子……他們被叫做“蛋殼族”:即使已長大成人,在職場上打滾,依然對動畫卡通依依不捨。
在西方社會,成年人保有天真心態的現象一直都存在,但並非主流。而在東亞以及中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20~40歲的一代青年中,這種成年人兒童化的潮流正愈演愈烈,痴迷於卡通和遊戲,言行舉止兒童化、逃避承擔傳統觀念要求的各項責任是他們最突出的表現。
意義
香港一位時尚人士曾經指出,成人孩童化其實含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從積極面來說,就是成年人永遠保持好奇心、童心不泯、反對權威。現在的很多行業也正需要其工作者保持這種狀態,如開模型店、玩具店、做動漫或遊戲創意人等等。反面意義卻含有嘲諷的意味,即是成年人越來越長不大、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扛不起責任、總想將受保護的青春期無限延長。其實任何風潮的出現總有其一定的社會背景。首先,社會發展至今,“蛋殼”在中國有了其存在的條件。被稱為“蛋殼”的這群人很多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和老一輩相比,他們的經歷要順利簡單得多,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期,他們在社會責任感上自然比上一代淡薄得多,城市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使得一部分年輕人不僅自己經濟豐裕,還能享受父輩辛苦打下的物質基礎,自然也就有了推遲青春期的資本及條件。他們在家裡受到過多的關注和呵護,一旦進入社會,發現面對的困難和挫折遠遠超出個人想像時,自然也就產生了逃避的心理。
其次,目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包括商業上的競爭都鼓勵年輕化,從來沒有過一個年代讓年輕人可以像如今一樣擁有如此大的財富和資源,包括時尚、創新、非理性消費……各種代表向上的符號都圍繞在他們周圍。這樣,許多還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的所謂成年人,都迫不及待地“扮嫩”,這樣的趨勢成為潮流後,“蛋殼”自然就成為一種社會潛意識。
再次,“蛋殼”的蔓延趨勢和社會傳播媒介的發展也有關係。美國肥皂劇《老友記》就可以被視作一群拒絕長大的成人的代表宣言。這些生活在現代公寓裡的帥哥美女們似乎永遠都在青春期,成長和發展與他們無關。他們不急於成功,不急於上班,也不急於自我批評。在如今的信息環境下,成人化的兒童和兒童化的成人共享著同質化的電視廣告和電視劇里比真實美好得多的虛幻人生,於是,在娛樂世界裡,智力開始單一化,成人和兒童的概念同時都在萎縮。於是童年的消逝就伴隨著青春期的無休止蔓延一同成為文化的產物,並且反過來再影響所謂的文化走向。
專家意見
假如時光倒流,放在十年前的社會環境中,“蛋殼”肯定會被視為一種心理病:不願意長大,抗拒投入成人及其代表的生活世界。以前,成年人的生活世界都是不容懷疑的,年輕人愈早擺脫幼稚,就愈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不願意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依照社會規定的“時間表”成長的人,全都會被視為欠缺成熟,甚至被視為病態。但今天,世界變了。一方面,職業生涯早已不再穩定。一個人必須從一開始便要接受常變、多軌發展的現實。另一方面,既有的家庭發展周期及人生歷程也同樣變得缺乏穩定性和吸引力。“因此,在新的社會環境裡,變幻才是永恆。”專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蛋殼”作為一種超越傳統價值的新人生觀在現代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