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靺鞨諸部族)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遊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政區名。清順治十年(1653)置寧古塔昂邦章京(意為軍事長官)﹐初治海林(今黑龍江海林)﹐後移寧古塔(今寧安)。康熙元年(1662)改漢稱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二年始建吉林烏拉城﹐移駐副都統一人﹐領吉林烏拉﹑五常堡﹑打牲烏拉﹑伊通等旗署﹐鎮守和管理旗人事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市)。康熙二十二年(1683)更名為鎮守吉林等處將軍﹐負責吉林等地軍政事務。康熙三十一年於松花江與嫩江匯流伯都訥(今扶餘)地方﹐設伯都訥副都統﹐管轄伯都訥﹑長春等處八旗事務。雍正三年松花江中游阿勒楚喀(今阿城)置副都統﹐管理拉林河﹑穆稜河﹑螞蟻河等流域八旗事務﹔雍正五年在牡丹江注入松花江匯口之三姓城(今依蘭)置三姓副都統﹐管轄黑龍江下游﹐包括庫頁島及沿海諸島八旗及各少數民族等五十六姓。光緒七年(1881)於圖們江下游以北琿春地方設琿春副都統﹐管轄和鎮守圖們江以北邊境地區。以上副都統六員﹐通稱“吉林六城”副都統﹐由吉林將軍統轄。吉林將軍轄境迭經變化﹐初北至外興安嶺兩千餘里﹐東北至廟街四千四百餘里﹐東至海三千餘里﹐西北至貝加爾湖以東廣大地區。康熙二十二年後﹐析外興安嶺以南﹑亨滾河上游哈達烏拉河﹐黑龍江左岸畢占河及東流松花江以西廣大地區與黑龍江將軍。鹹豐十年(1860)前﹐吉林將軍轄境以吉林烏拉為中心﹐東至海三千餘里﹐西至威遠堡門五百九十五里開原縣界﹐南至長白山一千三百里朝鮮界﹐北至拉哈福阿色庫六百餘里內蒙古界﹐東北包括烏第河以南黑龍江下游廣大地區。此後﹐根據中俄《北京條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大片領土為沙俄侵占。其界自烏蘇里江口流至松阿察河﹐越興凱湖﹐西至白棱河口﹐又逾大綏芬河﹐南至瑚布圖河口﹐又南而西至圖們江口。以東屬俄。吉林將軍除直轄六城副都統外﹐還統轄吉林等五城協領﹑伊通等二佐領﹑赫爾蘇等四邊門以及二十二驛站﹑二十七邊台﹑一百零六處卡倫﹐並且管理水師營﹑鳥槍營和官莊等。
吉林向稱“滿洲故國”﹐長期為封禁重地﹐故設行政區劃較晚。雍正四年在吉林初置永吉州﹐隸奉天府。乾隆十二年設吉林直隸廳﹐隸吉林將軍。此為清代吉林第一個民政機構﹐治吉林城。嘉慶五年(1800)置長春廳。光緒四年(1878)設立墾務局﹐放荒招墾﹐於是漢族人口驟增。光緒八年後陸續置府﹑廳﹑州﹑縣。
光緒三十三年裁吉林將軍﹐置巡撫﹐建行省﹐盡撤副都統﹐於是府廳州縣大量增設﹐民政和行政機構區劃一。至宣統三年(1911)吉林省境內共有西南﹑西北﹑東南﹑東北四路道﹐吉林等十一府以及一直隸廳﹑四散廳﹑三州﹑十八縣。省會治吉林城。轄境﹐西以伊通州﹑長春府與奉天府接界﹔南以鴨綠江﹑圖們江與朝鮮為界﹔東以自烏蘇里江口流至松阿察河﹐逾興凱湖西至白棱河口﹐又逾大綏芬河而南至瑚布圖河口﹐又南而西至圖們江口內三十里“土”字碑﹐與俄國東海濱省為界﹔西北以松花江與黑龍江省為界。清代吉林重要城鎮有吉林﹑長春﹑寧古塔﹑三姓﹑新城﹑阿勒楚喀等﹐其中吉林﹑寧古塔﹑三姓﹑新城屬清著名“邊外七鎮”﹐為驛路和水運交通中心。光緒二十九年東清和南滿支線鐵路建成後﹐原濱江(哈爾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處於東清鐵路和松花江交叉點﹐迅速成為東北北部水陸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長春亦得到迅速發展。三十二年﹐依中日滿洲善後附約將吉林﹑長春﹑哈爾濱﹑寧古塔﹑琿春﹑三姓闢為商埠。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定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範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
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瀋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繫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繫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行政區劃
唐屬渤海地。遼屬兩道,金分兩路。元屬遼陽行中書省。明置建州為女真地。清1673年在此建城,名吉林烏拉(意為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
公元1644年,清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設18個省,因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故為滿族獨占的禁區,不設行省,而設盛京(後改為奉天)、吉林(滿語為沿江之意)、黑龍江三個轄區。當時吉林的區域為,東到日本海,南到圖們江、鴨綠江,北臨鄂霍次克海,西接黑龍江、哲里木盟。光緒年間,逐步增設吉林府、長春府、五常廳、雙城廳、伊通州,1907年(光緒33年)廢將制,改行省、設吉林巡撫,統管吉林全境。
中華民國成立後,沿襲了清朝的行政區劃。全省分4道、37縣。政權體制亦幾經變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東北被肢解為19省,吉林省僅轄1市、1旗、17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吉林省人民政府建立,轄1個專區,20個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1個專區、22個縣和1個工業區。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乾安縣並設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同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遷至長春市。1969年,將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全省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2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17個縣、3個自治縣。(2007年)
長春市 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朝陽區。
朝陽區南關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德惠市九台市榆樹市農安縣
吉林市 轄4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船營區。
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豐滿區蛟河市樺甸市舒蘭市磐石市永吉縣
四平市 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鐵西區。
鐵西區鐵東區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
遼源市 轄2個市轄區、2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龍山區。
龍山區西安區東豐縣東遼縣
通化市 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東昌區。
東昌區二道江區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縣輝南縣柳河縣
白山市 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八道江區。
八道江區江源區臨江市撫松縣靖宇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松原市 轄1個市轄區、3個縣、1個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寧江區沿江路。
寧江區長嶺縣乾安縣扶餘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白城市 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洮北區。
洮北區洮南市大安市鎮賚縣通榆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轄6個縣級市、2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延吉市。
延吉市圖們市敦化市琿春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地理
吉林省位於松遼平原中部,北連黑龍江省,南接遼寧省,西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東南有圖們江、鴨綠江為界 河與朝鮮半島相隔。
松花江是黑龍江的主要支流,發源自長白山天池西北,是省內最大的河流。其流域為東北平原腹地,沃野千里。上游水力資源豐富,可供發電;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農業區。松花江帶來的沖積土形成松遼平原,自該省中部延伸向西部,與黑龍江的松嫩平原和遼寧的遼河平原相接。
長白山脈在省境東南部連綿起伏,一直延伸至朝鮮半島北部。主峰白頭山海拔二千七百多米,是中國東北部最高山峰。白頭山四周有眾多火山遺址,長白山天池(火山堰塞湖)便是遺址之一。長白山脈的熔岩高原為茂林覆蓋,植被範圍從海拔六百多米伸展至一千八百多米,是中國植被較好的林區之一。長白山氣候濕潤,全年降雨量達一千多毫米,其中以山上的降雨量較多,較山下多一倍;山上的溶雪期則比山下遲兩個月。山區的冬季長達七個月。吉林省因位於北緯四十一度以北,嚴冬來得早。降雪期由十月至翌年四月,長達七個月。在吉林出現的樹掛(即霧凇),也始於十月至翌年三月,不過樹掛以“數九寒天”(即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時最壯觀。 省會長春為全省的交通樞紐,以鐵路幹線為主,貫通全省各地。京哈線(北京至哈爾濱,途經長春)縱貫南北;長白線(長春至白城,遠至內蒙古阿爾山)和長圖線(長春至圖們市,銜接牡圖線至牡丹江)橫貫東西;此外,尚有瀋吉線(瀋陽至吉林)、吉舒和拉濱線(吉林至哈爾濱)、平齊線(四平至齊齊哈爾)、四梅線(四平到梅河口)、梅集線(梅河口至集安)、渾灣線(通化至白河)等。航空線由長春和吉林市通航全國各大城市。省內的公路網也非常完善。內河航運遇以松花江為主要航道。地質:省境地質構造大致以北緯43°(和龍—輝南—梅河口一線)為界。線南屬中朝準地台,前震旦紀變質岩系廣泛出露,線北屬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古生代前,南部地台區有大栗子式鐵礦生成。上部古生代有煤形成。華力西運動使東部吉林地槽發生強烈褶皺,並有花崗岩廣泛侵入,生成多種金屬(金、鐵、銅、鉛、鋅等)礦。三疊紀末形成的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塹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侏羅紀、下白堊紀以陸相碎屑岩為主的含煤建造。燕山運動時東部長白山地褶皺與岩漿活動都很強烈,產生多種金屬(銅、鉛、鋅、銀、金、鉻、銻、鎳、鉬等)礦。西部松遼平原則發生強烈拗陷,沉積深厚的堆積與內陸湖相白堊系,在扶餘、大安等地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燕山運動為現代地貌基本輪廓奠定了構造基礎。老第三紀時,燕山期形成的山地經長期剝蝕已準平原化,但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作用盛行。其中夾有煤層(琿春、舒蘭、伊通等地)與油頁岩(樺甸等地)。喜馬拉雅運動主要表現為撓曲斷裂活動,繼承華夏向構造,山地沿斷裂繼續隆起,平原則繼續下沉進行堆積,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積物,其上覆有無層理的黃土狀粘土層。
地貌:省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可分為兩大部分。
東部山地 屬新華夏系隆起帶,構造與山文走向均為北北東—南南西和北東—南西向。新生代火山活動次數多,延續時間長,分布廣泛。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玄武岩噴發規模最大,覆蓋在山區夷平面上,形成廣大熔岩台地,方山與孤丘等熔岩地貌尤為顯著。第四紀火山活動以中心式噴發為主,火山錐增多。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即為休眠火山,在16與18世紀還有噴發。白雲峰海拔2691米,為東北最高峰。東部山地普遍存在2~3級夷平面和發育多級河流階地,第四紀以來地殼仍在間歇上升中。在地貌上,平行的山脈、丘陵和寬廣山間盆、谷地相間分布。大致位於張廣才嶺—威虎嶺—龍崗山脈聯線以東,海拔一般800米以上,長白山脈綿亘於東南部邊境,是長白熔岩高原與中山區,山間有延吉、渾江和敦化等盆地。張廣才嶺—威虎嶺—龍崗山脈至大黑山之間為吉東低山丘陵區,包括龍崗山、吉林哈達嶺、大黑山等,海拔一般300~600米,由於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侵蝕,地表呈低山寬谷狀,山形渾圓,有輝發河、蛟河、吉林等盆、谷地。
西部平原 位於大黑山以西,屬新華夏系沉降帶,地勢低平。海拔一般120~250米,包括東部山前台地、松遼分水嶺和遼平原等地(見東北平原)。哈大鐵路線兩側為海拔約200米,寬窄不一的洪積台地,是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地帶。東遼河、松花江及其支流伊通河、飲馬河流經其間,受到不同程度切割,呈微波起伏狀。
松遼分水嶺以北,東部山前台地以西,松花江下游與嫩江下游及其支流洮兒河流域,為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拔一般120~200米,相對高度5~10米。
松遼分水嶺以南,東遼河及西遼河谷地有寬廣的沖積平原。並有沙丘分布。雙遼附近為一典型風沙區,是西遼河流域風沙地形東延部分。
氣候:省境東南部山地氣候冷濕,西北部平原接近蒙古高原,氣候乾暖。全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晴冷溫差大,冬季漫長乾寒。1月均溫一般-20~-14℃,7月大部在20~23℃,日均溫10℃以上活動積溫2400~3000℃。 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降水分布自東向西遞減:長白山地東南側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西部平原的台地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平原部分年降水量多在400~500毫米,氣候乾旱。
河流:吉林省的河流分屬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其中以松花江水系最重要。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發源於白頭山天池,向北流至兩江口以下稱二道江,與頭道江會合,向西北流至扶餘縣匯合嫩江後稱松花江。流域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2/5,水量與水力資源豐富,建有一批大、中型水電站,並提供大量工、農業用水。松花江自吉林市以下可通航,是省內經濟價值最大的河流。松花江在省境的主要支流有輝發河、飲馬河、伊通河、呼蘭河、拉林河等,其中輝發河流經省境東南
部,流域內夏雨集中,對松花湖水量及放流量均有影響。東遼河為遼河東源,流經省境南部。鴨綠江、圖們江分別向西南、東北分流,為中、朝界河,其共同特點是坡降大,水量多。松花湖位於省境中部,為松花江上的人工湖;白頭山天池在省境東南中、朝邊境上,系火山口湖,湖水深,湖面海拔高,湖水由北部缺口闥門流出,成為松花江水系二道白河之源。此外,省境西北部有許多平原湖沼。
土壤:大黑山以西哈大鐵路兩側一帶的洪積台地為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地帶,主要土類是黑土,肥力甚高,已開發為糧食生產基地;在排水狀況較差、地下水位較淺的沖積平原與階地上,則分布有暗色草甸土、草甸沼澤土和沼澤土。從台地向西延伸,即為松遼分水嶺,在長春、公主嶺至長嶺、通榆一帶,主要為草甸草原黑鈣土、草甸土分布區。松遼分水嶺以北的松嫩平原上草甸植被廣泛分布,在黑鈣土形成中常伴有顯著的草甸化過程,使土壤表層既有豐富腐殖質,又形成多量的銹斑和鐵質結核,形成草甸黑鈣土。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處,則形成碳酸鹽黑鈣土,低洼地區形成鹽漬化草甸黑鈣土或鹽漬土,大黑山以東的東部山地多分布暗棕色森林土,並零星分布有白漿土、沼澤土和草甸土。長白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甚為明顯。
動植物:省境東部長白山地由於氣候冷濕,適宜森林生長,分布有以紅松、楓樺為主的大面積針闊葉混交林。較重要的針葉樹樹種除紅松外,有魚鱗松、沙松、紅皮臭及色木、黃鳳梨、紫椴、水曲柳、胡桃楸等。原始林經火燒或採伐後,常形成以山楊、白樺為主的次生林。珍貴動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麝等。1960年建立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吉東低山丘陵因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次生落葉闊葉林面積廣大。省境西部平原哈大鐵路兩側一帶的台地,其地帶性植被為森林草原,目前天然植被已極少見,榆樹和山楊較多見。草甸草原植物有敗醬、野火球、貝加爾針茅、孤茅等。松嫩平原的天然植被為羊草草原,除羊草外,以貝加爾針茅和西伯利亞艾菊占優勢,是重要的放牧和割草地。草原動物有草原黃鼠、黑線姬鼠、蒙古兔、蒙古百靈等。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吉林省大部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僅西北鎮賚、白城、洮安、雙遼一隅屬中國西北乾旱區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的科爾沁草原區。前者東部屬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西部屬東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區。
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在省境包括長白山地、吉東低山丘陵亞區。
長白山地 以海拔8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山與高原景觀類型為主,是省境高寒區,氣候冷濕,森林茂密,礦產資源豐富,林副、工礦業發達。
吉東低山丘陵 以海拔500米以下的溫帶次生落葉闊葉林(以櫟林為主的雜木林)低山丘陵景觀類型為主。農業谷地景觀類型面積也相當廣闊,水利條件優越,為本省重要水稻產區。水力資源豐富。為松花江上游梯級開發重點地段,煤、油頁岩、鎳、金等礦藏豐富。
東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區在省境包括東部山前台地和松遼平原中西部兩亞區。
東部山前台地 以森林草原黑土台地平原景觀類型為主。地形微波起伏,土壤肥沃,農耕條件好,是本省和東北的最重要商品糧基地。
松遼平原中西部 是省內地勢最低,降水最少,以草原黑鈣土平原景觀類型為主。草場面積廣闊,農牧業發達,是吉林省牧業基地。
人口與民族
人口共2465.8721萬,每平方公里132人,稍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密度,在東北地區則低於遼寧、高於黑龍江省。近代吉林省人口增長主要是由於農業人口大量移入。凡農業開墾歷史較久,交通方便,自然條件適於農業生產的平原和河谷地區,人口密度都較高,省境中部沿哈大、長濱、吉長和四梅等鐵路沿線人口最密,長春市所屬縣、區每平方公里為315人。 而西北部與東南部則較稀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僅42人。由於歷史上殖民地性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鐵路網的形成,全省原有城鎮數目和城鎮人口均較高。1948年後,由於工礦業發展迅速,城鎮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在全省總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快,現已占全省人口的42.65%,為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大的省份之一。
吉林為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有朝鮮、滿、蒙古、回及錫伯、達斡爾族等35個少數民族, 共有人口183萬。漢族遍布全省,以中部地區最集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工業職工中也以漢族比例最大;朝鮮族70%的人聚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通化地區和吉林市各縣,對水稻生產有豐富經驗,從事工礦業的人數也迅速增加;滿族散居在各地,以吉林、琿春等地較集中,多從事農業生產,生活習慣與漢族無大差別;回族多在城鎮從事食品業、商業或工業生產,一小部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蒙古族多居住在白城地區,集中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兼營農牧業;錫伯族多居住在扶餘、前郭縣,從事農業生產。1948年後,本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建立了各級自治政權,分散在各地的少數民族還成立了民族鄉。2006年人2727.99萬。漢族為主,有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等3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8.1%。朝鮮族主要聚居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吉林、通化和白山市次之;滿族主要分布在吉林市和四平市,通化市和長春市次之;回族主要分布在長春市和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和白城市次之;蒙古族主要聚居於白城市,其中以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為最多。吉林是個多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傳播歷史悠久,分布較廣。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在43個少數民族中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錫伯族為世居民族。全省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81.63萬人,占90.9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46.36萬人,占9.03%。在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延邊、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錫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滿族、回族以長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全省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4個民族自治地方。有34個民族鄉(鎮),其中蒙古族鄉10個,滿族鄉(鎮)10個,朝鮮族鄉(鎮)7個,回族鄉2個,滿族朝鮮族鄉3個,朝鮮族滿族鄉2個。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和占總人口比例,分別位於全國第9位和第11位。
文化程度:
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20萬人,在學研究生2.96萬人,畢業生0.59萬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12萬人,在校生36.22萬人,畢業生6.50萬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18萬人,在校生12.17萬人,畢業生5.40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14萬人,在校生16.42萬人,畢業生4.67萬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16.99萬人,在校生45.16萬人,畢業生10.11萬人。全省國中招生34.60萬人,在校生114.80萬人,畢業生36.86萬人。普通國小招生24.86萬人,在校生174.14萬人,畢業生35.54萬人。特殊教育招生914人,在校生5555人,畢業生613人。幼稚園在園幼兒28.98萬人。
經濟
經1948年以來的建設,全省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機械、化工、森工、造紙、製糖等的工業區,也是重要的林業、糧、豆和畜牧基地。
農業: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大豆重點產區和林業甜菜基地。並有牧業、菸草及山林特產等多種農業經營。全省農業總產值1990年為189.1億元。 在各類用地中,農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21.1%,林業用地占48.6%,牧業用地占8.1%。土地墾殖率以中部各縣最高,一般為50%左右,西部多為30%左右,東部則低於10%。林地面積東部多,西部少,草原草坡面積則西多東少。吉林無霜期較短,冬季氣溫很低,作物越冬困難,故為一年一熟區,除種植水稻連作外,大部地區是旱田一年一熟單作制,並實行大豆與雜糧輪作。
①種植業是省內重要農業部門,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4,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區,以糧豆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的增長較快。糧食作物中,主要有玉米、穀子、高粱、水稻和小麥。1990年玉米產量達1529.6萬噸,居全國首位。玉米商品率遠高于山東,每年有大量玉米銷往國內各地和出口。大豆產量居全國第 2位。以粒大、形圓、色佳和含油率高而著稱,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聲譽。經濟作物中,甜菜和菸葉具有重要意義。
②林業在中國占重要地位, 森林面積約占全國6%,是中國主要林區之一。東部長白山地天然林較多。以成齡林為主,對保持生態平衡、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作用大。中部多天然次生林,西部以人工林為主,“三北”防護林地區已發揮了防護作用。野生名貴藥材有山參、黨參、細辛、貝母、黃芪等,並有園參及其他栽培藥材。採集業和狩獵業亦較發達,並有鹿、貂、柞蠶、蜂、兔的飼養。人參、貂皮、鹿茸為東北“三寶”,現均以人工栽培和飼養為主,產量均占中國第1位。柞蠶放養有發展潛力。
③ 畜牧業在全省農業中也占一定地位。 西部有廣闊的草原,東部山區有林間草地。1990年全省有大牲畜309.07萬頭,牛占一半以上,馬、騾次之。1990年肉豬出欄頭數419.6萬頭。
④省內有適宜養魚水面約27萬公頃,但漁業比重很小,以淡水捕撈為主。
農業區:全省農業生產分布同農業自然條件的東西差異、開發歷史及民族分布等因素密切相關,形成自東而西的4個地帶:
①東部山地林農地帶。國家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位於張廣才嶺—龍崗山脈聯線以東,林業及林副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30%以上。以人參和烤菸生產馳名。還有養鹿、採集、狩獵、種植藥材等。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延吉、琿春、敦化、通化等河谷平原及山間盆地。
②中東部低山丘陵農林地帶。以農為主、農林結合的地區。位於張廣才嶺—龍崗山脈以西、大黑山以東的地區,松花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水利事業發達,是吉林省最重要的商品水稻基地。
③中西部台地平原農業地帶。是全省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糖料、油料基地。指大黑山以西和西部平原農牧地帶之間哈大鐵路兩側的台地平原黑土地區。區內地勢平坦,耕地連片,80%以上的農田適於機械化耕作。主要作物為玉米、大豆、高粱、穀子、小麥和甜菜、向日葵等,畜牧業以養豬為主,牛、羊、兔和家禽生產也較多。
④西部平原農牧地帶。全省最大的商品牛和細毛羊基地及甜菜和葵花籽的重要產區。草原面積廣闊,牧地123萬公頃,占全省牧地55%, 有發展牧業的優越條件。本區也是“三北”防護林的組成部分,發展林業對促進農牧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工業:全省現已初步建立起以機械、化工、森工、造紙、紡織、製糖等重輕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199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552.4億元。 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9%上升到74%。由於對原有工業的改造與擴建及新興工業部門的不斷出現,工業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目前,機械製造已躍居各工業部門之首;化學工業獲較大發展並加強了與石油、採煤等部門的聯繫;造紙工業的發展改變了過去紙漿生產能力大,造紙能力低的不合理狀況,同時促進對木材和蘆葦資源的綜合利用;製糖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甜菜生產;毛紡工業的發展促進了養羊業。
由於工業的增長和結構的變化,改變了吉林在東北地區及全國的經濟地位和經濟聯繫。汽車、鐵路客車、鐵合金、 電石、木材、 機製紙及紙板、黃金、拖拉機、石油、糖等產量,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
工業部門以重工業為主。機械、化學、電力、冶金等部門約占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輕工業則以食品、紡織、造紙等為主。工業分布以中部交通發達地區,特別是長春、吉林兩市最為集中,共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白城和延邊地區則較薄弱。
①機械製造工業。原為省內工業薄弱部門之一,1949年的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5%,1956年以後,由於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以及鐵路客車、農機等廠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極端落後的面貌,成為吉林省產值最高的工業部門。此外,較重要的還有四平的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礦山、石油工業專用設備製造以及吉林的工具機、冶金、化學工業專用設備製造等。
②化學工業。原有基礎薄弱,幾無基本化學工業,自1957年中國第1個化學工業基地在吉林建成後,化學工業總產值已躍居全省工業的第2位。 主要產品電石、化肥、染料的產量均居中國重要地位,同時也為發展合成纖維、塑膠、合成橡膠等有機化學工業提供了原料。
③電力工業。水力發電在電力生產結構中占有較大比例。豐滿發電廠為目前東北大型水電站之一。此外有中朝合營的雲峰發電廠。中、小型水電站和火電廠遍布各地,規模最大的火電廠是吉林熱電廠,次為前郭縣長山熱電廠。松花江上游梯級開發的白山(一期工程)和紅石電站已建成,白山電站(一期90萬千瓦)已成為東北地區的最大水電站。
④冶金工業。過去僅有採礦,而無冶煉;採礦業又以有色金屬為主,黑色金屬較少。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以銅、鉬、鉛、鋅、金、鎢、銀等為主,也有多種稀有金屬。樺甸夾皮溝金礦已開採160多年,此外還有二道甸子、琿春金礦,小西南岔金銅礦及汪清天寶山、渾江、集安鉛鋅礦,磐石鎳礦,通化與臨江銅礦等。鋼鐵工業原來僅在通化地區大栗子、七道溝有鞍鋼附屬的鐵礦山。50年代後吉林鐵合金廠和通化鋼廠的先後建成,才使冶煉工業初具規模。 1990年全省鐵合金年產量達27.46萬噸。占中國的11%,居中國之首。通化鋼廠是省內最大鋼鐵產地。
⑤能源工業。省內主要煤田有遼源、通化、舒蘭、蛟河、營城等。20世紀70年代新建成扶餘油田。全省原油產量居中國第8位。
⑥森林工業和造紙工業。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部門。所產木材僅次於黑龍江,占中國第2位;機械紙及紙板產量占中國第10位。規模最大的造紙廠有吉林、石峴、白城和開山屯化纖漿廠。
⑦食品工業。省內重要工業部門,其產值占各工業部門的第2位,以製糖、捲菸、釀酒和糧油加工為主,玉米加工工業大有發展前途。利用人參、鹿茸等名貴藥材生產的煙、糖、酒暢銷國內外。
⑧紡織工業。有化學纖維、棉、毛、麻、絲絹紡織、針織品工業和縫紉業等。
工業分布:工業主要集中在長春市、吉林市。工業產值每年都在100億元以上。其中,長春市是以汽車、鐵路客車等運輸機械工業為主的多種工業中心,機械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其他主要工業部門依次是食品、紡織、建材和電子。吉林市是以化學工業為主體的多種工業結合的城市,其中化工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4以上,是中國著名的“化工城”。其他主要工業部門依次是電力、食品、機械、冶金、造紙、紡織等。四平市過去以製糖、榨油、麵粉等食品工業比較重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機械工業(農機、農具製造等)發展迅速,並新建了化工、建材、紡織等中小型工業。遼源市工業以採煤和日用化工為主,通化市以冶金、食品和建材工業為主。
交通
省境地處東北地區中部,南北交通地位重要。省內東西狹長,經濟差異明顯,也帶來了東西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中部地區自古就是溝通南北的官馬驛道。清設有驛站和驛道,有瀋陽—吉林,吉林—寧安,吉林—扶餘3條幹線和一些支線。鐵路修建以前,松花江水運相當重要,古老城市的形成(吉林、扶餘、農安)均沿河道分布。 但自1903年省內第1條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建成後,逐漸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原有交通系統,長春、四平等城鎮的交通地位日趨重要,並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1943年鐵路已成為交通網的骨幹,水運衰退。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修築了吉舒、煙白、陶榆、長白、長林等5條鐵路。現已形成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與航運相銜接的交通運輸網。1990鐵路營業里程3472.1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鐵路2.02公里,是中國鐵路長度和密度最高省區之一。
①南北鐵路幹線有哈大、拉濱、牡圖、平齊和瀋吉等,其中哈大線為主要幹線,是省內唯一的複線鐵路,設備先進,通過能力最高。其中南運物資以木材、煤炭為主,大部為黑龍江省南運的過境物資,次為糧食、金屬礦石等。北運物資則以建築材料、鋼鐵及其製品、焦炭、機械設備和日用百貨等。陶榆鐵路是哈大線支線,以外運糧食為主。橫貫東西的幹線以長圖線最為重要,從長春向西連線長白線。四梅和梅集鐵路是四平和通化地區間聯繫的重要幹線。
②公路全長2.65萬餘公里,遍布全省,起輔助鐵路、溝通城鄉的作用,長春、吉林是主要的公路運輸中心。
③松花江是省內主要航道。自豐滿水壩修成後,航道分為兩段。松花湖是水運最發達地區,以聯繫吉林、樺甸、蛟河3地為主。 吉林以下至哈達灣經烏拉街、紅旗至五棵樹153公里,是豐滿以下的通航河段,擔負著城鄉間農產品及工業品的交流任務。中朝界河鴨綠江和圖們江是輸送長白山木材的河道。松花江、嫩江的水運主要是輸送木材,煤炭等。4月中旬~11月下旬為通航期。
④民用航空始於1958年,從長春到北京、大連、廣州、上海、哈爾濱、瀋陽、鄭州、武漢、成都、延吉等地均有直達航線。
此外,吉林已開闢對朝鮮的邊境貿易口岸14個,對俄羅斯的長嶺子邊境貿易口岸也已開放。
旅遊資源
吉林省具有豐富、優越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人文景觀獨具特色。
東部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是世人矚目的神奇之地。1983年,鄧小平登上長白山,發出了“不登長白山,終身遺憾!”的讚嘆。長白山天池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天池“怪獸”的傳說,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長白山瀑布從天池一角,如玉帶從天墜下,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之源。近年發現的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於一體,博大雄渾,洪荒無比。冰清玉潔的吉林霧凇,以其“冬天裡的春天”般的詩情畫意,同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長江三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1991年,江澤民主席視察吉林時,吟詩盛讚:“寒江雪柳,玉樹瓊花。”碧波蕩漾的松花湖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兩岸綠樹疊嶂,湖光山影,目不暇接。輝南三角龍灣是古火山噴發口,湖水深邃,景色秀美。中部的長春淨月潭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綠蔭如蓋,潭水清澈,森林浩瀚,其規模堪稱亞洲人工林之最。西部的通榆向海自然保護區,在中國七大濕地中面積最大、生物物種最豐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並載入世界著名濕地名錄。乾安泥林千姿百態,趣味橫生,人稱“狼牙壩”,又因恐怖多怪,被稱作“魔鬼之谷”。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集安高句麗遺蹟聞名海內外,將軍墳雄偉壯觀,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好太王碑堪稱中華民族碑刻藝術的瑰寶。四平葉赫那拉古城建築雕畫精細,匯聚滿族文化特點,是著名的民俗風景區。長春偽滿皇宮是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宮殿,被國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偽滿國務院及“八大部”遺址是偽滿洲國的統治中心,由一組日本宮廷式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農安縣的黃龍府古城,為遼金兩代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縣城內的“遼塔”蜚聲遐邇。
此外,敦化唐代渤海的敖東城、長白唐代的靈光塔、琿春清代的龍虎石刻以及吉林文廟、雙陽吊水壺、磐石官馬溶洞、伊通火山群、集安五女峰、蛟河拉法山、柳河羅通山、四平山門、和龍仙景台、琿春防川等,都是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凡此種種,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遼闊的吉林大地,令海內外旅遊觀光者流連忘返。
1976年3月18日15時2分36秒,天外來客隕石雨降落在吉林市西北郊區和永吉縣。這次隕石雨散落面積達500平方公里,收集到隕石標本138塊,總重量2616公斤。其中最大的1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塊石隕石。吉林隕石雨散落面積之大、重量之巨、數量之多、收集之豐,均為世界罕見。吉林隕石雨標本陳列于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展覽大廳,這也是中國惟一的隕石博物館。
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建設,吉林省旅遊景點已發展到300多處。形成了以長白山生態旅遊區為龍頭,長春淨月潭旅遊區、吉林松花湖旅遊區、吉林北大湖滑雪場以及通榆向海草原濕地旅遊區等輻射全省的旅遊網路體系。旅遊產品結構也從單一的觀光旅遊發展成為生態旅遊、冰雪旅遊、邊境旅遊、史跡旅遊、民俗旅遊、度假旅遊等多元化、多層次、各具特色的新格局。特別是以冰雪、森林、濕地為代表的生態旅遊及邊境異國旅遊已經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自然景觀
長白山天池
吉林霧凇
松花湖
輝南三角龍灣
官馬溶洞
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通榆向海鳥類自然保護區
錦江大峽谷
露水河國際旅遊狩獵場
柳河羅通山風景名勝區
人文景觀
集安 高句麗古蹟
好太王碑
長影世紀城
將 軍 墳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
集安 五女峰森林公園
葉赫那拉古城
農安 黃龍府古城和遼塔
長春文化廣場
長春電影製片廠及 長春電影城
長春動植物園
長春卡倫湖度假村
長春 偽滿八大部
文化遺產
· 葉赫風景名勝區
· 長川一號墓
· 將軍墳
· 丸都山城
· 國內城
· 太王陵
· 好太王碑
自然保護區
吉林白河自然保護區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雁鳴湖自然保護區
大布蘇狼牙壩自然保護區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旅遊指南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分明的吉林給旅行帶來了不同感受和樂趣。
如果喜歡冰雪的話冬天是最好的季節了。晶瑩的冰,潔白的雪,更有綻放在冬季的霧淞。溫度越低,這北方的魅力就愈發濃郁。但也一定要做好防寒準備:羽絨服、圍巾、帽子、棉手套,一個也不能少,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戴上口罩。東北特有的雪地鞋也很實用,而且不貴,三五十塊錢就能買到一雙,既保溫又防滑。如果在雪地上長時間行走或滑雪的話,還要注意臉部的防曬。一般SPF15的防曬霜也就夠了。同時還要注意乾燥的空氣,潤唇膏是必備的,臉部和手部的防凍也很重要。
不考慮冰雪因素秋天則是旅行在吉林的最佳季節。遼闊茂密的森林、連綿起伏的山林,色彩紛呈,落葉繽紛,總能讓人找到驚喜。行走在鄉間,成熟的田地也一改往日的單調重複,在收穫的時候也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和形態。
春季五六月份是這裡春暖花開的時候,這時的綠稚嫩而又鮮亮,森林裡、草地上,充滿春天特有的顏色: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杏花、幽香的紫丁香、白色的梨花……在融融的暖意中洋溢著春的喜悅。建議此時去向海自然保護區等草原地區,草色嫩綠,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象。還有歸來的仙鶴大雁等鳥兒,鳥聲啾啾,撥出大自然最動聽的和弦。
七、八月份,綠意正開的熾烈,幾乎所有景點到了自己最繁榮的時候。
特色餐飲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煮出來白花花的大米飯散發著噴噴香的熱氣。秋收的時候還能吃上又甜又嫩的玉米。
吉林的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
東北人口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不過少吃菜多吃飯也算平衡了:)有些炒菜、煎炸食品幾乎是油泡出來的,味道是很香了,但小心一次不要吃的太多以至於膩的再也不想吃。這裡的一道菜上來通常是滿滿的一大盤子,一個人很難吃得了,如果是MM的話,兩個人都足夠了。燉菜更是一大盆兒上來,好幾個人都夠了。所以在這點菜,一定要注意節約,避免浪費:)
熗拌菜、家常冷盤、醬沾菜,則是典型的吉林農家菜餚,只用新鮮的黃瓜、蘿蔔、涼粉等配上不同的調料,做法簡單,味道卻很新鮮。
吉林的啤酒價格比較便宜。常見的如銀瀑、華丹等都是1.5元(不算酒瓶)。白酒普遍度數都很高(東北人都能喝嘛:))
吉林民族風味的食品也很多,如滿族的八大碗。而朝鮮族冷麵、辣白菜等,喜歡酸辣口味的朋友可要過把癮了。不過最好去那種朝族飯館或專門的冷麵館,才能嘗到比較正宗的冷麵。
購物
吉林市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主要產地之一,在市內河南街上集中了多家這樣的商店。吉林市的東方商吉林百貨大樓都是大型的百貨購物中心,此外,市內還設有專門旅遊購物商店,在這些商店中遊客可以比較低廉的價格買到正宗的人參、鹿茸等吉林特產,還可以買到當地的一些民間藝術品。吉林還盛產野中藥材,多達70餘種,有黨參、黃柏、貝母等。當地著名的土特產品還有:紅景天、林蛙、不老草、靈芝、蕨菜、薇菜、黑木耳等。而當地的手工藝品: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湖奇石、樹皮畫、滿族剪紙、吉林彩繪雕刻葫蘆、黃柏木刻象棋、泥玩具、絹花、吉林手工彩繪木雕等也不妨看看選選,都是很不錯的饋贈親朋的小禮物,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
特色活動
東北大秧歌是我國漢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歷史十分悠久。它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清代吉林建城後,隨著吉林城的繁榮和流民的湧入,歌舞、秧歌活動也隨之在江城流行。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另據專業人士,從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內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經關內流民傳入的,後來又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演變成今天具有地方風格和特點的民間藝術形式。
江城的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樸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裡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踩高蹺的表演藝術性很強,要求演員具有較好的基礎,除在行進中和廣場上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的大場外,還有兩三人為一組表演的小場。小場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蹺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或扮演成活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龍舞”是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較高藝術技巧的舞蹈。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龍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東北,民眾把龍舞歸於秧歌範疇,習慣稱之為“耍龍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用舞龍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耍龍燈的動作很豐富,吉林地區比較流行的有“龍操水”、“龍臥沙”、“小花子”、“掏腰窩”、“金龍盤玉柱”等多種形式。其藝術特點是氣魄宏偉,舞姿生動,變化多端。但無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龍成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重要節慶期間,最受民眾歡迎的民間舞蹈藝術。
流行於吉林地區的“跑旱船”多隨秧歌隊活動,屬秧歌雜耍部分。“旱船”傳統的表演程式一般都是漁翁做解纜繩等模擬動作,漁婦乘船前行,二人輕盪漫舞。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內容。比如,“喜送公糧”、“夫妻趕集”等形式,更為民眾所接納和喜聞樂見。
“獅子舞”是擬獸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它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現在,我們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獅”派,俗稱為“逗獅子”,歸屬秧歌類。舞獅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伴著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更顯得喜慶有餘,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當地旅遊注意事項
冬季請帶足保暖防寒衣物,並備常用藥品。景區嚴禁菸火,森林防火責任重大,嚴禁野外用火,愛護景區一草一木,注意景區環保冬季駕車要帶上防滑鏈條,冰雪路上車速勿快,牢記安全第一。愛好攝影、登山的朋友,請帶好有關器材,注意戶外保暖。
吉林高校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大學
北華大學
吉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長春稅務學院
東北電力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長春師範學院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藝術學院
長春中醫藥大學
通化師範學院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醫藥學院
白城師範學院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