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黃泥鼓舞](/img/d/a16/nBnauM3XwcjNxUjNwYzN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2c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跳黃泥鼓舞最熱烈的場面要數“盤王節”。“盤王節”(一般是農曆八月十五舉行)是瑤族的傳統節日。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瑤王,人們帶著心愛的黃泥鼓從數里之外趕來參加盛會。這些年,瑤山人民糧食豐收。六畜興旺,生活蒸蒸日上,“盤王節”更為熱烈紅火。每年旅居國外的瑤族同胞,攜妻帶女,紛紛回到久別的故鄉——大瑤山,歡度這一盛大的民族節日。
起源與發展
![黃泥鼓舞](/img/6/e4c/nBnauM3XwcDM2czNyYzN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2c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瑤族自古崇拜多神,是認為萬物有靈的民族。據資料記載,自秦漢始中原文化逐漸進入南嶺,瑤族開始將開天闢地之神“盤瓠”視為本民族的創始者和佑護神加以崇拜。並在每年收穫季節全體瑤民要舉行隆重的“盤王節”對盤王進行祭祀和酬謝,以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每年大瑤山的“盤王節”時,由當地師公選定在大瑤山深處的六巷舉行。這天清早太陽剛露頭,設在一座高聳山峰前的祭祀場地已聚滿了來自各個山寨被邀請的盤瑤、花藍瑤、茶山瑤、藍澱瑤等男女賓客。他們裝束奇特、色彩繽紛,男子服飾已基本漢化,但女子服裝和頭飾不但區別大,而且式樣各異、艷麗奪目,為一派蔥綠的山麓增添了節日的喜慶。
![黃泥鼓舞](/img/b/092/nBnauM3X3gTNzkjNxA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wg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仲夏烈日的燥熱吞噬了清晨的清涼,鄉親們在供桌上擺齊飯菜、米酒等供品後,主持祭祀儀式的老師公來到鼓面塗滿黃泥的一面肥碩大鼓前,一面剝落著已被曬乾的黃泥,一面看看日照的陰影,等待吉時的到來。為何只把稀黃泥抹在唯一的大鼓鼓面上?原來瑤族一般對兩端蒙皮的不同蜂腰長鼓統稱為“長鼓”,但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長鼓”有兩種,一種是體型肥碩而笨重的長鼓,被山里瑤民稱為“母鼓”,而體型細瘦、輕巧,可邊敲邊舞的長鼓被稱為“公鼓”。“母鼓”因鼓面大容易受潮疲軟,使用前通過曬乾塗抹在鼓面的黃泥來繃緊鼓皮,久而久之“母鼓”便落下了“黃泥鼓”的俗稱。而“公鼓”因鼓面小不用抹黃泥,太陽曬曬也就行了。
![黃泥鼓舞](/img/3/6e5/nBnauM3XyczN4QTM1A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wg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大瑤山的坳瑤在傳統“盤王節”的祭祀中,認為必須以同時演奏公、母長鼓,才能達到祈求神靈保佑民族繁榮和昌盛。而《黃泥鼓舞》的全過程,始終是以“肥碩母鼓”為中心“瘦型公鼓”圍繞“母鼓”敲奏、作舞。這種形式完全符合世界遠古先民為獲取“繁衍”,而在不同歷史階段出現單獨崇拜“肥碩母體”和同時崇拜“公、母”象徵物的共同文化現象。雖然今天的坳瑤們在表演《長鼓舞》時可能已沒有祈求“繁衍”的目的和心態,但在《黃泥鼓舞》中卻仍深刻地體現著古老瑤族最初的文化內涵。
沿用
![黃泥鼓舞](/img/2/550/nBnauM3XycDM2czM2YzN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2c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大小長鼓兩頭均呈喇叭狀。小長鼓腰短,長約82.5公分,鼓頭直徑約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緊,大長鼓腰長,約有110公分,鼓頭直徑24公分,用繫著鐵勾的棕繩繃緊鼓面,繩子之間插入竹片用以調節鼓皮的鬆緊度。鼓身均繪有飛龍飛鳳等圖案,並系有彩帶。大長鼓分公鼓、母鼓兩種,因擊打時要先用濕黃泥塗糊鼓面校準鼓音,故亦稱黃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渾厚洪亮,一併擊之,具有和諧效果。黃泥鼓舞以母鼓為中心,周圍配合四支公鼓組成舞群。母鼓斜著橫背於胸前,以雙手拍擊;公鼓則豎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擊。舞時,以母鼓手為軸心,公鼓手圍成外圈順時針方向跳轉。女歌手圍成內圈逆時針方向跳轉。如此循環。其中母鼓鼓點最為重要,為群舞節奏的樞紐,公鼓應合母鼓鼓點敲打,技巧較難。
“長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長鼓(又名文長鼓和花鼓)動作柔和、靈巧;大長鼓(又名武長鼓)動作粗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調及歌詞與之相配,有統一的擊鼓節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內容多表現建房、制鼓、開山、挖地、舂米等勞動生活。舞蹈的基本動作也是從這些勞動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長鼓舞”在瑤族舞蹈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瑤族傳統習俗“祭盤王”和逢年過節串村走寨鬧圩場時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慶的日子裡跳,以示祈禱和慶賀。
![黃泥鼓舞](/img/9/e40/nBnauM3XyITOxIDNzE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xg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小長鼓的打法為左手橫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動舞動,右手隨之拍擊鼓面,主要動作有:1、“打鼓花”,分“小花”、“大花”兩種,打“小花”鼓在胸前繞腕轉動,右手拍擊兩次鼓面,雙腳左右旁靠步,並膝下蹲。打“大花”鼓在頭部上方轉動,先作“小花”動作,轉身旁靠步,並膝下蹲,再接“大花”動作。1、“半蹲打鼓”,雙腳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轉身時背鼓拍擊。3、“圓圈鼓”,雙腳先走圓圈,靠步稍蹲,然後退步,踹腿轉身。4、“半蹲磨鼓”雙膝為軸,帶動上身作磨轉,由下而上,同時在胸前轉手拍鼓。
黃泥鼓
![黃泥鼓舞](/img/7/db7/nBnauM3XxQDO4ITMzI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yg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黃泥鼓是瑤族的一種膜鳴樂器,因演奏時鼓面塗以黃泥而得名,瑤語稱“尼王瓮”,流行於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等地。黃泥鼓,因演奏時鼓面塗以黃泥而得名。古稱銃鼓,還有腰鼓、長鼓、長腰鼓、長篌之稱。瑤族拍擊膜鳴樂器,瑤語稱尼王瓮。打長鼓、慶豐收、祭祖先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習俗。黃泥鼓屬於長鼓中的一種,是居住在大瑤山上瑤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顧名思義,這種鼓最特別的是要用大瑤山特有的黃泥漿來糊鼓面才能定準鼓音,所以人們便稱黃泥鼓。用黃泥漿糊過的鼓面,由於鼓面濕潤,增加了厚度,敲打起來發出“空央、空央”的雙連鳴音,特別宏亮、動聽,音傳數里之外。它兩端粗、中間細,鼓身繪有鳥獸、花卉等各種美麗的圖案,在兩端和中間繫著8個小銅鈴,舞動時叮噹作響。黃泥鼓有公鼓、母鼓之分,更長、更細。在山羊皮的鼓面上糊上大瑤山特有的黃泥漿來定鼓音。
由來傳說
![黃泥鼓舞](/img/a/ef6/nBnauM3X1gDNycDO1M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zg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關於黃泥鼓還有一個傳說。一次,瑤族祖先“盤瓠”到山上打獵,在和一隻兇猛的羚羊搏鬥時,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後來他的子女將他的屍體抬回厚葬,並在葬禮上敲打用泡桐木製成鼓身、羚羊皮製成鼓面的鼓以示哀悼。
歷史意義
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細腰鼓。11世紀時已在瑤族民間廣為流傳,一般多為自製、自用,不相送,不出售,寨寨都有。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銃鼓、長篌,均指的是今日黃泥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瑤本盤匏之後……有樂器名‘長篌’,長三尺余,刳梓木為之,皮冒兩端,塗泥而後擊。腰鼓大者如柱長,或逾尺,亦如‘長篌’。”南宋周去非曾在桂林做官,東歸後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在《嶺外代答》中寫道:“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胡蘆笙、竹笛。”“銃鼓,乃長大腰鼓也,長六尺,以燕脂木為腔,熊皮為面。鼓不響鳴,以泥水塗面,即復響矣。”明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衡人賽盤古……以木為腰鼓……繞身而舞。”古代文獻中的銃鼓、長篌、腰鼓、長鼓等,都指的是今日黃泥鼓、瑤族的尼王瓮。
形制結構
![黃泥鼓舞](/img/6/b0a/nBnauM3XygDN1IDO0U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1g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演奏方法
演奏時,公、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母鼓系帶橫掛於腹前,雙手分別拍擊兩端鼓面;公鼓由左手持握鼓腰,舉於胸前,並上下、左右舞動,右手交替拍擊兩端鼓面。黃泥鼓的演奏常與舞蹈相結合,多為邊擊邊舞,民間稱黃泥鼓舞。常由一個母鼓和4個公鼓組隊演奏,老鼓手奏母鼓為軸心,青年鼓手奏公鼓在外圈順時針方向跳轉,女歌手在內圈逆時針方向唱跳,動作變化多樣,舞姿雄渾灑脫。黃泥鼓無固定音高,參加組隊合奏的鼓均需用濕黃泥粘塗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鏗鏘明亮,常用於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演奏場合
凡逢年過節、師公活動、喜慶豐收、祭祀祈禱或喪葬齋事等場合,瑤族人民都要演奏黃泥鼓。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等地,每個寨旁林中都有一塊“浪坪”,春節期間,青年男女到這裡盡情歌舞、談情說愛、跳黃泥鼓舞,許多美滿姻緣就是這樣締結的。黃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盛行及特點
![黃泥鼓舞](/img/9/c6c/nBnauM3X4YTM1UDNwM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zg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長鼓舞在湖南瑤族地區亦甚流行。因當地民間樂器發達,種類不少,故常有舞樂合演的情況。如長鼓鑼笙舞,其打法略似長鼓舞。唯加入鑼、笙等樂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於冬至酬神時集聚廟堂進行。舞時,由七人面對神桌站一橫排,互相錯開,第一人打鑼,第二人打長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長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聖”曲,做“迎聖”動作;接吹“起拜”曲,做四個方位“起拜”動作;再吹“行路”曲,由吹牛角者領頭,圍方桌逆時針方向做“行路”動作,一圈後接吹“梅花”曲,圍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動作。此時舞者情緒熱烈,吹起口哨,打起“喔呵”,跳起“歡鼓”動作,場面十分熱鬧(以上幾種不同名稱動作均為長鼓舞擊打動作,一般不表現具體內容)。此舞有時也跟著“行香”隊伍(抬神遊行),在行進途中人們圍拜神像時停下表演。
![黃泥鼓舞](/img/4/dbb/nBnauM3X3YTN0ADMwQDOwET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0g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關於排瑤長鼓,當地流傳著一段神話,說從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瑤族姑娘到瑤山游賞,同瑤族牧人唐冬比相戀,結為夫婦,後來仙女被上天召回,臨別時,囑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長鼓,於十月十六日擊之,則可升天相聚。唐冬比歷盡艱辛,戰勝險情,終於完成仙女所託,與仙女在天上團聚。從此,長鼓舞在瑤家流傳至今。
皋瑤長鼓舞為廣場性舞蹈。參加人數不限,二人以上成雙即可表演。多人舞隊形可成兩橫排、兩豎排、或圍成圓圈。二人舞為雙方左側相對,方向相反,動作相同。多人舞為一人領先半拍,其餘慢半拍。在“耍歌堂”的節日裡,往往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動,其場面是十分壯觀的。長鼓舞一般不表現具體內容,多為表達歡樂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