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簡稱:TheUnitedStates、America,縮寫:USA、TheUS),簡稱美國,是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個州都位於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面和俄羅斯隔著白令海峽。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此外,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領土和島嶼地區。
美國目前有50個州、一個聯邦直轄特區及若干境外領土,國土面積約962.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積定義而有差異)。美國人口約為3.15億人,其數量為世界第三。是個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國家,以白人為主,但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在13個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脫離大不列顛王國管轄,建立國家,殖民地代表一同發表《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美國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大不列顛王國簽訂《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承認。美國憲法於1787年通過。1791年,美國權利法案獲得批准之後,又經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民權人士努力引發檢討和改正,而後逐步擴展到美國白人以外全體美國人。
美國曾經歷過1812年戰爭、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經濟大蕭條(193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共同擊敗納粹德國和大日本帝國而獲得勝利,經歷數十年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強國,在經濟、工業、軍事及科研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領先地位.
名稱
英文名稱
“TheUnitedStates”最初是複數,例如“theUnitedStatesare”,包括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國內戰結束後使用單數,如“theUnitedStatesis”。現在單數形式是標準。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註為“America”。因為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書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美國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中譯不同,前者指美洲,後者指美國。“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克里斯托福·哥倫布,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
漢字名稱
在清朝,美國又被稱為米國(日本翻譯為“アメリカ合衆國”,簡稱“米國”),比如曾國藩就說過:“米夷質性淳厚,於中國時思效順”。中國開始接觸美國時,稱為“亞美理駕洲大合衆國”,簡稱“美國”或“合衆國”,參見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因美國國旗的花樣,別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譯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稱,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銀行之一花旗銀行(Citibank)。
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韓國(標準韓國語)為“美國”,在朝鮮(文化語)則為“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Kỳ”,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歷史
主條目:美國歷史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
考古學研究表明,美國原住民中的大多數是紅種人的後裔,人類開始於公元前5萬年左右出現在美洲。基本與人類出現在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的時間相同。史前移民來自亞洲和歐洲。主要的移民活動發生在約1.4萬-1.1萬年前。之後形成美洲原住民。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各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此後,歐洲開始殖民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開始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國的第一個短暫殖民地。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乃狄克和特拉華河谷。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的三次戰爭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新罕布夏、麻薩諸塞、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德拉瓦、馬里蘭、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獨立與擴展
主條目: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革命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 。在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注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
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主條目:南北戰爭和美國重建時期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奴隸制度。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也確立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2年。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進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二世界大戰與大蕭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
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由於戰爭從未在北美本土進行,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大蕭條。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緩和,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主條目:冷戰、韓戰、越南戰爭、古巴飛彈危機、阿富汗戰爭(1979)、太空競賽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畫經濟模式,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韓戰、越南戰爭、五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後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隨著時間流逝,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逐漸改善,法律也定下條文禁止任何形式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在2009年1月,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侯賽恩·歐巴馬宣誓就職。雖然如此但種族問題及中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當代
主條目:反恐戰爭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位化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了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了美國民眾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了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
地理
主條目:美國地理
美國領土廣闊,本土三面臨水,氣候適中,資源豐富,地理由東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位置範圍
主條目:美國領土
美國領土是指美國行政區劃的一種分類,其領土由美國政府管理但不屬於美國任何一個州。建立這些領土的目的是為了管理這些新獲得的地區,因為當時美國領土的邊界還在擴張中。這些領土可以分為是否合併領土(即美國本土的一部分)和是否建制管轄(由美國國會依組織建製法案通過承認)。美國合併建制領土在1789年至1959年間存在,有31個領土申請並獲得聯邦州地位。美國直到1898年才擁有所謂非合併領土(也被稱為“海外領地”或者“島嶼地區”),直到今天還繼續控制著其中一部分地區。
領土開拓史
主條目:美國領土變遷和歷史沿革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條約》簽訂,美國獨立獲得承認以來,美國領土向西逐步擴張,前後擴張了7次,州數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進展:
1. 1803年4月30日,美國和法國簽訂了路易斯安娜購地,美國以1500萬美元購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今日美國國土面積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使得美國領土大幅向西擴張;
3. 1845年,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德克薩斯共和國於1836年獨立自墨西哥);
4. 1848年,美墨戰爭後,美國獲取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5. 1864年,與英國簽署條約,取得俄勒岡(包括今天的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愛達華州);
6. 1867年4月9日,美國以七百二十萬美元從俄羅斯帝國買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
7.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戰爭結束後,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同年美國吞併夏威夷,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
現狀
美國現在的問題是荒漠化嚴重,西部的沙漠正在擴張,沙塵暴嚴重,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西部大平原發生了一場特大的沙塵暴,被稱為黑風暴,在這場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沙塵暴中,大平原損失了3億噸的肥沃土壤。浩劫之後,幾百萬公頃的農田廢棄,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眾多城鎮成為了荒無人煙的空城。許多人被迫向加利福尼亞遷移,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美國本土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其中48州彼此相連,地處北美洲中部。剩下的兩個州中,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洲西北部,東部與加拿大接壤,西部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此外,美國也擁有許多散布於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與太平洋(例如關島)上的海外領土。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
美國的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在中國、加拿大之前或之後,是世界第二、第三或者第四大。排名不同取決於中印兩國領土爭議,以及領土總面積(如是否包含水域)的計算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公布中國面積為約960萬平方公里,而美國面積為936或937萬平方公里;美國國家審計局記載美國國土面積為9,629,091平方公里,而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世界概況》記載美國國土面積為9,826,630平方公里,不列顛百科全書則記載9,522,055平方公里。這些數據均與領土面積的計算方法有關。就美國而言,有資料稱美國陸地面積約916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這樣,936或937萬的數字是陸地面積加上了內陸水域面積的結果,963萬是在此基礎上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沿海水域面積,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等機構自2000年以後記載的982萬平方公里則可能是再加上一部分領海面積。如果只計陸地面積,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之前。
地形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萊那州和新罕布夏州、高6,000英尺(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落基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14,000英尺(4,270米)。在以前落基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則只剩下一個區域了(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在落基山脈以西和內華達山脈以南的大盆地(Great Basin)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地帶的西南方則有低于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大臉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s)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河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達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了布萊斯、大峽谷和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了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麥金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眾多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 東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區屬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氣影響,冬季較冷,夏季較溫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 東南部和墨西哥灣沿岸屬於“亞熱帶森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副熱帶濕潤氣候: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溫暖濕潤,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 中部平原:寒暖氣流均可長驅直入,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多雪;
• 西部內陸高原:冬季乾燥寒冷,夏季乾燥炎熱,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下;
•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北段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落基山派、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吋(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與山脈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6270公里,為世界第四長河(前三為尼羅河、亞馬遜河和長江);流域面積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陸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兩岸多湖泊和沼澤。本流源頭在明尼蘇達州落基山北段,流經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約有40條,水深2.75米的航道達1萬公里,並通過運河與五大湖連成一巨大的內河航運系統。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屬於世界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國的兩大山脈。
落基山脈位於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橫越美國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洛磯山積雪融化補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國全部淡水水源的1/4。該山脈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部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自從那時以來,另外57個國家公園和上百個由聯邦政府管理的公園及樹林也陸續成立。某些地區也成立了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1,020,779平方英哩(2,643,807平方公里)—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8.8%。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採礦業、和大農場的經營。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地區劃分
美國人口調查局將美國分成四大地區,然後再細分為九個分區:
美國人口調查局分區圖:四種顏色代表四大地區
• 第一區(東北)
•第一分區(新英格蘭區)
•第二分區(中大西洋區)
• 第二區(中西部)
•第三分區(中部東北區)
•第四分區(中部西北區)
• 第三區(南部)
•第五分區(南大西洋區)
•第六分區(中部東南區)
•第七分區(中部西南區)
• 第四區(西部)
•第八分區(山嶽區)
•第九分區(太平洋區)
國家公園
黃石是美國的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是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由尤利塞斯·S·格蘭特於1872年簽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法》頒布,成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內政部下轄)以管理這些公園,其目的為“保護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歷史遺蹟,為人們提供休閒享受,同時不能破壞這些場所,將之流傳給後代。”
美國目前一共有58座國家公園,14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共有27個州擁有國家公園,包括美屬薩摩亞和美屬維京群島。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各有8座國家公園,居各州之冠。成立國家公園須由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頒布。
法律與政治
法律
主條目:美國法律
美國法律繼承了英國的判例法傳統,美國法院承襲“遵循先例”原則,屬於英美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中葉以前,早期的美國案件仍然經常引用當時的英國案例來套用,此後隨著美國逐步發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國的絕大多數司法引用自國內案例。
美國憲法是最重要的法律來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於憲法並低於憲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牴觸。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國會通過與憲法相衝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該法違憲,任何一個美國法院都可以根據憲法來審理案件。美國最高法院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了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目前美國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成文統一法是《統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布)與《模範刑法典》(ALI)。
各州擁有自己的州憲法,他們保留制定除聯邦憲法、聯邦法律和聯邦參議院批准的國際條約規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權。幾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國普通法作為立法基礎,除了路易斯安那州(她受到了法國《拿破崙法典》極大的影響)。
憲法
主條目:《美國憲法》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立憲共和國,1789年正式生效的《憲法》是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財產權。雖然美國珍視並追求以人權為核心的價值觀,但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才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聯邦權力機構
主條目:美國聯邦政府
•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擁有聯邦立法權,宣戰權,條約批准權,政府採購權和很少行使的彈劾權;
•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准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下級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擁有釋法權和推翻違憲的法律的權力。
國會
主條目:美國國會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設:
美國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每州按人口多寡選出一定比例的議員,眾議員任期2年。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其次是德克薩斯州32席,紐約州29席,佛羅里達州25席,伊利諾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各有19席。
美國參議院目前共有一百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這保障了小州在聯邦的地位和利益。參議員任期6年,每隔兩年約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總統
主條目:美國總統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權提名聯邦各部部長和局長、最高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項人選,在獲得參議院三分之二通過後即可上任。任期內全家居住在白宮內。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和立法計畫。
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個人最多只能任兩屆。雖然總統和副總統選舉是由全民普選方式舉行,不過產生方式是由選舉人票(選舉人由民選產生)所決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全國選舉人票為538張,候選人至少獲得270票才能當選,數目等同國會議員總和及三張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選舉人團所謂“間接選舉”只是禮儀性的程式,當選的選舉人在選舉人團投票時必須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於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選舉人可以操控選舉;相反,選舉人把票投給誰,還是要依靠普選的結果,只是因為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未能考慮到這種制度所隱藏的缺陷(由於當時美國通訊不發達,為防止民粹主義影響美國,故設立此機構)而導致了普選票少於對方但仍舊當上總統的情況(不忠選舉人)。
總統辦事機構
1939年,國會通過了一項重組法案,由此創立了直接向總統負責的辦事機構。至今機構數量和職員得到大幅擴充。大多數機構的主要領導不須通過國會參議院的確認,只有少數例外,如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和美國貿易代表(皆為內閣部長層級),其中許多工作人員來自聯邦政府部門。各辦事機構都由白宮辦公廳主任領導。
目前有以下組成機構:
• 白宮辦公廳:該機構是為總統個人服務的,其成員由總統任命無需參議院批准。高官一般由總統的競選班底和親信擔任,少數職位由競選班子以外的學者或專家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和副主任負責領導。
• 經濟顧問委員會
• 環境質量委員會
• 國家安全委員會
• 國土安全委員會
• 行政辦公室
•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21年成立,局長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 國家毒品控制政策辦公室
• 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
•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首長“美國貿易代表”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 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
• 情報顧問委員會
聯邦行政部門
聯邦各行政部門的最高首長除了法務部外皆稱為部長,是美國內閣的成員。
現在美國有15個聯邦行政部門:
• 國務院:1789年建立,是美國憲法生效後聯邦政府成立的第一個重要部門。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外交部,是美國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行政首長為國務卿。
• 財政部
• 國防部:辦公點是五角大樓。
• 法務部:非司法機關,其部門長官不稱部長,而稱美國總檢察長。聯邦調查局(FBI)就隸屬其下。
• 內政部: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擁有的土地,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內政部負責警察和安全事務不同。
• 農業部
• 商務部
• 勞工部
• 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 住房及城市發展部
• 交通部
• 能源部
• 教育部
• 退伍軍人事務部
• 國土安全部
聯邦政府獨立機構
獨立機構是除了上面15個政府部門以外具備一些行政權力的聯邦部門,主要是以多數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組成共治的機構。因其技術的專業性和政治上的中立性更能保證他們能夠在所從事的領域獲得高效率,所以下列部門的負責人的領導職務的任免主要受國會和法規的制約,而非總統的意願。
目前主要獨立機構如下:
• 聯邦儲備系統: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負責管理並規範銀行業、執行貨幣政策。具體由十二個地區性儲備銀行運作。最高管理層聯邦儲備委員會由六名委員組成,委員會主席從委員中產生,皆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連任。因其專業性委員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屆總統及國會任期。
• 中央情報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內情治單位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58年成立,承擔美國太空科研項目。
• 美國環境保護局
• 聯邦選舉委員會:監視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和資金籌集活動。
• 聯邦通信委員會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準司法聯邦機構。負責向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提供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意見,還負責判斷進口對美國工業的衝擊,對不公平貿易(例如:傾銷及專利、商標及著作權侵犯)採取措施。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保護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
• 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保護雇員和勞動關係。
• 國家檔案和記錄局:管理有關國家歷史的國家檔案檔案。
• 社會保障局:管理國家由退休金、殘障金和生存金構成的社會保險項目。
• 人事管理辦公室:確保公平和基於優點地挑選和對待國家公務員隊伍。
•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所有商業航空、某些主要鐵路和其它事故。
• 美國郵政局
• 美國國際發展局:管理美國在發展中世界、中部和東部歐洲、以及前蘇聯的成員國的外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聯邦司法
美國聯邦法院負責審理兩個或以上的州之間的糾紛、違犯聯邦法律、國際條約、美國憲法、海洋商業法、破產法等有關案件。
聯邦法院分為三個層級:初審法院即美國地區法院,共94個,審理聯邦司法管轄權內的案件;美國抗訴法院共12個,主要裁定來自於其聯邦司法管轄區內對於地區法院判決的抗訴案件,大多數案件的終審判決均來自於抗訴法院;終審法院即美國最高法院,每年僅接受少於100個司法案件的審理,主要職責是對美國憲法作最終解釋。
聯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組成,其中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每個大法官都是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聽證後批准委任。對於提交的各種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州與地方選舉
參見:美國州份
美國各州政府均擁有自己的州憲法,擁有自己的州參眾兩院。各州舉行選舉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長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夏州的州長任期兩年),可以連任,部分州會對州長的任期設限制,一些州則不設任期限制。
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
參見:聯邦制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係很複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州訴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範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是重疊的。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政黨
美國聯邦和州的政府與議會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和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
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對外奉行強硬的國防外交政策,屬於干涉主義路線。
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及自由主義的路線。
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的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憲法黨等。
1933年-1995年,民主黨一直控制國會兩院,共和黨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兩屆會期短暫取得多數。
1994年共和黨革命後,除了2001-2002年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占多數外,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並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選舉中,共和黨重新奪回眾議院的多數,控制眾議院。
在總統選舉方面,自1860年林肯總統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保持總統職位(四屆除外)直至1932年羅斯褔當選總統。1952年民主黨結束其在白宮20年的執政地位。此後共和黨多能保持總統職位,而民主黨則控制國會。
2008年11月4日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歐巴馬當選第44屆美國總統,於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為美國史上首任非裔美國人總統。
外交
參見:美國國務院
外交史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以及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
後來美國以門羅主義削弱了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自己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入侵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占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菲律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歐洲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針對北美和歐洲的軍事行動,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共產主義陣營中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結成戰略夥伴,例如中蘇交惡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年來,由於蘇聯解體,美國失去全球戰略對手,更加關注自身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毒品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充分利用冷戰後的全球領導地位,基於國家利益和民主自由價值觀,打擊恐怖主義、邪惡軸心國家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其主要目標為維護國家利益,被認為有干涉主義的性質。近年由於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迅速發展,美國逐漸加強在亞洲的軍事部署。
現狀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
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亞洲方面,在二戰後,日本、大韓民國和以色列均與美國有極緊密的外交關係,日、韓兩地更有美軍駐兵(參見駐日美軍、駐韓美軍)。
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如古巴、伊朗、朝鮮等被美國認為是邪惡軸心的國家。
在中東及伊斯蘭社會冷戰後的美國外交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媒體評論為失敗,從巴以問題一直僵持不下,又911事件開始再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戰爭泥潭,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經歷動盪的利比亞和敘利亞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這導致了中東地區的20多個國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
2014年12月17日,美國宣布與古巴恢復正常關係,並放寬多項執行了50多年的制裁措施。同日,兩名遭古巴扣留的美國公民獲釋。作為交換,美國宣布釋放三名古巴特工人員。
軍事
主條目:美國軍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陸、海、空三軍均為世界最強大的,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占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除911外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核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目前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係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大致分為歐洲、亞太、印度洋、中東以及美洲五大戰略區。美國在歐洲擁有19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約10萬人。其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擁有8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也有10萬人左右其中主要駐紮在日本、韓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等國,其中,美在伊拉克約有13萬駐軍。美在拉美地區建有16個軍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波多黎各,駐有少量軍事人員。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相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鬥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民間經濟往往也因此受益。
美國在1997年又對其防務政策進行了必要的調整。調整的主要特點是:更注重對付長遠威脅;以“塑造、反應、準備”為指針規劃國防和軍隊建設;強調充分利用軍事革命成果,全面加強軍隊建設。相應地美國將其軍事戰略調整為“塑造、反應、準備”戰略。同年11月,美國總統還頒發指令調整了核戰略,但調整是戰術性的,仍未擺脫冷戰思想。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多次裁減軍隊數量,從1991年至1997年,美軍現役總兵力已從200.26萬人減至143.9萬人。
戰略核力量:實力計在海、空軍內。主要裝備有:432枚潛射彈道飛彈,配置於18艘戰略飛彈核潛艇中(“俄亥俄”級SSBN-734型10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D-5飛彈,SSBN-726型8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C-5飛彈);洲際彈道飛彈580枚,其中“民兵” Ⅲ型530枚,“和平維持者”50枚;戰略轟炸機174架,其中B-1B型95架、B-52H型66架、B-2A型13架。
陸軍:美國陸軍兵力49萬人。編有3個集團軍司令部、4個軍部、10個作戰師(2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2個輕步兵師、1個空中突擊師、1個空降師)、5個航空旅、3個裝甲騎兵團、6個炮兵旅、9個“愛國者”和2個“復仇者”防空飛彈營、3個獨立步兵/空降兵營。
主要裝備:主戰坦克M-60A3、M-1A1和M-1A2型等共7836輛;
輕型坦克M-551型131輛;
裝甲偵察車“狐狸”113輛;
步兵戰車M-2和M-3型,共6720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18200輛;
各類火炮7428門,其中277毫米多管火箭炮734門;
反坦克飛彈:“陶”和“龍”式,共32857具;
高炮329門,其中20毫米“火神”式118門;
防空飛彈“復仇者”式660部,“愛國者”式474部;
各型飛機264架,直升機約5002架,其中武裝直升機1460架;
兩棲艦艇161艘。
行政區劃
各州列表
縮寫 | 州名 | 州名漢譯 | 首府 | 首府漢譯 |
AL | Montgomery | |||
AK | Juneau | |||
AZ | Phoenix | |||
AR | LittleRock | |||
CA | Sacramento | |||
CO | Denver | |||
CT | Harford | |||
DE | Dover | |||
DC | ||||
FL | Tallahassee | |||
GA | Atlanta | |||
HI | Honolulu | |||
ID | Boise | |||
IL | Springfield | |||
IN | Indianapolis | |||
IA | Desmoines | |||
KS | Topeka | |||
KY | Frankfort | |||
LA | BatonRouge | |||
ME | Augusta | |||
MD | Annapolis | |||
MA | Boston | |||
MI | Lansing | |||
MN | St.Paul | |||
MS | Jackson | |||
MO | JeffersonCity | |||
MT | Helena | |||
NE | Lincoln | |||
NV | CarsonCity | |||
NH | Concord | |||
NJ | Trenton | |||
NM | SantaFe | |||
NY | New York | Albany | ||
NC | Raleigh | |||
ND | Bismarck | |||
OH | Columbus | |||
OK | OklahomaCity | |||
OR | Salem | |||
PA | Harrisburg | |||
RI | Providence | |||
SC | Columbia | |||
SD | Pierre | |||
TN | Nashville | |||
TX | Austin | |||
UT | SaltLakeCity | |||
VT | Montpelier | |||
VA | Richmond | |||
WA | Olympia | |||
WV | Charleston | |||
WI | Madison | |||
WY | Cheyenne |
除夏威夷外,其餘49個州都位於美洲大陸。其中除阿拉斯加,其他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彼此相連,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但從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占有其他土地、地區和占領區。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其本身並沒有州的地位,在國會亦無代表,但在總統選舉有3張選舉人票。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京群島等。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占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46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1935年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自治邦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但美國仍在那裡保留軍事基地,美國和菲律賓不論在軍事、文化和經濟上關係依然密切。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城市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萬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萬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一百萬人的大都會。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排行 | 都市 | 人口 僅限市內 | 人口 密集度 每平方英哩 | 大都會區域 | 地區 | |
---|---|---|---|---|---|---|
百萬 | 排名 | |||||
1 | 紐約市 | 8,363,710 | 26,402.9 | 19.0 | 1 | 東北部 |
2 | 洛杉磯 | 3,833,995 | 7,876.8 | 12.8 | 2 | 西部 |
3 | 芝加哥 | 2,853,114 | 12,750.3 | 9.5 | 3 | 中西部 |
4 | 休斯敦 | 2,242,193 | 3,371.7 | 5.7 | 6 | 南部 |
5 | 菲尼克斯 | 1,567,924 | 2,782.0 | 4.2 | 12 | 西部 |
6 | 費城 | 1,447,395 | 11,233.6 | 5.8 | 5 | 東北部 |
7 | 聖安東尼奧 | 1,351,305 | 2,808.5 | 2.0 | 28 | 南部 |
8 | 達拉斯 | 1,279,910 | 3,469.9 | 6.3 | 4 | 南部 |
9 | 聖迭戈 | 1,279,329 | 3,771.9 | 3.0 | 17 | 西部 |
10 | 聖何塞 | 948,279 | 5,117.9 | 1.8 | 31 | 西部 |
經濟
主條目:美國經濟
綜述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高達近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發展史
主條目:美國經濟史
綜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成功的從殖民地經濟逐漸過渡到在20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於19世紀末期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0年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巨觀經濟
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占GDP的36%;在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各地區的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磯是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遊業和建造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菸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
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而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債劵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從1980年代羅納德·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大蕭條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利伯維爾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1990年代,電腦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21世紀初,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工業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門類齊全且生產技術先進。傳統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印刷、紡織、製藥、食品、軍火等。其中鋼鐵的產量占世界的十分之一以上;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新興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光電、雷射、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器人、新型材料、生物製藥、高速鐵路系統、尖端武器等。其中電子電器、光電、宇航、核能、生物製藥及尖端武器等工業居世界領先水平。
農業
美國是已開發國家第一大農業國,具備農業生產的優良條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平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一半,耕地面積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緯度適中,國土遼闊,三面臨海(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臨墨西哥灣),氣候類型齊全;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技術先進;交通發達;農作物品種優良等。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菸草、肉蛋奶產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麥產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熱帶分布,因而需要大量進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膠、香蕉等熱帶作物。
科學和技術
主條目:美國科技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
美國在20世紀開展了著名的曼哈頓核子彈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和人類基因組計畫。在二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核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誌著競賽達到巔峰。
二戰以來,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和初期的軍事化套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軟、IBM、英特爾、蘋果、惠普和戴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為電腦和信息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貢獻。此外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顯著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畫,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交通運輸
綜述
由於美國的國土較為遼闊且三面臨海加之經濟發達,使得其各種交通方式的運輸技術與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公路、鐵路的密度處世界領先水平。航空港和港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公路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連結遼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艾森豪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多數地區遵行左駛規則。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後來的18世紀歐洲移民的影響,逐漸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規則在美國內戰之後通行於全國。
鐵路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根據2007年的數據,美國的鐵路總長為226,427公里。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運不及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大眾運輸已經是全世界對抗全球暖化而達成一致的共識,美國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經開始了大眾鐵路運輸的可行性研究與籌備工作,為未來交通形態的轉型作準備。
城市交通
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運輸系統,而在紐約市的捷運網路是當中最大的,每日通勤人次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東京捷運,而其通勤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運輸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較為落後,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們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水運
美國是世界上海岸線第三長的國家,故形成了眾多優良港口。大西洋西岸的紐約港與太平洋東岸的舊金山港(聖弗朗西斯科港)是美國最大的兩個港口,同時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頂級大港。縱貫美國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運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加之其上游通過運河與五大湖及哈得孫河相連,內河航運十分便利。座落在密西根湖南岸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為著名的內陸港口。
航空
對於擁有遼闊國土且經濟發達的美國,航空也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此外,芝加哥、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西雅圖、休斯敦、邁阿密、華盛頓等也為重要的航空港。
旅遊
儘管美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但發達的國民經濟和舉世無雙的現代文明加之瑰麗旖旎的自然風光使得其成為旅遊強國。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紐約、尖端建築雲集的芝加哥、歷史文化名城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天使之城洛杉磯、首都華盛頓、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鹽湖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五大湖風景區、夏威夷群島、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對外貿易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世界最大進口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美國是小麥、玉米、大豆的最大出口國。同時也是汽車、飛機、電子電器、化工品及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國。此外,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出口國。美國主要進口的商品有化石能源、電力、工業原材料、橡膠、可可、咖啡等。美國的主要貿易對象有加拿大、中國、日本、墨西哥、德國、英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台灣、韓國、巴西等。其中,加拿大和中國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貿易夥伴國。
人口
主條目:美國人口
歷史
在1880年到1900年間,美國的城市人口比率從28%上升到40%,1920年達到50%,部分是由於歐洲移民的緣故。在1890年後,美國的農村人口由於機器化的普及使得農民的工作被機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響成垂直下降趨勢。
現狀
截止到2010年,美國人口總計已達到3.08億,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第三大國,人口增長率為0.59%。其中,白人占64%,其餘分別為拉美裔、非洲裔、亞裔等。從各州情況來看,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為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萬;德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美國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萬,占美國人口約六分之一,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美國華裔人口約400萬(截至2011年)。通用英語。其中約300萬人能夠說漢語。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占4%。
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民族(或者說是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民族還有更多。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
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義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其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
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占到5%。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以色列(猶太人)、菲律賓、香港、中國、印度、越南、韓國和日本。
拉美裔人是美國第一大的種族族群,占總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占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
非裔美國人遍布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合計3,500萬人(12.12%)。他們的祖先主要是在19世紀以前以奴隸身份販賣過來的。
2011年6月28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表一項愛國精神調查報告顯示,逾6成民眾(有61%的受訪者以身為美國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訪者感到“很自豪”)以身為美國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從軍是愛國的一種表現,美國民眾普遍對美國軍隊評價。
社會階層
主條目:美國社會階層
2004年美國社會學家LeonardBeeghley調查出的五類美國社會階層分布如下,收入單位都是美元: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淨財富在100萬以上,普遍具有大學以上文化;
•其中頂級高收入家庭占0.9%——千萬富翁與億萬富豪;
• 中產階層(白領)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萬,女性年收入4萬,基本是大學畢業;
• 工人階層(藍領)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萬,女性年收入2.6萬,大多是中學畢業文化;
• 貧窮階層占12%——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萬,一些是中學文化。
按照個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會階層來看,明顯得出個人受教育程度與之關係密切,2005年美國全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數超過10萬美元,而個人年收入的中位數則為32,140美元(僅計算25歲以上的個人)。擁有較罕見的工作技巧,或從事社會上普遍認為較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有較高的個人收入:具有專業與博士學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國收入前15%的主要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賺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學學士學位的人的收入居於中產行列,他們大多屬於是中產階層。
語言
主條目:美國英語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卻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據2008年統計,約3億1480萬(99.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8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2970萬)、漢語過去以粵語為主,但由於非粵語區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增多,國語逐漸替代粵語成為華人社區的默認語言,300萬、法語(140萬,參見美國的法語)、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
由於當今美國已經取得國際上較高的地位,美式英語逐漸流行起來。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經指出:雖然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在語音、辭彙和語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由於它們的相同之處遠遠大於不同之處,所以不會影響英語表達的規範性;因此,這些差異不會妨礙美英人士彼此交際和交流思想。
宗教
美國建國前的英國殖民地時期,沒有宗教自由,當時存在非常嚴酷的宗教法令,對不信仰基督新教的人進行歧視、迫害,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別控制的地區對其它派別的教徒也實行歧視政策。
美國建國後,憲法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聯邦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特別是基督新教勢力在美國政治選舉中有相當的影響力,許多美國總統都是基督教信徒。
信徒結構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
• 基督新教——51.3%
• 天主教——23.9%
• 摩門教——1.7%
• 東正教——1.6%
• 猶太教——1.4%
• 佛教——0.7%
• 伊斯蘭教——0.6%
• 其他或沒有表明——2.5%
• 無宗教信仰——16.1%
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之一。不過全國分布的情況很不相同。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布於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也叫紅色州。東北部和西部各州自由主義者比例較高,即使是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叫藍色州。
南方州中,美南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占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於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摩門教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根據TheAngusReidWorldPoll調查,總的來說,美國基督徒十多年來出現減少的趨勢。1992年83%的受調查者稱信仰基督教,而2006年的調查發現堅持基督教信仰的人降落到63%。
社會與生活
居民收入
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全國的人均年收入是4.6萬美元。這些指標接近後工業化國,如瑞士(5.4萬美元),但財富相對集中,與分配更加公平的西歐和澳大利亞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成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
美國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較高,但各州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距,比如西維吉尼亞州的中間家庭收入為3.3萬美元,而新罕布夏州則高達5.7萬美元,介於英國(45575美元)和紐西蘭(30256美元)兩者之間。
中等收入群的長期工資趨勢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滯,而低收入者的總體收入在下降,雖然時均勞動生產率業已大幅提高。美國各州最低工資標準普遍在時薪7-8美元左右,大約只有西歐以及澳大利亞標準的一半。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資使之成為最貧困的10%勞動力,然而肉類包裝業和農業之類的產業大量依賴於非法勞工。在2005年的一份來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中說,自1960年代以來,工資占國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業盈利水平之高同時創了歷史紀錄。
女權主義運動帶來了美國和歐洲女性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國婚後女性就業率僅為11%,甚至少於1920年代。經歷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隨著帶有濃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權運動而出現的的女權運動高潮後,1978年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上升到50%。1997年達到61%,在21世紀初的頭幾年的經濟繁榮期時,認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選擇女權主義”回潮,已婚女性就業率曾經回落到54%,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生活壓力增大所迫,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重新上揚,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與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婚後女性就業率下降到77%的中國大陸已相差不遠。
醫療保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保健系統總體表現排名,美國名列第15位。以占國民總產值比例和人均花費指標衡量,美國在健康方面的花費(私人和公共花費總計)遠超其他國家。然而,如此高的支出並未提供水準相應的公共健康保障。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的資料表明,美國與其他西方工業化國家相比,嬰兒死亡率較高,國民平均壽命略低於瑞典、德國和法國等國。美國醫生的平均工資是世界最高的。但肥胖症仍是公共衛生難題,估計造成的年度醫療開支達數百億美元,在統計上美國中低收入者肥胖比率偏高。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美國保健制度不是完全公費,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國並無全民健保,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其妻希拉蕊曾花費許多心力想建立全民健保,讓美國人人有醫療保險,然而卻被國會與利益團體否決掉。據2004年資料,個人健康花費中私營保險業支付占36%,個人占15%,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在2005年,4120萬居民(美國總人口的14.2%)至少在該年度的某一段時間沒有醫療保險;不過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過5萬美元,而這類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過7.5萬美元。另外,夠資格加入公費醫療保險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醫療保險在美國傳統上屬於雇員福利。同時,無論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費用,醫院必須提供急診服務,然而急診之後醫院可趕走付不出錢的病人。在美國,醫藥費是導致個人破產的最大因素。美國在醫療研究投入了巨額資金,大多數為私人投資。據2000年統計,私營非盈利機構投入占7%,私營企業占57%,稅金支持的國家健康研究院占36%。
教育
主條目:美國教育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稚園到12年級的教育;即國小五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兩種,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另外,中國小校一般免費或半費供應午餐,學生由校車定點接送。通常,18歲才可以畢業,但是許多州允許16歲以上的學生離校。除了上公立學校,家長也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們去教會或私立學校。高中畢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上公立或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從聯邦或州政府接受經費,也接受其他管道的資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學的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高等教育
美國的大學很多,從360多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於1636年9月創建了全美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這些大學沒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近5萬名的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深春學院只有26個學生。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教學設施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當中的幾所其貌不揚的教學樓裡面,校園和周圍的市區沒有高牆和周圍的市區完全融合在一起。
美國的大學也有著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兩年之分,有區域性和全國性之分,有專科學院和綜合學院之分等等。這些學校完全獨立,與哪個政治、教派都沒有關係,每個大學的日程表、教綱、教育宗旨,連發給各個教學員工的工資都不一樣。
2009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的教育指數將美國的教育水平列為世界第21。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競爭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全美保守估計有約3400所大學。著名高校包括常春藤盟校成員,另也有史丹福大學及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等等,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飲食
美國飲食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馬鈴薯、玉米、南瓜,這些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薩餅、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快餐文化的象徵。墨西哥卷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常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約在早上7點到8點。早餐內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牛奶、麥片、烤麵包以及咖啡等簡便食品。早餐通常在家裡吃,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之機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不見得近,所以學生與上班族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裡帶餐點來,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生蔬菜沙拉、三明治、漢堡或餡餅、熱狗等,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至7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在美式英語中晚餐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餐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牛腩、炸雞、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激凌和朱古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由早餐和午餐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去餐館用餐。在一些美國節日,美國家庭也時常舉行野餐和戶外烤肉。
傳媒
主條目:美國媒體
美國是個新聞自由高的國家,這源於美國憲法對公民自由的嚴格保護。加之經濟的高度發達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傳播媒介系統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媒體涵蓋了所有主要的形式,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和網際網路。大多數媒體都屬於商業化的私有媒體公司,他們依靠廣告、訂閱以及出售著作權盈利。
美國三大傳媒公司為時代華納(擁有有線電視新聞網、家庭影院頻道、時代周刊和華納兄弟電視網等品牌)、新聞集團(擁有福克斯廣播公司、華爾街日報和紐約郵報)和迪士尼(擁有美國廣播公司)。
電視
全美的地方電視台有幾千家,其中絕大多數分別從屬於七大私營全國無線電視網:傳統的三大電視網——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及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四大電視網——福斯廣播公司、聯合派拉蒙電視網(UPN)、華納兄弟電視網(WB)和帕克斯電視網(PAX)。
除上述無線電視網之外,美國還有很多有線電視頻道,其中以播放電影、原創的電視影片、紀錄片的家庭影院頻道和全球第一個設定全天24小時新聞頻道的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實力最為雄厚,這兩家皆為時代華納公司所擁有。更值得提的是CNN.com是網際網路歷史上的第一個新聞網站(1995年8月30日建立),目前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10億人可以收看到CNN節目。
廣播電台
美國的廣播有兩種制式,分別是調頻和調幅。美國最常見的兩類電台分別是談話台和音樂台,其中音樂台所占比重很大,分類也十分細緻。
大多數的美國電台都是私營的商業電台。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則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廣播網路。
報紙
絕大多數美國的報紙都是私營的,廣告收入是主要經濟來源。影響力最大的是《紐約時報》,該報被譽為“美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其新聞報導的視角遍及全國各個方面,深受學者和專家們的喜愛。以商業、金融報導為主的《華爾街日報》和西部的《洛杉磯時報》的影響力也很大,但兩者在新聞界的地位不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雖然有逾百萬銷量,但只關注娛樂、體育等領域的話題,缺乏主流媒體應有的嚴肅性,其影響力遠不及上面三大報。這四種報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它們都在全美大多數城市發行。
雜誌
美國的雜誌業非常發達,雜誌的類型和內容非常豐富,主要雜誌在美國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報攤上都可以買到。絕大多數雜誌社都隸屬於某個大型媒體公司旗下。
美國三大主流新聞類周刊:
• 《時代》 1923年創辦,現今共有四種版本,分為美國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是當代國際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刊物。
• 《新聞周刊》:1933年首發,多國發行,發行量僅次於《時代》。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48年由《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合併而成。
其他雜誌主要有:
• 1888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創立的介紹地理科學的《國家地理》(月刊):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雜誌,每個月以各種不同的語言出版九百萬冊,擁有超過5千萬的讀者。
• 1894年創辦的音樂類雜誌《告示牌》
• 1913年出版的時尚雜誌《名利場》
• 1917年創辦的商業雜誌《福布斯》
• 1953年創辦的《花花公子》(月刊)和1965年發行的《閣樓》為知名的成人雜誌
• 以《綜藝》(Variety,1905年創辦)、《好萊塢報導》(1939年創辦)和《娛樂周刊》(1990年創辦,屬於時代華納集團)為代表的影視娛樂雜誌。
網際網路
正如網際網路是發源於美國一樣,美國也自然是網路最豐富和發達的國家。主流傳媒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網站,有些是完全免費的,而有一些則只部分免費。
美國人創辦的網站如Facebook、Amazon、Google、Wikipedia、YouTube和Twitter都是全球訪問和使用人數最多的網站。
治安
治安主要由當地警察局和治安部門警長負責,州警提供邊境服務。聯邦部門如聯邦調查局和美國法警具有各自的職責範圍。聯邦和州法採用普通法審理案件。州法院審理大多數犯罪案件,聯邦法院審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抗訴案。
在已開發國家行列中,美國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槍枝實施暴力和兇殺的犯罪率一直都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2007年平均每10萬人有5.6名兇手,這一數據是鄰國加拿大的三倍。美國的兇殺率於1991年到1999年增長了42%,目前形勢大體穩定。因此槍枝擁有權也成為美國政治辯論中的一大話題。
美國擁有全球最高記錄的監禁率和最多的囚犯數。2008年初有超過230萬人處於監禁中,幾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過1人被關押。目前的監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非裔美國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六倍、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2006年美國的關押率是波蘭的三倍,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最高的國家。這一現象主要歸因於美國聯邦的司法判決指導方針和針對毒品犯罪的政策,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涉及金額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獄。
雖然大多數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不過目前美國聯邦政府針對一些特定犯罪保留死刑,以及有34個州還保留著該制度。自1976年美國最高法院恢復實施死刑以來(之前暫停了四年),到目前已有1000多名罪犯接受了死刑。2006年,美國實施死刑的數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國、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蘇丹之後。2007年新澤西州成為1976年以來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州,此後新墨西哥州於2009年以及伊利諾州於2011年也相繼廢除了死刑。
節日
主條目:美國節日
聯邦法定假日如下:
日期 | 節日名稱 | 註明 |
---|---|---|
1月1日 | 元旦 | 慶祝公曆新年的到來 |
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 紀念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的生日(1929年1月15日),1986年開始實施。 |
1月20日 | 就職日 | 總統和副總統的就職日,每四年才有一次,只有華府的聯邦政府雇員,以及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政府雇員才可放假。 |
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總統節 | 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生日(1732年2月22日),1879年國會確立。 |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 陣亡將士紀念日 | 原為紀念在南北戰爭中陣亡的士兵,後擴展到紀念所有因戰爭犧牲的美軍官兵,全國悼念時間於美東時間下午3時開始。一般為5月30日,在民間當天代表夏季正式開始。 |
7月4日 | 獨立日(美國國慶) | 紀念美國於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和建立國家 |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 勞動節 | 向工作者表達敬意,紀念工人運動的成就。 |
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 哥倫布日 | 紀念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於1492年10月12日由歐洲橫渡大西洋到達並發現美洲。 |
11月11日 | 退伍軍人節 | 向退伍軍人表達敬意,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正式停戰。 |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 感恩節 | 慶祝秋季收穫,民眾一般烹調火雞。 |
12月25日 | 聖誕節 | 慶祝耶穌誕生 |
其他傳統與流行節日還有:
- 情人節:2月14日,贈送朱古力、賀卡和花等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 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於公元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件。基督徒習慣用彩蛋做裝飾,以復活蛋比喻“新生命的開始”來表達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 愚人節:4月1日,習慣搞惡作劇。
- 萬聖節:10月31日,以穿化妝服和嚇人為主題。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死人之日”或“鬼節”,宗教意義不大。
文化
主條目: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根植於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的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
總體上說,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北歐,特別是德意志、英格蘭和愛爾蘭,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於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熔爐觀念。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牴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內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音樂
主條目:美國音樂和葛萊美獎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
主條目:美國文學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範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班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視與戲劇
電影誕生髮源自美國。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許多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例如美國大片《鐵達尼號》、《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加勒比海盜》、《阿凡達》、《變形金剛3》等都在世界各地收穫了超過10億美圓以上的票房佳績。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運動
主條目:美國體育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閒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閒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和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
美國有著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例如國家橄欖球聯盟(NFL)、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國家籃球協會(NBA)和國家冰球聯盟(NHL)等。
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同時亦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民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
雖然英式足球是全球範圍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足球在美國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普及度並不高,它是國內特別是拉丁美洲,義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區最受歡迎的運動。然而進入200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美國白人青少年選擇足球作為他們的首選運動,根據國務院國情諮詢局在2004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有近1600萬人口經常選擇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個參與人數取得淨增長的運動[122],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俱樂部加入到影響力日益擴大的MLS(美國職業足球聯盟)中;美國國家足球隊在近幾屆世界盃足球賽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中打入八強,2010年南非世界盃賽中亦打進複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由於金融危機,美國不得不縮減用於體育方面的開支,致使在最近兩次奧運會美國金牌霸主地位受到挑戰。
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 費城美國獨立紀念館:一棟喬治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建於1732年到1753年之間,當時為賓夕法尼亞殖民當局的州議會所在地。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在這裡簽署了由托馬斯•傑斐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築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197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 舊金山金門大橋:1933年1月5日開工,1937年4月完工。橋墩跨距長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過1000米的懸索橋。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 紐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的禮物,坐落於紐約市附近的自由島。198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美國重要的觀光景點及地標。
•曼哈頓:名勝匯集,寸土寸金之地。
•帝國大廈:1930年動工,1931年落成。1931年—1972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目前是美國與美洲第3高、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樓,地上102層,樓高381米,於1951年增添的天線高62米,總高443米。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
•百老匯:戲劇的代名詞
•華爾街:金融中心
•中央公園:曼哈頓區大型的都市公園,面積843英畝(3.41平方公里),長4公里,寬800米,是常居於狹小單元的當地居民的一方綠洲。由於經常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令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園。
•時報廣場(又譯為時代廣場):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YorkTimes)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
•聯合國總部大樓:於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位於曼哈頓區的東側,可以俯瞰東河。
• 華盛頓特區
•華盛頓紀念碑:1876年開工,1884年12月6日峻工,四年後開放觀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
•林肯紀念堂:1915年2月12日動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整座建築呈長方形,長約58米,寬約36米,高約25米。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構建的古典建築。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圓形廊柱環繞著紀念堂,象徵林肯任總統時所擁有的36個州。
• 洛杉磯
•柯達劇院:位於好萊塢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得命名權。現由洛杉磯市擁有,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獎典禮的永久舉行地。
•好萊塢星光大道:是條沿著美國好萊塢大道與藤街伸展的人行道,上面有2300多顆鑲有好萊塢商會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獎章,以紀念他們對娛樂工業的貢獻。
•比佛利山:位於洛杉磯縣西邊的城市。比佛利山和鄰近的西好萊塢被洛杉磯市完全包圍。由比佛利山、洛杉磯的貝萊爾(Bel-Air)以及荷爾貝山(HolmbyHills)三個地區組成。這個區域的高級住宅區被稱為“白金三角”,許多明星現在或以前在此居住。
自然風光
•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位於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裡,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大峽谷總長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米,寬度從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大峽谷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參觀人次約有400萬。
•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位於佛羅利達州南部,內有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有當地獨有的橡樹、黃瓜、八角蓮、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膠樹等植物特有種,也是水鳥、鱷魚、水獺等動物的樂園。197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 紅木國家公園:位於加州北部太平洋岸,該公園保護了現存加州紅木林面積的45%。加州紅木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之一。除此之外,該國家公園還保護了一片茂草原(prairie)和一些文化遺址,以及長達37哩的原始海岸。1980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位於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奧林匹克半島上,瀕臨太平洋,離西雅圖約有三至四小時車程。公園由雪山、溫帶雨林和海濱三部分組成,從海邊的溫暖潮濕到高山上的嚴寒,遊客可於同一次參觀經歷中,體會一年四季的氣候,以及相應的不同自然生態。1981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 大煙山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東部,跨越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號稱是美東最後一片廣大的原始林,占地2100平方公里。由於公園內的海拔高度變化劇烈,加之降雨量充沛,因而使公園極富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公園也是切羅基人的世居地。由於441號公路橫貫公園,使得公園成為美國最多人遊覽的國家公園,2008年遊客超過900萬。1983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位於加州中部,公園以其壯觀的花崗岩懸崖、瀑布、清澈的溪流、巨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聞名於世,超過95%的土地被指定為原生地域。1984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每年有超過370萬人次遊客造訪該公園,大多數是為了尤塞米提谷而來。
• 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位於新墨西哥州東南部,超過117個洞穴,其中最大的一個長達120英里,洞穴居住著超過40萬隻墨西哥無尾蝙蝠和其他16個物種的動物。1995年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 夏威夷海灘: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由十九個主要的島嶼及珊瑚礁所組成。全部的島嶼原來都是由火山活動所形成。目前只有最大島夏威夷島有火山活動。夏威夷的經濟主要以觀光業為主,其美麗的熱帶風光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全世界各地遊客。
• 尼亞加拉瀑布:尼亞加拉河連線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並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流經寬約350米的美國戈特島(GoatIsland)時跌入斷崖,並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瀑布:美國瀑布(AmericanFalls,為小瀑布)和馬蹄瀑布(HorseshoeFalls,大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與伊瓜蘇瀑布和維多利亞瀑布並稱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美麗的景色、巨大的水利發電能力和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保護工程而聞名於世,是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
其他方面
美國夢
主條目:美國夢
美國夢(American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123]。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但少數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為可能。
人權狀況
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認為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也認為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為人權和民權提供保護的法律傳統。美國開國元勛在制訂憲法時就認為限制政府的權力是保證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權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護公民不受聯邦政府侵犯。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標是保護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權利。其他的修正案保護公民受審判團審判的權利、不受無證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權利等等各個方面。
西方世界各國普遍把美國看作人權領袖的模範,並認為上面檔案所列舉出來的權利是世界上人權中最重要的. 美國政府自1940年代以來一直以“人權高於主權”的價值觀批評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1970年代以來美國國務院也在其官網每年發布世界各國的詳細人權報告,因此也遭到被美國批評的國家的反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人權屬於內政事務,並在美方公布數日後也發表美國人權報告作為反擊。俄羅斯則舉行美國人權聽證會,認為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對盟國和敵對國實行明顯的雙重標準,人權已經成為美國干涉其他國家的政治工具。新加坡外交部在對美國人權報告的回應中認為美國對新加坡使用了雙重標準,並對美國保留關塔那摩監獄等美國人權問題上表示不解。越南則批評美國基於偏見和錯誤的信息,對越南的人權狀況作了不客觀的評價,與越南的實際情況不符。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則認為美國國務院公布的人權報告是對玻利維亞內部事務的嚴重干涉,並稱美國政府在伊拉克等世界範圍內不奉行尊重人權政策的情況下,來談論拉丁美洲以及玻利維亞的人權問題是沒有道德的。巴西外交部稱巴西不承認美國國務院發表人權報告的合法性,並認為美國才是世界上侵犯人權最嚴重的國家。古巴、尼加拉瓜、朝鮮等國要求對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造成大量平民死傷進行調查,並審判相關責任人。印度、孟加拉國、南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指出,美國目前僅加入了約三分之一的國際人權保護公約,建議美國儘快批准和執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條約》《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核心國際人權條約。
美國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態度冷淡,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決定,美國不會把其聯合國會費中的任何款項交給人權理事會。
反美現象
主條目:反美情緒
反美簡單一點就是一種仇視美國的心態,但普遍不存在憑空反美,而存在某種因果關係,就反美而言嚴重的就是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暴力襲擊美國普通民眾的恐怖行為。
外部產生原因有以下三大因素:
1.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憑藉其影響力擴張其人權主義價值觀,被政治敵對勢力視為霸權主義。
2.獨裁敵對勢力憑藉美國議會中民主勢力影響的削弱以宣稱其民主制度為偽民主
3.美國對外經濟貿易與對占領地的政策,往往只考慮美國自身的良性發展,並不考慮其政策對外的影響好壞。
自身產生原因有以下三大因素:
1.美國在其占領區內宣揚自身的人權和價值觀,但未考慮到當地風俗習慣,某些時候屬於強加於人,易使人反感。
2.美國雖然具有宗教自由和禁止種族歧視,但是仍對某些宗教和種族教存在歧視,如褻瀆伊斯蘭教聖物《古蘭經》,以及拍攝詆毀和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極端電影《穆斯林的無知》,招致穆斯林反美浪潮。
3.美國的影視產品往往宣揚美國文化的優良之處,並以扭曲貶低其他文化的形象來凸顯這一點。
部分意見
熱門自駕城市
洛杉磯
據租租車數據顯示,洛杉磯是美國自駕游最熱門的城市,洛杉磯位於美國西海岸,被世人成為“天使之城”,是美國西部最大的都會,也是美國最大的海港。這裡全年陽光明媚,對於大孩子來說,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作為一個完美的購物天堂,洛杉磯擁有280多個不同品牌的名牌服飾。而且在這裡購物的話,你可能不經意間就能碰到超級大人物,與明星一同shopping。如果是小朋友,迪斯尼樂園、加州冒險樂園、好萊塢環球影城、聖地亞哥海洋公園、諾氏百樂坊、樂高樂園、六面旗子魔術山等遊樂設施將會給他帶來無盡歡樂。舊金山
舊金山又譯為“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是僅次於洛杉磯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有著名的纜車、金門大橋、海灣大橋、泛美金字塔和唐人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裡曾經有過最著名的淘金潮,多少人曾經夢想要在這裡通過挖金走上發財致富之路。除此之外,舊金山在本世紀裡已經成為無可比擬的“電影明星”,有多少城市外景的片子總是選擇舊金山作為外景地。它激發了眾多導演的靈感,無論是名導巨片,還是商業肥皂劇,都少不了它卓越的風姿。在舊金山自駕,一個不小心你就發現自己似乎來到了某部巨片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