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The Republic Of Poland),簡稱波蘭,是一個位於中歐,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東與烏克蘭及白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 波蘭在10世紀末建立波蘭王國,1569年與立陶宛合併為波蘭立陶宛王國,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後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幾個世紀,一戰後恢復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戰後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爆發團結工會大罷工,1989年實行總統和議會制,同年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波蘭是一個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無論在歐盟,還是國際舞台的地位都與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以來,經過90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波蘭已經成為西方陣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016年11月19日,在波蘭克拉科夫神恩大教堂內,在波蘭總統的見證下,神父們宣布耶穌為波蘭國王。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6~10世紀中葉,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開始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

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了其它部落。皮亞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約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開始了皮亞斯特王朝的統治。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1025年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建立與統一

(10-15世紀中葉)

12世紀中葉,博萊斯瓦夫三世(1102~1138年在位)死後,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年在位)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於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三世(1333~1370年在位)又統一了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西波美拉尼亞)與東波莫瑞(東波美拉尼亞)還分別為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西里西亞則被波希米亞王室占領。

1385年,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了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

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

1466年,收復了東波莫瑞。

第一共和國

(15世紀中葉-1795年)

比得哥什建築物:過河 比得哥什建築物:過河

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從而削弱了王權,招致外來勢力干預。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聯邦國家,國土面積最大達到100萬平方公里。

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

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

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

1655年 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

弗羅茨瓦夫歌劇院 弗羅茨瓦夫歌劇院

第一次北方戰爭(1655~1660年)初期,波蘭被迫追隨俄國參戰。1733~1735年,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波蘭進行了戰爭,嚴重破壞了波蘭主權和國家經濟。

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別,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稱為“貴族民主制”。

18世紀後半期,波蘭生產關係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干涉。

三遭瓜分

波蘭1863年起義 波蘭1863年起義

1772年5月,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俄羅斯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士也在協定上籤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羅斯吞併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占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餘的西部地區、華沙、其於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從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之久。

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羅斯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

外族統治

(1795-1918年)

弗洛茨瓦夫 弗洛茨瓦夫

當拿破崙在1805—1807年期間一系列輝煌的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時,波蘭人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放者。拿破崙占領華沙不久,波蘭人蜂擁而至,開始支持拿破崙的事業,其中包括在索莫謝拉戰役中的波蘭槍騎兵團。

1809年拿破崙一世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作為法蘭西的一個衛星國。拿破崙失敗後,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結果失敗。

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併入奧地利。

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

1864年後,波蘭王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19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產業革命。

從19世紀80年代起,先後成立了波蘭國家民主黨、波蘭無產階級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後改名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民主黨投靠俄羅斯,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德,只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戰爭。

第二共和國

(1918-1939年)

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俄羅斯帝國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與此同時,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2月底,德、奧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並在波蘭青年中徵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1867—1935)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

1918年10、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趨於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0月28日,奧占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0月23日,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11月11日,該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茨基領導。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復獨立,重建祖國。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米代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發動了對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

1920年4月,波軍進占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蘇俄紅軍進行反擊,將參與干涉的波軍趕出了國境,並將戰火燒到波蘭的首都華沙,但最後在華沙戰役中蘇俄軍隊被波軍擊敗,波蘭軍隊雖然取得了最後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自己也力不勝任的戰爭弄得民窮財盡,最後雙方同意媾和。

1920年7月12日,英國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協約國致電蘇俄建議停火,停火線大體是巴黎和會決議中規定的分界線,故稱“寇松線”。

1920年7月22日,波蘭要求停戰。

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蘇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分割波蘭埋下了伏筆。由《里加條約》確定的波俄(蘇)邊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波蘭獲得了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但澤(後波蘭改為格但斯克)被闢為國際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大部分仍歸德國,波蘭領土面積共38.8萬平方公里。

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1926年5月,畢蘇斯基發動軍事政變並上台,自任總理,在波蘭境內實行獨裁統治,逮捕議會中反對他的人,宣傳法西斯主義。另外,他積極和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簽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8年,波蘭共產黨被解散,黨的主要領導人也被害。

二戰時期

(1939-1944年)

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並向波蘭發出戰爭威脅。

華沙猶太人英雄紀念碑 華沙猶太人英雄紀念碑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占波蘭大部分領土。1940年9月17日,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1940年4月,納粹德國在波蘭建立以奧斯維辛集中營為典型代表的多個集中營,用於處置數百萬猶太人和來自波蘭、蘇聯等國的俘虜。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並全部占領了波蘭領土,而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1942年,流亡政府在國內建立了國民軍,同年,蘇聯支持的波蘭共產黨人建立了波蘭工人黨和人民軍。

1943年,由於發生了蘇聯屠殺波蘭軍人的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再次和蘇聯斷交。

1944年元旦,在工人黨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由貝魯特任主席。

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 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

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月宣言》,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

1944年8月,蘇聯紅軍推進到了華沙的近郊,在英國的流亡政府為了在新生的波蘭國家主權不受蘇聯侵犯,命令在華沙的地下國民軍發起起義,這就是著名的華沙起義。

根據雅爾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了波蘭東、西部邊界,東部以寇松線為波蘇邊界,西部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邊界的波蘭一側。這樣,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也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損失了20%的領土。

人民共和國

(1944~1989年)

1944年7月21日宣布成立,國名是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

1947年,波蘭舉行議會選舉,蘇聯支持的貝魯特當選為總統,社會黨人西倫凱維茲任政府總理,波蘭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合併,成立了波蘭統一工人黨,貝魯特任總書記。政府把大中工業、交通運輸、銀行收歸國有,實行了土地改革,動員人民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畫(1947~1949年),國家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1949年10月7日,波蘭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1950年起,波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六年計畫(1950~1955年)。

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執政黨是波蘭統一工人黨,首都華沙。並通過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薩瓦茨基當選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

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的“非史達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東方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波茲南事件。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共領導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從監獄裡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哥穆爾卡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畫,哥穆爾卡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但由於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後的兩個五年計畫(1961~1970年)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發生罷工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衝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價導致民眾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1980年10月,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在波蘭成立,萊赫·華勒沙當選為團結工會領導人。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

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復存在。

第三共和國

(1989年~至今)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戈巴契夫的內外政策開始採用向右轉的“新思維”,並給東歐國家鬆綁,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

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民眾不滿。

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1990年11月舉行大選,華勒沙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他提出“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經濟上發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取消對土地自由買賣的限制和對外政策強調向整個歐洲和世界開放等。

二戰中被蘇聯和納粹聯手滅亡之後的波蘭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波蘭政府繼承的是倫敦流亡政府的法統。

1990年12月,在華沙皇宮舉行的新任波蘭總統就職儀式上,倫敦流亡政府總統將波蘭第一共和國國旗、憲法原件和總統印信交給了華勒沙。

1995年,華勒沙在總統競選時輸給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經濟上,波蘭的轉軌帶來了陣痛。但波蘭依然成為前歐洲前共產主義國家中經濟轉軌最成功的幾個國家之一,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波蘭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

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10年4月10日,波蘭總統萊赫·卡欽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參加紀念卡廷慘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飛機在俄羅斯墜毀,包括總統在內的88人遇難。

2017年6月2日,聯合國大會選舉波蘭為2018年和201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波蘭位於歐洲大陸中部,中歐東北部。最南端為北緯49°00′,最北端為北緯54°50′,最東端為東經24°09′,最西端為東經14°08′。東部和東北部分別與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地區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毗鄰,西部與德國相連,北臨波羅的海並與瑞典和丹麥遙遙相對。南北長649公里,東西相距689公里。邊界線總長3538公里,其中海岸線長528公里。

地形地貌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地勢平坦,國土大部分處於低矮的波德平原,略有起伏,平均海拔173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國面積的72% 。地勢南高北低,中部下凹。北部多冰磧湖,南部有低丘陵,靠近捷邊境為蘇台德山和貝斯基德山。東北部的湖區林木茂密,人口較少。

波蘭的主要山脈有喀爾巴阡山脈和蘇台德山脈。其中喀爾巴阡山脈構成了波蘭同捷克、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國界。

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格但斯克外,缺乏天然良港。位於西北部的什切青是波蘭重要的港口。

氣候特徵

由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所決定,波蘭氣候介於東歐大陸性氣候和西歐海洋性氣候之間,全境基本上屬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在通常情況下,波蘭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除山區外,年均氣溫為6~6.8℃。最冷的1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5~-1℃,最熱的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17~19℃。而每年夏季全國平均氣溫約為15℃,最熱的地區即南部的西里西亞氣溫約為19℃;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為-1℃~ 4.5℃,最冷的地區即西里西亞的普魯什庫夫氣溫曾達-40.2℃。冰凍期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東北部長達65天,山區超過130天。平原地區寒冷期長達90~130天,山區超過200天。按區域劃分,波蘭的西部和北部主要屬海洋性氣候,那裡的冬天溫和而潮濕,夏天涼爽而多雨;波蘭的東部和南部大多屬大陸性氣候,那裡有寒冷的冬天和炎熱而乾燥的夏天。

在波蘭,春天的初綠即第一批花蕾和葉芽通常在4月初出現。每年的5月到9月是波蘭最美好的季節,既溫暖又陽光明媚。9月被譽為"波蘭金色的秋天"的開始。到10月、11月,樹葉變成黃色、金色、紅色,繼而紛紛飄落。在波蘭,一年中平均有300天是多雲的天氣。因此,如果按天氣狀況(如氣溫)細分的話,波蘭則有6個季節,即除了春、夏、秋、冬4個典型的歐洲季節之外,還有"早春"和"早冬"2個季節。

每年的降水量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00毫米;南部丘陵地區和山區降水量最多,為1200~1500毫米;中部平原地區降水量最少,約為450~550毫米;一年之內降水量最多的季節為夏季(5~9月),約占年降水量的40%,主要在南部山區;降水量最少的時節為春夏之交,主要為中部地區。1997年7月,波蘭南部地區發生了幾百年未有過的特大洪水,包括工業重鎮弗羅茨瓦夫市在內的波蘭1/5的國土遭洪水侵襲,水災損失達數十億美元。這一年,波蘭也曾出現多年未遇的嚴冬寒春,甚至凍死了100多人。另外,據波蘭氣象與水利研究機構提供的數字,波蘭2000年6月的氣溫異常炎熱,6月22日科沃地區的氣溫高達36.9℃。這也是自1951年以來波蘭6月份最高的氣溫,而且嚴重乾旱,全國多數地區少雨,降雨量僅相當於6月正常雨量的30%~80%,但沿海地區卻出現暴雨。

水文分布

較大河流有維斯瓦河(長1047公里)和奧得河(波蘭境內長742公里), 其中維斯瓦河被稱為波蘭的母親河。全國99.71%屬波羅的海流域,其中維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奧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奧得河中下游部分區段為德國和波蘭的分界線。

波蘭的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亞爾德維湖,面積109.7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區劃

波蘭地圖 波蘭地圖

1998年7月,波蘭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將全國49個省改為16個省 : 庫亞維-濱海省 (Kujawsko-Pomorskie)、大波蘭省 (Wielkopolskie)、小波蘭省 (Małopolskie)、羅茲省 (Łódzkie)、下西里西亞省 (Dolnośląskie)、盧布林省 (Lubelskie)、盧布斯卡省 (Lubuskie)、馬佐夫舍省 (Mazowieckie)、奧波萊省 (Opolskie)、波德拉謝省 (Podlaskie)、濱海省 (Pomorskie)、西里西亞省 (Śląskie)、喀爾巴阡山省(Podkarpackie)、聖十字省 (Świętokrzyskie)、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Warmińsko-Mazurskie)、濱海省 (Zachodniopomorskie)

同時重新設立縣制,由省、鄉兩級改為省、縣、鄉三級,共設16個省,308個縣,2489個鄉 。

1998年10月,全國舉行了三級地方自治機構選舉。新機制於1999年1月1日啟動 。

首都

華沙夜景 華沙夜景

華沙(Warsaw),人口171.55萬(2012年12月) ,年平均氣溫9.6℃。全國第一大城市華沙,是工業、貿易和最大科學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位於國內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維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積450平方公里,是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十世紀和十一世紀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於十三世紀中葉,1596年成為首都。十八世紀初起受外國統治達二百多年,1919年起復為波蘭首都。

城市

主要城市人口(2008)省份
華沙 1 707 983 馬佐夫舍省
克拉科夫 756 441 小波蘭省
羅茲 750 125 羅茲省
弗羅茨瓦夫 632 162 下西里西亞省
波茲南 559 458 大波蘭省
格但斯克 455 717 濱海省
什切青 407 260 西濱海省
比得哥什 360 142 庫亞維-濱海省
盧布林 351 345 盧布林省
卡托維茲 311 179 西里西亞省
比亞韋斯托克 294 265 波德拉謝省
格丁尼亞 249 787 濱海省
琴斯托霍瓦 241 449 西里西亞省
拉多姆 224 501 馬佐夫舍省
索斯諾維茨 221 775 西里西亞省
托倫 206 346 庫亞維-濱海省
凱爾采 205 665 聖十字省
格利維采 196 968 西里西亞省
扎布熱 188 717 西里西亞省
比托姆 184 328 西里西亞省
奧爾什丁 175 843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別爾斯科-比亞瓦 175 476 西里西亞省
熱舒夫 173 300 喀爾巴阡山省
魯達希隆斯卡 144 254 西里西亞省
雷布尼克 141 057 西里西亞省
蒂黑 139 540 西里西亞省
棟布羅瓦古爾尼恰 128 560 西里西亞省
普沃茨克 126 807 馬佐夫舍省
奧波萊 126 382 奧波萊省
埃爾布隆格 126 460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大波蘭地區戈茹夫 125 360 盧布斯卡省
瓦烏布日赫 122 927 下西里西亞省
弗沃茨瓦韋克 118 160 庫亞維-濱海省
綠山城 117 406 盧布斯卡省
塔爾努夫 116 584 小波蘭省
霍茹夫 113 469 西里西亞省
卡利什 107 910 大波蘭省
科沙林 107 307 西濱海省
萊格尼察 104 754 下西里西亞省
布札希尼 12 315 羅茲省

國家象徵

國旗

波蘭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8∶5。旗面由上白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白色不僅象徵古老傳說中的白鷹,而且還象徵著純潔,表達出波蘭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願望;紅色象徵熱血,也象徵著革命鬥爭取得勝利。

國徽

波蘭國徽 波蘭國徽

波蘭國徽為盾徽。紅色的盾面上繪有一隻頭戴金冠、舒展雙翼的白鷹。紅、白兩色是波蘭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也是國旗之顏色。白鷹象徵波蘭人民不屈的愛國精神。

國歌

《波蘭沒有滅亡》

18世紀,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三次瓜分,整個國家淪亡達123年之久。波蘭人民決不甘當亡國奴,波蘭著名愛國將領董布羅夫斯基在義大利組織志願兵團,其中的一位指揮員維比茨基寫下了著名詩篇《波蘭沒有滅亡》,用蕭邦的《馬祖爾卡》舞曲為主鏇律,作為波蘭軍團的戰歌。1926年正式定為波蘭國歌。

人口民族

波蘭族服飾 波蘭族服飾

波蘭全國人口數量為3850.1萬人(2012年3月22日),比上一次在200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的人口總數增長了27.1萬,增長比例為0.71%。其中女性人口數量為2006.7萬,男性人口數量為1843.2萬,男女人口比例為100:109。這其中女性人口數量較2002年增長了35.3萬人,而男性人口數量則比2002年減少了8.4萬。

波蘭城市人口數量為2316.9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0.2%,而2002年城市人口占61.8%。與此同時,波蘭農村人口的數量為1533.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9.8%,而2002年時的比例為38.2%。

信仰天主教占95%,東正教、基督教新教和其他教派占5%。

使用貨幣為茲羅提,語言是波蘭語。

總人口中波蘭族約占98%,此外還有德意志、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立陶宛、猶太等少數民族,德意志人占1.3%,烏克蘭人0.6%,白俄羅斯人占0.6%。

政治

政體

波蘭是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和政府分享行政權力。波蘭的總統選舉法規定,如某一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得票率超過有效選票的50%,即可當選。如無一人達到50%,則由獲選票最多的前兩名進入第二輪繼續競選,得票較多者當選。總統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府為貝爾維德宮。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

波蘭政府的結構包括了一個由總理為主導的內閣。總理從兩院制國會的下院多數黨成員中產生,由他向總統提名閣員名單,由總統任命。內閣由屬於自由派、中間偏右公民綱領黨的總理唐納德·圖斯克領導。

波蘭議會由下院議會(460名成員)和上院參議院(100名成員)組成。國會成員根據省劃直選產生,任期4年。根據1997年生效的現行波蘭憲法,除了兩個預留給少數民族政黨的席位外,只有獲得總投票率5%的政黨才能進入國會。

司法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波蘭最高司法機構為波蘭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國家司法會議提名,由總統任命,法官任期終身。而憲法法官則由議會選出,任期9年。

憲法

1997年4月,波蘭國民大會通過新憲法。新憲法於1997年10月生效。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會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規定: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總統和政府擁有執法權,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權。波蘭經濟體制的基礎為經濟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則。波蘭武裝力量在國家政治事務中保持中立。根據新憲法,如總統否決了議會或政府提交的法案,議會可以五分之三的多數否決總統的決定。

議會

國民大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任期四年。眾議員460名,參議員100名,均通過直接選舉產生。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11年11月組成,下設18個部。

政黨

根據1998年實施的新政黨法,必須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簽名才可建立政黨。

(1)公民綱領黨:在野黨。2001年1月成立。2000年,參加總統選舉的獨立參選人奧萊霍夫斯基和分別退出團選聯和自由聯盟的眾議長普瓦任斯基和參議院副議長圖斯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組建“公民綱領派”選舉委員會,並在大選後將其改建為政黨。該黨在意識形態上兼具秩序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特徵。主要綱領為:發展教育和經濟、與貪污腐敗作鬥爭、使國家非政治化及對農村進行結構改造。

(2)農民黨:執政黨。該黨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東歐劇變後,於1990年5月重新創立。該黨主張國家扶持農業,國家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放緩私有化速度,反對單一稅制,支持歐洲一體化。

(3)法律與公正黨:執政黨。2001年6月成立。該黨在政治與社會政策上主張實行政治家財產公開制度,建立反腐機構,同犯罪現象作鬥爭,嚴懲犯罪分子甚至主張臨時恢復死刑;實行向家庭傾斜的政策。在外交政策上,奉行近歐親美、睦鄰周邊的方針,同時大力拓展全方位外交,強調在對外交往中維護本國利益。主席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

(4)民主左派聯盟黨:在野黨。1999年4月成立。主要綱領有:把波蘭建設成為公正、平等、持久和均衡發展的國家。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三權分立和多黨制;在經濟上,主張建立社會市場經濟,實現把市場經濟同國家干預相結合,把經濟效益與社會公正相結合的均衡發展。其他主要政黨還有:波蘭社會民主黨、民主黨、自衛黨、波蘭家庭聯盟黨等。

團體

華沙瓦津基公園水上宮殿 華沙瓦津基公園水上宮殿

(1)團結工會:1980年成立,1982年12月,波當局宣布實行軍管時被取締。1989年4月恢復其合法地位,同年6月議會選舉中獲勝並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在1993年9月的議會大選中未能進入議會。1996年6月,聯合基督教民族統一黨、中間派協定會等35個右翼政黨和團體組成團結工會選舉聯盟,團結工會主席馬利安·克薩克萊夫斯基出任聯盟主席。在1997年的議會大選中“團選聯”獲勝,並與自由聯盟組成聯合政府。2001年,由於執政聯盟內部矛盾以及改革措施不力等原因,政府的支持率明顯下降,不少黨派和議員紛紛宣布退出“團選聯”。在2001年的議會選舉中,“團選聯”未能進入議會。10月,團結工會召開第14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做出決議,禁止任何政治組織使用“團結工會”這一名稱和標誌、禁止工會領導人同時擔任政黨的領導職務,克薩克萊夫斯基繼續擔任團結工會主席。2002年9月,雅努什·西尼亞德克當選團結工會主席。

(2)全波工會協定會:成立於1984年11月。主張維護職工利益,反對國營企業私有化和普遍私有化的政策,提出提高超額工資累進稅、增加退休人員收入、解決職工住房困難等關係到職工民眾切身利益的要求和主張。

政要

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 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

總統:安傑伊·杜達,波蘭法律與公正黨,1972年5月16日生於波蘭南部克拉科夫市。2015年5月當選總統,8月6日宣布就職。

眾議長:西科爾斯基,曾任波蘭外交部長 。

參議長:博格丹·博魯塞維奇。1949年1月生於波蘭瓦爾米亞-瑪祖里省。畢業於盧布林天主教大學人文學系。

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 法律與公正黨,2017年12月11日就職為波蘭總理。

國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016年11月19日,波蘭官方正式宣布耶穌基督為波蘭國王。宣布儀式在位於波蘭克拉科夫的神恩大教堂內舉行。波蘭宗教界和政界要員紛紛出席。波蘭總統杜達(Andrzei Duda)也出席了儀式。宣布耶穌為波蘭國王的時間恰好與天主教會的千禧年結束和波蘭基督教會成立1050年周年紀念。

宣布耶穌為波蘭國王的想法源自20世紀上半葉,波蘭護士羅莎莉婭·澤爾科娃所接受的一系列神啟。澤爾科娃宣稱,耶穌顯靈並向她傳話,要求波蘭將其加冕為王。此舉可以幫助波蘭避免戰爭。此事40年後,波蘭的宗教與政治領袖終於達成共識,決定將耶穌加冕為波蘭國王。美國Vice新聞網站評價說,這是波蘭保守派政府向人民灌輸“過時的道德觀念”的最新舉措。波蘭主教會議說,這儀式不是要提升耶穌的權力,而是提醒人們他對整個宇宙享有主權和王權。

經濟

概述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工業發達,2009年的人均GDP達到11288美元,採礦業以煤及褐煤最重要,煤炭儲量居歐洲前列。主要礦產有煤、硫磺、銅、鋅、鉛、鋁、銀等。2000年硬煤儲量為453.62億噸,褐煤139.84億噸,硫磺5.04億噸,銅24.85億噸。琥珀儲量豐富,價值近千億美元,是世界琥珀生產大國,有幾百年開採琥珀的歷史。

工業

工業發展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波蘭是個落後的農業國。1938年人均工業生產水平相當於歐洲國家平均水平的20%左右。

二戰期間,波蘭一半以上的工廠遭受破壞,工業生產能力損失50%。

1944年,人民政權建立後,政府立即著手重建工業。1946年1月,波蘭頒布工業國有化法令,決定將大中型企業及國民經濟其他主要部門(交通運輸、郵電、銀行等)收歸國有。該工業國有化法令具體規定,凡是在同一時間內能容納50名或50名以上工人進行勞動的工廠和企業,全部收歸國有;無償地沒收德國資本家、波蘭叛國投敵者的所有工礦企業;對其他企業主實行贖買的政策。

工業國有化為戰後波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為波蘭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到1949年,波蘭經濟已恢復到1938年的水平。1950年,波蘭工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已達到24.3%。

20世紀50年代為波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第一階段,它為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波蘭工業生產水平已超過戰前水平,並使波蘭成為工業-農業國。

60年代是波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第二階段,國家把投資重點放在工業上。工業發展十分迅速,其中電機工程、機器製造和運輸等部門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其他重要工業部門有化工、紡織、燃料、金屬和食品等。工業雖不及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發達,但生產效率較高,是當時東歐國家中許多產品,如鋼、無機肥料、硫酸、水泥、拖拉機、火車車廂和汽車等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1970年,工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4.6%。1951-1979年,波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達10.2%,而同期世界工業的年均增長為6.3%。

80年代,波蘭工業發展速度減慢:前半期工業產值平均增長降至0.1%,1986-1989年產值年均增長為3.1%。1987年工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降為48.3%。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波蘭共和國]

1989年劇變後的頭兩年,波蘭整個工業生產大幅下滑。1990年工業產值下降24%。1991年工業生產形勢好轉,但工業產值比仍上年下降11.9%。

1992年,波蘭工業開始出現增長。1993~2000年 ,波蘭工業持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不一(見下表)。

1992~2000年工業產值變化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工業產值增長率(%) 2.8 6.4 12.2 9.7 8.3 11.5 3.5 4.4 7.1
1998~2000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名 稱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硬 煤 12146 11389 10300
褐 煤 6289.3 6084.6 5950
原 鋼 991.5 884.8 1050.4
軋 鋼 789.7 691.7 753.1
電解銅 44.8 47 -
硫磺(純量) 140.4 124.7 148
發電量(億度) 1430 1410 1420
小轎車(萬輛) 59.2 65 53.3
化肥(純量) 229.8 211.5 244.5
水 泥 1522 1540 1480

(資料來源:2001年波蘭小統計年鑑)

與波蘭工業產值增長相伴隨的是波蘭工業結構的徹底改變,其中包括:所有制結構的轉變及私有部分比重的增加;生產現代化和產品質量的改善;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環保產業)以及落後部門比例的降低;外國資本和私營經濟部門在工業中的增加。

2001年,波蘭工業銷售產值降低。這一年,波蘭經濟29個行業中只有11個行業的銷售保持增長,其中:公共服務行業(水、電、通訊、交通等)增長率最高,達15.6%;冶金行業下降幅度最大,達23%。據波蘭政府公布的國家狀況報告稱,2001年波蘭整個工業生產下降了4倍,企業效益大大降低。

2002年1--4月,波蘭工業銷售產值仍然負增長。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統計,2002年4月波蘭工業銷售額同比增長0.2%,但是1~4月累計工業銷售額仍然比2001年同期下降1.3%。其中煤炭工業下降4.8%,製造業下降1.6%,電力、天然氣和水供應等行業增長2.3%。不過,到這一年後半期,波蘭整個工業產值出現增長。

2003年波蘭工業形勢繼續看好。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統計公報的數字,4月工業產值同比增長達到8.3%,是2003年前幾個月的最高增長率。其中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0.2%;採礦業產值同比下降5.5%。另據波蘭中央統計局資料,波蘭7月工業產值比2002年同期增長10.3%,比2003年6月增長4.9%。其中製造業增長11.1%,採礦業增長2.1%。同月,29個工業部門中的24個出現了增長。1-7月,波蘭工業產值同比增長了7.5%。建築業7月也出現了增長,增長率為1.6%,這是十幾個月以來該行業首次出現增長。據波蘭戰略研究中心估計,波蘭2003年工業產值增長率為5%。

波蘭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呈緩慢而穩定的下降趨勢,但其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卻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是服務業和貿易快速發展以及工業結構從重工業向消費品工業轉移的結果。此外,波蘭工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結構和技術調整,國家經濟特別重要的部門,如燃料與能源、鋼鐵、國防、重型化工、製藥、紡織服裝及一些高技術工業已實現了體制改革,並逐步使其取得國際質量認證。

主要工業

波蘭的工業有燃料─動力工業、冶金工業、機電工業、化學工業、木材造紙工業、輕工業、航空工業等。燃料─動力工業是波蘭重要的基礎工業,其中煤炭工業最為發達。冶金工業主要為鋼鐵工業和其他有色金屬工業。波蘭鐵礦貧乏,鐵礦石自給率僅35%,其餘均靠進口(主要從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瑞典等國進口)。機電工業為波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工業,包括金屬加工、機器製造、汽車、造船、精密儀器、運輸工具、電機和電子工業等,其中汽車工業為迅速發展的最大新型行業之一。

農業

2007年農業用地1617.7萬公頃,耕地占國土面積50%左右。人均占地面積0.43公頃。農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數的15.2%。主要作物為各種麥類和馬鈴薯、甜菜等。牲畜主要養牛、豬和羊。

外貿

1992-2003年波蘭外貿出口增長了3.2倍,進口增長了3.3倍。2003年波蘭出口535.77億美元,同比增長30.6%,進口680.04億美元,同比增長23.4%。歐盟是波蘭的最大貿易夥伴,2003年,波蘭與歐盟的貿易額占其外貿總額的64.5%。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英國、俄羅斯、中國、捷克、瑞典和比利時是波蘭的主要貿易夥伴。
2003年,波蘭最大的五個出口國是:德國172.81億美元,增長30.4%,占波出口總值的32.3%;法國32.67億美元,增長32.1%,占波出口總值的6.1%;義大利30.77億美元,增長36.4%,占波出口總值的5.7%;英國26.99億美元,增長26.9%,占波出口總值的5.0%;荷蘭24.07美元,增長30.7%,占波出口總值的4.5%。2003年波蘭最大的五個進口國是:德國165.84億美元,增23.7%,占波進口總值的24.4%;義大利57.89億美元,增長25.5%,占波進口總值的8.5%;俄羅斯52.15億美元,增長18.3%,占波進口總值的7.7%;法國48.03億美元,增長25.1%,占波進口總值的7.1%;中國28.9億美元,同比增長39.1%,占波進口總值的4.3%。

文化

節日

新年:每年1月1日

三個國王節:每年1月6日

復活節:每年4月的第3個周日和周一

勞動節:每年5月1日

波蘭國旗日:每年5月2日(一般不放假)

國慶日:每年5月3日(憲法日,1791年5月3日波蘭頒布第一部憲法)

聖體節:每年6月15日

國家復興節:每年7月22日

聖母瑪利亞升天日:每年8月15日

清明節:每年11月1日

獨立日:每年11月11日(1918年11月11日波蘭恢復獨立)

聖誕節:每年12月25日

卡廷事件遇難者紀念日:每年4月13日(1943年)

宗教

波蘭人特別珍惜其悠久而輝煌的宗教文化傳統。總體上,波蘭是今日歐洲對宗教仍然保持相當虔誠的國家,境內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氣氛濃郁,每周去教堂望彌撒仍是大多數居民重要的生活內容。

波蘭9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中有75%依然忠實虔誠的遵守天主教的傳統習俗。雖然歷史上曾征服波蘭的普魯士(新教路德會)和俄國(東正教)都企圖壓制天主教,但反而堅定了波蘭人對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皇若望·保祿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蘭人。其餘的5%人口大多屬於東正教或基督新教。

語言

簡單地描述波蘭語語法就是:詞性分為陰性、陽性、中性,隨著動詞的變化,其它詞類有七個格的變化,動詞分為未完成體和完成體,動詞隨著句子中的主語的單數、複數的不同而變化。對外國人來講要想精通波蘭語是相當困難的,這不僅體現在變化多端的波蘭語語法上,而且,就波蘭語的發音來講,有的如vs,rz,u,h,ch等音連本土的波蘭人都覺困難。但是如果您已經學會了世界語,學習波蘭語的這些麻煩就會迎刃而解,因為,世界語是波蘭人1887年發明的。英語在波蘭人日常生活中沒有地位,雖然,波蘭一些國立大學有全英語教學課程,但它還不如德語,俄語、烏克蘭語受人歡迎。很多中國學生認為英語在波蘭會發揮作用是失誤的判斷。

美食

波蘭人的飲食習慣與其他東歐國家大致相似。具體而言,波蘭人平時以吃麵食為主。他們愛吃烤、煮、燴的菜餚,口味較淡。在飲料方面,他們還愛喝咖啡和紅茶。在飲用紅茶之時,波蘭人大都愛加入一片檸檬,並且不喜歡茶水過濃。在飲食禁忌方面,波蘭人主要不吃酸黃瓜和清蒸的菜餚。波蘭人在人際交往中非常喜歡請客吃飯。在宴請客人時,波蘭人有不少的講究。

波蘭美食 波蘭美食

一是忌諱就餐者是單數。他們認定此乃不吉之兆。

二是在吃整隻的雞、鴨、鵝時,波蘭人通常講究要由在座的最為年輕的女主人親手操刀將其分割開來,然後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盤之中。

三是不論飯菜是否合自己的口味,客人都要爭取多吃一點,並要對主人的款待表示謝意。

四是口中含著食物講話,在波蘭人看來,是很粗魯的。

美食烹飪

波蘭傳統烹飪十分為講究的法國人所稱道。波蘭烹飪地區性明顯,在北部,有很多菜以魚為主,在中部,有很有名的湯菜流傳,在南部,有酸白菜湯和羊奶作成並燻黑的乾酪。大部分波蘭菜餚不加化學添加劑,用純自然的方式做成,有些大師可以作出世界絕無僅有的神奇菜式,用龍蝦黃油配芫箐甘藍做成的蛋糕;麋鹿肉用山楂葉子作配菜。波蘭人吃飯時先喝湯,湯的種類有甜菜湯、蛋花冷湯、大麥湯有的大麥湯還加上蛋和香腸。主餐的種類有不少,常見的有:炸豬排薄餅和軟起司以及各式的洋水餃,種類有肉、馬鈴薯、起司或藍莓等。

波蘭的酒文化

波蘭伏特加(wodka)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精品伏特加”(wyborowa)、“牛草伏特加”(zubrowka)、“高級伏特加”(luksusowa)和“貝爾維德爾伏特加”(belvedere)的牌子幾乎在任何地方都是響噹噹的。從歷史記載中古老的波蘭特產酒飲料的生產先是啤酒、蜂蜜酒(okowita)、波蘭燒酒“帕利科托夫卡”(palikotowka)(舊稱生命之水烈酒)之後才是伏特加酒。

波蘭燒酒“帕利科托夫卡”是一種生命之水烈酒,根據盧布林地區雅布沃納(jablonna)保存的古老波蘭配方釀成。以穀物為基礎的生命之水在橡木桶里沉澱,時間越長,該酒釀成後就會更加醇香。精選輔料核桃和葡萄乾萃取物,使得這種伏特加氣味芬芳、味道細膩,口感潤滑。波蘭燒酒“帕利科托夫卡”燒酒是鑑賞家值得一嘗的酒。

野牛草伏特加 野牛草伏特加

波蘭特產是純伏特加,其王者桂冠非精品伏特加莫屬,它已雄心勃勃的進入了外國市場。它銷往70個國家,最熱愛它的國家有義大利、墨西哥、法國、加拿大和德國包括中國。精品伏特加已經在國際大賽中獲得20個獎項,其中四分之三是金獎。

在加了香味和香草精的伏特加中,最受歡迎的當屬牛草伏特加,俗稱牛草酒,它由精選精餾酒精製成。專家很看重其超凡的芬芳和味道,因為每瓶酒中都添加了野牛草葉片,野牛草使得酒的顏色變得淡黃,使酒的味道更加芬芳濃郁。這種草只在波蘭的比亞沃維耶斯基森林中生長。

開胃苦味伏特加(GorzkaZoladkowa)(名雖為苦味酒,其味道相當甜醇)也有很多擁戴者。它由小橙子加入香草和天然焦糖釀成。

著名的格但斯克金箔酒(Goldwasser)十分受人們的青睞,到過格但斯克的旅遊者們都會給親朋好友帶回幾瓶這種酒作為禮品。這是一種根據16世紀的配方由根莖和香草釀成的伏特加。在這種酒中加入了一些芳香精油、灑上了一點金粉,金粉在透明的酒液中閃閃發光,很多愛好酒收藏的人也常常把這種酒珍藏在自己的酒櫃中。

軍事

波蘭 波蘭

1943年10月12日建立波蘭人民軍。1990年更名為波蘭軍隊,將8月15日定為建軍節(1920年8月15日,波蘭軍隊在華沙近郊擊退蘇俄紅軍進攻並轉入反攻)。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總統任該委員會主席。國防部作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議會對軍隊的政治領導和行政保障,部長由文職人員擔任。總參謀部是國防部領導下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負責軍隊的指揮和訓練。

2013年7月22日,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簽署法令,對波蘭軍隊指揮系統進行改革。改革後波蘭軍事指揮部將有原來的4個縮減為2個:總指揮部——負責作戰準備及和平時期軍隊的日常訓練;作戰指揮部——專門管理波軍的海外駐軍以及危機或戰爭時期的作戰。總統可以在總理要求下指定戰時軍隊總指揮。波軍總參謀部將只負責軍隊發展規劃以及為總統、總理和國防部長在國防事務方面提供建議。

波蘭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三個軍種。

陸軍

波蘭陸軍兵力16.865萬人。設有4個軍區,共編有10個師(其中1個裝甲騎兵師),17個旅(其中1個空中突出旅),24個團(其中2個戰鬥直升機團、3個地地飛彈團、11個地空飛彈團)。

坦克:T-55型862輛、T-72型809輛、PT-92型58輛。

裝甲偵察車:6PAM-2型510輛。

步兵戰車:6MN-1型1367輛、6PM-1型38輛。

裝甲運送車:OT-64型730輛。

牽引炮:122毫米280門、152毫米160門。

自行炮:122毫米533門、152毫米111門、203毫米8門。

火箭炮:122毫米258門。

迫擊炮:120毫米230門。

反坦克飛彈:AT-3型263具、AT-4型115具、AT-5型18具、AT-6型7具。

地地飛彈:“蛙”式35部。

反坦克炮:85毫米711門。

高炮:23毫米和57毫米共1116門。

地空飛彈:SA-6/-7/-8/-9/-13型共1290部。

武裝直升機:米-14型35架、米-2URP型37架、PZL-W3型16架。

支援及運輸直升機:共100架。

海軍

波蘭海軍兵力1.7萬人(含海軍航空兵)。

潛艇:3艘。

驅逐艦:1艘。

護衛艦:1艘。

小型護衛艦:4艘。

飛彈快艇:7艘。

巡邏艇:22艘。

布/掃雷艦艇:24艘。

兩棲艦艇:5艘。

支援和其他艦船:12艘。

空軍

海軍航空兵:2460人。編有3個團。裝備飛機52架,其中米格-21型作戰飛機28架;直升機24架,其中米-14PL型武裝直升機10架。

波蘭空軍防空軍兵力5.61萬人。編成3個軍、下轄7個殲擊機團、4個對地攻擊殲擊機團、2個運輸機團、5個防空飛彈旅及1個獨立團。作戰飛機356架,武裝直升機47架。

對地攻擊殲擊機:蘇-20型10架、蘇-21型99架。

殲擊機:米格-21/U型178架、米格-23型31架、米格-29U型22架。

武裝偵察機:米格-21R/U型16架。

運輸機:安-2型等共62架。

直升機:共138架,其中PZL-W3型17架為武裝直升機。

教練機:TS-11型等共220架。

另儲存有米格-17型13架和米格-21型1架。

空空飛彈:“環礁”、 “蚜蟲”若干枚。

空地飛彈:“克雷牛”若干校。

地空飛彈:SA-2/-3/-4/-5型200部。

交通

2012年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鐵路總長20094公里,其中標準軌鐵路19979公里(包括電氣化鐵路11920公里);客運量2.73億人次,貨運量2.31億噸。

公路:公路總長28萬公里;有1938.9萬輛小轎車,324.2萬輛載重汽車;客運量4.97億人次,貨運量14.93億噸。

水運:內河航運線總長3659公里,內河貨運量457.9萬噸,客運量151.5萬人次。共有海運船隻110艘,304.5萬載重噸,貨運量747.6萬噸,客運量64.2萬人次;海運商港6個,貨物吞吐量5882.5萬噸,主要海港有革但斯克、格丁尼亞、什切青、希維諾烏西切等。

空運:波蘭航空公司有飛機70架,同38個國家、91個城市有定期航班,國際航線131條,總長度為19.6萬公里;客運量717萬人次,貨運量4.1萬噸。主要國際機場是華沙蕭邦國際機場。

管道運輸:石油及其產品輸送管道總長2444公里,輸送量5298.5萬噸。

社會

衛生

波蘭的醫療價格比西歐國家低得多,但醫療條件不差,加上很多私人診所針對外國人開展特種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波蘭旅遊看病。每年有1000多名外國人到波蘭旅遊看病,而且這一數字還在增加。

科學

波蘭在歷史上是一個科學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 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

哥白尼 哥白尼

波蘭的科學史上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學者,產生了"天才人物"--哥白尼。哥白尼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另外,居里夫人是一名法籍波蘭人,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波蘭科研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且這些科研成果大多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比如,1999年3月,歐洲航天局決定集中歐洲各國的航天優勢研製並於2003年發射"歐洲特快號"火星探測器,探索火星的奧秘,並期望藉此回答關於火星上是否有水以及生命的種種疑問。波蘭科學家參與了這一科研項目,並承擔了該探測器的分光光度計研製任務。2001年4月9日,波蘭科學家已順利通過分光光度計的所有測試。波蘭科學家設計的新型分光光度計,不僅能夠探測火星大氣中的水蒸氣以及火星上水的痕跡,而且還可以通過記錄火星表面夜間釋放的紅外線了解它的礦物成分,發現在火星海洋中形成的沉積岩。

波蘭建立了眾多的科技博物館。到2002年底,波蘭全國各類科技博物館共達661家。

教育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從1999年9月1日起,波蘭實行新的教育體制。新體制分為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一般為四或五年。2007年普通教育經費和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分別為23.53億和107億茲羅提,分別占財政預算的0.9%和4.2%。

波蘭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1364年)、華沙大學(1816年,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01-400段第98位)、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1919年)、華沙工業大學等。

媒體

蕭邦 蕭邦

新聞出版2012年底,全國出版發行的報刊雜誌7827種,其中主要報刊有:《選舉報》,34.71萬份;《超級快訊》,28.07萬份;《共和國報》,13.31萬份;《日報》,10.03萬份。此外,還有《論壇報》、《事實》、《政治周刊》、《直言周刊》和《新聞周刊》等。

國家主要通訊社有波蘭通訊社(PAP)、廣播新聞社。國家主要電台和電視台是波蘭廣播電台和波蘭公共電視台TVP。1990年10月,眾議院通過關於允許開辦私營電台和電視台的法令。截至2012年底,共有296家廣播電台,其中全國性電台8家;電視台20家,其中全國性電視台12家。

外交

對外政策

波蘭奉行以親美融歐為引擎,以睦鄰周邊和全方位外交為兩個車輪的外交政策。於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力主歐盟、北約繼續擴大。強化與美戰略夥伴關係,與美簽署關於在波建立反導基地的協定。力圖改善與德、俄關係。充分利用“魏瑪三角”合作機制,深化波、法、德三國合作。圖斯克政府奉行親歐政策,力求波蘭在歐盟發揮更大作用。重視維謝格拉德集團(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的區域合作。全面發展同波羅的海三國的關係。注意加強與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合作。

對外關係

與美國關係

2009年12月11日,波蘭和美國簽署《美國駐軍地位協定》,為美國在波蘭領土上派駐軍隊創造了必要的法律條件。該協定不僅包含“愛國者”飛彈的部署問題,還涉及雙方在未來10年中的其他軍事合作內容。

與羅馬尼亞關係

2009年是波蘭與羅馬尼亞建交90周年。10月7日,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7日在布加勒斯特總統府與到訪的波蘭總統卡欽斯基簽署兩國戰略夥伴關係協定,進一步推動兩國在安全、能源、可持續發展、農業、地區開發等領域的合作。2010年10月,羅馬尼亞和波蘭簽署兩國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行動計畫,新簽署的行動計畫涉及安全政策、歐洲事務、鄰國安全、軍事合作、國防工業、能源安全等,將全面推動兩國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與法國關係

2008年5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問波蘭時與波總統卡欽斯基簽署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宣言,雙方表示將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密切合作。

2009年11月5日,法國與波蘭就能源合作、國防建設和文化交流等簽署了合作協定,其中法國承諾幫助波蘭發展核能項目成為關注焦點。

與俄羅斯關係

1940年,約2.2萬名波蘭軍人在蘇聯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被集體殺害。1990年4月13日,時任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訪問蘇聯時,蘇方正式承認對“卡廷”事件負全部責任。2007年波蘭決定將每年4月13日定為“卡廷”事件遇難者紀念日。2011年4月1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表示,俄羅斯將把涉及卡廷事件的所有檔案移交給波蘭。

與中國關係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蘭館章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蘭館章

1949年10月7日,中國和波蘭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波兩國有著傳統的友好關係,早在1950年兩國就簽署了第一個政府間貿易協定。中波關係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上穩步發展,各層次、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中波經貿關係也有了長足的進展。

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近40年來波蘭國家元首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4年6月,胡錦濤主席對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雙方簽署了聯合聲明。2008年10月,圖斯克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中波關係穩步向前發展。中波經貿關係也有了長足的進展,2003年兩國的貿易額達19.8億美元。

2003年兩國的貿易額達19.8億美元。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11年中波雙邊貿易額達13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16.7%。

旅遊

波蘭克拉科夫市教堂及其廣場 波蘭克拉科夫市教堂及其廣場

氣候宜人的波羅的海港灣,風景旖旎的喀爾巴阡山區,巧奪天工的維利奇卡鹽礦每年都吸引無數遊客慕名前來。這裡的人懂得森林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角,因此他們愛林如命。波蘭的森林面積為889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近30%。初到波蘭的人,常常會被這詩情畫意般的綠色世界所陶醉。旅遊業已成為波蘭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城市有羅茲、波茲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波蘭[波蘭共和國] 波蘭[波蘭共和國]

國內許多景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如維利奇卡鹽礦、奧斯威辛集中營及比亞沃韋扎森林等。此外,波蘭還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優良的人文環境著稱。聞名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居里夫人、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以及現代天文學的創始人哥白尼均出生於波蘭,而五年一度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是音樂界的一大盛事,被譽為世界最具權威的鋼琴比賽之一。

世界遺產(截至2008年)
名稱所在省級行政區世界遺產類型
1條頓騎士團城堡濱海省文化遺產
2 托倫古城 庫亞瓦--波美拉尼亞省文化遺產
3 華沙歷史中心 華沙市文化遺產
4比亞沃韋亞森林公園波德拉斯省自然遺產
5穆斯考公園魯布斯卡省自然遺產
6亞沃爾木結構教堂下西里西亞省文化遺產
7百年廳下西里西亞省文化遺產
8克拉科夫歷史中心小波蘭省文化遺產
9奧斯維辛集中營小波蘭省文化遺產
10卡爾瓦里亞-澤布日多夫斯卡小波蘭省文化遺產
11維利奇卡鹽礦小波蘭省文化遺產
12羅日努夫木結構教堂小波蘭省文化遺產
13扎莫希奇古城盧布林省文化遺產

名人

•蕭邦:波蘭人引以為驕傲的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華沙舉辦的五年一度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吸引著全世界好手角逐,成為國際音樂界的頂級盛事。

•居里夫人:出生於華沙,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她為人類揭開原子的奧秘作出了巨大貢獻。

•哥白尼: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他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偉大勝利。因此使天文學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自然科學從此獲得了新生,這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蘭的殿堂級電影大師,他對世界電影的貢獻巨大。

•普偕彌克:科學家。

•若望·保祿二世:前天主教教宗。

•辛波絲卡: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維托爾德·皮萊茨基:波蘭民族英雄,波蘭抵禦組織成員。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地中海聯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簡稱經合組織,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巴黎。
成員澳大利亞 · 奧地利 · 比利時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冰島 · 愛爾蘭 · 義大利 · 日本 · 韓國 · 盧森堡 · 墨西哥 · 馬爾他 · 荷蘭 ·紐西蘭 · 挪威 · 波蘭 · 葡萄牙 · 斯洛伐克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觀察員台北市
強化夥伴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巴西

歐洲國家


歐洲聯盟(E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