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
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奴制國家,農奴生活極其貧困,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購買力,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主要法令
1861年2月19日法令共17個檔案,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861年2月19日宣言》.《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贖買其宅園地.及政府協助這些農民把耕地購為私有的法令》.《關於省和縣處理農民事務的機構的法令》.《關於安頓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家奴的法令》
其他內容
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機構(地方自治局)。1864年頒布的《省,縣,地方機構法令》根據這個法令俄國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自治會議及其行政機關。司法:廢除舊的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教育:鼓勵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客觀上使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傳入俄國,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紛紛要求改革。
經濟:(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國內市場,提供資金;借鑑西方技術;政府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
特別提示:俄國屬於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因為它保留了大量沙皇專制)。
具體參見 百科詞條 俄國農奴制改革
大事記
天狼星的伴星被發現。
鉈被發現。
第一具始祖鳥化石被發現。
奈及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
1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繼位。
1月9日——美國南北戰爭:密西西比州宣布脫離美國。
1月10日——美國南北戰爭:佛羅里達州宣布脫離美國。
1月11日——美國南北戰爭:阿拉巴馬州宣布脫離美國。
1月18日——美國南北戰爭:喬治亞州宣布脫離美國。
1月26日——美國南北戰爭:路易斯安那州宣布脫離美國。
1月29日——堪薩斯州成為美國第34個州。
2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德克薩斯州宣布脫離美國。
2月4日——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六個南部州成立美利堅聯盟國。
2月8日——美國南北戰爭:美利堅聯盟國成立自己的軍隊。
2月9日——美國南北戰爭:傑斐遜·戴維斯當選為美利堅聯盟國總統。
2月19日——俄羅斯改革廢除農奴制。
3月4日——亞伯拉罕·林肯就職美國總統。
3月17日——義大利王國成立。
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南軍向桑特堡開火,戰爭正式爆發。
4月15日——林肯政府發布討伐令,向南部聯盟宣戰,南北戰爭爆發 。
4月27日——美國南北戰爭:西維吉尼亞州脫離維吉尼亞州。
5月6日——美國南北戰爭:阿肯色州脫離美國。
5月7日——美國南北戰爭:田納西州脫離美國。
5月13日——美國南北戰爭:英國宣布中立。
5月20日——美國南北戰爭:肯塔基州宣布中立。
5月20日——美國南北戰爭:北卡羅萊那州宣布脫離美國。
5月27日——托爾斯泰與屠格涅夫吵嘴後絕交。
6月8日——美國南北戰爭:田納西州脫離美國。
6月18日——中國和俄羅斯在興凱湖舉行中俄興凱湖勘界會議。
9月2日——中德通商條約在天津簽訂。
9月3日——美國南北戰爭:南軍進入肯塔基州,肯塔基州取消中立,加入北方。
10月24日——約翰·菲利普·雷斯在法蘭克福展示他發明的電話。
11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喬治·麥克萊倫被授命為北軍最高指揮官。
11月2日——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
11月11日——鹹豐皇帝逝世,愛新覺羅載淳登極,以次年為同治元年。
12月24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
出生
4月1日——加藤友三郎,日本第21任首相。(逝世1923年)
4月26日——詹天佑,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逝世1919年)
5月7日——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逝世1941年)
逝世
1月2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普魯士國王(出生1795年)
6月6日——加富爾,義大利王國首任首相。(出生於1810年)
6月7日——派屈克·勃朗特,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父親。(1777年出生)
8月22日——鹹豐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出生1831年)
12月?日——阿爾伯特親王,維多利亞女王的配偶逝世(生於1819年)
?月?日——巴達捷夫斯卡,波蘭女鋼琴家,作曲家,代表作《少女的祈禱》。
歷史記載
鹹豐帝死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終年三十歲。上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帝逃到承德以後,不久即患病。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鹹豐帝口授遺詔,立其年方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同時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瑞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泰,以至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要他們輔弼幼主,掌管朝政。次日,鹹豐帝病死於避暑山莊。十一月,定諡號為“顯皇帝”,廟號“文宗”。
同治帝即位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鹹豐帝死後,載淳即位,以1862年為祺祥元年。尊其嫡母、鹹豐帝皇后鈕祜祿氏為皇太后,稱“母后皇太后”;尊其生母、鹹豐帝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皇太后,稱“聖母皇太后”。九月二十九日回到北京。次日發生北京政變。十月初九日,載淳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正式即皇帝位。廢除原襄政務八大臣所定祺祥年號,改1862年為同治元年。
清廷發生“垂簾之爭”
鹹豐十一年(1861)八月初六日,御史董元醇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理由,請求由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奏摺中說:“雖我朝向無太后垂簾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遂引起清廷內部一場“垂簾之爭”。先是,鹹豐帝死後,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大權掌握在鹹豐帝生前任命的“贊襄政務王大臣”手中。載淳生母、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那拉氏不甘心受人擺布,企圖效法古人,垂簾聽政。一些朝臣也想藉機撈取政治資本,董元醇上奏不久,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勝保,山東巡撫譚廷襄等故意違反清朝祖制,以黃折向皇太后請安,表示對垂簾之議的支持。對此,肅順等八大臣立即進行反擊。他們以小皇帝名義發出上諭,斥責勝保等違背朝廷體制,交部議處,並通令各級官員,今後不準向兩宮太后請安。董元醇上奏的第二天,那拉氏召見八大臣,他他們照董元醇所奏傳旨實行,肅順等“勃然抗論”,並聲稱自己“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太后之命”。雙方爭論激烈,以至嚇得小皇帝啼哭不止,“遺溺後衣”。最後,肅順等以祖制無垂簾之禮為辭,駁回董氏建議。表面上,“垂簾之爭”以八大臣暫時勝利告一段落,但那拉氏並未甘心,暗中勾結恭親王奕欣等,加緊作政變準備。
辛酉政變發生
鹹豐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太后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等在北京發動政變,從肅順等“贊襄政務八大臣”手中奪取了朝政大權。載淳即位後,其生母慈禧太后那拉氏對輔政八大臣不甘雌服,遂聯合慈安太后鈕祜祿氏與肅順等八大臣爭權,並暗中與在京的恭親王奕欣等進聯繫。八月初,奕欣在與外國侵略者取得默契後,以奔喪為名,趕至承德避暑山莊,與那拉氏等密商後返京進行政變布置。九月二十三日,鹹豐帝靈柩自承德起運回京。那拉氏故意讓肅順負責護送,自己同鈕祜祿氏及小皇帝由其他七大臣等扈從先行回京。二十九日,那拉氏等到京,於當日召見奕欣,次日發動政變,將載垣、端華等革職拿問,同時派人逮捕了尚在密雲途中的肅順。十月初一日,封奕欣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初五日改祺祥年號為同治。初六日命將載垣、端華賜自盡,肅順斬首示眾,景壽等五人或革職或遣戍。十一月初一日,那拉氏與鈕祜祿氏在養心殿正式垂簾聽政。由於鈕祜祿氏性情“和易少思慮”,不願多問朝政,朝廷大權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從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達四十餘年。
肅順死
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太后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等聯合發動政變,逮捕了護送鹹豐帝靈柩於密雲途中的“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於十月初六日綁縛菜市口斬首示眾,終年四十五歲。肅順字雨亭,一字豫庭,清朝宗室,鄭親王端華之弟。鹹豐初以敢於任事漸受重用,官至御前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主張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對前大學士耆英參與議和深惡痛絕,具疏請予正法。後與俄國公使伊格納切夫談判,嚴詞拒絕沙俄對我國烏蘇里江以東的侵略要求。在鹹豐帝的支持下,肅順大力整頓吏治,懲辦貪污。戊午科場案,力主將主考官、大學士柏葰斬首,以振綱紀;又疏劾戶部寶鈔處與官票所官吏和不法商人因緣為奸,交通舞弊,籍沒官吏、商人數十家。由於肅順辦事不講情面,且恃寵而驕,目無餘子,所以引起朝內外一些人的嫉恨。鹹豐十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肅順隨鹹豐帝逃到承德避暑山莊,並於鹹豐帝臨死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對那拉氏的爭權奪勢,肅順與其它顧命大臣一起進行了堅決反擊,以致雙方矛盾日趨尖銳,終於釀成“辛酉政變”,肅順被殺。
安慶內軍械所設立
鹹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安慶內軍械所,也稱內軍械所,製造火藥、子彈、炸炮等,用於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是為中國最早的官辦製造近代武器裝備的軍事工廠。廠內“全用漢人,未雇洋匠”,規模較小,以手工製造為主。同治元年(1862),著名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與華蘅芳、華世芳兄弟等人一起,在安慶內軍械所試造蒸汽艦船,經過數年努力,首先製成我國第一台蒸汽機。並在此基礎上於同治四年造成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艘蒸汽輪船,命名為“黃鵠”號。同治三年清軍攻陷南京後,內軍械所由安慶遷至南京,次年改建為金陵機器製造局。
洋務運動開始
鹹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開始。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殖民勢力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為綜理一切和外國交涉事務及與有關的各項“洋務”,清政府特於鹹豐十年底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隨之設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從此,辦理“洋務”漸成為清政府政治、經濟活動中一項重要事務,而積極倡導、興辦各各“洋務”的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即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企圖通過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制度辦法,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秩序。所以,洋務派優先考慮的目標是“強兵”。為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洋務派自六十年代初開始在天津、上海、廣州、福州等地聘用外國軍官,購買洋槍洋炮和一些船艦訓練、裝備清軍,同時創辦軍事工廠,自己製造槍炮子彈和輪船。自安慶內軍械所設立後,洋務派在山東、湖南、湖北、江蘇、福建、上海、直隸、四川、甘肅等地先後創辦了大批軍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等等,皆屬於官辦工業企業。為了培養洋務人材,清政府還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設立同文館、西學館,並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隨著軍事工業的不斷增加,所需經費、原料、燃料、運輸等日益緊張,於是,洋務派又在“求富”的口號下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興辦了一批民用工礦企業和運輸業。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海輪船招商局、基隆煤礦、開平礦物局、天津電報局、蘭州制呢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鐵政局、湖北織布局、天津至山海關鐵路等等。此類企業中,有官辦、也有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屬於規模較大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但帶有濃厚的買辦性和封建性。另外,洋務派還購買和投靠了大批軍艦,創建新式海軍。中法戰爭前,清朝海軍包括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三部分。光緒十一年(1885),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管理一切與海防有關的事務。洋務派舉辦“新政”,標榜“求強”、“求富”,卻堅持與人民為敵,過分依賴洋人,終於在中法、中日戰爭中遭到徹底失敗,但其所辦軍事、民用企業,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倡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