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紐約市曼哈頓區街道]

華爾街[紐約市曼哈頓區街道]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僅三分之一英里,寬僅為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譯,原意為“大牆大街”。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於此。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裡,至今仍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如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亦可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基本信息

歷史追溯

華爾街華爾街
華爾街的童年期是從1653年到十九世紀末期。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係。儘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這個城市從荷蘭人手裡轉到英國人手裡,並被命名為新約克郡(NewYork,簡稱紐約),以獻給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繼承人,約克公爵(DukeofYork)。

現狀發展

華爾街華爾街
現在的紐約(NewYork)最初是荷蘭殖民地,是荷蘭裔移民的聚居地,當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ewAmsterdam)。普遍將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員會成立的那一年,即1653年,當做華爾街童年期的開始。1640年代,殖民地內的小塊土地由基本的尖木樁和圍籬分隔。而後,為了有效控管來自非洲的奴隸,荷屬西印度公司的代表彼得·斯特伊弗桑特(PeterStuyvesant),領導來自荷蘭的移民團建造更堅固的柵欄。1653年,這片柵欄被強化成一座約3.65米(12英尺)高的泥土木板牆。此後,為了抵禦印地安部落、新英格蘭殖民者以及英國人,木板牆便逐漸地被擴張和強化。1685年勘測員沿著原始柵欄劃訂出一條道路,即今日的華爾街。1699年英國人將這面城牆拆除。華爾街名字也由此而來並被保留至今。
這裡曾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 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採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裡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許多金融機構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
華爾街全長僅有500多米(1英里=1609.344米)。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紐約金融區的世界貿易大廈遭到恐怖攻擊,紐約交易所停止交易,這一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擺,華爾街這個金融帝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華爾街全長僅有500多米(1英里=1609.344米)

復興衰退

華爾街華爾街
1920年9月16日,一枚炸彈在華爾街23號,摩根大通總部前爆炸,造成38人死亡,300餘人受傷。曼哈頓金融區的規模在紐約僅次於中城,是全美國最大的商業區之一。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紐約的企業文化是爭相建造摩天大樓,當時的對手只有芝加哥。即使在今日,金融區的天際線的確保有自己的特色,與位於北側數公里的中城有所分別,縱使大樓的高度略遜一籌。
位在華爾街23號的摩根大通總部於1914年建造,數十年來這個地址在美國金融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正改建成公寓。1920年9月16日中午,摩根大通銀行前一枚炸彈爆炸,造成38人死亡,400人受傷。炸彈引爆前不久,一封警告信被投遞進柏樹街和百老匯路口的信箱,上面寫著:“記住我們不會再忍受下去。釋放政治犯否則你們肯定統統都會死。美國無政府主義戰士。”(原文:Freethepoliticalprisonersoritwillbesuredeathforallofyou.AmericanAnarchistsFighters.)經過20年的調查當局仍然無法找到嫌犯,1940年聯邦調查局將檔案閒置,儘管仍然有眾多理論試圖解釋華爾街爆炸案和猜測嫌犯的身份。
華爾街股市崩盤後聚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的人群。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並導致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在大蕭條年代,絕大多數位於金融區的計畫都被迫延宕,世界貿易中心是少數在20世紀最後三季進行的主要計畫,結果卻是出人意料的非常成功。世界貿易中心事實上是政府投資的計畫,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為了刺激下城經濟的發展而決定建造,國際交易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已包含在這兩幢超高層複合大樓內。儘管如此,完工後初期大樓內大部分的空間都乏人問津。
但是,部份大型有影響力的廠商的確進駐世貿中心,更進一步吸引其他有影響力的企業買下中心裡的辦公室。有些觀點認為,世界貿易中心儼然取代了華爾街,成為金融區的核心。在“911”恐怖攻擊事件中,世貿中心被摧毀,讓1970年代開始興建複合大樓風潮,留下了斷層。九一一恐怖攻擊造成的結果是企業紛紛離開華爾街,原本在新澤西的臨時地點變成了長期的辦公室,或甚而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如芝加哥、波士頓等城市。
不管是以什麼角度來看,華爾街本身和金融區確實是充斥著高樓大廈。失去了世貿中心反到讓金融區出現數十年來未曾見過的大規模開發,一部份是歸因於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希望刺激開發的稅賦獎勵。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Libeskind)的紀念基金計畫中新的世界貿易中心複合大樓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其中一幢大樓已經被替換。計畫的中心是541.32米(1776英呎)高的自由塔。新的住宅大樓也已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同樣受惠於稅賦獎勵,舊的辦公室大樓被整修成住宅。金融區也計畫更新交通系統,包括一個新的通勤車站和福頓街(FultonStreet)的運輸中心。

當今狀況

說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是“華爾街公司”,並不是指該公司的辦公室在華爾街上,更有可能是在說他們主要從事金融服務業,其公司的總部有可能位於全球的任何一個地點。今天,華爾街的勞動力主要是在中型和大型企業工作的法律、財經專家。附近的商業區大多是符合這些專家口味的區域性公司和連鎖店,提供他們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在金融區工作的人每天從鄰近的長島、康乃狄克州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和北哈德遜村等地通勤至此工作。
華爾街文化被一般大眾認為過於死板,數十年來華爾街的公司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造就了這些陳規,同時也導致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集團的出現。來對華爾街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基本結構問題和拒絕改變確立已久的習慣。華爾街的公司反對政府的監督與管制。同時紐約市又以複雜的官僚制度聞名,讓中產階級企業家難以進入華爾街和鄰近區域的市場。
自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銀行系統建立以來,位於金融區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就一直是美國貨幣政策執行的地點,不過制定政策的權利則是在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的中央管理委員會。紐約是美國各州中唯一擁有自己聯邦儲備銀行的行政區,部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紐約龐大的人口。(在1960年代以前,紐約的人口數高居全美國之首,1960年之後則排名第三,次於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總裁是聯準會管理委員會中唯一的常任代表,傳統上擔任管理委員會的副主席一職。該銀行地下25米有一個用於儲藏黃金的地窖,規模世界第一,其儲藏量甚至大於諾克斯堡。

文化影響

本質相較於商業街,華爾街通常指商業影響力大於中小型企業和中產階級的公司企業,有時特別用來代表分析師、持股人、和諸如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人對商業街的印象通常不外乎地區性的企業和銀行,另一方面華爾街則普遍作為私有、重視自身利益的“美國企業”的代名詞。有時華爾街會用以區別投資銀行和財富500強企業在影響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與小企業之間的差異。看法
舊式的摩天大樓通常有精美的外觀,但已有數十年這種精緻的美學不曾在現代企業的建築上見到。1970年代建造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現今重視實用性的摩天大樓的代表,其外表單調、簡單,世貿雙塔常被批評為長得像兩個高高的盒子。華爾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經濟力量。對美國人而言,有時華爾街等同精英主義、強權政治和割喉形態的資本主義,但同時華爾街也喚起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驕傲。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依靠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而非殖民主義和掠奪成長的國家和經濟系統的象徵。文學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子比》的副標題是《一個華爾街的故事》,對一位好心又富有的律師有絕佳的描繪。
威廉·福克納的小說《聲音與憤怒》中的傑森·康普生將手中股票表現不佳的原因怪罪給猶太人,凸顯大眾對於華爾街的看法。音樂
10cc在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華爾街曳步舞》(WallStreetShuffle)以華爾街為題材。電影
1:1987年電影《華爾街》敘述企業的私下往來和內線交易,表現出一般大眾對華爾街的看法。2:2010年電影《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則敘述華爾街如何引發次貸危機及投資銀行間的相互鬥爭。3:《星艦奇航記》中極度崇尚資本主義的外星種族佛瑞吉人會定期前往華爾街朝聖。4:《虎膽龍威3》中恐怖份子賽門·格魯伯在華爾街製造爆炸,欲偷取儲藏在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地窖中的金磚。5:《酷斯拉》中變種蜥蜴酷斯拉在踐踏摧毀福頓漁貨市場後沿著華爾街行走。6:《入侵華爾街》中主人公吉姆為正義而戰,血洗華爾街並借特警殺死了卑鄙的銀行家。

著名建築

華爾街上的建築風格多以鍍金年代為基礎,附近地區同時也受到裝飾藝術的影響。聯邦國家紀念堂和位於百老匯街口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是街上最著名的建築物。此外,亞托羅·迪·莫迪卡(ArturoDiModica)所雕塑的公牛可以說是表華爾街的的代表。1989年12月,莫迪卡將這尊代表牛市的雕塑作為公共藝術,放置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前方,後被移至華爾街附近的博靈格林(BowlingGreen)公園。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誌性建築了。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華爾街1號:紐約銀行大樓(原歐文信託銀行大樓)華爾街14號:美國信孚銀行大樓
百老匯街8號: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
華爾街23號:原摩根大通大樓,現改為公寓
華爾街37號:原美國信託公司,美國大通銀行,現改為出租住宅
華爾街40號:川普大樓,曼哈頓信託銀行
華爾街45號:原多倫多道明銀行,現改為住宅
華爾街48號:原紐約銀行總部,現改為美國金融博物館
華爾街60號:德意志銀行大樓,摩根大通大樓
華爾街63號:原布朗兄弟哈里曼信託大樓,現改為住宅
華爾街111號:花旗銀行大樓

銅牛雕塑

華爾街華爾街
華爾街的銅牛雕像一直是美國資本主義最為重要的象徵之一,也是外來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這座銅牛塑像是由義大利藝術家狄摩迪卡設計的,銅牛身長近5米,重達6300公斤,無數前來觀光的遊客,都願與銅牛合影留念,並以撫摸銅牛的牛角來祈求好運。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之後,有了創作的靈感。他說:“當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難過,於是我開始為年輕的美國人創作一件美麗的藝術品。”為了籌資,他賣掉了家鄉西西里祖傳農場的一部分,總共籌得資金36萬美元。1989年的一個午夜,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將這座後來舉世聞名的銅牛塑像豎立起來,宣稱它是“美國人力量與勇氣”的象徵。由於狄摩迪卡無法取得許可,數日之後,銅牛於1989年12月20日被遷移到幾條街之外的鮑林格林公園現址。

相關著作

華爾街華爾街
201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1838~1990)》這是一部羅恩·徹諾(RonChernow)所撰寫的華爾街通俗史。作者獨闢蹊徑,以一個銀行帝國的財富為唯一的折射點來看待整個華爾街的輝煌歷史。作者以翔實生動的描述再輔以豐富的數據,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之間了解華爾街光輝的過去,甚至在書中找到樂趣。試問哪一個銀行帝國最能反映華爾街歷史呢?毫無疑問,是鑄就摩根財團的J.P.摩根家族及其在大洋彼岸所建立的銀行帝國。
J.P.摩根 、摩根史坦利和摩根建富,這三家摩根銀行的歷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歷史。一百五十多年來,它們在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榮和股市崩潰中都首當其衝。它們經受了戰爭和蕭條、醜聞和審訊、轟炸和未遂暗殺。現代世界還沒有哪個金融王朝如此穩定地維持著其顯赫地位。摩根財團的編年史就像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研究高額融資的風格、職業道德及禮儀規範上的變化。為使這個巨大的歷史畫卷井然有序,作者將其傳奇經歷劃分為三個階段,領主時代、外交時代和賭場時代,而摩根財團的這三個也正是華爾街所經歷的三個不同階段。
領主時代1913年的華爾街是皮爾龐特・摩根的領主時代。這時銀行家是經濟體系中的主人,他們為運河、鐵路、煉鋼廠、航運公司融資,從而為新生的工業社會提供了資本。在那樣一個桀驁不馴的競爭時代,是銀行家解決了公司間的爭端,並組織了托拉斯來遏制競爭。他們作為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監督著大規模的工業發展。因為是他們在配置稀有的資金,所以他們往往比接受融資的公司更有勢力,日益掌握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由此產生了一代難以馴服的銀行家。他們的錢財如神話般滾滾而來,引起了公眾的恐慌,最後促成了一場政治運動,以控制銀行家過度的影響——1913年,依照《聯邦儲備法案》,美聯儲成立 。
外交時代
在小傑克·摩根的外交時代,華爾街的私人銀行家們處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搖身成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與各國的中央銀行平起平坐。摩根銀行家們這時變成了政權掮客和全球會議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們作為國王、總統和教皇的摯友,在華盛頓或英國白廳的嚴密監督之下從事外交活動。在國外,他們似乎經常成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國內,它們仍舊是各個公司“傳統的開戶銀行”,但是這些公司儘管仍然算得上忠誠,卻越來越不需要強大的銀行家的幫助。摩根合伙人與客戶維持著排他的關係,因而享受一個高貴奢華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閒自得,不受現代標準的侵擾。
賭場時代
在二戰後的賭場時代,華爾街銀行家們面臨著全球市場激烈的隱蔽的競爭,對客戶失去了控制。跨國公司此時壓倒了銀行家,在資本和金融技巧上與他們一爭高低。機構投資者,比如說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成為新的抗衡力量。由於公司和政府能夠在各國籌措各種貨幣的資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著不利於銀行家的方向大大傾斜了(聯邦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和銀行法)。然而,正如摩根財團的歷史所表明的那樣,這一新型的金融攻勢,實在是銀行家虛弱的症狀。隨著老客戶們“翻身得解放”,昔日的華爾街上的紳士銀行家們也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攬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盤。他們就在那殘酷無情的公司兼併的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地盤,這樣一個世界挽救了他們,卻危害了經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時代,銀行家們已經拋棄了自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統治英美金融界的傳統。

相似地點(著名CBD)

【註:排名不分先後】金融城(英國倫敦
銀座(日本東京
中環(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陸家嘴(中國上海)
烏節路(新加坡)
拉德芳斯(法國巴黎)
悉尼CBD(澳大利亞悉尼)

其他相關

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
其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創辦於1889年。日發行量達200萬份。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路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2000多萬人。《華爾街日報》新聞輿論通過尖利的筆鋒淨化著商業市場,正是它的輿論監督讓商業公司不能為所欲為。

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
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WALLSTREETMODERNBOSSESCLUB的創始人就是1792年5月17日在華爾街68號前的一棵梧桐樹下,討論了有價證券交易的條件和規則的24位股票買賣經紀人。其結果就是他們共同簽訂了舉世聞名的《梧桐樹協定》,英語稱之為ButtonwoodAgreement。這24位在梧桐樹協定上籤了字的經紀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享有交易特權的有價證券交易聯盟合作,即卡特爾—屬封閉式的最富有、最創新的經紀人老闆俱樂部。也是後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雛形,因此,1792年5月17日這一天也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誕生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