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聞周刊》是一份在紐約出版,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的新聞類周刊。其新聞範圍涵蓋美國國內外時事、商業、科技、社會、藝術和娛樂等方面。與《時代》、《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並稱美國三大周刊。在這三份期刊中,《新聞周刊》通常被視作觀點比《時代周刊》更自由而比《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更保守。
《新聞周刊》總部設在美國紐約,2003年在全球有22個分支機構。其中在美國國內9個,其餘分布在北京、開普敦、法蘭克福、香港、耶路撒冷、倫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巴黎、東京和華沙等地。
根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新聞周刊》在全球有超過400萬的發行量,其中在全美為310萬。同時,它還出版日、韓、波蘭、俄、西、阿拉伯等多種語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語的國際刊物。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Brand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78位。
但這份美國傳統媒體的旗艦期刊自21世紀初以來深受廣告嚴重下滑、發行量大幅下跌以及讀者大量流失的困擾。2007年以來,《新聞周刊》的經營性虧損已高達4400萬美元。
發展歷史
1933年2月17日,由托馬斯·馬廷正式在美國創立出版發行,名為News-Week。
1937年,馬爾柯姆·米爾成為該刊主編及總裁,他將刊物的英語名字改成了Newsweek,並加強了該刊文章的可讀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專欄和國際版面。
1961年,華盛頓郵報將其收歸旗下。
2010年5月6日,《新聞周刊》在其官方網站首頁刊登了有關出售事項的聲明。在聲明中,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唐納德·格雷漢姆稱,在2007年至2009年,雜誌虧損創下紀錄,在2010年,這份雜誌仍舊還會虧損。鑒於當前的局面,這本雜誌可能更適合於在別處安生。
2010年10月18日,《新聞周刊》俄文版出版商稱,由於經濟原因,於2010年10月18日上市的《新聞周刊》俄文版將是最後一期。德國阿克塞爾-施普林格出版社在一份聲明中稱:“《新聞周刊》俄語版一直非常著名,也曾贏得多個獎項,它在過去六年里達到了新聞工作的最高標準。我們對此非常自豪。不幸的是,我們未能使雜誌建立在牢固的商業基礎之上。”
2010年11月12日,DailyBeast網與《新聞周刊》雜誌宣布結合成一家合資企業,合併之後的實體將更名為NewsweekDailyBeast公司,由DailyBeast編輯蒂娜-布朗(TinaBrown)擔任主編。 根據聲明,在新的架構之下,《新聞周刊》將繼續作為一本紙質周刊發行,但是其網站運營將被整合進DailyBeast的網站。
2012年7月據媒體報導稱,《新聞周刊》持股最多的股東指出,周刊將從印刷版過渡到數字版。作為一份周刊,《新聞周刊》一直沒有真正從2000年初的廣告衰退中恢復過來。許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多年虧損的《新聞周刊》將尾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進行變革。
2012年10月,《新聞周刊》宣布將在2013年放棄印刷版雜誌,實現全部數位化。將於12月31日出版最後一期印刷版雜誌,並於2013年初全面轉向數字版。《新聞周刊》未來的全數字版雜誌將名為《新聞周刊全球》,將在全球範圍內採用統一版本。數字版雜誌將基於用戶訂購的模式,並將通過平板電腦和網頁的電子閱讀工具發布。
出版發行
經過多年經營,《新聞周刊》的發行量已經達到440萬份,擁有3種英文版本和6種非英文版本,前者包括大西洋版本、拉丁美洲版本和亞洲版本,後者包括日語、韓國語、西班牙語(拉美地區)、阿拉伯語、波蘭語以及繁體中文。其中除繁體中文版外,其它幾種語言的版本均以時政新聞為主,發行量也十分可觀。
目前(截止2010年5月)該刊在全球共有11個版本出版發行,其網站也吸引了500多萬用戶。
報導風格
《新聞周刊》以著重報導國際、國內新聞,並辟有多種欄目,如世界企業 、國際市場、新產品、評論、專訪、建築、音樂,戲劇、新聞人物、宗教、醫藥、體育、電影、讀者來信等。大量使用照片和圖表。國外版側重地區性的內容。國內有12個分社,國外有19個分社。
自由派遊說組織“美國民主行動(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曾對美國媒體的傾向進行打分——100分表示立場最傾向自由派;而眾議院中立派的得分為39分,可視作中間基準。在保守派一方,“福克斯新聞特別報導(Fox News Special Report)”的得分為27;而在坐標的另一端,《新聞周刊》高達72分,完全超過《時代周刊》、《紐約時報》和“NBC晚間新聞”所處的60分區間。
《新聞周刊》曾在柯林頓性醜聞、“911事件”等負面報導中一馬當先,讓政府下不來台。考慮到2000年以來美國保守主義思潮強勁復興的大背景,《新聞周刊》在派系鬥爭中光榮掛彩也顯得順理成章。
在2005年,《新聞周刊》因為遠勝同行的左派作風吃盡苦頭。5月9日,《新聞周刊》老牌記者刊發報導,引用匿名訊息來源,指稱關塔那摩美軍基地存在褻瀆《古蘭經》行為。該報導在世界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穆斯林信徒對美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但此後不久,白宮與五角大樓紛紛指稱該報導失實,並對《新聞周刊》施以重壓。5月16日,《新聞周刊》改變態度,由編輯馬克·惠特克撰刊發了只有一句話的撤銷聲明:“基於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情況,我們撤回關於軍方在關塔那摩基地褻瀆《古蘭經》的報導”。
長期以來,《新聞周刊》是《時代》和《經濟學人》的競爭對手。《新聞周刊》在美國境內始終緊隨《時代周刊》,扮演著第二大新聞類周刊的角色,並偶爾在廣告收益上超過對方。算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在美國三大新聞周刊中,《新聞周刊》的立場最左,也可以說,更傾向於自由派(liberal)。
經營情況
2008年,集團雜誌部門運營虧損2930萬美元,當中包括《新聞周刊》。
為了將《新聞周刊》減少到雜誌大小,出版商減少了發行量,由原來310萬份每周減到150萬每周,同時,還提高了封面價格並不再對附屬檔案打折。
2009年,44名員工接受了遣散超額員工計畫。
此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公司2009年度年報,《新聞周刊》的國內版發行量已經由2009年2月的260萬份下降到2010年1月的150萬份。年報稱,2009年度《新聞周刊》虧損2930萬美元,2008年為1610萬美元。而在2009年12月,《新聞周刊》已經出售了旗下一份旅遊類雜誌彌補虧空。
2010年8月2日,《新聞周刊》以1美元價格出售給美國哈曼國際工業集團創始人西德尼·哈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