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衝突
拼音
chōng tū
注音
ㄔㄨㄙ ㄊㄨ
conflict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⑴ [assault;attack]∶衝殺奔突。
選精騎八千,率先衝突。——《南史》
⑵ [conflict]
⑶ 對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質(如觀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擾。
革命與舊勢力相衝突
⑷ 以爭吵、摩擦和對立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
兒子與繼母之間常有衝突。
⑸ [dissonance] 意見不合,發生爭執。
過去的挫折,和偶然的衝突仍然可能在他與她之間發生。
亦作“衝突”。猛衝。《清平山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文帝》:“﹝ 匈奴 ﹞長驅番兵,奮力衝突。”
向前突出。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古榆關》:“墩台守望,雖鱗次櫛比,而柳柵沙溝,衝突道側,行旅患之。”
詳細解釋
1. 沖襲;突擊。指近戰。
①《後漢書·劉虞傳》:“ 瓚 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
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 操 與 馬超 隔 渭水 ,每渡 渭 ,輒為 超 騎所衝突。”
③宋葉適《開禧二年上寧宗皇帝第二札子》:“臣伏覩 建炎 、紹興渡 江 之後,非不欲固守兩 淮 、 襄 、 漢 ,而虜人衝突無常,勢不暇及。”
④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袁可立)命蹶張之士傳饗,持一靈姑鈽大暑中趨賊。賊持壘為險,單騎衝突,左右翼踣之。”
⑤劉揆一《黃花崗之役·黃興傳記》:“戰至距離相去二百米達時,敢死隊伏而不動;及 清 軍追至一百米達,乃奮起衝突, 清 軍死至三千餘人。”
2. 水流衝擊堤岸;亦謂水流奔突。
①唐元稹《重夸州宅景色》詩:“為問 西州 羅剎 岸,濤頭衝突近何如?”
②宋蘇軾《晁錯論》:“昔 禹 之治水,鑿龍門,決 大河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所,是以得至於成功。”
③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一》:“橋下水涌流兩崖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
④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鹹水衝突而起,如濟南之 趵突泉 然。”
3. 直闖。
①宋 何薳 《春渚紀聞·罵胥詩對》:“郡有胥魁,其性剛悍,素為郡人所惡。偶以年勞出職,既府謝而出,躍馬還家,道逢道人,衝突而過。”
②《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宣王 在玉輦之上,打個眼眯,忽見遠遠一輛小車,當面衝突而來。”
③清 昭連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績》:“官船釘疏板薄,不能衝突波濤。”
4. 碰撞;衝撞。
①《魏書·劉潔傳》:“此等習俗,放散日久,有似園中之鹿,急則衝突,緩之則定。”
②唐柳宗元《乞巧文》:“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鬭冒衝突。”
③魯迅《且介亭雜文·隔膜》:“核其情罪,較衝突儀仗為更重。”
5. 指冒犯。
《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司馬貌 ﹞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應神童,起送至京,因出言不遜,衝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6. 爭執;爭鬥。
①胡適 《在上海》:“我在 西一齋 做了班長,不免有時和學校辦事人衝突。”
②老舍《月牙兒》:“看她那個樣兒,她不想跟我吵鬧,我更沒預備著跟她衝突。”
③梁啓超《俄羅斯革命之影響》:“若者持 波蘭 分離之主義,若者持 芬蘭 獨立之主義,互相衝突,互相軋轢,凌雜不可言狀。”
7. 猶矛盾。
①瞿秋白《海上述林》卷上:“他們要求文學之中對於這種鬥爭的描寫,要能夠發露真正的社會動力和歷史的階級衝突。”
②趙樹理《表明態度》:“近幾天村里會議過多,因為時間衝突,武裝會議還沒有召開。”
文藝理論術語
指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理想願望及利益等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鬥爭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反映。既包括人物與周圍環境的衝突,又包括特定環境下人物自身的衝突。衝突是作品構成情節的基礎,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心理學名詞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對立的需要同時存在而又處於矛盾中的心理狀態。有內部需要與外部限制的衝突,外部需要之間的衝突和內部需要之間的衝突等。
衝突是指發生在同一空間兩個或以上事物的互相對抗過程。
分為兩種:一種是意識的,另一種是物質的。意識以認識為基礎,所以是無形的,物質的衝突是可見,有形的。
衝突的特徵
主要有:
①衝突的直接目的是打敗對方,是直接以對方為攻擊目標的一種互動行為;
②衝突雙方必須有直接的交鋒;
③衝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標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這與競爭必須是對共同目標爭奪的情況不一樣;④衝突在形式上比競爭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規則、規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帶有明顯的破壞性。
衝突的類型
包括:
①從規模上劃分,有個人之間和集團之間的衝突;
②從性質上劃分,有經濟衝突、政治衝突、思想衝突、文化衝突、宗教衝突、種族衝突、民族衝突,以及階級衝突和國際衝突等;
③從方式和程度上劃分,有辯論、口角、拳頭、決鬥、仇殺、械鬥、戰爭等。
社會學領域最早將衝突作為一種互動類型來研究的是德意志帝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他將衝突劃分為4種類型:
①戰爭,即群體之間的衝突;
②派別鬥爭,即群體內部的衝突;
③訴訟,即通過法律途徑處理的衝突;
④非人格的衝突,即思想觀念上的衝突。
在心理學中,根據對對象的接近或迴避趨向,分為四種衝突:
1 接近-接近衝突:指兩個目標具有同等的誘惑力,都是誘發接近趨向的目標時所發生的衝突。
例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兩個喜歡的人同時發出約會邀請。
2 迴避-迴避衝突:指一個人必須在兩個否定目標中選擇其一,即同時面對的兩個目標都只能誘發迴避趨向時所發生的衝突。
例:前有懸崖,後有追兵。必須吃下討厭的菜,否則挨打。
3 接近-迴避衝突:指個體面臨的目標既誘發了接近趨向,又誘發了迴避趨向,也即必須選擇的那件事有利又有弊。
例:想吃糖,又怕長蛀牙。一種職業可以賺很多錢,但不正當。
4 雙重接近-迴避衝突:指個體面臨在兩個都帶來接近-迴避衝突的目標中選擇其一時產生的衝突。
例如:求職時的兩個選擇:山村教師,某大公司門衛。(弗洛伊德)小女孩對父親既敬慕又嫉恨,對母親既依賴又排斥。
衝突的產生及功能 具體衝突的原因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但歸根結柢是由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其中主要是財產、權力和聲望分配的不平等。衝突的破壞作用顯而易見,但也有刺激社會進步的作用。
對衝突的社會功能,社會學界存在不同意見。結構功能主義對衝突採取否定態度,而衝突理論則強調衝突的正功能,認為一個社會中存在錯綜複雜的衝突,可以防止社會分裂和社會僵化。
網路名詞
衝突(collision)衝突是乙太網中兩個節點同時傳送數據所致。當從這兩個節點發出的幀在物理介質上相遇時,它們將會發生衝突,區域網路交換機、網橋和路由器則不會。
在數據結構的哈希表中對不同的關鍵字可能得到同一哈希地址,即x1!=x2,而f(x1)=f(x2),的現象稱為衝突。
管理學名詞
定義
廣義為一種過程,即當對方感覺到另一方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產生了不利影響或將要產生不利影響時,這種過程就開始了。它描述了從相互作用變成相互衝突是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目標不一致、對事實解釋存在分歧以及對行為預期不一致等。
狹義解釋非常靈活,它可以涵蓋所有衝突水平,從公開、暴力的活動到微妙的意見不一致。
變遷
傳統觀念認為:衝突都是不良的、消極的,它常常與暴亂、破壞和非理性同時使用,以強化消極意義,起源時間:20世紀三四十年代。
人際關係認為:衝突對於所有群體和組織來說都是與生俱來的。由於衝突無法避免,人際關係學派提出接納衝突,這些支持者解釋道:衝突不可能被徹底消除,有時它還會對群體的工作績效有益。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葉,此觀念占據社會統治地位。
相互作用觀點認為:應當鼓勵衝突。觀點認為,融洽、和平、安寧、合作的組織容易變得靜止、冷漠並對變革和革新的反應變得遲鈍。因此,這一觀點主要貢獻在於,它鼓勵管理者要維持一種衝突的最低水平,從而是群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於自我批評和不斷推陳出新,並且此觀點提出了衝突類型的3個類別:任務型衝突、關係衝突和過程衝突。
理論
衝突
米勒曾深入細緻的研究過弗洛伊德的概念之一------衝突。
勒溫(1953)較早研究了這個概念。米勒從弗洛伊德和勒溫的理論中借用過來,並採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深入分析了這個概念,弗洛伊德曾談到力必多欲望和超我需要之間的連續衝突。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個人可能同時即吸引對方又被對方排斥,這就是後來稱之為接近----迴避的衝突,它是米勒研究的四個衝突概念之一。
現將四個概念一一分述如下:
接近----接近衝突
這是同時出現兩個具有相等誘惑力的目標,衝突介於兩個目標之間。
這類衝突可用下列圖解表示:
目標1 個人
目標2 (+)<-------------------|------------------->(+) 當兩個具有相等誘惑力的人請求你在同一個晚上約會,或者當一個人即飢餓又瞌睡時,便會產生接近----接近衝突。這種衝突可以變得十分嚴重,諺語中有驢子餓死在兩個想吃的草料桶旁邊的說法,便是證明。不過,在典型的意義上,這類衝突可以通過先達到一個目標後再去達到另一個目標的得法,輕易地得到解決。比如,一個人可以先吃飯後睡覺。
迴避----迴避衝突
這裡,一個人必須在兩個否定的目標之間進行選擇。例如,一個孩子必須吃他討厭的東西,否則要被打屁股;一個學生必須作他的算術作業,否則就要降級;一個人必須作他不喜歡的工作,否則就要失去收入,一個人碰上這種衝突,真是“我做了,等於受罰;我不做,也要受罰”,我們可以說他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這種衝突可用下列圖解表示:目標1 個人 目標2 (-)<----------------|------------------>(-) 有兩類型為典型地刻畫了一個有機體存在迴避-----迴避衝突時的特徵:⑴猶豫不決或優柔寡斷;⑵逃避。逃避可以是真實地遠離衝突情境;也可以是諸如白如做夢式地心裡逃避,或全神貫注於其它的思想。接近----迴避衝突 這裡,一個人同時被一個目標誘惑和排斥。一個職業具有誘惑力,因為能獲得金錢,但它又令人討厭,因為它使人煩躁,或者妨礙這個人去做更快樂的事情。一個姑娘可能未結婚的構想所誘惑,因為它給她的生活帶來安全感,但是,他也可能為結婚後他所擔當的性角色而焦慮。這種衝突可用下列圖解表示:個人 目標1 -----------------------------〉(+) | <---------------------------- (-)
來源
1.組織和個人對目標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實現目標途徑、方法不同;
2.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習慣不同;
3.資源分配和利用上發生矛盾;
4.社會角色不同,任務、職責、利益、追求不同;
5.信息渠道不暢,產生誤解;
6.不會協調組織和民眾的關係;
7.缺乏情緒宣洩場所,情緒長久積壓;
8.分配不當,不公平不公正;
9.幫派意識,小團體狹隘利益,等等。
發展
一般而言,衝突的發展要經歷五個階段,它們是潛伏階段、被認識階段、被感覺階段、處理階段和結局階段。
1. 潛伏階段
潛伏階段是衝突的萌芽期,這時候衝突還屬於次要矛盾,對衝突的存在還沒有覺醒。在這個階段,衝突產生的溫床已經存在,隨著環境的變化,潛伏的衝突可能會消失,也可以被激化。
2. 被認識階段
在這個階段,已經感覺到了衝突的存在,但是這時還沒有意識到衝突的重要性,衝突還沒有對員工造成實際的危害。如果這時及時採取措施,可以將未來可能爆發的衝突緩和下去。
3. 被感覺階段
在這個階段,衝突已經造成了情緒上的影響。可能會對不公的待遇感到氣憤,也可能對需要進行的選擇感到困惑。不同的個人對衝突的感覺是不同的,這與當事人的個性、價值觀等因素有關。
4. 處理階段
需要對衝突做出處理,處理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逃避、妥協、合作等等。對於不同的衝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即便是同樣的衝突,不同的個人採取的措施也不盡相同。對衝突的處理,集中體現了個人的處世方式和處世能力,也體現了個人的價值體系和對自己的認識。
5. 結局階段
衝突的處理總會有結果。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結果有可能是有利於當事人的,也可能不利於當事人。當衝突被徹底解決時,該結果的作用將會持續下去。但很多情況下,衝突並沒有被徹底解決,該結果只是階段性的結果。有時甚至處理了一個衝突,又會帶來其他幾個衝突。
作用
根據相互作用的觀點,認為衝突都是好的或都是壞的看法顯然並不恰當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我們有必要來具體分析衝突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1. 衝突的積極作用
首先,解決衝突的過程有可能激發組織中的積極變革。人們為了消除衝突,就要尋求改變現有方式和方法的途徑。尋求解決衝突的途徑,不僅可以導致革新和變革,而且可能使得變革更容易為下屬所接受,甚至為員工所期望。
北京開關廠就提供了一個案例,說明一個組織有效地解決了衝突而得到的好處。在20世紀90年代初,廠行政處發生了一件事,一名事業部員工到行政處要求給計算機換電池,因具體負責該項工作的人員不在而多次撲空,這名員工和行政處發生的衝突引起了行政處領導的重視,在解決衝突的同時,進而提出“99+1=0”的觀念,意思是說99項工作做好了,只有一項工作沒做好,其工作效果就等於零。廠長黃國城又在此公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北京開並廠的實際對“99+1”的內涵給予了新的界定:“企業的一切工作以市場為導向,99項工作做好了,沒有市場等於零;99項工作做好,顧客不滿意等於零;99項工作做好了,要抓住市場,要爭取用戶滿意,必須從零開始。”現在99+1=0已成為北京開關廠的管理理念,成為指導企業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
其次,在決策的過程中有意地激發衝突,可提高決策的有效性。在群體決策過程中,由於從眾壓力或由於某權威控制局面,或凝聚力強的群體為了取得內部一致,而不願考慮更多的備選方案,就可能因方案未能列舉充分而造成決策失誤,如果以提出反對意見或提出多種不同看法的方式來激發衝突,就可能提出更多的創意,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再次,衝突可能形成的一種競爭氣氛,促使員工振奮精神、更加努力。引起一個或多個目標發生衝突的競爭,也有一定好處,如果員工覺得在工作績效方面存在著一種競爭氣氛,就可能振奮精神,以求得在競爭中名列前茅。
2. 衝突的消極作用
衝突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首先,衝突可能分散資源。衝突可能分散人們為實現目標而做出的努力,組織的資源不是主要用來實現既定目標,而是消耗在解決衝突上,時間和金錢就是常被分散到肖除衝突上去的兩種重要資源。
其次,衝突有損員工的心理健康。有一些研究表明,置身於對立的意見中,會造成“敵意”、緊張和焦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衝突的存在可能使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關係難以建立和維持。
第三,要求內部競爭而引發的衝突,可能對群體效率產生不良影響。
內部競爭可能引發衝突,如當兩個銷售公司為了擴大銷售額以贏得總公司的獎勵,就可能因追求局部利益,在爭奪資金、人員等方面產生衝突,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對總公司整體效果產生影響,如果企業鼓勵員工多做努力制定一定的產量目標,人們就可能重視產品數量,而犧牲產品質量。
抑制
1. 迴避:藉由暫時冷卻或中場休息,以避免過度激化的僵局。
2. 遷就:先抑制自己的需求,滿足其他人的需求,以便維持雙方一種和諧的關係。
3. 強迫:迫使對方讓步,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作法。
4. 妥協:衝突的雙方各讓一步,來取得協定。
5. 協同:透過彼此公開而具誠意的溝通,來了解彼此雙方的差異所在,並努力找出可能的雙贏方案,,使雙方都獲得最大的可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