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鄙視。種族歧視是指一個人對除本身所屬的族群外的人種或民族,採取一種蔑視、討厭及排斥的態度,並且在言論行為上表現出來。統治階級根據種族和民族的特徵,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在現代,種族歧視開始於資本主義殖民時代,以政府形式的種族隔離制度等制度為首的時期達到了頂峰。種族歧視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基本信息

簡單釋義

反戰反種族歧視海報反戰反種族歧視海報
種族歧視,英文名racialdiscrimination,是指根據種族將人們分割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行為,即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歧視。統治階級根據種族和民族的特徵,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階級剝削制度的產物。種族歧視始於古羅馬帝國時代。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主要包括剝奪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壓低工資,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殺害,強行限制在“保留地”內居住等。迄今為止,還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
種族隔離政策使歧視官方化,但它往往在未被合法化時被執行。麻省理工學院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調查中發現當地的工作單位在招聘時存在廣泛的種族歧視。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得到面試的機會會比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少50%。調查結果被研究者視為種族偏見已經植根於美國不公平歷史的強力證據。

表現形式

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有隱蔽的、實際的。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逆向種族歧視
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報導,美國華人歡慶新年之際,西裔民主黨籍加州參議員(StateSenator)賀南德茲(EdHrnandz)提出一項提案卻給歡樂中的亞裔們澆了一盆冷水:該議員嫌加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ofCaliforniaSystem)的亞裔學生太多了,要求限制亞裔入學,提高西裔和非裔在加大系統中的入學比率。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數據,美國精英大學亞裔學生的數量1993年為20%左右,此後不升反降。而全國大學本科學生的組成比例,1984年亞裔為4%,24年後,終於增長至6%。但在此期間,拉丁裔和非裔卻增長至15%。同樣,亞裔的SAT成績必須比黑人高出450分(滿分1600分)才能錄取。而同樣的成績下,非裔被醫學院錄取的機會是亞裔的三倍。

地域表現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根據「世界價值調查」(WorldValuesSurvey)指出,瑞典經濟學家向80個國家及地區人民提問,「不願與哪無種人為鄰」,作為其擁有種族容忍度的指標。
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及其前殖民國家,包含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種族歧視最低,這些國家最願意與其他種族為鄰。同樣地,北歐國家的種族歧視也較低,至於印度、約旦、孟加拉、香港則是種族歧視最高的國家與地區,其中香港高達7成以上的民眾不願意跟其他種族互為鄰居。
報導指出,台灣則僅次於種族歧視最低的國家英美一級,因此種族容忍度算高;此外,僅有單一種族的國家南韓,有3成的民眾承認,自己擁有種族歧視,不願與其他種族的人互為鄰居。
另外,歐洲教育程度較高、較富裕的西歐,即使擁有高度的經濟自由度,但與種族容忍度不成正比,甚至低於東歐國家,其中調查顯示,法國是全歐洲最排外的國家。不過,該報導也指出,此項研究有爭議性,因為不能排除受訪者說謊的可能性。

嚴重城市

反對種族歧視遊行反對種族歧視遊行
第一名 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市 97.4%
第二名 北卡羅來納州的溫斯頓·塞勒姆市 94.0%
第三名 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市 93.3%
第四名 阿拉巴馬州的蒙奇馬利市 93.2%
第五名 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 92.7%
第六名 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 92.7%
第七名 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市 92.6%
第八名 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市 92.5%
第九名 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 91.8%
第十名 維吉尼亞州的羅諾克市 91.8%
第十一名 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 91.5%
第十二名 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罕市 91.5%

各國現狀

英國

反對種族歧視公益廣告反對種族歧視公益廣告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儘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導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2001年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打好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英國哈里王子為種族歧視言論道歉
英國哈里王子為種族歧視言論道歉英國哈里王子(左)涉嫌種族歧視 
2009年1月,法新社援引英國《世界新聞報》11日報導,有一個錄像帶拍到英國王子哈利滿口種族歧視語言,稱呼亞裔軍隊夥伴“巴仔”(Paki)、說另外一人像“包破布頭巾的”。“巴仔”是稱呼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的貶意詞;“包破布頭巾的”則帶有歧視阿拉伯人意味。2005年24歲的哈里參加化妝舞會時,因佩戴納粹黨徽掀起輿論譁然。這卷錄像帶讓哈利再陷爭議。哈利王子是英國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
英國王室發出聲明道歉,但表示哈利王子說“巴仔”時“沒有惡意”。聲明中說:“哈利王子完全了解這個字眼會觸怒多少人,也對言詞可能引起的冒犯致上最深的歉意。”

美國

美國總統布希承認,種族主義依然在美國徘徊。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承認種族偏見仍然存在。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存在制度化的種族主義
反對種族歧視遊行反對種族歧視遊行
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種族主義發展至今的必然產物。從杜魯門總統開始,美國政府便致力於黑人權利立法。到詹森總統執政時期,最終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主義。因而在美國,雖然合法的種族歧視與隔離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卻絲毫未減。
絕大多數黑人因膚色被剝奪了享有與白人同等待遇的權利。“黑人應在社會底層”一類思想並非沒有市場。決策者們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定位於改變廣大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窮困窘境本身。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在制定該項政策之前,就已對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作了徹底否定,這便決定了美國政府的黑人政策無法擺脫種族主義的影響。
相關政策埋下歧視基礎
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有色人種、特別是廣大黑人的生存條件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種族衝突愈發激烈,種族主義更加猖獗。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令人吃驚地聯合起來,他們從各自利益出發,均把矛頭指向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並由此出籠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首先,否認黑人享有獲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權利,拒絕給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過的《福利法案》強行規定了需要政府救濟的黑人可得到資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門對其所應承擔的救助義務。
其次,減免“精英集團”(以富有的白人為主體)的納稅額,實施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經濟舉措。在廣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闊斧地砍除時,許多白人卻得到了政府的額外津貼。
黑人表現提供歧視口實
種族主義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許多黑人自身的表現為政府對其實行種族歧視性政策提供了口實。
長期以來,許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沒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別是部分年輕人)經常會做一些“殘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資本主義的創業精神。在黑人聚居區,掠奪性的犯罪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
另外,還有一些黑人,特別是一些黑人婦女,他們習慣依賴政府的救濟生活,不思進取。
種族主義分子以此為由,把廣大黑人誣衊為“寄生於毒品中的無業游民”,“缺乏道德、禮貌、良心的嗜血好戰者”。由此,政府的決策者們為其制定“強硬政策”找到了“憑據”。
黑人鬥爭的歷史還很短
反對種族歧視公益廣告反對種族歧視公益廣告
美國建國200年後,才出現了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有一位黑人領袖說:自由只能用子彈才能得到。可見直到美國建國200年後,種族仇恨依然十分強烈。然而,子彈最終打進了馬丁·路德·金。因而,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平等,還必須不斷地進行頑強的抗爭。
在馬丁·路德·金的故鄉亞特蘭大,當地黑白兩個流行音樂電台的主持人想借1976年2月馬丁·路德·金誕辰之機,搞一個黑白民眾的聯合音樂派對。這個提議一出,在聽眾中反響熱烈,電台熱線快被打爆。但到了舉行派對的當晚,到場的民眾中80%以上是黑人。這表明,儘管美國取消種族隔離制度已經幾十年,但多數白人和黑人還是選擇過相互隔離的生活。

韓國

韓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韓國人深以自己的大韓民族血統為傲。隨著韓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崛起,這種民族優越主義在韓國社會廣泛擴散。
韓國的種族歧視還往往是一種雙重標準的歧視,即巴結和討好已開發國家的人,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白人,而歧視那些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有色人種。韓國《朝鮮日報》曾報導了一位非洲女教授向韓國公司遞交簡歷後,竟因膚色被拒的經歷,《青年參考》報記者在韓國時也看到了同樣的事情:即使有色人種比白人的學歷高很多,同樣能說流利的英語,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相當,韓國企業提供給他們的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和住宿條件,也沒有白人工人的好。
韓國社會對嫁到韓國的外國新娘和嫁給有色人種的韓國女性,也存在嚴重的歧視。據統計,國際婚姻在韓國全體婚姻中所占比重達15%左右。約有15萬名外國女性加入韓國,她們的中很多人常遭受家庭暴力和不公正對待。而那些嫁給有色人種的韓國女性也會被同胞鄙視,她們甚至不敢和丈夫坐公車或購物,免得被人指指點點。
出生在國際家庭的混血兒,同樣難逃遭歧視的厄運。韓國某人權委員會幾年前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很不樂觀:73%的混血兒在上學時曾因膚色不同,而遭到其他人的嘲笑;64%的人被同學疏遠,29%的人曾遭到*。另外,44。4%的人在就業方面遭到歧視,37。8%的人在結婚方面面臨困難。
為了消除種族歧視、維護外國人和各族裔人士的合法權益,韓國政府也在積極努力。比如,韓國京畿道安山市決定製訂《外國人人權條例》,對居住在轄區內的外國人人權進行保護。韓國議會也開始起草法規,將首次對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進行準確定義,並規定刑事處罰原則。

種族主義

種族歧視種族歧視

種族主義常指一套相信人群及人種區分可以絕對分類並直接決定各成員肉體特徵及能力的意識型態。

根據牛津英語辭典,種族主義(Racism)是一種認為一個人種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某一種特定的品質或者能力,並以此區分人群及人種間優劣的信仰或者觀念。梅里亞姆-韋伯斯特(韋伯線上辭典)則定義,種族主義是一種信仰,認為人種是人類特徵、能力的主要決定因素,且人種差異造成某一特定族群的人傳承其優越地位,而種族主義也指根據此信仰所造成的種族偏見。麥夸里線上辭典(TheMacquarieDictionary)將種族主義定義為:“相信各人類人種具有各自的特徵且這些特徵決定他們的文化的信念,通常帶有認同自己人種優於其他任何人種且有權力支配其他人種的觀念。”

由於歷史上許多暴力衝突與迫害的思想來源基於這種以人種的偏見、歧視來合理化或歸因所有人群差異的意識型態,因此種族主義常帶有負面意義。

最著名的種族主義迫害行動為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造成逾六百萬人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及第二條即確保種族等因素不該用來區分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

法律上

符合世界人權宣言原則的法律常明文反對以種族來區分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從而定義何為不當的“種族歧視”。根據聯合國排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的定義:
theterm"racialdiscrimination"shallmeananydistinction,exclusion,restrictionorpreferencebasedonrace(一般意義上的種族),colour(膚色),descent(世系),ornational(民族)orethnicorigin(族群)whichhasthepurposeoreffectofnullifyingorimpairingtherecognition,enjoymentorexercise,onanequalfooting,ofhumanrightsandfundamentalfreedomsinthe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oranyotherfieldofpubliclife.

此條文的ethnicorigin(族群)所指的是一代或多代先人的出生地,但在種族上於居住地屬於少數,亦可指不少移民家庭的後代。

根據英國法律,種族(Racialgroup)指“根據人種(Race)、膚色、國籍和族群或民族分類的某一類人”。基於兩個或以上原因而作出的歧視(例如出生地、父母出生地,或籍貫,較多用於人口管理的政策),都仍然是種族歧視。

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強調“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載之一切權利與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或他種主張、國籍或門第、財產、出生或他種身分。”

注意人權和公民權的差別。根據聯合國的《TheRightofNon-citizenbyOfficeOfthe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裡面提及國家政府對公民與非公民間差別待遇並非歧視。

社會學

社會學家把種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權階級體系,其觀察常關注於制度種族主義及媒體的種族偏見。

前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SociologicalAssociation)主席喬費金(JoeFeagin)批評美國的制度機構,雖然在經過平權運動及平權法案有部份改善,仍是本質上含有“種族主義”偏見及岐視的,他將美國制度種族主義的經濟、意識型態及政治結構進行實證分析並發展一套對抗的“反種族主義”理論。

大衛.韋曼(DavidWellman)所著作的PortraitsofWhiteRacism中,他將種族主義定義為“文化制裁的信念,不管意圖為何,都因為少數種族的被支配地位而捍衛了白種人的優勢”。社會學家諾爾.卡澤那夫(NoelCazenave)和達琳.阿瓦雷茲.瑪登(DarleneAlvarezMaddern)則是這么定義:“...每個社會階層皆運用了這種根據種族所訂的族群特權的高度組織系統,並伴隨著膚色/種族優越的高度發展意識形態。種族主義系統包含了(但並非局限於)盲從的成分。”

反對聲音

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1966年3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消除日

作為向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進行戰鬥的第一個十年方案的一部分,大會於1979年籲請所有國家每年在3月21日開始的一周內舉行聲援反抗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人民團結周紀念活動。每年的3月21日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1960年的那一天,南非警察在南非沙佩維爾向反對“通行證法”種族隔離政策的和平示威隊伍開火,殺害69人。大會於1966年宣布這一國際日,呼籲國際社會為根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而加倍努力。

國際聲援南非日

每年的2月7日為國際聲援南非日。1964年國際工人聲援南非會議通過。
南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同時,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存在三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是南非中央政府所在地;司法首都布隆泉是全國司法機構的所在地;立法首都開普敦是南非國會所在地,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南非曾是世界上種族歧視最野蠻的地區之一,種族歧視的歷史有300多年。南非本地的黑人至今仍把開普敦稱為是白人的城市。1964年來,南非積極推行種族和解政策,使國家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1964年國際工人聲援南非會議一致通過決議把每年2月7日定為國際聲援南非日。

相關活動

2014年12月1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賓夕法尼亞大街,人們參加抗議遊行。當日,近萬名示威者在華盛頓舉行集會和遊行,抗議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弗格森案和紐約白人警察扼殺黑人案件近期在美國掀起抗議浪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