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紐約郵報》創刊於1801年11月16日,是美國目前最古老的報紙,也是美國歷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報紙。該報創辦人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976年為默多克執掌的新聞集團擁有,總部位於紐約市於曼哈頓47至48大街之間的美洲大道1211號,語言為英語。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日平均發行量為533,860份,居全國第十;星期天刊發行量為382,000份。
歷史
漢密爾頓在1800年總統競選落選後,於1801年創辦了《紐約晚郵報》(New-York Evening Post)——《紐約郵報》的前身。在很長時間內,“紐約”二字之間一直有一橫線,後來才逐漸取消,所以早期的《郵報》都用New-York字樣。這份《晚郵報》旨在為失敗了的聯邦黨聲張,因而政黨傾向十分強烈。漢密爾頓挑選的第一任總編輯是文學素養很高的威廉•科爾曼(William Coleman)。
1826年,威廉•卡倫•布賴恩(William cullen Bryant)。接任總編輯,但他並未堅持漢密爾頓親聯邦黨人的編輯方針,而是將該報改造成一份親勞工的大眾化報紙,並在該報執政編輯部長達52年之久,對報紙的發展方向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布賴恩對編輯部進行了諸多改革,包括大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辭彙。布賴恩還於19世紀中期在報上首倡在紐約建立中央公園和警察穿制服。這兩大建議在很多有識之士的擁護下都付諸實施。所以紐約人也稱布賴恩是紐約中央公園之父。他被認為是第一個美國詩人,其《致水鳥》(To a Waterfowl)和《死亡》(Thanatopsis)等作品最為著名。
1878年6月12日,威廉•卡倫•布賴恩因頭部摔傷於去世。
1918年,該報獲得的第一個普利茲獎,是該獎項設立的第二年,與《紐約時報》的第一個普利茲獎同年。獲獎作品是發表於1917年1月的關於新澤西州一家監獄糟糕狀況的系列報導。在頭版連續刊登的這組報導引起很大反響,最後導致新澤西州監獄制度的改革。
1922年,《郵報》被出售給一個由該報總編輯埃德溫•F•蓋伊(Edwin F. Gay)領導的著名財團。蓋伊是前哈佛商學院院長,在他手下34名財團成員中,有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klin D. Roosevelt)、《芝加哥太陽報》的發行人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前法務部長喬治•威克沙姆(George Wickersham)和通用電器公司董事長歐文•揚(Owen Young)。但由於缺乏領導報紙的核心管理層,財團第二年又將報紙轉賣給《星期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的發行人賽勒斯•柯蒂茲(Cyrus Curtis)。
1934年,該報由《紐約晚郵報》更名為《紐約郵報》。
1942年,多莉·施奇夫(Dorothy Schiff)將《郵報》變為煽情的小報,她於3年前買下瀕於破產的《郵報》。又於1942年將該報改成4開小報。多莉·施奇夫買下《郵報》後任命其丈夫喬治•巴克爾(George Backer)擔任該報的發行人和總裁。丈夫退休後,她接過丈夫的職務,從而成為紐約新聞史上第一個女報紙發行人。
1974年,默多克認識了經營《紐約郵報》幾十年的多莉·施奇夫夫人,當時多莉·施奇夫夫人無意出賣該報。
1976年,多莉·施奇夫夫人的律師告訴她,即將實行的美國新稅務法將使她的孩子們很難保住這份報紙。當時,該報銷量近50萬份,但一年虧損5000萬美元。於是,時年73歲的多莉·施奇夫夫人決定將報紙賣給默多克。
1976年底,買賣終於成交。默多克新聞集團擁有了歷史悠久又頗具影響力的《紐約郵報》,成為默多克打入美國關鍵的一步。
1977年,《紐約郵報》一改報紙原來的風格,開始增加暴力和性的有關新聞,以及醜聞和案件的報導,並通過渲染和誇張的語言來吸引讀者。兩個世紀以來,它一直號稱自己是“最真實地記錄世界上每日生活的報刊之一。
1997年推出與其印刷版相對應的線上版本。
2009年2月18日,因刊登疑似採用種族主義漫畫攻擊當時黑人總統歐巴馬而飽受爭議。
2012年12月4日,因刊登紐約捷運命案照片,其攝影師被質疑為見死不救,引起廣泛非議與責難。
截至2007年9月,該報平均日發行量為724,748份。
諷刺歐巴馬
刊登爭議漫畫
2009年2月18日,《紐約郵報》刊登了一副警察擊斃黑猩猩的漫畫,漫畫的背景是,2月16日,一隻生活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電視明星黑猩猩”因致人重傷而被警察擊斃。此後一天,歐巴馬總統簽署了經濟刺激方案。在漫畫家肖恩·德隆納斯(SeanDelonas)創作的這幅漫畫中,兩名白人警察站在一隻黑猩猩面前,一名警察開槍擊斃了這隻猩猩,另一名警察說:“這下他們得找別人來制定下一個刺激方案了。”
各界反響
一些民權人士和官員認為這幅漫畫是在諷刺美國總統歐巴馬,他們對該報提出抗議並要求作出道歉。批評人士認為這幅漫畫帶有種族主義傾向,有些人稱漫畫暗示了歐巴馬應該被暗殺。許多人要求抵制《紐約郵報》以及在該報上做廣告的公司。
2月20日下午16時30分左右,千名美國民權人士在紐約的媒體大亨默多克所擁有的新聞集團總部門前集會,抗議《紐約郵報》18日刊登的一幅他們認為有影射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種族歧視之嫌的漫畫。要求《紐約郵報》道歉,並解僱漫畫作者以及簽發這幅漫畫的編輯。一名老年白人抗議者對記者說:“這是徹頭徹尾的種族歧視,是明目張胆的挑釁!”另外一名年輕的黑人女子則說:“這是對我們總統的攻擊,也是對我們美國少數族裔的攻擊。”抗議者不斷高呼“抵制《紐約郵報》!”“取締《紐約郵報》!”等口號。遊行隊伍中大多數為非洲裔民權人士,其中也有若干白人和其他族裔人士。
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家阿爾·夏普頓認為這幅漫畫極其令人惱火,他要求郵報對這幅漫畫想表達的目的進行澄清。夏普頓說:“歐巴馬總統的經濟刺激法案剛獲得通過,取得首次立法勝利,而他們提到一隻黑猩猩寫了最近的法案,這難道絲毫不令人驚訝嗎?”
部落格網站專欄作者薩姆·斯坦恩寫道:“這幅漫畫暗示經濟刺激方案是如此糟糕,連猴子都有可能會制定。最有爭議性的是,它將總統比作一隻狂暴的猩猩。”
美國白宮新聞秘書羅伯特·吉布斯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他說:“我還沒有看到這幅漫畫。不過我並不認為讀《紐約郵報》有什麼大的新聞價值。”
回應爭議漫畫
報社總編輯科爾·艾倫為這幅作品辯護稱:“這幅漫畫完全是描述當前的新聞事件,諷刺康乃狄克州發生的擊斃狂暴黑猩猩的事情,從廣義上講嘲諷華盛頓的經濟復甦工作。不過,阿爾·夏普頓再次證明他自己只不過是一名公共投機分子。”
《紐約郵報》19日晚在其網站發表文章,對漫畫事件道歉,並表示漫畫不帶有種族歧視傾向,更無意醜化歐巴馬。《紐約郵報》發言人稱,這篇道歉的評論文章還會刊登在20日發行的《紐約郵報》上。
採訪鳳姐
2011年9月29日,網路紅人“鳳姐”在美國接受了《紐約郵報》記者的採訪,報導稱,鳳姐說:“我在中國遭到很多人的嫉恨,在美國我可不想讓人們恨我。”她說,現在我可以平靜地生活,不被打擾——不過,卻不會降低徵婚標準。她補充說:“他必須是一個真正的美國人,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她透露,現在經常有人找她約會,“但沒有一個人合適。”
爭議攝影引風波
起因
事發於2012年12月3日中午的紐約時代廣場捷運站,58歲的韓國人韓基碩(Ki Suk Han)與30歲的黑人尼姆·戴維斯(Naeem Davisis )發生了小爭執。當時流浪漢戴維斯一邊走一邊咒罵,韓基碩上前阻止他:“你嚇到路人了。”戴維斯則一把將韓基碩推下了站台,而捷運正好飛馳而至。這時《紐約郵報》的兼職攝影師烏馬爾.阿巴西( R. Umar Abbasi )正好“拍下”災難發生前的一幕。
一名叫蘿拉·卡普蘭醫生當時也在站台上,見此情景後狂奔過去嘗試急救,但韓基蘇很快沒了脈搏,口吐鮮血,無法完成心肺復甦急救。
韓基碩被很快送往附近醫院,然而醫生也是回天乏術。韓基碩的妻子目前失業在家,她對警方稱,丈夫此前曾喝了酒,兩人還有過爭吵。
一名目擊者說,韓被捷運拖拽了3-4米。捷運司機也因過度驚嚇而被送去急救。卡普蘭指責道,站台上的人只是呼救卻無人伸手施援。目擊者稱派屈克·戈麥斯承認,當時如果有人伸手,韓基蘇的慘劇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他也表示,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似乎都被突然發生的一幕震驚,“凍結”在原地,沒人有足夠的勇氣走上前去拉他一把。而離韓基蘇約10米的戈麥斯對自己沒有挽救生命感到愧疚,“這真是一個恥辱。”
發展
4日《紐約郵報》刊登了那張出事前一刻的照片,一名男子正奮力想爬上捷運站台,而正前方則是一列飛速駛來的捷運。標題為:“在劫難逃:被推到捷運軌道上的人面臨死亡”。報導說:“由於攝影師的身體不夠強壯,無法靠個人力量把受害人拉上來,因此他用上了身邊唯一的資源,不停地使用相機閃光燈,希望引起列車員注意,讓列車停下來。”
當天事故發生後,紐約警方在捷運站所有出入口張貼了通緝令,出動警察在肇事區域巡邏,通過視頻監控錄像搜尋犯罪嫌疑人,
紐約警方發言人保羅·布朗4日表示,警方拘留並訊問一名體貌特徵符合監控錄像畫面的嫌疑人。
《紐約郵報》援引多名警察的話報導,嫌疑人名為尼姆·戴維斯,30歲。對嫌疑人身份的表述不一致:街頭小販或乞丐。
爭議與批評
照片刊登後引起了美國社會極大的批評,美國著名電視人拉里·金就表示:“《紐約郵報》過分了吧?這不是新聞,是令人厭惡的冷漠圍觀。”還有許多人在稱《紐約郵報》的頭版“令人作嘔”。
《紐約時報》政治記者尼克·孔費索雷甚至將韓基蘇稱為“我們時代的凱蒂·珍諾維絲”。
1964年,住在紐約皇后區的凱蒂·珍諾維絲小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歹徒當街刺殺身亡。當時有38位鄰居從窗戶親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過程,但是沒有一位目擊者在珍諾維絲呼救後出來干預,也只是在歹徒離去後才有人報警。珍諾維絲身亡後,許多人深切自責。
一名讀者在《紐約郵報》網站留言:有時間拍照,為什麼不救他?拍了幾張?3張還是4張?沒有一個人幫他,沒有。
另一名讀者寫道:紐約沒有幾個真正的男人。大家都是綿羊。太悲慘了。
一些人在微部落格網站留言,譴責《紐約郵報》刊登這類照片的做法“令人噁心”,呼籲抵制這家報紙。
新聞界也批評在場的人見死不救。美國廣播公司新聞主播克里斯多福·科莫在微博中寫道:“一些人示意列車停下,另一些人拍照。沒人救他嗎?”
製片人邁卡·格里姆質問“幫他一把不行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播索萊達·奧布賴恩寫道:“這讓人非常不舒服。想一想,如果他是你的父親或兄弟會怎樣。”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尼娜·伯爾曼評論說:“攝影師沒有什麼錯,他確實用閃光燈示意,並沒有忽略受害者。”事實上,在案發現場,大多數候車的乘客都跑到了站台的另一邊看著悲劇發生。“這么簡單的指責是不對的。”
《大西洋電報》的Alexander Abad Santos表示,“用閃光燈引起注意和伸手將人拉上站台,完全是兩回事。”
一位叫Jarlin的讀者留言到:“這個新聞讓我想起了普利茲獎得主卡特。1993年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小女孩》讓他奪得普利茲獎,而照片內容則是在戰亂的蘇丹,一個骨瘦嶙峋的小女孩和一隻注視著她的殘酷禿鷲。他本著職業原則,拍下了這個瞬間後就離開了那裡,後來卻因沒有伸出援手救助女孩而飽受非議。最終,1994年他自殺身亡。但我一直覺得不該譴責卡特,因為他即使救了那一個孩子,也只是當時救了他,他可能過幾天還得死。不是說見死不救,而是要知道,那樣一張照片在世界範圍內的震撼力,它對於國際社會的影響,會使得多少人真正得救。”
另一名叫帕克的網友則對阿巴西見死不救以及紐約郵報落井下石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重手頭新聞而罔顧他人性命,以此創造出的版面和頭條,從第一個字、第一幅圖開始就散發出銅臭和低劣,如此新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
網友史蒂文留言說“如果阿巴西放下攝影機去救助韓基碩,不去履行記者的義務,之後的照片就不會有。記者只不過是把血腥和殘忍的現象反映出來,同時為警察破案找到兇手提供了圖片證據。”
網友安潔拉認為:“作為一個記者,首先你是一個人,你擺弄相機的時間足夠你搭手把他拉上站台了。這張照片最大的價值也不過是告訴人們一幕意外慘劇,還有其他價值的話就是吸引眼球,然後攝影師拿著照片去換錢。這張又能喚醒你什麼良知呢?”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表示,犯罪嫌疑人恐怕有精神問題。
攝影記者本人回應
該照片的攝影記者烏馬爾.阿巴西在事後作出回應,據阿巴西所述,當時有拍攝任務的他正在時代廣場49街捷運站站台等車,突然聽到人們發出驚呼,隨著擴音器播報出列車即將進站的訊息,他眼睛的餘光看到有個人從空中飛過,落在軌道上。捷運越駛越近,韓拚命地想爬上站台。站台上的其他人則拚命大叫,同時揮手希望捷運司機能注意到。阿巴西自己則迎著車頭奔跑,並不停使用閃光燈希望司機能看到。但最後慘劇還是發生了,“就像壓碎了一個布娃娃”。
他在6日當天向紐約郵報表示,“紐約捷運撞人事件發生時自己離受害者太遠所以無法施救,譴責他不作為並不公平”。阿巴西對指責深感委屈,他說:“真相是我無法及時趕到那名男子身邊,如果我能的話,我是會那樣做的,但列車行進的速度超過了我的能力。” 他同時把矛頭指向事情發生時周邊圍觀的民眾。他告訴紐約郵報:“令人感到悲傷的是,那些靠近受害者的人們只是旁觀,沒有做任何事,你可以在圖片上看到這一切。”
“我開始跑,舉起相機,相機甚至未被設定到正確的參數。我不停地拍攝並按閃光燈,希望列車司機可以看到什麼東西,能夠停下來。我不知道我的拍攝對象是什麼,我甚至不能確定相機是否記錄下所發生的事情,我只是看到列車駛來。”他說。
阿巴西認為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從他聽到人們的叫聲到列車撞到那名男子大約只有22秒鐘。同時,他看到肇事者向他跑過來,擔心他自己也被推下站台。“受害者離我非常遠。我開始跑時,因為距離太遠,我無法到他身邊。火車在我到他身邊之前就撞上了他,他周圍離得更近的沒有一個人試圖把他拉上來。”阿巴西強調說。
據阿巴西介紹,他沒有聽到那名男子呼喊求救。他說:“人群隨後過來,他們拿著能拍照的手機,互相推擠,試圖看看那名男子,拍攝視頻。我向他們大叫,讓他們後退,以便讓醫生有足夠的空間,因為人們正在逼近她。她向我表示了感謝。”
基本資料
《紐約郵報》擁有者:新聞集團
編輯:ColAllan
創刊日:1801年
語言:英語
售價:US$0.25(周一–周五)
US$0.50(周六)
US$1.00(周日)
總部:美國紐約市紐約郡美洲大道
發行量:每日724,748[1]
周日439,202[2]
ISSN1090-3321
默多克及其新聞帝國
外國著名報紙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