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河

哥倫比亞河

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脈,西南流經美國,注入太平洋。長2,044公里,流域面積415,211平方公里。最大支流斯內克河。河口平均流量7,400米3/秒。春夏高山冰雪融解時水量最大,冬季最小。乾、支流可通航約1,000公里,大洋海輪可直達河口以上150公里的波特蘭。哥倫比亞河構成了俄勒岡和華盛頓兩州的天然邊界,並且是北美地區流入太平洋的河流中流量最大的。大馬哈魚在此孵化,之後游入太平洋,最後再回到這裡繁殖。然而當地建設大壩發電站,以及不斷上升的氣溫都威脅到了大馬哈魚的生存。

基本信息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概述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哥倫比亞河是一條國際河流,發源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落基山脈西坡海拔820m的哥倫比亞湖,河流從源頭向西北方向流出304km後,急劇轉彎,繞塞爾基爾克山脈向南奔流,通過上下箭湖,接納支流庫特內(Kootenay)河的來水後,進入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地區,繞一個大彎,後向西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之間,形成480km的州界,最後在俄勒岡州的阿斯托里要塞注入太平洋。

該河幹流全長2000km,落差808m,流域面積66.9萬km2。上游在加拿大,長748km,落差415m,流域面積10.2萬km2,占全流域15%。中下游在美國,長1252km,落差393m,流域面積56.7萬km2,占85%,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419m3/s,年均徑流總量2340億m3,來自加拿大境內占40%。

哥倫比亞河以1792年來此探險的波士頓商人羅伯特·格雷所乘的船名命名。其中在加拿大境內分別為748公里和10.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包括庫特內河龐多雷河奧卡諾根河斯內克河亞克莫河考利茨河威拉米特河。幹流多,瀑布多,大部分河段流經深谷,其河水流量在北美洲僅次於密西西比馬更歇聖勞倫斯三大河流。

從源頭起,先向西北流,後南下經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南部,再經美國境內的哥倫比亞高原北緣和西緣,接納其最大支流斯內克河(長1609公里)後,向西穿過喀斯喀特山脈峽谷區,在俄勒岡的阿斯托里亞要塞注入太平洋。

哥倫比亞河河水量大,河口年平均流量達7860立方米/秒。水位季節變化小,春季有冰雪融水補給時較高,冬季較低。河流含沙量小,河谷比降大,基岩抗蝕性強,很有利於興建水利工程,估計水力儲量達4000~5000萬千瓦,是世界中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之一。在河口處,海潮可上溯220公里。遠洋海輪可直達河口以上179公里處的波特蘭港

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始對河流進行綜合開發,沿乾支流興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壩。其中以大古力水壩規模最大,高168米,壩後水庫羅斯福湖長240公里,庫容量117.9億立方米,裝機容量為648萬千瓦,為美國最大的水電站。水電的開發促進了煉鋁等工業的發展,也使流域內的斯內克河平原、華盛頓州中東部以及俄岡州中北部和西部的威拉米特河谷等夏季乾旱少雨地區得到了灌溉。

哥倫比亞河中盛產鮭魚。流域內的河流、湖泊和水庫,辟有划船、釣魚等遊樂設施。

水系組成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哥倫比亞河流域水系複雜,水量豐沛,支流眾多,其主要支流有庫特內河、斯內克(Snake)河、龐多雷(PendOreille)河、德舒特(Deschutes)河和威拉米特(Willamette)河等。

斯內克河是哥倫比亞河的最大支流,全長1610km,流域面積28.2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390m3/s,徑流量438億m3。源出於美國懷俄明州西北黃石國家公園西南角,南流經大特頓國家公園中的傑克遜湖,然後向西流經愛達荷州。此河段多陡削的峽岸和急流險灘,其中有亞美利加瀑布、特溫瀑布以及驚險的肖肖尼瀑布,後者從寬達275m的馬蹄形岩盤上下跌64m,蔚為奇觀。斯內克河與博伊西(Boise)河匯合後,蜿蜓北流348km,形成愛達荷州與俄勒岡州的界河,在勃朗里壩下游通過赫爾斯峽。該峽為美國最深的河流峽谷,深2407m,長達161km。

斯內克河的主要支流有薩蒙(Salmon)河、享利斯(Henrys)河、佩埃特(Payette)河、克利爾沃特(Clearwater)河,馬盧爾(Malheur)河、奧懷希(Owyhee)河、大龍德(GrandRonde)河、帕盧斯(Palouse)河等。

自然特徵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哥倫比亞河流域地處北緯41。~53。、西經110。~124。。流域東西最大寬度117km、南北最大長度1316km。流域內從西向東依次是海岸山脈、卡斯卡特山脈和落基山脈,均呈南北向穿過該流域,組成了科迪勒拉山系。山脈之間分布有河谷、高原和盆地,位於流域東部的落基山脈,綿長寬闊,海拔一般在2000~3000m,為北美洲最主要的山脈。

西北太平洋區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幾個月,因受高山阻隔,除北部沿海降水較多以外,其餘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間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300mm,氣候乾燥。哥倫比亞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氣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區,冰雪融水源源不斷地流人哥倫比亞河。因此,流域內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較少,春季水量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條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驟發洪水。夏季幾個月,水量顯著減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倫比亞河的總徑流量僅次於密西西比河,居美國第2位,河口平均流量7419m3/s,最大流量(達爾斯)35000m3/s(1894年6月),最小流量為1019m3/s,多年平均流人太平洋的年總水量約2340億m3。

哥倫比亞河的天然徑流主要來自降雪,豐枯差別相當大,大古力水電站壩址處平均年水量962億m3,最豐年達1347億m3,最枯年僅666億m3,豐枯年水量相差一倍。年內徑流分配也不均勻,汛期4~7月的4個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8%。儘管夏季出現汛期,但由於南方各支流受到融雪補給,早於北方諸支流,所以流量比較均勻。徑流不均勻係數(指超過年平均流量的水量與年水量之比)為0.35。

哥倫比亞河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含沙量低,築壩後水庫不易淤積。

開發利用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及開發過程:由於哥倫比亞河流域涉及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國西北部,因此,只有通過合作與協調才能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一水資源。

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成立之前的協調規劃。1920年美國通過了聯邦水力發電法,多目標開發第一次受到重視。該法要求非聯邦實體在建設水電工程之前必須獲得許可證。要獲得許可證,建設者必須證實其方案對改善通航條件、開發水力資源以及其它有益於公共事業資源是最優綜合方案。並明確規定,其方案應保證不因發電而影響航運、防洪、旅遊和河流的其它用途。在20世紀20年代,一家公用電力公司根據聯邦水力發電法興建了石島水電站

1927年,美國國會授權陸軍工程師團進行河流普查,以編制最有效地利用河流滿足航運、發電、防洪和灌溉等目標的總體規劃。1931年完成了哥倫比亞河於流規劃報告。建議在大古力建高壩蓄水灌溉,解決灌溉中部華盛頓高原肥沃而乾旱的土地問題。當時認為防洪是一個次要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局部河段修建防洪堤求得解決,但1948年的大洪水證明當時不重視防洪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失誤。

30年代初,美國經濟蕭條,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政府決定作為聯邦工程,由陸軍工程師團負責修建以航運和發電為主的邦納維爾水電站,由墾務局負責修建大古力水電站,主要的目標是灌溉和發電。

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防洪法,該法規定“幹流通航河段及其支流的防洪由聯邦政府專門管理”。雖然該法沒有立即對哥倫比亞河幹流的開發方案產生影響。然而,在1938年它導致核准在人口眾多的威拉米特河流域建一系列多目標的水庫。

193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邦納維爾工程法案,從而解決了邦納維爾水電站和大古力水電站電力銷售問題。同年,美國內政部成立了邦納維爾電管局,專門負責輸送和銷售邦納維爾水電站的電力。

1938年陸軍工程師團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對1931年的流域水資源開發規劃報告進行了重新審查,提出了修訂報告。報告建議在斯內克河下游增加一系列通航梯級。報告為1945年國會授權興建麥克納里水電站和斯內克河下游工程提供了依倨。

1934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區域規劃委員會,這是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協調規劃的首次嘗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委員會停止了活動。1946年成立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

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與四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的協調規劃。成立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目的在於協調聯邦、州和其它公共事業單位對該區水資源開發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是由美國農業部、陸軍、內政部、聯邦電力局和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5個機構的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其中有7個州的代表參加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的會議,報告本州的活動,但他們沒有表決權。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是一個諮詢與協調機構,而不是規劃組織。

1948年陸軍工程師團受命重新審查哥倫比亞河水資源開發規劃報告,井於1948年完成了研究工作。規劃報告包括廠所有的支流,其成果被稱為控制性規劃總報告。報告將發電放在首位,其次是灌溉,再次是防洪。1948年5月,即該報告編制工作安排後不久,哥倫比亞河遭受了一次洪水襲擊,波特蘭及其相鄰地區洪災尤為嚴重。這次洪災使防洪問題得到重視,於是,將發電與防洪的一致性列為規劃原則。

在陸軍工程師團完成規劃報告的同時.美國墾務局也完成廠對哥倫比亞河流域的第一次綜合規劃報告。在規劃一系列大型蓄水水庫的問題上,兩報告有不同的見解。鑒於這點,兩個機構針對各自的規划進行了協調,最後,向國會遞交一份統一的規劃報告。

從20世紀30年代起,本區大部分的電力是由聯邦水電工程提供的。邦納維爾水電站、大古力水電站、亨格里霍斯水電站、麥克納里水電站、阿爾本尼瀑布水電站契夫約瑟夫水電站達爾斯水電站及幾個小型水電站均由聯邦政府授權並投資興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聯邦政府採取鼓勵私人公司參與興建水電工程的政策,致使發電量大大增長。雖然他們無力興建較大的水電工程,但是,他們聯合起來可以興建普里斯特灘水電站瓦納普姆水電站石河段水電站韋爾斯水電站等工程。

1958年陸軍工程師團完成了對哥倫比亞河流域資源開發規劃報告的修改工作,這次研究通過對蓄水庫方案的比較使一系列上游蓄水庫的規劃工作前進了一步,報告中建議將位於清水河下游已建的德沃夏克水電站作為上游蓄水庫群的一個組成部分。

1961年哥倫比亞河的第三個規劃經美國第87屆國會通過。該規劃的主要內容是興建有調節特大洪水能力的水力發電工程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改善哥倫比亞一斯內克河航運系統,提高灌溉供水量,並與加拿大政府談判興建加拿大境內的哥倫比亞河諸水庫。

在哥倫比亞河流域加拿大境內興建上游蓄水庫的願望已有多年。1961年1月17日.美加兩國政府簽訂了共同開發哥倫比亞河水資源條約。該條約規定通過共同開發哥倫比亞河水資源,確保水力發電、防洪和其它各種效益,使美加兩國共同受益。條約的內容包括在加拿大境內和美國境內建一些蓄水工程,發電和防洪效益由兩國均分。

根據這一條約,加拿大政府決定在其境內的哥倫比亞河段修建庫容為180億m3的水庫群,以控制和調節哥倫比亞河的流量。為達到這一目的,加方將修建以下幾座大壩:①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麥克里附近,攔截哥倫比亞河,修建一個庫容為86億m3的水庫;②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羅湖河口,修建一個庫容為95億m3的水庫;③在鄧肯湖附近,利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庫特奈河下游的一個或一個以上壩址,修建庫容為17億m3的水庫。

哥倫比亞河條約於1964年9月生效,在此之前,曾就下述事項達成了協定:①兩國政府就條約的附屬檔案達成協定,詳細闡明條約各條款的內容;②加拿大政府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簽訂工程承包契約,並規定加拿大的興建工程及履行條約的職責;③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利電力管理局和美國電力公司共同體之間簽訂一項電力買賣契約,加拿大方面將各水庫所發的電力賣給美國,供電限期為30年。

西北太平洋區域的水電工程發展得相當快。僅哥倫比亞河水系,就有已建和在建大型工程47個。另外,本區域還有約100個附屬水利工程。

1965年以後的規劃。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自此,河流規劃與管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67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流域規劃委員會,作為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的替代機構。該委員會肩負著對該區水資源及相關土地資源的開發、管理和保護的規劃協調工作。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不同於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因為該委員會在為聯邦、州、州際、地方和私人企業對哥倫比亞河水資源及其相關的土地資源開發、管理和制定綜合協調計畫時具有法律效果。

70年代末國會又一次指示陸軍工程師團重新審查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水資源的開發規劃報告。這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已建的一系列工程。研究這些工程運行方式的改進和搞清這此些工程應增建的附屬工程。1983年完成了修改後的系統規劃報告。

1945年成立的哥倫比亞河水源管理局作為原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後為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的一部分,負責監督哥倫比亞河日常管理活動。哥倫比亞水源管理局由哥倫比亞河流域的7個州代表和主要的聯邦機構的代表,如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美國陸軍工程師團、墾務局、以及國家氣象局、水土保持局和漁業及野生動物機構的代表組成。該管理局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審查諸如1977年旱季如何為魚類的遷徒提供足夠的河水流量,如何保持城區在7月份有足夠高的水位這樣的水系管理問題。哥倫比亞河水源管理局沒有管理權,它的任務是進行協調工作,在過去的34年裡,該管理局起到了協調作用。

乾支流梯級開發方案:1932年,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向國會提出美國境內哥倫比亞河幹流的開發規劃。據此,1933年開工興建大古力和邦納維爾兩座大水電站。1948年哥倫比亞河發生了一次洪水,受災嚴重,防洪問題開始受到重視。當年重新提出了包括防洪在內的綜合利用流域規劃,以後又經多次修改補充。規劃建議美國境內的哥倫比亞河幹流分12級開發。主要在大古力建高壩,回水至加拿大邊境。其餘各梯級壩都不高,水庫不大,基本上為中、低水頭徑流電站。另外,在支流上布置了一系列水庫,總計有效庫容301億m3,以便共同調節徑流,這樣,乾支流大小水庫合計總庫容633億m3,相當於年徑流總量2340億m3的27%,對防洪和發電所需的調節庫容還是不夠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協商,加拿大在幹流上游修建了3座水庫,共提供有效庫容191億m3,對其下游美國一系列水電站可增加平均出力280萬kW,還有防洪作用。這些效益由兩國平分。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現狀:哥倫比亞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過60~70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在整個流域內已建成39座裝機容量超過25萬kW的大型水電工程,其中,幹流14座,支流25座。

防洪;哥倫比亞河的洪水歷時較長,而且比較有規律,一般都在5、6、7月三個月,而以6月最大。綜合利用水庫在汛前留出防洪庫容,汛末蓄滿,可將防洪和興利較好地結合。哥倫比亞河的防洪標準,按歷史最大洪水,即1894年發生的35000m3/s考慮。上游乾支流水庫攔洪調節後,下游約翰迪水庫再專留防洪庫容24.7億m3,可使最大流量降至22000m3/s,配合下游地區的堤防,足以滿足防洪要求。

1972年哥倫比亞河曾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天然洪水流量達29500m3/s,由於乾支流水庫攔洪,使下泄流量降到17600m3/s,下游范庫佛市的洪水位比天然情況降低了3m,避免了2.5億美元洪災損失。這次洪水中各水庫起到的攔洪作用:加拿大在上游建的兩水庫占28%,大古力水庫29%,約翰迪水庫3%,幾座支流水庫22%。

水力發電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哥倫比亞河的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全流域可開發水電站裝機容量6380萬kW,年發電量;達2485億kW·h,其中加拿大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871萬kW,年發電量347億kW·h;美國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5509萬kW,年發電量2138億kW·h。至1991年底,全流域已裝機3600萬kW,年發電量1606億kW.h,分別占可開發水能資源的65%和75%,其中加拿大境內已裝機540萬kW,年發電量232億kW·h,美國境內3060萬kW,年發電量1374億kW·h。

加、美兩國在哥倫比亞河幹流上共分16級開發,加拿大已建3級,美國已建11級,共14級,利用水頭735m,水庫總庫容583億m3,有效庫容332億m3,現有總裝機2199萬kW,最終裝機可達2998萬kW,年發電量881億kW·h,後期發電量可達1155億kW·h。其中100萬kW以上的水電站有8座,最大為大古力水電站,現有裝機649萬kW。

加美兩國在全流域大小支流上規劃興建的大、中、小型水電站1053座,總計有效庫容426.4億m3,裝機容量2934萬kW,年發電量1088億kW·h。現已有裝機容量1289萬kW,年發電量558億kW·h,開發利用率分別為44%和51%。其中加拿大規劃可開發裝機容量270萬kW,年發電量127億kW·h,已建電站裝機182萬kW,年發電量96億kW·h,分別為可開發數的67%和76%。美國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2664萬kW,年發電量961億kW·h,已建電站總裝機1107萬kW,年發電量462億kW·h,分別為可開發數的42%和48%。兩國在各支流上已建258座大、中、小型水電站,其中單站裝機25萬kW以上的大水電站16座。2.5萬~25萬kW的中型水電站40座,2.5萬kW以下的小水電站202座。

航運;哥倫比亞河口至波特蘭市范庫佛市河道長185km,開闢水深12.2m、寬183m的航道,可通過2.6萬t海輪。

在范庫佛市以上,沿哥倫比亞河幹流上溯到支流斯內克河的劉伊斯頓市計長500km,落差210m,現已在幹流和斯內克河上建成8級共9座船閘。

灌溉;哥倫比亞河流域可灌農田60萬hm2,1984年該流域所在3個州的灌溉面積已發展到325.4萬hm2,占全國灌溉面積的13%,其中噴灌面積186.7萬hm2,為該區灌溉面積的57%。

河口整治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冰原

河口區潮汐作用通常比徑流對水位的影響大。主航道在逐漸變寬的岸線沿彎曲河道擺動,經過許多島嶼和淺灘,最後在失望角和亞當斯角之間進入太平洋。

哥倫比亞河口潮汐屬太平洋海岸的日不等型,帶有從高高潮到低低潮的長振幅,平均潮差1.98m,颱風暴潮最高潮位比平均低低潮位高3.54m,經測定河口潮稜柱體為5.78億m3。

通常由於太平洋潮汐的影響,哥倫比亞河的下遊河口有逆向流動,受海潮影響的河段,深入內地約234km。哥倫比亞河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河況的連續變化力圖在海洋動力與河流動力之間建立平衡。這種平衡是十分敏感的。當口門地區對河流動力作任何調整時,不論其如何小,總伴隨著海洋動力的相應變化。結果,在努力改善通航條件的整個過程中,口門經歷了很多變化,口門狀況也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情況。

1885年攔門沙最小水深普遍只有6.1m。為了獲得9.1m深的穩定航道,1885年10月建造了一條南導堤,從亞當斯角向北延伸7.2km,沿北岸設定了4道防波堤。1895年航道水深增至9.4m,但這種效果是短暫的,後來沿導堤北邊形成了克拉索沙嘴,並逐漸發育成與亞當斯角相連的實體,至1902年,航道分汊成3股,水深復又減小為6.7m左右,航運條件不斷惡化。

1905年實施了12.2m航道水深的口門治導規劃,延長南導堤,結合疏浚建造北導堤和防波堤,以保證2.4km長,12.2m深的進口航道。南堤延伸後,1911年河口恢復了單一航道,通過攔門沙的航道水深增至7.3m,北導堤工程始於1913年8月,至1917年8月竣工,全長3.9km。當時攔門沙上的航道水深已增至12.2m,以後又不斷刷深,到1927年底,水深達到14.3m。

然而,在航道條件改善的同時,北導流堤北面淺灘亦隨之發展,並幾乎沿全部堤身形成一塊灘地向外延伸。克拉索沙嘴繼續發育,至1931年,由於向西和向北擴淤,使口門水深減小到13.1m。而且,航道向北導流堤方向靠攏,使北導流堤尾端航道一側水深進一步增大。為了防止航道繼續向北移動,沿沙島南岸建造了4道透水壩,並於1939年建成了從失望角往南延伸的A導流堤。儘管如此,在克拉索沙嘴繼續西移的同時,對北導流體起保護作用的淺灘不斷被沖蝕,導流堤航道一側出現沉陷,危及堤身安全。1939年不得不把北導流堤尾部建成混凝土塊體。1951年克拉索沙嘴繼續移動,同時12.2m等深線沿進口航道北邊顯著向東和向南移動。1952兩導流堤間第一次形成一個口門內淺灘。為了維持航道的穩定,1939年以來,每年都需對克拉索沙嘴一側進行清淤。1948年挖泥量達到133,8萬m3左右。

為了適應現代遠洋航運的需要,1954年對原有口門工程進行了改造。首先,通過疏浚使整條810m寬的航道水深達到14.6m,然後,計畫在取得足夠經驗後再。沿北岸建造B導流堤。1956年和1957年的疏浚表明,儘管疏浚後航道水深可達14.6m,但一到冬季就出現嚴重淤積。這兩年大約有75%的疏浚泥沙傾倒在南導流堤尾端以南1.6km的外海區,其餘的泥沙傾倒在口門附近的深水區。

1958年進行原型測量表明,疏浚傾倒的泥沙重又回到航道上來。因此,後來改變了疏浚拋泥方法,集中把泥沙傾倒到較遠的外海區,情況有所好轉。

根據潮汐水力學委員會的提議,建造了哥倫比亞河下遊河口區綜合水力模型。通過模型試驗,為今後河口整治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的整治規劃構想是:在亞當斯角現南導流堤正南方向的深水區開挖一條人工運河,用以聯接口門上遊河道和太平洋。為了消除或減小鹽水通過運河入侵河口地區,有必要在運河進口處的亞當斯角修建一個擋潮閘。同時,有必要建造一條新的、較短的南石堤,用以穩定新堤與南導流堤之間的進口新航道。在有了這樣一條新的進港航道及擋潮閘以後,就可以放棄現在的口門,封閉航道任其自然淤積。當淤積後的控制水深減小到1885年以前的狀態時,河口的鹽水入侵作用將不再是河口形態變化的控制因素。隨著老航道水深變淺,即使在最小調節流量(約4245m3/s)下,河流的淡水也將充滿整個河槽,預計那時將不再出現目前這樣的入侵河口的明顯的異重流。同時,可以預計為了防洪、發電、航運和灌溉,哥倫比亞河上游地區將修建一系列水庫群體系,水庫群庫容對年徑流進行調節,將會大大改變河口的水流形態。枯水流量的增大就會增加河流沖刷能力將底沙帶往深海區.這樣,在可預見的將來,就可能以合理的代價去獲取哥倫比亞河口的戰略價值。

其他

(圖)哥倫比亞河哥倫比亞河

河流開發和流域治理經驗

在哥倫比亞河流域,隨著水電工程的建設,防洪、航運、灌溉、旅遊等方面均獲得了全面發展,成績顯著,哥倫比亞河已成為世界上利用最充分的一條大河。美國對該河的開發,在規劃與綜合利用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規劃先行;把規劃作為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以陸軍工程師團為主,編制過1931、1938、1948、1961、1972年的規劃報告,1983年又提出了新的規劃報告。每次規劃都有新的內容和要求,並不斷補充完善,使開發利用水平逐步提高。每一規劃報告上交國會,一經審批,就成為一項指令性檔案,作為興建具體工程的依據,使執行時有章可循。

注重綜合利用;將綜合利用作為流域規劃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調對水資源進行有效和充分利用。在重視發電、防洪、灌溉、航運等開發對象的同時,對於漁業、旅遊、生態環境等問題也作了認真的研究和相應的安排。每一河流的綜合利用規劃,必須從全局出發滿足各部門的需要,取得合理的經濟效益,同時必須考慮國家和地方共同的利益,並能為公眾接受,哥倫比亞河的綜合利用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其原因主要是:①各部門有國會通過的法律作為根據,要求合理,講究實效,採取分期分步驟實施的方針;②廣泛進行科學研究,認真解決疑難問題;③其徑流主要來自融雪,在水庫庫容運用上,防洪與興利兼併;④灌溉、過魚和旅遊方面的要求具有季節性,主要在夏季,這時水庫正是蓄水階段,電網負荷也比較低,故容易滿足這些部門的要求。

逐步在上游乾支流上修建水庫調節徑流;為了使發電同航運、過魚等部門取得協調井減少淹沒損失,對哥倫比亞河和斯內克河中下游.主要採取中低水頭徑流式梯級開發,逐步將調節徑流的水庫建在上游乾支流上。現在已建水庫(包括加拿大境內3座大水庫在內)共17座,總的有效庫容為535億m3,可進行多年調節。

強調經濟分析;對各項規劃,經濟論證工作都作得比較細,國家審查規劃報告,首先注重的是經濟上合理,對聯邦所屬工程,經濟比較規定採用效益與費用比率法,被選用方案的比率一定要大於1。實際上,陸軍工程師團常按淨效益最大這一原則挑選方案。

各部門年效益的計算,均有具體的規定。例如,水電的年效益等於其可能作為替代電量和容量的經濟價值;防洪的年效益等於減去洪災的年平均損失;航運的年效益等於同替代方案相比的年費用節約。各部門的年費用則包括每年償還建設投資的本息和運行維修費等。

聯邦所屬工程,均由國會批准撥款興建,並規定防洪、航運、漁業、野生動物保護、遊樂設施等部門的投資,均不償還,灌溉工程要償還投資,但不計利息,發電和供水工程的投資要計息償還,投資償還的期限,大體上按各工程的使用年限確定,如水力發電工程為50~100年,灌溉工程為50年。

對於綜合利用工程的總投資,規定覆行投資分攤。因為通過分攤可以將總投資劃分為上述要償還和不要償還兩部分,各部門必須按各自的分攤投資進行各自的經濟分析,分攤方法規定採用“可分費用一剩餘效益法”。

相關資料

[1] 精英地理網 http://www.jydili.net/Index.html
[2] 世界地理網 http://dl001.anyp.cn/
[3] 無憂無慮地理網 http://dl.5156edu.com/
[4] 地理網 http://www23.iustudy.com/
[5] 行政區劃網 http://www.xzqh.org/

美洲風景區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